第二節 宗教、民俗與節日
一 宗教
(一)佛教
泰國全國94%的人口信仰佛教,佛教為國教。全國有僧侶30多萬人,其中許多人終生為僧。泰國境內寺廟林立,全國共有佛寺3.2萬多間,平均每2個行政村或每2000多人有一間寺廟,平均每200多人當中有一名僧侶。泰國的歷法使用佛歷,比公歷早543年。表1-3介紹了2010年泰國的宗教信仰及分布情況。
表1-3 2010年泰國宗教信仰及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泰國國家統計局。
佛教的起源 泰國佛教與印度文化的傳入具有密切的關系。佛教發源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大約公元前3世紀,佛教開始向周圍國家和地區傳播。泰國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的婆羅門教、印度教、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都曾在泰國流傳過。
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泰國北部地區已經有佛教流傳。傳說佛教最早是公元662年由占末苔薇公主從墮羅缽底國統治下的華富里帶來的。她率領部分民眾去南奔建立哈利奔猜國(女人國),同時帶去了500僧侶,占末苔薇后來成為哈利奔猜的女王。公元12世紀,當時的佛教中心錫蘭(今斯里蘭卡)有一位名叫巴拉迦摩拔賀的國王召集錫蘭上座部佛教會議,當時東南亞各國許多僧侶到錫蘭求經,使上座部佛教有超過大乘佛教之勢。
13世紀素可泰王朝時期,蘭甘亨國王(Ramkhamhaeng, 1275~1298年在位)專門從錫蘭請來上座部高僧,在素可泰地區傳授上座部戒律和儀軌,以此取代印度教與大乘佛教相結合的密教,使上座部佛教占據了統治地位,成為泰國的國教。上座部佛教亦稱“小乘佛教”,教義比較接近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把釋迦牟尼看成是教祖和傳教師,在宗教修持上注重禪定,不看重早期佛教的某些戒律。素可泰王朝時期,第五代國王利泰王(Lithai, 1347~1368年在位)從錫蘭請來戒師,為國王受戒出家舉行儀式。從那時起,泰國每位國王都要出家一段時間,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利泰王著有《三界論》一書,專門論述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三界輪回,該書被認為是泰人所著的第一部佛教著作。
公元1350年,烏通王戰勝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在阿瑜陀耶王朝,上座部佛教非常興盛,其程度甚至超過上座部佛教的發源地錫蘭。泰國還曾應錫蘭方面的邀請,派高僧到錫蘭傳戒,在錫蘭建立僧迦團,以至于錫蘭形成了一個暹羅新教派(也稱優離婆派)。這個教派當今在斯里蘭卡仍然具有較大的影響。由于佛教盛行,在周長僅12千米的小島上的阿瑜陀耶王朝京都中,就有400多座廟宇。廟宇占地面積很大,與王宮連成一片。
1782年,泰國曼谷王朝建立后,歷任國王都尊崇佛教。如曼谷王朝拉瑪二世(Rama Ⅱ, 1809~1824年在位)在位期間,規定了佛教用語為巴利文,1793年建立了泰國的第一所佛教大學。拉瑪四世(Rama Ⅳ, 1851~1868年在位)登基之前就是一位云游四海的僧人,是泰國法宗派佛教的開山鼻祖。法宗派戒律嚴明,如手不得沾金銀寶物、行必赤足等。法宗派和大宗派是當代泰國佛教的兩大門派。拉瑪四世用巴利文撰寫的《結界論》,深受佛教界的推崇。拉瑪五世(Rama Ⅴ, 1868~1910年在位)全面推行改革,被泰國人民尊稱為“大帝”。拉瑪五世尊崇佛教,他親臨印度朝禮佛陀勝跡。他創辦瑪哈蒙固佛教學院,出版《法眼》佛學月刊,刊印《三藏經》1000部,部分送歐美圖書館。拉瑪六世(RamaⅥ, 1910~1925年在位)親自撰寫了兩本佛教讀本:《什么是佛陀的正覺》和《向童子軍說法》。拉瑪七世(Rama Ⅶ, 1925~1935年在位)曾刊印《暹羅大藏經》1500部,每部45冊,他還首建佛教學者的獎金制度。拉瑪八世(Rama Ⅷ, 1935~1946年在位)仿照政府組織建立僧官制度,從中央到地方都有管理僧侶的官員和機構。拉瑪九世(Rama Ⅸ, 1946年至今在位)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他于1957年在泰國舉行尊釋涅槃2500周年紀念大會,1994年派專機恭迎中國陜西法門寺珍藏的佛指舍利至佛統府(即那空巴統府)的佛教城,供善男信女參拜,這是泰國當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佛教的制度和等級 泰國佛教僧侶系統劃分為4個大區域,大上座為區域首長,區域下設18個部域,管轄3~4個府。僧侶的最高領袖為僧王,僧王下有副僧王。僧侶分沙彌和比丘。國王有權從有名望的大長老中選出一名德高望重者為僧王;政府則可以從人事權和財政權等方面控制和制約佛教的活動,而且規定僧人不得參與政治,沙彌、比丘及修道者不得行使選舉權。
泰國教育部下屬的宗教事務廳負責協調各級政府與僧侶組織之間的關系。宗教事務廳的廳長任高僧委員會的秘書長。政府每年都要撥出巨額經費來支持佛教的宣傳、教育和寺廟的修繕。
泰國佛教協會是泰國最大的佛教組織,成立于1933年,最初被稱為“弘法會”, 20世紀50年代改用現在的名字,1960年在曼谷設立了總部,現在全國各地有70個分會。該會的會長長期擔任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主席。
泰國有兩所佛教大學。佛教大學的學生除了學習佛教知識外,也學習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1958年以來,佛教大學開始倡導“星期日佛教學校運動”,利用休息日為市民舉辦佛教講座,舉行剃度出家儀式,使人們經常參與到各種佛教活動中去,以此發揚佛教文化。泰國僧侶也經常出國留學,與世界佛教界交流。
根據資歷和學歷,泰國僧侶被劃分為不同的等級。當了10年僧侶的人被稱為長老。僧侶要通過一系列的考試,通過3次初級考試的稱為“涅探”,第一次考試及格后該僧侶才可以免服兵役。僧侶要獲得較高的聲譽還必須通過佛經研究七級。除了全職僧侶外,寺廟中還有許多見習僧侶和沙彌。他們非常年輕,通常都在20歲以下。沙彌的工作是替僧侶和見習僧侶服務,如打掃衛生、代辦事務等。
僧院生活非常單調刻板。每天清晨僧侶們要到寺廟外去化緣,化緣得來的食物不得超過一天的需求量。僧侶每天吃兩頓飯,正午以后不再進食。
僧院的戒律很多,最基本的有27條,如戒殺生、戒偷盜、戒說謊、戒欺詐、戒飲酒、戒快步登樓、戒吃東西時發出響聲、戒多穿衣(不能超過3件)、戒站著小便、戒與女人接觸、戒歌舞、戒睡高床等。違反戒律者,要受到懲罰,嚴重者將被逐出教門。
泰國孩子出生后,要請高僧代取名字。孩子到了11~15歲時,父母要請僧人為其舉行削發儀式,表明孩子進入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
泰國的男子,上至國王,下至黎民百姓,一生當中必須剃度出家一次,如此才能找工作和結婚成家,否則得不到社會的尊敬。泰國窮人的孩子到了六七歲的時候,如果家庭無力撫養,也可以被送進寺廟做小和尚,寺廟負責他們的膳食、衣著和教育,小和尚們隨時可以還俗。泰國有一句俗話:“養兒不出家,不如不養。”出家的時間長短不一,幾天、幾周、幾個月或幾年均可。
新僧入寺要舉行剃度儀式。剃度儀式一般在守夏節舉行。被剃度者要準備法衣、僧缽、剃刀、針、腰帶、水桶等6件法器。儀式前的15天,被剃度者就得跟從一位僧侶學習剃度儀式。被剃度者這時被稱為納迦。正式剃度的前一日清晨,人們要齋僧,宴請賓客;傍晚,人們誦講父母的養育之恩;第二天,舉行盛大的納迦游行。出家是泰國男子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因此游行儀式顯得既隆重又熱鬧。參加儀式的賓客要沐浴更衣,手持鮮花。被剃度者身穿白色衣服,騎著馬或大象。他們的母親手捧袈裟,父親手捧僧缽,其他的親友打著法扇、花傘,并舉著各種施舍物品,隊伍以裝扮成道士、野獸的戲班為前導,浩浩蕩蕩向寺廟走去。游行隊伍到達寺廟后,繞行寺廟三圈,納迦在廟前燒香拜佛。剃度儀式開始后,被剃度者跪拜父母,從父母手中接過僧缽和袈裟,雙手合十捧著袈裟向法師請求剃度為僧。剃發后,被剃度者更換僧衣,法師把他的名字列入僧籍,至此,受剃度者成為正式比丘。參加剃度儀式的僧人需10位以上。
地位和作用 佛教在泰國享有特殊的地位。泰國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有義務扶持佛教的發展。公共意識形態認為,宗教、國王和國家三位一體,不可分離。泰國王室對佛教非常虔誠,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皇家佛寺,供養著一大批僧侶。每逢佛教節日,國王全家必到佛地膜拜,齋僧布施,發愿祈福。國王的虔誠,得到了全國佛教徒的擁護。國王及其他皇室成員崇佛,民間百姓競相效仿,使佛教在泰國多種宗教并存的情況下,處于絕對的統治地位,佛教的社會凝聚力大大超過了民族和其他宗教的凝聚力。佛教最高理事會選出終身制的僧王,根據泰國憲法,他的地位在國王、總理之后,列第三。
泰國僧人遍地,素有“黃袍佛國”之稱。泰國的僧侶都穿黃色袈裟,在國內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國王和老百姓見了出家人都要致禮,而僧人不必回禮。一般人見到國王要跪地覲見,而僧人則可以與國王并坐。泰國改制為君主立憲制以后,國家的權力實際上落到了軍人以及高級官僚的手中。盡管政治出現了變化,但是佛教的地位卻從來沒有被動搖過。
泰國的國旗以白、紅、藍三色組成。白色代表宗教,象征佛教在泰國的重要地位。佛教國家在國旗上設有宗教象征的,世界上只有泰國一個國家。泰國憲法的前言是用佛教界使用的語言——巴利文撰寫的,國內通用的紀年方法不是現今在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元紀年,而是佛歷紀年。
佛教在泰國有著廣泛的影響,佛教本身就是國家重要的政治力量。歷屆泰國的統治者都十分清楚,佛教維系著老百姓對國家、政府和國王的忠誠,因此,取得佛教界的支持與合作對政權的鞏固至關重要。歷史上,泰國佛教與政治的關系就非常密切。在封建時代,泰國統治者利用佛教的教義神化國王。國王被說成是神的化身或神在人世間的代表。南傳大藏經小部經的注疏中,把神分為3類:象征神(如國王、王后、王子、公主等)、天生神(因善業和功德出生在天界的大梵天、帝釋天等)、純潔神(即拋棄一切欲望的神)。根據這個定義,國王是象征神。宗教與王權的結合使國王戴上了神圣的光環,這對穩固皇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進入近代社會后,佛教對政治的影響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所加強。當泰國從一個封建國家過渡到現代國家時,佛教僧侶甚至被納入國家官僚機構,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職責。泰國政府多次修訂或重新頒布法律對佛教僧伽進行改革,加強對佛教的利用或控制,并用佛教的思想和戒律去同化或統一異教徒,以防止其他勢力給國家的安全帶來威脅。例如,1962年,泰國政府頒布了僧伽法令,首次建立了與當時的國家機構及行政區劃相平行的僧伽組織。這個組織的最高機構是大長老會議,該會議由僧王和4位正議長及他們的副職組成。大長老會議下轄州、府、縣、區各級僧伽委員會,區以下有村寺和住持。僧伽組織在形式上仿效世俗國家機構,是國王和國家機構控制下的行政組織。僧伽組織發生過兩次大的變革。第一次是泰國君主立憲制度確立的時候。1941年泰國政府頒布僧伽法令,僧伽仿效議會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僧王下設議會、僧伽內閣及僧伽法庭。僧王由總理府提名,并由國王批準,終身任職。1962年泰國政府頒布的新僧伽法令是第二次僧伽制度改革的標志。當時的沙立政府為了維護統治,取消三權分立,把議會民主制改為中央集權制,權力被集中在僧王和大長老的手中。僧王由教育部宗教廳和大長老委員會提名,并由國王批準。區以上僧伽人員可以領取政府薪金。這兩次改革都進一步加強了僧伽組織與政府的關系。
由于僧伽被納入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行政官僚機構,僧伽在政府的領導下參與了各級行政活動。僧伽積極協助民政和軍事官員完成一些政治和軍事任務。沙立政府頒布的新的僧伽法,將任命僧王的權力交給國王。由于國王只是一個象征意義上的國家領導人,所以,權力最后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這個法令把國家和佛教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佛教有助于國家的統一。泰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民族之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認同。相對其他東南亞國家來講,泰國歷來民族糾紛較少,特別是泰族人與華人的關系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處理。
佛教有利于社會安定。佛教認為人的一切苦痛來源于貪欲,當貪欲得不到滿足時,人就產生沖動,進而發生爭斗。要斷滅產生痛苦的根源,就要滅除貪求欲望,獲得精神的絕對自由,達到最高的精神境界。泰國是個多軍事政變的國家,自1932年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以來,共發生過20次軍事政變,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14年,平均每4年就發生一次政變。然而,泰國的政變對社會影響甚微。政變期間,商店照樣營業,人民正常生活。無論政治舞臺如何變化萬千,社會始終穩定如常。
佛教文化深深地滲入泰國的日常社會生活之中。在泰國,人們到處都可以見到佛教對泰國人民的社會生活所烙下的痕跡。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百姓,人們的大小慶典都要采用佛教禮儀。例如,國家慶典、軍隊的閱兵式、商行店鋪開張、婚禮喜慶等,都要有佛教僧侶到場誦經祝福,喪葬祭祀也須由僧侶誦經超度。僧侶(比丘)不必勞作,衣食有人布施供養。比丘們每天除坐禪修行之外,還向世人教授禪定,念頌贊文,講解佛教教理,勸人們皈依五戒,樂于布施,熱愛正法,拋棄心理和精神上的煩惱和壓力。五戒是佛教的戒律,指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同時,佛教要求人們效忠政府和國王。僧侶還舉行儀式,引導人們宣誓,堅定佛教信念,進行“精神或道德的凈化”。犯了罪的僧侶若非現行刑事犯,須經佛教最高理事會同意,解下僧衣后,軍警才可將其拘捕。
由于佛教在泰國有著非常神圣和重要的地位,佛教的一些紀念日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喜慶日。泰國國內通用佛歷紀年,以上座部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涅槃之年即公元前543年為紀元之始。泰國雖然使用佛歷紀年,但月和日則都使用公歷。歷史上泰國曾經以陰歷五月初一為陰歷年首日,拉瑪五世在1882年將其改成公歷4月1日為新年。由于新年時間與世界通用的相差太遠,國際交往多有不便,于是,泰國政府規定從1941年開始泰國使用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佛教以及民間擇日仍然采用泰國陰歷紀月和紀日,因此,在泰國的日歷中公歷和陰歷同時并用。
泰國還有一些宗教紀念日,如陰歷二月七日和九日婆羅門教迎濕婆神日、陰歷二月十五至二十日婆羅門教迎濕奴神日、陰歷六月二十三日佛陀火葬紀念日、陰歷八月十五日佛陀阿沙荼節、陰歷十月十五日祭祀祖先的中元節等都是泰國佛教的重要節日。三月的萬佛節、六月的佛誕節、七月的守夏節甚至還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
佛教與泰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也非常密切。泰國是個農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緩慢,經濟落后,文化教育設施不健全。佛寺實際上起到了教育機構的作用。此外,著名僧人組成若干小組,分赴全國各地,除了向當地人民解釋佛教教理之外,僧人還宣傳現代農業技術、健康常識、公共衛生等知識,并為窮人提供幫助。
泰國歷來注意經濟穩定與發展的平衡。這與佛教的“中道觀”有關。中道觀亦為“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空”不是數學上所稱的“零”、“空無”或“缺除”,而是“不可描述的”,即不可用言語描述或用概念認識的實在。佛教認為,在家庭過世俗生活,享受人間的安樂,此為一種沉溺于“愛”的偏頗行為,而如果出家苦修,又是一種折磨肉體的自找“苦”吃之偏頗行為,兩者皆不可取,皆不可執著,而應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中道”,以此來擺脫痛苦。“中道觀”包含著世間事務的均衡、不走極端的思想內容。消除貧富分化,促進產業間、地區間的均衡發展一直是泰國政府發展經濟的努力方向。
泰國佛教對經濟的最重要的影響還體現在它促進了旅游事業的發展。佛教是泰國旅游業的一大特色,也是泰國最重要的創匯部門。佛教的文化、佛教的建筑、佛教的節日、佛教的儀式等,構成了“黃袍佛國”的系列景觀。
泰國的佛教在世界佛教領域中有重要影響。歷史上,泰國佛教曾先后傳播到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并在那里建立了佛寺。其中老撾、柬埔寨等國的僧伽制度與泰國相仿,流行的宗派也與泰國的宗派有密切的聯系。此外,在南亞的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度等國也經常出現泰國僧侶的足跡,他們在那里捐款修造了一批寺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泰國佛教界與日本佛教界的來往也較頻繁。泰國與中國的佛教交流源遠流長。1975年中泰建交后,兩國的佛教交流更加密切。
1958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五屆大會曾在泰國首都曼谷召開,為泰國佛教在世界的影響和作用打下了基礎。此后,泰國重視支持世界性的佛教活動。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泰國經濟地位的提高,泰國佛教界向國外弘法的活動也日益增多,泰國僧人在歐美國家建立了不少寺院,并根據西方文化的特點和不同的國情,大膽進行佛教的改革,使佛教比較容易為歐美國家人民理解。
1963年,總部設在緬甸仰光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因緬甸國內的政治動蕩,無法正常工作。在泰國政府的支持下,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總部遷往曼谷的泰國佛教協會總部。1969年,泰國政府劃出土地,撥出專款300萬泰銖,為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總部修建大樓。從此,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總部永久設在泰國。而且,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主席一直由泰國佛教人士擔任。
1976年和1980年,泰國又兩次在首都曼谷舉辦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大會。今天,曼谷是世界佛教的中心,泰國佛教徒為此感到非常自豪。佛教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多地了解了泰國,提高了泰國的國際地位。
寺廟 泰國不僅僧侶遍地,而且佛寺、佛院、佛塔如林,幾乎村村有佛寺。泰國共有寺廟3萬多座,僧侶30多萬人。寺廟大小不同,大的寺廟有僧侶600人,小的寺廟可能只有三五個人。寺廟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僧侶生活起居的僧舍和念經的佛堂。大的佛寺設有供奉佛像的佛殿、放有舍利的佛塔、藏經閣、講經堂、火葬場、鐘塔、博物館、學校等。屬于泰國皇家的寺廟有180座,寺廟建筑規模宏大,存有許多佛教藝術精品。
(二)伊斯蘭教
泰國憲法規定泰國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今天,雖然佛教在泰國占據了國教的顯赫地位,但是,其他宗教在泰國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伊斯蘭教是泰國的第二大宗教。泰國約有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信奉伊斯蘭教的居民主要是馬來血統泰人和外國穆斯林后代。伊斯蘭教徒主要居住在與馬來西亞交界處的泰國南部的那拉惕瓦府、也拉府、沙敦府和北大年府。在這4府中,伊斯蘭教徒占總人口的70%以上。除泰國南部4府外,其他地區也有少量的伊斯蘭教徒。泰國伊斯蘭教的派別主要為遜尼派,99%的教徒屬于遜尼派。泰國共有2300多座清真寺和200多所穆斯林學校,首都曼谷還有伊斯蘭學院,信徒約有300多萬。
伊斯蘭教是13世紀由阿拉伯商人傳入的,到阿瑜陀耶王朝時伊斯蘭教的傳播已經相當廣泛,教徒也興建了許多清真寺。17世紀,伊斯蘭教在泰國已經具有一定的聲勢。但由于佛教在泰國的較高地位,伊斯蘭教并沒有得到較大的發展。19世紀中葉,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國王改變了過去排斥異教的做法,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允許在曼谷建立清真寺,泰國的伊斯蘭教由此得到了政府的保護。蒙固國王曾經資助將《古蘭經》翻譯成泰文。政府還為修建和維修清真寺提供資金。1963年,政府撥款修建在北大年府的清真寺,該寺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清真寺。國王或其代表每年都會參加伊斯蘭教的紀念活動。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穆斯林,每年逢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可享受全天休假,每周五可以有半天做禮拜,到麥加去朝圣的時候,還可以享受4個月的假期。在穆斯林聚居區,伊斯蘭教法是處理居民內部矛盾的法律依據,宗教領袖就是法官。
(三)基督教
基督教傳入泰國的時間較晚,基督教的傳入與西方殖民者的擴張分不開。大約在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入侵東南亞時,天主教傳入泰國。17世紀中葉,天主教在泰國上層已經有了一定的勢力。17世紀中葉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對天主教進行了限制,天主教發展受到遏制。1767年,緬甸軍隊攻占了阿瑜陀耶,天主教受到重大打擊。直到曼谷王朝拉瑪四世即位后,天主教活動才有所恢復。新教傳入泰國的歷史僅150多年。
按泰國的法律,所有教會、神學院、福音機構皆歸宗教廳管理,目前泰國宗教廳只承認如下3個教會組織為合法基督教機構,它們在泰國可以享受憲法規定的宗教自由。
泰國基督教總會(Church of Christ In Thailand) 該會是泰國最大的基督教組織,以泰國本地基督徒為主導,外國傳教士為輔。按地域或種族劃分,該會共分為19個區。其中7區以長老會為主,信徒人數約8000人;12區以浸信會為主,信徒人數約1.2萬人;在少數民族教區中,6區拉胡族約有信徒3300人,16區阿卡族約有3500人,19區苗族約有3.5萬人。泰國基督教總會現有教會與布道所906個,信徒人數約13萬,另有5家基督教醫院、1所位于清邁的大學、3所神學院。
泰國基督教聯會(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Thailand) 該會以外國傳教會的機構為主,現有教會與布道所1182個,信徒人數約有5.7萬。下屬主要機構有新種族教會、威克理夫圣經翻譯會等,另有1所教會醫院以及約10所神學院。該會的傳教對象主要是少數民族。
美南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hurch) 該會也是以外國傳教士為主的教會組織,約有信徒4500人,擁有教會與布道所99個,在曼谷建有1所神學院。目前該組織正加強與泰國基督教總會12區的華僑浸信會的合作,希望借助華僑浸信會的人力資源,加速泰國美南浸信會系統的教會本地化。
泰國現在有基督教徒近80萬人,其中60%為天主教徒,其余為新教徒。
(四)印度教
印度教是在公元8世紀傳入泰國的。信仰印度教的大多是印度僑民。全國有印度教寺廟17座。印度教的領導機構是印度教達摩大會。印度教的主要活動是興辦學校、圖書館等。
(五)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于公元前3世紀傳入泰國。5世紀后,婆羅門教在泰國達到鼎盛,13世紀后逐漸式微。盡管婆羅門教在泰國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是,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婆羅門教昔日影響泰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留下的痕跡。例如,泰國王宮中的一些重大活動仍然沿用婆羅門教的儀式;在一些寺廟中,仍然有許多關于婆羅門教的傳說。泰國婆羅門教的領導中心是婆羅門教會。
二 民俗
(一)服飾
泰國的傳統民族服裝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泰國地處熱帶,大多數地區終年悶熱多雨,這使得泰國人在衣著方面有著明顯的特點。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大多數泰國男子不穿上衣。在曼谷王朝的初期,官員們只有在上朝覲見國王時才穿著上衣。拉瑪四世時,泰國與外國的交往逐漸增多。國王覺得不著上衣不雅,遂下令文武百官不論春夏秋冬必須著衣入朝。1898年,拉瑪四世進一步規定,凡成人均不能在王宮和寺廟周圍赤身,后來,該命令的適用范圍繼續延伸,即成人和孩童在公共場合一律不得赤身。到20世紀初,不著上衣的習俗逐漸在泰國人民的生活中消失了。
泰國人有自己的傳統服裝,有些服裝今天仍然流行,有些服裝卻成了歷史。絆尾幔曾經是泰國的一種傳統下裝,男女都穿。絆尾幔是一塊布,穿著方法簡單,用布圍住身體,向前拉并扭成一束,再從兩腿間向臀部后拉緊,塞到腰背。從背后看,這種服裝很像帶有一根尾巴,因而被稱為絆尾幔。今天,絆尾幔已經退出泰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不過,在表現泰國傳統生活的戲劇中,人們仍然能夠領略到這種服裝的風采。泰國宮廷人員的傳統衣著有許多講究,一周七天衣著的顏色各異,為黃、桃紅、綠、橙黃、藍、紫、紅。各界上流人士也有此習慣。但是20世紀30年代以后,這種習俗也不再流行。
現代泰國人的衣著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傳統民族服裝的式樣。泰國人的服裝比較簡單,男子穿長褲和短袖衫,女子多穿筒裙。男女外出經常穿拖鞋,在家一律赤腳。
披巾是泰國婦女的重要服飾。披巾由女子的胸布發展而來。在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披巾就已經很流行了。披巾的花色、質地多種多樣,寬約30厘米,長1米。常見的有兩種披掛方法:一種是做上裝用,女子把披巾圍胸后,多余部分搭在肩上,從背后自然下垂;另一種是做裝飾用,在上衣外面,把披巾由右腰斜搭向左肩,再從背后自然垂下。披巾下垂的長度不等,有的長及地面。
泰國婦女喜愛的下裝筒裙是曼谷王朝拉瑪六世時就流行的一種服裝。筒裙呈圓筒狀。筒裙的布料、花紋和色彩均是泰式的。人們在筒裙的設計和制作上花費了很多的心思。現在流行于泰國的筒裙樣式非常之多,主要有以下兩類。一類是泰式女便裝,這種便裝是人們在一般場合穿著的服裝,用棉布或絲綢制成,上裝為圓領、半長袖、開襟,有5個扣,筒裙長及腳面。另一類是人們出席盛大的集會、宴會及隆重的儀式等活動時穿著的服裝。它們由精致而高檔的布料,如絲織布料、提花絲織布、提花金絲絨布做成,有的筒裙還配有華麗的裝飾品。這些筒裙的樣式大同小異,在細節方面略有區別。
泰國具有民族特色的男裝是“帕叻差他服”。這種服裝用本地布料制成,為立領、開襟,并有5個扣,長短袖均可。
泰國人的服裝雖然保留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但同樣也表現出了兼收并蓄的特征。今天的泰國人比較喜歡穿西裝,服裝的種類和樣式也有很多。但總的說來,女性偏愛穿裙子,男性特別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則常穿正式的西裝。
泰國的一些公司、銀行、飯店規定,職工必須穿著制服上班。大學、中學和小學也有專門的制服,制服的顏色比較莊重,大多是白、黑、藍、黃等顏色。
(二)飲食
泰國的飲食內容和習慣非常獨特,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再加上受到其他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泰國人的飲食習慣也在不斷變化。古時泰人吃飯不用碗筷。中國宋代古籍《諸番志》就記錄了古時泰人用膳的情況:“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匕箸,掬而食之。”到19世紀中葉,泰人還像印度人和緬甸人一樣,用手抓飯吃,用瓷制的或螺鈿制的湯匙喝湯。后來,叉子傳到泰國,但是由于人們不使用餐刀,肉、魚和蔬菜在烹調前就都被切成很小的塊狀。泰人用叉匙飲食始于1870年曼谷王朝拉瑪五世時期。今天,泰人多已摒棄“掬而食之”的習慣,但在部分貧民中,尤其是在東北部泰國人中,用手抓飯吃的習慣依然存在。
在素可泰時期和阿瑜陀耶早期,泰國的菜肴很簡單,主要是新鮮或干的魚配上米、青菜,加上一些香料和由魚露、蝦醬所做成的咸作料。其他的原料和口味是隨著外國文化的傳入而出現的。中國菜及印度菜對泰國的影響較大,歐洲飲食習慣也對泰國飲食有一定的影響,如在泰式菜肴中的主要調味品辣椒就是16世紀時由葡萄牙人傳入泰國的。泰國菜以辛辣為主,但無論辣的程度如何,菜本身的味道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這也是泰國菜吸引人之處。辣椒是泰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如果菜中無辣椒,不少泰國人難以下咽。
現代泰國菜的成分仍然非常簡單,主要有蔬菜、魚和調料,主食是大米和面食。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2013年,泰國人每天食物中的熱量為人均2784千卡,蛋白質含量為60.88克,脂肪含量為58.61克。
泰國的廚師十分擅長使用切削刀具,他們在切、削、剁肉或蔬菜方面無可挑剔。在泰國的飲食中有一個習慣,吃飯時每一小口都是一匙,而每一匙中都正好包括半匙米飯和半匙肉或魚。這就要求食物被切得非常碎。杵和臼對于泰式烹飪來說也不可缺少,它們被用來搗碎調料和其他辛辣的調味品。泰式烹煮是用一種深圓錐形的名叫鑊子的鍋進行的。
泰國飯桌上很少有正式的禮儀。吃飯時常常沒有桌子和椅子,人們環坐在墊子上,男性盤腿坐著,女性把腿藏在后面跪坐著。如果條件允許,每個人事先都要沐浴,因為在泰國潔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吃飯的時候,但是衣著可以隨意。盤子、碗、叉子、湯匙被隨便地放在墊子上。上菜沒有特定的順序,多道菜常常是一起上。米飯、魚、肉、蔬菜和湯在人們就餐的過程中可以被隨意食用。席上很少有公共的大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湯匙舀菜,每一匙菜都在共用的調料碗中蘸一下。泰國人認為共同分享會帶來很多快樂。
泰國的男人喜歡飲酒,他們喝酒的時候甚至可以不要菜。酒的種類并不多,傳統的地方酒精飲料是一種棕櫚的汁液,這是一種烈性的乳脂狀啤酒,再有就是各種米酒。
泰國人進餐的時候,無論菜肴是否豐盛,湯都必不可少。泰國湯的花樣很多,有簡單的加醬油的米湯,還有奢侈的用香檸檬、檸檬草、酸橙汁和辣椒做成的湯等。大部分的泰式湯的基本原料是雞肉或豬肉。
水果在泰國的飲食結構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泰國素有“水果王國”之稱。水果分季節性水果和長年水果。長年水果有香蕉、柑、橘、柚、西瓜、葡萄、木瓜、椰子、鳳梨、番石榴、波羅蜜等。季節性水果有荔枝、龍眼、棗、杜果、芒果、榴梿、山竹、紅毛丹等。榴梿是深受泰國人喜愛的水果,價格較高,味道獨特。水果通常屬于餐后甜點。
泰國人喜食水產。由于漁業發達,在泰國菜譜中,海產品和淡水產品的重要性僅次于大米,泰國人吃的魚比其他種類的肉食要多得多。在生產和生活中,勤勞的泰國人民摸索出了一整套加工、食用和儲存漁產品的方法。例如,海魚的保存方法為煙熏、鹽腌和風干。市場上,種類繁多的漁產品被裝在竹盒中或懸掛在繩子上,香味四溢,讓人垂涎欲滴。
蔬菜在泰國人的膳食結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泰國自然條件優越,本國就出產各種蔬菜,而且經常有新的品種被引進泰國。
泰國人喜歡吃各種昆蟲。螞蟻、竹毛蟲、蝎子、水生甲蟲和蚱蜢都是泰國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泰國每千克竹毛蟲的價格已經攀升到25美元。就營養成分而言,昆蟲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高于許多動植物。但是,泰國人喜愛品食昆蟲的習慣也引發了人們的憂慮,人們認為昆蟲,特別是以其他昆蟲為食物的昆蟲的減少將使害蟲蔓延,這會破壞脆弱的生態平衡。
在深受佛教影響的泰國,素食是自然和正常的現象。每個星期,在依據農歷確定的日子,信徒都去廟里積功德,模仿僧侶吃素。曼谷人積極發展素食,希望返回原來簡單的生活。實際上,素食有利于保持敏銳的感覺和迅速的反應能力,因此,人們為了身體的健康,多吃蔬菜少吃肉類食品。不過,泰國人并不全是素食主義者,許多人依舊食肉(要由非佛教徒宰殺)。
隨著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外來食品對地方口味與特色食品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傳統上,泰國人對于肉、蛋和奶的需求不大,在西方食品的影響下,這種需求在不斷地增加。漢堡和披薩之類的西方快餐,在年輕人中非常流行。
(三)居住
泰國的民居建筑分為現代建筑和傳統建筑。泰國的傳統建筑很有特色,它不僅體現了泰國的自然風貌,也與泰國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息息相關。
泰國的傳統民居是高腳屋。高腳屋是由6根以上的木樁架設而成的下部空曠的一種欄桿式建筑。高腳屋的上層住人,底層圈養牲畜和放置農具。中間有樓梯與地面相接。屋頂由茅草、椰葉、棕櫚葉或鐵皮構成,墻壁是竹篾或木板。有的房屋是尖頂的,有利于隔熱。高腳屋呈長方形,由正屋、陽臺和過廊組成。正屋是住房,沒有床,人們在地上休息。陽臺是人們會客或家庭成員休息的地方。高腳屋的支柱高1.5米,主要功能為通風并防止野獸和水害。陽臺邊的樓梯級數為單數。客人或主人進屋時都要脫鞋。
水上浮屋也是泰國的一種傳統住宅。水上浮屋的結構比較簡單,人們在靠近岸邊的水中,把較粗的原木楔入水中,然后把木筏拴在木樁上,在木筏上建筑房屋。浮屋房頂用棕櫚葉、茅草或鐵皮做成,呈人字形。地板用木板或竹片拼接而成,并被固定在木筏上。每棟浮屋由3間屋組成,正面朝著江河,可以開關的竹壁全天敞開以利通風。前面是走廊,走廊上安有欄桿,以防止小孩落水;中間是臥室;后面是廚房。水上浮屋可以移動,便于搬遷。
水上浮屋的產生和存在與泰國的自然環境分不開。泰國是一個多河流的國家,境內大部分地區水網密布,修建水上浮屋既簡便又實用。據文獻記載,在泰國的吞武里王朝時期,京都一帶有大量的水上浮屋。在曼谷王朝拉瑪三世時期,曼谷的水上浮屋曾經達到7萬棟之多,居民有35萬之眾。河流兩岸流動的水上村莊——排列整齊的浮屋,構成了泰國的一道獨特景觀。現今,由于泰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大多數人已經不再生活在水上浮屋中,他們遷居到了陸上。不過,在泰國中部及曼谷的周圍,人們仍然可以見到水上浮屋的蹤跡。
隨著經濟的發展,泰國居民的居住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居民大都住在泰式風格的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筑中。隨著城市人口向郊區的流動和新式居住區的增多,泰國出現了不少現代樓房。這些新居住區改變了人們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認識、價值觀念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泰國城市規模不大,但是發展卻極快。高樓大廈林立,各種住房外形美觀,內部設施比較先進。泰國城市人口逐年增多,但是泰國的住宅增長率卻高于人口增長率。1974~1984年和1984~1988年,曼谷的人口增長率分別為25.3%和7.1%,住宅增長率卻高達66%和37.6%。住宅業發展的速度很快,因此沒有出現城市住宅緊張的局面。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與人口增長相比,泰國的住宅建設并不滯后,但是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泰國社會存在著貧富懸殊的現象。曼谷有300多處貧民窟,在那里居住著1/10的市民。
盡管泰國城市化率不高,曼谷卻提前出現了城市郊區化現象。所謂城市郊區化是指城市居民自發地遷往郊區,圍繞中心城市向周圍無限地蔓延開來,形成星羅棋布的居住區,而大量的工作、娛樂、學習場所及商業服務機構等仍然留在市中心。當前,城市郊區化僅僅存在于發達國家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尚未出現這種現象。隨著城市郊區化現象的出現,泰國政府于1987年制定了鼓勵地產業的政策,允許保險公司投保房地產,從而在曼谷掀起了住宅建設高潮。在這次開發熱潮中,公寓私有共有方式(即所屬房產為私有、庭院等公共用地為共有的共管公寓)迅速興盛起來,共管公寓成為曼谷郊區的主要住宅,是城市郊區化的重要標志。共管公寓中居住的大部分為白領、醫生、律師、文職官員、大學教師等群體。
(四)禁忌和禮儀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族文化都有著很多的文化禁忌,泰國也不例外。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禁忌分為兩類:一種是不能褻瀆的神圣事物,另一種是不能接觸的污穢事物。
泰國人認為一個人的頭部是最神圣的部位,外人不能隨便撫摸他人的頭部,小孩子的頭部也不例外。只有國王、高僧才能撫摸他人的頭部,父母可以撫摸自己孩子的頭部。拿東西時忌諱從頭上越過,如果必須越過別人的頭部,要表示歉意,否則是失禮。
泰國人睡覺時頭部不能朝西,因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人死后才能將頭部朝西停放。泰國人建筑的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
泰國人用右手遞東西給別人,在正式場合還必須雙手捧上。左手遞東西被認為對人不禮貌或者是鄙視他人。把東西拋向或扔向別人更被認為是粗魯和缺乏教養的行為。在接別人的東西時同樣也不能用左手,接長輩給予的東西還須用雙手。
入座時不能蹺腿將鞋底對準他人。在長輩和客人面前,應該雙腿并攏端坐。婦女則應雙腿并攏,側身而坐,并攏的雙腿不得朝向客人。用腳開門或踢門,或用腳指物都被認為是缺乏教養和失禮的行為。
同客人談話的時候,不得戴墨鏡,也不能用手指著人說話。別人說話的時候,不應東張西望。從坐著的人身旁走過時,不可昂首挺胸,而應微低頭以表示歉意。
到寺廟拜佛或游覽時,衣著必須整潔。進佛殿或在泰國人家中都要脫鞋。
人們見面尤其是初次見面問候時,泰國人不喜好握手,男女之間尤其如此。當然,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例外。俗人不能與僧人握手。一般來說,泰國人見面時,行合十禮:行禮時低頭,雙手合掌,十指并攏舉起,互相問候“薩瓦迪”,即“你好”的意思。行合十禮的時候,身份不同,要求也不同:小輩或下級向長輩或上級行禮時雙手舉至前額;平輩行禮時雙手舉至鼻子的部位;長輩或上級對小輩或下級還禮的時候,雙手不超過胸部;地位低的人要先向對方行禮,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在分手告辭的時候,人們也要行合十禮,并說“薩瓦迪”,即“再見”。在接受長輩、上級或客人贈送禮物的前后,都要行合十禮,表示感謝。而在要求一個人原諒或照顧的時候,也要行此禮。
泰國人在尊貴的客人,如國王、王后、王子、公主、父母、師傅和老師的面前,還應該行跪拜禮。跪拜禮起源于佛教,起初是皇家侍衛、女官、大臣向皇家行禮的姿勢,后來流傳到民間,成為老百姓向僧人和尊貴的人表示尊敬的一種禮儀。泰國人行跪拜禮時,上身挺直,臀部坐在腳跟上,雙手舉起放在胸前,雙手合十,然后雙手慢慢放到地板上,將前額放在合十的雙手拇指上行禮。
在一些大型場合,如酒會、宴會、演出開始的時候,泰國人要演奏或播放《頌圣歌》。《頌圣歌》播放時人們不得四處走動,否則會被認為是對國王不敬。
(五)婚姻
泰國實行一夫一妻制。年輕人追求自由戀愛、自由婚姻。但是在農村地區,仍然有著具有民族色彩的婚俗習慣,存在一夫多妻的現象。
在談論婚嫁之前,泰國人要進行問婚。問婚是說媒的一種形式。問婚指的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去說媒,如果女方認為這樁婚事可以考慮,就要詳細地詢問男方的情況,如男方的人品、相貌如何,是否曾經剃度出家,有無賭博、酗酒、吸毒的惡習。媒人多為口齒伶俐、能言善辯的女性,對女方提出的問題一一做出解答。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男子在一生中一般要出家一次。泰國人認為沒有出家受過佛教熏陶的人,在品行和教養上值得懷疑,好人家的女兒都不愿意嫁給這樣的人。問婚之后,女方要對男子的情況做進一步了解,一旦了解清楚,女方同意這門婚事以后,便明確答復媒人,并商量定親之事。有的家長還要比較雙方的生辰八字,如果八字相克則這樁婚事就不可行。
定親以后,人們就要擇良辰吉日舉行婚禮。婚期的選擇不僅要考慮月份,而且在星期幾成婚都必須認真確認。結婚的月份一般是雙月,但是8月是守夏節的第一個月,不宜結婚。9月是泰國人可成婚的吉祥單月。在泰語中,9具有“進步”和“發展”的含義。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六不宜結婚。泰國風俗認為,星期二和星期六為強硬之日,在這兩天結婚不吉祥,夫婦雙方容易發生糾紛,影響家庭的和睦。星期四為師傅日,也不宜結婚。星期一和星期五兩天適合舉行婚禮大典。在泰語中,星期五與“幸福”和“安樂”諧音,因此是成婚的好日子。除了上述關于結婚日的月份和星期的禁忌外,還有一些日子不宜結婚,如每個月的上、下半月的第12天(兇日),還有佛日、月末等都不宜成婚。此外,若一個家庭中有兩個兒女,這兩人不宜在同一年舉行婚禮。
今天,許多人雖然仍然看重婚日的選定,但這種情況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年輕人追求更加獨立、自由的生活方式,在婚期的確定上自然也期望擺脫習俗的制約,能夠體現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在婚禮正式舉行之前,人們還要舉行檳榔盤迎親游行。結婚的檳榔盤分為兩個等級:甲級檳榔盤包括食品盒、禮布盤數對;乙級檳榔盤比甲級的盤大,除此之外還有十籃以上的水果和甜食。彩禮盤分為兩種:一種為男女雙方各出一半供新婚夫婦成家的資金;另一種是新郎給新娘的聘禮。成婚之日,新郎帶著彩禮盤和檳榔盤在熱情的迎親人群的伴隨下,隨著歡快的鑼鼓,一路跳著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到新娘的家迎娶新娘。游行隊伍出發和到新娘村口時,要分別鳴槍一聲,傳達人們出發和到達的信息。此時,新娘家有一個活潑可愛、穿著艷麗盛裝的小姑娘,手托盛有四枚檳榔和一卷蔞菜的托盤恭候在門口。當迎親隊伍熱熱鬧鬧地來到門口時,媒人接過小姑娘手中的托盤,并在小姑娘的帶領下登樓。在樓梯口,伴娘設有三道“門”,每道“門”由兩位姑娘手持彩綢或金鏈“守衛”,新郎要想過關,必須拿出“買路錢”,一些人還得回答問題。新郎登樓入室以后,媒人和雙方的中間人清點彩禮,彩禮符合雙方商定的數額后,女方收下檳榔盤和彩禮盒。游行儀式到此結束。
正式的婚禮大典一般在黃昏時舉行。婚禮中,也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儀式,如戴雙喜紗圈、灑水、拜祖宗神靈、鋪床、守新房和入洞房等。雙喜紗圈,又稱吉祥紗圈,是由紗做成的兩個紗圈,一條圣紗把兩個紗圈和圣水缽連接起來,每位參加婚禮的僧侶手持和圣水缽相連的圣線,為新人念吉祥經。泰國人認為,僧侶念經后,雙喜紗圈會給新娘帶來好運。灑水儀式是婚禮中的一項重要程序,在灑水之前人們要做好許多準備工作。人們在房間里放上佛像,掛上國旗、國王和王后的御像,新人身穿白色婚禮服,燃香并拜佛,然后坐在準備好的矮榻上,頭朝東方。新郎坐在新娘的右側,雙手合掌向前伸出。灑水儀式主持人先將紗圈戴在新人的頭上,然后將法螺水灑在新人的手上,祝愿新人白頭偕老。參加婚禮的客人依次給新人灑水祝福,最后由親屬給新人灑水,由長者為新人拿下紗圈,灑水儀式也就結束了。泰國人相信,取紗圈也有講究:如果新郎的紗圈先取下,意味著在將來的生活中,新郎將在家中執掌大權;反過來,也許新娘會更有權威。
灑水儀式結束后,新人還得舉行祭拜祖宗神靈的儀式。女方父母在房里鋪上白布,擺上椰子酒和拜祖布,然后請新郎點燃兩支蠟燭、兩支佛香,與新娘一起禮拜祖宗神靈。禮拜時,新郎舉右手與新娘舉起的左手交握,跪地拜祖宗三次。然后新郎跪拜女方父母及女方長輩。接受跪拜的長輩贈送新人禮物,祝愿新人百年好合。
在婚禮的當天晚上,新娘要邀請一對老年夫婦為新房鋪床。應邀的老年夫婦必須是德高望重、兒女雙全的恩愛夫妻。鋪床儀式主要為掃床鋪、鋪被褥、擺枕頭、掛蚊帳。新娘事先還得準備好一個冬瓜、一只白貓、一塊研藥石、一口盛滿清水的鍋,以及放有分開包裝好的綠豆、芝麻、稻谷和彩禮的托盤。鋪床人必須把這些東西放置在新人的床邊。這些東西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寓意:冬瓜的寓意是冷靜如瓜果;清水象征著信任以及心靈純潔如水;研藥石表示新人恩愛如磐石;綠豆和芝麻意為今后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新人能自食其力,事業有成;白貓為新家捕捉老鼠。床鋪好以后,老年夫婦在新床上躺上片刻,妻子躺在左邊。他們互相交談,祝福新人。丈夫說:“這床鋪真舒服,誰睡這張床,誰就幸福長壽。”妻子說:“是呀,這張床很舒適,誰睡這張床,誰就財富如山,兒孫可愛。”鋪床儀式也就結束了。
鋪床儀式結束以后,新娘還不能馬上入洞房,新郎必須空守洞房,3夜、5夜或7夜不等。守房結束后,新娘父母或長輩把新娘送進洞房,交給新郎。同時,父母教導新人相親相愛。至此,婚禮才算真正結束。
六 喪葬
泰國人實行火葬。火葬在寺院中舉行,各地寺廟中大多設有火葬塔,骨灰或者存放家中,或者留在廟內。人死后,家人先要為其設祭壇,和尚則通宵念經,超度死者的靈魂。泰國有許多傳統的宗教葬禮儀式,如指路、看鬼、灑水、含物、破鍋等。
指路 在出殯過程中,泰國人還有一些禁忌。在抬棺出門時,不得穿越屋門和房梁,而必須破墻而出,以防鬼從屋門返回。尸體不得從停放的房間被移動到其他的房間。抬棺出殯時,棺頭在前,和尚手持靈線在前指路,而泰國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則是棺尾在前。出殯途中,不得將棺材放下休息,因為死人是不吉利的事,人們不愿意棺材停留在自家的地界。抬棺不能走直線,須走蛇行線,這樣可使鬼找不到回家的路。到達寺廟和墓地的時候,抬棺的杠子要被砍斷,以免再用。
看鬼 人死后,當天不能馬上入棺,必須將遺體頭朝西方,停放在房梁下,用布遮蓋好。家中門窗要緊閉,嚴防貓兒跨越遺體。泰國人相信,如果貓兒跨越了遺體,就會鬧鬼。如果家中門窗不嚴實,則需用蚊帳遮掩遺體,或者派專人看護,這被稱為“看鬼”。
灑水 灑水儀式在寺廟中進行,死者頭部朝西,白布蓋住遺體,死者的右手伸出,旁邊備有香水或清水,死者親友依次將香水灑到死者的掌上,表示自己的哀思。泰國人十分重視灑水儀式。
含物 含物就是將檳榔放在死者的口中,意為死者仍然可以嚼檳榔;往死者口中放銀錢是讓死者在陰間有錢用。有錢人家還在死者口中放金物,火化后取回留作紀念。據稱,含物還有一層意思,即金錢為身外之物,既然連放在口中的錢財都帶不走,人們就不應該太看重錢財。
破鍋 出殯前,人們準備三口泥鍋,鍋中裝滿清水及三根木棍。棺材被抬出房門后,人們用木棍把泥鍋敲碎,然后把木棍折斷。另外,人們準備一口裝有炭火的火鍋,一人捧火鍋在前面帶路,到達目的地后,取火鍋中的火種火化尸體,然后將鍋打破。破鍋的寓意比較獨特,三口泥鍋代表人出生、成長和死亡的三個階段。
撒米花 在出殯的途中,人們還要沿途拋撒米花,一直拋撒到墓地。拋撒米花是基于泰國的民間傳說,即出殯時,沿途有許多鬼等著要坐棺、壓棺。為了減輕抬棺人擔負的重量,人們沿路拋撒米花,使小鬼們急于搶吃米花,而顧不上壓棺和坐棺。此外,撒米花的另一層意思是人死后如爆米花一樣不可能再復生。
剃度 為了給死者積德修善,兒子們在死者火葬的當天還剃度出家,這種儀式又稱“波納發”,即在死者火化時剃度。這種行為也是泰國人表示孝心的一種方法。
三 節日
泰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其中最大和最隆重的節日有萬佛節、風箏節、宋干節、火箭節、春耕節、守夏節、秋日節、大象節、蓮花節、解夏節、賽牛節、水燈節、佛誕節等。許多節日與泰國國教佛教關系密切,如萬佛節、佛誕節、守夏節就是佛教的節日。與中國的農歷相似,泰國的一些節日與農業生產分不開,如春耕節、水燈節等。除了民間的傳統節日以外,泰國還有一些國家紀念日,如國王登基紀念日、王后壽辰、拉瑪五世逝世紀念日、萬壽節、憲法日和國際勞動節等。除了上述節日以外,泰國同樣要慶祝元旦、春節等對一些東方國家而言非常重要的節日。
泰國國內通用佛歷,但是泰國陰歷也是參考性歷法。佛歷的計算方法以釋迦牟尼涅槃后一年為紀元元年,比國際通用的公歷早543年,公歷2000年即佛歷的2543年。泰國使用陰歷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存最早的文字記載說明,素可泰王朝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泰國陰歷來計時了。如今泰國的許多節日仍然按陰歷計算。泰國陰歷與中國陰歷不同,泰國陰歷雖然也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計算,但是它以單雙月計算,單月29天,雙月30天。以一個月中的“滿月”為準,泰國陰歷把一個月分為上弦月和下弦月,每個月的16號為下弦月的初一。泰國的陰歷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比公歷少11天或12天,三年約差一個月。因此泰國陰歷每三年要增加一個月,增加的月份一般加在8月。泰國陰歷的稱呼與中國陰歷一樣,另外,泰國也有十二生肖的說法。
宋干節 宋干節是泰國最重要的舊歷節日之一。宋干節的“宋干”一詞來自梵文,意思是“移位”,指的是太陽離開雙魚星座運行到白羊星座。泰國政府把原來按陰歷計算的節日用公歷進行規定,即每年公歷的4月14~15日是宋干節。據說,宋干節與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有關,隨著婆羅門教傳入中南半島各國,教徒每年在固定的宗教節日到河邊洗浴,希望去掉一切邪惡和污穢,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潑水節。潑水嬉戲、浴佛、滴水禮、放生和堆沙塔是宋干節的主要內容。
潑水最熱鬧也最有趣。潑水前后持續七八天左右。泰國最有代表性的潑水活動在清邁。大街小巷的人盡情地潑灑,寓意除舊迎新。雖然人們全身濕透,但仍然興趣盎然。一些青年男女則借潑水的機會表達愛意。
浴佛則是讓善男信女們為佛像灑水洗塵。浴佛含有“純潔”的意思。信徒為佛像洗浴,就是行善積德。
滴水禮是孩子、晚輩、下級向父母、長輩和上級行禮的一種儀式。行禮時,晚輩或下級先行合十禮向長輩或上級祝福,然后在長輩或上級的手掌中滴上幾滴凈水,長輩或上級用滴了水的手掌撫摸行禮者的頭部,然后祝福行禮者。對一般人來說,滴水禮中的水,含有“洗罪”和“祝福”的意思。
放生也是宋干節的主要活動之一。人們在宋干節將鳥和魚等各種小動物放生。
堆沙塔是人們在路邊或海灘上用沙筑塔,塔建好后插上彩旗,祈求佛祖保佑平安,祈禱五谷豐登。
宋干節還要舉行美女游行。游行隊伍由民族舞蹈隊、佛像彩車、民族樂隊、宋干美女花車等隊伍組成。宋干美女花車被裝飾得萬紫千紅,極具民族風情。花車上坐著四五個身著五彩民族服裝的美麗少女,最美艷的一位就是“宋干美女”。根據婆羅門教的神話傳說,宋干美女共有7套服裝,游行時穿什么樣的服裝要視當年宋干節是星期幾而定。她也必須根據星期幾選擇不同的動物模型作為坐騎,從周一到周日這些動物分別是虎、豬、驢、象、水牛、孔雀、金翅鳥。游行結束后,還要進行宋干美女的選美活動。
萬佛節 每年泰歷的三月十五日是泰國的萬佛節。萬佛節是泰國傳統的佛教節日,佛教徒們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就開始慶祝這個節日了,政府確定萬佛節為節日是在1913年,也就是在曼谷王朝的拉瑪五世時期。
相傳,佛陀在世的時候,在某年的三月月圓之時,經佛陀剃度的弟子,即1250位羅漢不約而同地到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竹林園大殿朝覲佛陀。佛陀非常高興,就勢向他們宣講教義。在這一天,佛陀還告訴弟子們,他將于6月15日涅槃。這就是傳說中的萬佛節的來歷。據說信仰上座部佛教的泰國佛教徒認為,這次聚會是佛教的創建之日。萬佛節是泰國華人對該節日的稱呼——那天既然來了1250位羅漢,人數如此之眾,泰國華人便夸張地稱其為萬佛。這個稱呼并不符合泰國上座部佛教的教義。上座部佛教認為,佛只有一位,那就是釋迦牟尼。如逢閏年,萬佛節將延至四月十五日。
在萬佛節這一天,泰國要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國王也要親自參加。清晨,人們帶著姹紫嫣紅的鮮花、香燭和施舍物品前往附近的寺廟拜佛、焚香。人們點燃1250支蠟燭,撒1250朵茉莉花。在僧人的帶領下,人們繞殿堂3周,然后進入佛殿聽僧侶誦講佛經。晚上人們通宵聽經,舉行巡燭儀式等。
守夏節 每年泰歷的八月十六日是泰國的守夏節,守夏節是泰國最重要的佛教節日之一。泰國的守夏節又稱入夏節、入雨節、夏安居等。守夏節源于古印度僧尼雨季禁足安居的習俗。傳說,佛陀在世期間,每到雨季,道路泥濘不堪,難以行走。一般人便待在家中,不再出門。但是一些和尚不顧下雨仍然四處傳教。他們踐踏莊稼,傷害草木,農民們非常生氣。佛因此大為震怒,規定在雨季和尚必須在寺內坐禪修行,不得外出,否則以觸犯戒律論處。禁止出行的時間從泰歷的八月十六日到十一月十五日,為期3個月。泰國政府規定,守夏節全國放假一天,以便人民參加守夏活動。守夏節時,各個寺廟要舉行佛事儀式,全寺僧人集中到主佛殿,在佛像前發誓,“貧僧將在此寺守夏安居3個月”,連說3遍。在3個月的節期中,佛教徒每日去佛寺施齋,以免和尚缺少食物,所齋食物除新鮮飯菜外,還有傳統糕點蕉葉糍粑等。在守夏活動的高潮期間,一些善男信女們還將出家3個月,或每天去寺院聆聽和尚念經。那些想入寺修行的青少年也在守夏節舉行剃度儀式。
春耕節 春耕節也稱春耕儀式,是泰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泰國的宮廷大典之一。春耕節來源于婆羅門教,儀式可追溯到13世紀的素可泰王朝。曼谷王朝拉瑪四世時,國王感到春耕禮只有婆羅門教儀式不妥,這與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極不相稱,于是增設佛教儀式。儀式由國王親自主持,國王祭祀天神,祈禱國家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節日多定在泰國泰歷六月的一天,具體的日子由婆羅門法師用占星術推算,在元旦前公布。節日分兩天進行:第一天在玉佛寺舉行佛教的“吉谷儀式”,第二天在曼谷的王家田廣場舉行婆羅門教的“春耕禮”。
“吉谷儀式”以佛教儀式為主,國王和王后等王室成員都會參加。他們向佛像和種子膜拜,祈求祝福。春耕大臣向佛像敬獻花環。11位和尚誦經祈祝谷種。春耕大臣和春耕女跪向國王,國王向他們行滴水禮以示祝福。第二天,人們在曼谷的王家田廣場舉行春耕禮。國王和王室其他重要成員也參加這項重大的慶祝活動。成千上萬的泰國人從各地趕來參加慶典。當國王和王室的其他重要成員來到時,鼓樂齊鳴,樂隊演奏《頌圣歌》。頭帶尖頂白帽的春耕大臣向國王膜拜3次,然后到佛陀和婆羅門諸天神像前焚香禮拜。婆羅門祭司將法水灑在春耕大臣的手掌心中,大臣將水抹在額頭上。然后法師端來一個蒙著布的銅盤,讓春耕大臣伸手去摸,銅盤里裝著長短不等的3塊布幔:春耕大臣挑中長的那塊,預示當年缺雨干旱;挑到短的那塊,則預示今年有大雨和水災降臨;如拿到的是適中的那塊,則預示今年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慶祝廣場的草地上,還有一對套犁待耕的耕牛。婆羅門祭司把耕牛、犁和系著紅綢布的驅牛棍交給春耕大臣。春耕大臣一手執犁,一手拿著驅牛棍,在儀仗隊的陪伴下,在空地上繞行3圈。然后,4位肩挑裝有谷種的金籮、銀籮的春耕女開始播種,婆羅門法師向地里灑圣水,春耕大臣再犁一圈。之后,婆羅門法師卸下牛套,讓耕牛選吃事先準備好的稻谷、玉米、豆子、芝麻、酒、水和青草這7種食物,牛吃哪樣,就預示哪樣物種在當年會豐收。儀式結束后,人們蜂擁而入,爭先恐后地撿拾播撒在地上的吉祥種子,然后播種到自己的地里,以求上天保佑。
水燈節 該節在泰歷的十二月十五日。水燈節沒有正式的假期,但卻是泰國民間非常流行的一個節日。水燈節的傳說很多。有人說水燈節是由古代婆羅門教的升燈籠儀式演變而來的,還有人說這是人們迎接佛從天上來到人間的一種歡迎儀式。流傳較廣的說法是,13世紀時,素可泰王朝蘭甘亨王的王妃諾帕瑪為了表達對佛的誠意,用蕉葉做了一只蓮花形狀的小船,船上放有水果和鮮花,中間插有香燭,她把這只小船獻給國王在月圓之夜祭祀水神。國王見之龍顏大悅,命全國仿效,并規定那天為全國的水燈節。這種說法雖然也受到質疑,但是水燈節作為一種習俗,不僅是宮廷游戲,而且在民間也廣為流傳卻是毋庸置疑的。
水燈節之夜,皓月當空,大小江河上漂流著無數五彩繽紛的水燈,映照出一幅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象。人們在河邊放燈和觀燈,喜慶豐收,感謝河神。這一天也是男女青年互訴衷情和愿望的歡樂節日。人們把用芭蕉葉制作的一個個漂亮的水燈放入奔流的河中,水燈隨波逐流,帶走一個個美麗的愿望。如果河水把水燈帶向遠方,預示著心愿一定能夠實現。
大象節 在泰國東北部的素林府,人們要慶祝傳統節日大象節。大象節是每年泰歷十一月第三周的星期六和星期日兩天。泰國是大象的王國,大象節是泰國極富民族特色的一個節日。節日期間,人們穿著盛裝,載歌載舞,參加慶典儀式的數百頭訓練有素的大象為人們表演各種豐富多彩的節目,如撿東西、跳舞、跨人、足球比賽等。節日期間,素林府的主要街道為大象開放,車輛禁行,興致勃勃的游人可以騎象觀光。
國家紀念日 泰國國家紀念日主要有國王登基紀念日、王后壽辰、拉瑪五世逝世紀念日、萬壽節等。
國王登基紀念日是慶祝當今國王普密蓬·阿杜德登基的節日。普密蓬國王于1950年5月5日登基,政府規定這一天為登基紀念日。慶祝登基日的做法始于曼谷王朝拉瑪四世時期。
公歷8月16日是當今王后詩麗吉的誕辰,也是國家的主要節假日之一。1976年,政府又把詩麗吉王后的生日定為“母親節”,因此,王后誕辰同時又是母親節。節日期間,政府在曼谷王家田廣場舉行盛大的群眾性集會,政府總理致祝詞,禮炮鳴放21響,然后還有游行、誦經等佛事活動。除此之外,人們還要評選優秀母親,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以及從事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醫生義診、義務植樹、獻血等。
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是曼谷王朝拉瑪五世逝世紀念日。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他在位期間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現代泰國的基礎,泰國人民尊稱他為敬愛的“大帝”。為了紀念他不朽的功勛,在朱拉隆功國王去世的第二年,即1912年10月23日,人們舉行了紀念朱拉隆功國王的儀式。紀念活動包括在朱拉隆功國王紀念銅像前獻花環、膜拜、燒香、做佛事等。自此,泰國每年都要舉行同樣的儀式。
萬壽節實際上是當今國王普密蓬·阿杜德的生日,同時也是泰國的國慶節。萬壽節是公歷的12月5日。自古以來,泰國就有慶祝國王生日的習俗。1959年,泰國政府廢除了以1932年6月24日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日子作為國慶紀念日的規定,決定以國王的生日作為國慶紀念日。萬壽節是泰國最熱鬧的節日之一,節日期間,人們舉行各種佛事活動和娛樂、體育表演,除此之外,政府還要舉行國宴、鳴放禮炮煙花、閱兵等活動。1981年,泰國一些社會團體提出國王愛民如子,建議以當今國王的生日為“父親節”,因此,1981年以來,萬壽節又是泰國的父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