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泰國(第3版)
  • 田禾 周方冶
  • 20075字
  • 2019-01-04 14:12:55

第一章 概覽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

一 地理位置

泰國全稱泰王國(The Kingdom of Thailand),地處東南亞的中心,在北緯5°37′~北緯20°27′和東經97°22′~東經105°37′之間,是通往中南半島的門戶。泰國的北部和東北邊界與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接壤,北部和西部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泰國的西南部是安達曼海,東部毗鄰柬埔寨王國,東南部是泰國灣,南部與馬來西亞接壤。因為泰國采用曼谷時間,而曼谷所處時區為東七區,因此泰國時間要比北京時間晚一個小時。

泰國國土面積為51.3萬平方千米,與法國的本土面積大致相同,在東南亞地區僅次于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的國土面積,列第三位。泰國由北到南的距離為1620千米,東西最寬處為775千米。泰國的陸地邊界線長約3400千米,海岸線長約2614.4千米,其中,泰國灣海岸線和太平洋海岸線為1874.8千米,印度洋海岸線為739.6千米。泰國在地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東南亞與南亞、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重要交匯點。

二 行政區劃

泰國的行政區劃分為:中央政府、府、縣、區、村,另外還有直轄市和一些自治市鎮。全國(不包括曼谷)共有76個府、800多個縣、7000多個區和7萬個左右的行政村。

府(Changwat) 府是泰國最大的地方行政區劃,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府的辦公機構是府公署。府的地方行政長官被稱為“府尹”,由內務部直接任命,并向內務部負責。每府設有府議會,議員由縣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府議會的職能是制定本府的市政、文教、衛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條文,監督本府的行政工作等。

縣(Amphur) 縣是隸屬府的行政區劃,縣長由內務部直接任命,在府尹的領導下管理縣的事務。縣的辦公機構是縣公署。縣公署不是一級政權,而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

(Tambon)區是隸屬縣的農村行政區劃。每個區管轄10個左右的行政村。區長由村長會議選舉產生,行政上歸縣長管轄,是最低一級的行政長官。每區設有一個區委員會,負責向區長提供咨詢。區委員會每5年選舉一次。

村(Muban) 村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每一個行政村由較大的自然村或若干個較小的自然村組成。村長由全村居民直接選舉產生,沒有固定的任期,只要受到村民的擁護和愛戴便可長期擔任下去。

自治市 泰國在一些居民區實行自治市的制度。根據居民區的規模和人數,這些居民區被分為中央直轄市、大自治市(都市級Tesaban Nakhon)、中自治市(鎮級Tesaban)、小自治市(區級Tesaban Tambon)和自治鎮(Sookapibarn)。此外,泰國在帕塔亞海濱還設立了一個旅游特區城市帕塔亞特區(Muang Phattaya)。

首都 曼谷(Bangkok Metropolis)是泰國的首都,也是唯一的中央直轄市。曼谷又稱“大曼谷市”,曾被稱為“京畿府”和“京都市”。曼谷位于美麗的湄南河平原,距泰國灣40千米。曼谷是東南亞最重要的城市和主要的交通、通信樞紐之一,素有“東方威尼斯”和“東方巴黎”之稱。

都市級市 凡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千米3000人,人口在5萬人以上的城市是都市級市。全國現只有清邁屬于都市級市。泰北名城清邁有悠久的歷史,公元13世紀便已經建成。中國元、明時期的文獻稱它為八百媳婦國,“八百媳婦者,夷名景邁,世傳其長有妻八百,各領一寨,故名”。雖然清邁國王有800個妻子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公元13世紀的清邁確實是由800個大小不一的城鎮和村寨組成的,每個城鎮的首領都是婦女,這也說明,泰國北部地區曾經是母系社會。

鎮級市 凡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千米3000人,人口在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城市為鎮級市。目前泰國有80多個鎮級市,除清邁府以外,全國75個府(不含曼谷)的府所在地也是鎮級市政府所在地。

區級市 人口在2500~10000人的小城鎮為區級市。全國共有40多個區級市,它們都是比較大的縣治所在地,有少數幾個區級市的人口已經超過1萬人。

自治鎮 人口在1500人以上,面積為1~4平方千米的集鎮可以稱為自治鎮。自治鎮沒有議會,只設鎮委員會管理本鎮的文教衛生和公益事業。鎮委員會成員由所在縣的縣長、縣或分縣的常務助理、警察署署長、轄區的若干名區長、村長及4名鎮代表組成。

特區 帕塔亞特區是泰國唯一的特區,全市約有5萬人。帕塔亞是一個海濱旅游勝地,市民基本上都從事旅游業。帕塔亞特區的議會議長也是帕塔亞特區市的市長。每屆議會任期4年。

從地理位置上看,泰國分為泰北、泰中、泰東北和泰南4個區域,共有76個府(不包括曼谷)。泰國北部有17個府,總面積為16.96萬平方千米,其中80%是山區和丘陵,2014年人口約有1184.3萬。以下為泰國北部各府的情況。

清邁府(Chiang Mai),面積2萬平方千米,人口167.8萬。清邁府位于賓河上游,轄25個縣、204個區、1915個行政村。府公署在直轄縣西蓬區。清邁地處北部山區,泰國最高的山因他暖山(海拔2576米)在其境內。全府平均海拔300米以上,氣候溫和,經濟發達。清邁的手工藝品聞名全國,遠銷海外。

清萊府(Chiang Rai),面積1.17萬平方千米,人口120.8萬。清萊府位于泰國北部,距曼谷823千米。清萊府轄18個縣、124個區、175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萬區。清萊府境內多山,平均海拔為378米,是泰國氣溫最低的地區。清萊府的經濟以農業為主。

甘烹碧府(Kamphaeng Phet),面積8607平方千米,人口72.9萬。甘烹碧府轄11個縣、78個區、82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甘烹碧府位于賓河上游,東南部為平原,出產水稻、玉米、黃豆等作物,山區盛產木材。甘烹碧府是素可泰時代的一座歷史古城。

南邦府(Lam Pang),面積1.25萬平方千米,人口75.3萬。南邦府位于汪河上游,轄13個縣、100個區、855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華萬區。南邦府中部和南部為平原,適宜耕種。北部山區盛產柚木,大部分用于出口。泰國最長的鐵路隧道坤丹山隧道即在該府境內。

南奔府(Lamphun),面積4506平方千米,人口40.5萬。南奔府位于賓河上游,是泰國北部面積最小的府。南奔府轄8個縣、51個區、55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山地占南奔府全府面積的一半以上,余皆平原。境內水利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該府出產的水果龍眼非常有名,大量外銷。每年龍眼上市時,當地還舉辦龍眼節、龍眼小姐競選等活動。

夜豐頌府(Mae Hong Son),面積1.27萬平方千米,人口24.8萬。夜豐頌府轄7個縣、45個區、40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宗坎區。

那空沙旺府(Nakhon Sawan),亦稱北欖坡府,面積9597平方千米,人口107.3萬。那空沙旺府轄15個縣、130個區、132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班巴隆區。那空沙旺府位于湄南河的上游,土地多為沖積平原,土質肥沃,使該府成為泰國重要的糧食產地。那空沙旺府的水陸交通便利,工商業也十分繁榮。泰國著名的淡水湖波拉碧湖也在那空沙旺府境內,盛產淡水魚。

難府(Nan),面積1.15萬平方千米,人口47.8萬。難府位于泰北難河上游,轄15個縣、99個區、84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難府境內多山,物產豐富,畜牧業較為發達。

帕耀府(Phayao),面積6335平方千米,人口48.4萬。帕耀府轄9個縣、68個區、63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帕耀府地處泰北高原,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帕耀府主要出產水稻、玉米,農業是該府的主要經濟支柱。府內有兩條河流:榮河和英河。此外,該府還有帕耀湖和媚賽湖兩個天然湖泊。帕耀湖是泰國北部最大的高原湖泊,盛產各種淡水魚。

帕府(Phrae),面積6536平方千米,人口45.4萬。帕府位于榮河上游,轄8個縣、78個區、645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萬區。帕府地處山區,耕地不足。柚木加工品是帕府的主要出口產品。

碧差汶府(Phetchabun),面積1.27萬平方千米,人口99.6萬。碧差汶府轄11個縣、117個區、1261個行政村。府公署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巴塞河上游,是一個農業省份。重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煙葉。

披集府(Phichit),面積4531平方千米,人口54.7萬。披集府轄12個縣、89個區、85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披集府位于難河下游,府中大部分土地為平原。該府經濟以農業為主,出產的作物有水稻、玉米、水果等。府內有聞名遐邇的明史快湖,該湖盛產蓮子和淡水魚。

彭世洛府(Phitsanulok),面積1.08萬平方千米,人口85.9萬。彭世洛府轄9個縣、93個區、103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彭世洛府位于難河中游,土地多為平原,平均海拔50米。難河和榮河流經境內,水利資源極為豐富。該府是泰北和泰東北的交通要道,工商業比較發達,盛產水稻、水果。

素可泰府(Sukhothai),面積6596平方千米,人口60.2萬。素可泰府轄9個縣、86個區、78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他尼區。素可泰府位于榮河中游,西北部是山區,東南部為平原,府內水利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該府出產的宋加洛陶瓷非常有名。素可泰府不但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還是古代素可泰王朝的首都,府內現在還保存有素可泰王朝的遺跡和蘭甘亨國王的帕鑾王宮遺址。

達府(Tak),面積1.64萬平方千米,人口53.9萬。達府轄9個縣、63個區、493個行政村。府公署位于直轄縣來興區。達府多山,平原占全府面積的比重很小,賓河從府中流過。該府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都十分豐富。泰國最大的水電站——普密蓬水電站建在該府境內的賓河上,水電站裝機容量為56萬千瓦,灌溉面積達2400平方千米。

烏泰他尼府(Uthai Thani),面積6730平方千米,人口33.0萬。烏泰他尼府轄8個縣、70個區、64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烏太邁區。該府位于色梗港河的下游,山地占全府面積的61%以上,經濟以農業為主。

烏達叻滴府(Uttaradit),亦稱程逸府,面積7838平方千米,人口46萬。烏達叻滴府轄9個縣、67個區、56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他逸區。烏達叻滴府位于難河中游,北部和西部多山,森林和山地面積占全府面積的80%以上,南部為平原。境內有著名的詩麗吉水壩。農業出產水稻、黃豆、煙葉等作物,工業以紡織著名。

泰國中部有25個府,總面積為10.23萬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約有1652.6萬。以下為泰國中部25個府的情況。

紅統府(Ang Thong),面積968.4平方千米,人口28.3萬。紅統府轄7個縣、81個區、51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于直轄縣挽嬌區。該府位于湄南河下游,水利資源豐富,全府為沖積平原。該府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工業以造船、木材加工和藤器制造業為代表。

差春騷府(Chachoengsao),亦稱北柳府,面積5351平方千米,人口69.5萬。差春騷府轄11個縣、93個區、85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那勐區。差春騷府位于挽巴功河中游,東北部為山區,山區占全府面積的48%。挽巴功河兩岸魚米飄香,是泰國東部著名的產糧區。

猜納府(Chai Nat),面積2469平方千米,人口33.2萬。猜納府轄8個縣、53個區、474個行政村。府公署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湄南河上游,西部為山地,出產木材。猜納府的平原地區是泰國中部的重要產糧區。

占他武里府(Chanthaburi),亦稱尖竹汶府,面積6338平方千米,人口52.7萬。占他武里府轄10個縣、76個區、690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達叻占他武里區。占他武里府山多地少,糧食不能自給,但丘陵地區是著名的水果產地。另外,該府出產的寶石遠近聞名。

春武里府(Chon Buri),面積4363平方千米,人口142.1萬。春武里府轄11個縣、92個區、69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班巴歲區。該府位于泰國灣東海岸,是泰國東部的工業、商業、旅游、文化中心。府中有許多著名的海濱旅游勝地,如帕塔亞等。府內有泰國最大的軍港梭桃邑。

甘乍那武里府(Kanchanaburi),亦稱北碧府,面積1.95萬平方千米,人口84.8萬。甘乍那武里府轄13個縣、98個區、887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班糯區。甘乍那武里府地處泰國西部高原夜功河的上游,全府2/3的土地為山地,經濟不很發達。該府歷史上是泰國西部的軍事重鎮。

華富里府(Lop Buri),面積6199平方千米,人口75.8萬。華富里府轄11個縣、124個區、1110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塔萊沖順區。該府位于泰國故都阿瑜陀耶北部,東部為山地和丘陵,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華富里河兩岸沃野千里,農業發達。

那空那育府(Nakhon Nayok),面積2122平方千米,人口25.7萬。那空那育府轄4個縣、41個區、40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那空那育區。該府位于那空那育河中游,北部為山區,交通不便,林業是其主要的經濟部門。南部和中部是富庶的平原地區,盛產水稻。

那空巴統府(Nakhon Pathom),亦稱佛統府,面積2168平方千米,人口89.1萬。那空巴統府轄7個縣、105個區、91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沙南占區。該府位于他真、夜功兩條河的下游,沿河地帶為沖積平原,是泰國極為重要的產糧區。該府交通便利,工商業都比較發達。由于歷史悠久,該府也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歷史古城。

暖武里府(Nonthaburi),面積622平方千米,人口117.4萬。暖武里府轄6個縣、52個區、43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萱炎區。該府位于湄南河下游,境內水利資源充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尤其是水果種類繁多,所產榴梿最為有名。

巴吞他尼府(Pathum Thani),面積1526平方千米,人口107.4萬。巴吞他尼府轄7個縣、60個區、52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班博洛區。該府位于湄南河下游,府內多平原,水利條件較好,使該府成為泰國的主要產糧區。該府的水陸交通通暢,工業比較發達。

碧武里府(Phetchaburi),亦稱佛丕府,面積6225平方千米,人口47.4萬。碧武里府轄8個縣、93個區、68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空格清區。該府位于碧武里河下游,東部地勢較高,沿海一帶為平原,西部與緬甸接壤。平原地區農業發達,盛產水稻、大豆等農作物;沿海地區漁業興旺;西部山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該府工業發達,有汽車修理、汽車車身制造、水泥、碾米等工廠。

阿瑜陀耶府(Phra Nakhon Si Ayutthaya),亦稱大城府,面積2556平方千米,人口80.3萬。阿瑜陀耶府轄16個縣、209個區、132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荷叻達納猜區。該府地處湄南河中游,曾經是阿瑜陀耶王朝的京都。該府大部分土地是沖積平原,河流縱橫交錯,水利灌溉完善,使該府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近年來,該府工業發展的速度也很快。

巴真武里府(Prachin Buri),面積4762平方千米,人口47.9萬。巴真武里府轄7個縣、65個區、65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挽巴功河上游,北部和東部是大山脈,山地面積約占全府面積的60%。巴真武里府大山綿延,森林茂密,木材是該府的重要產品。挽巴功河流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盛產水稻、玉米和水果等農作物。

巴蜀府(Prachuap Khiri Khan),面積6367平方千米,人口52.5萬。巴蜀府轄8個縣、48個區、38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巴蜀區。該府位于泰國灣西海岸,地形狹長,東西最窄處僅有10.6千米。該府的海岸線在泰國各府中是最長的。巴蜀府耕地不足,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府人民的需要,但礦產資源卻非常豐富。

叻武里府(Ratchaburi),亦稱叻丕府,面積5196平方千米,人口85.3萬。叻武里府轄10個縣、104個區、935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納勐區。叻武里府位于夜功河下游。夜功河兩岸地勢平緩,土地肥沃,農業興盛,使該地區成為府內重要的產糧區。西部山區出產品質優良的柚木和鐵木。工業以碾米、木材加工、制糖、紡織為主。

羅勇府(Rayong),面積3552平方千米,人口67.4萬。羅勇府轄8個縣、58個區、38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他巴都區。該府位于羅勇河下游。中部和東部多山,出產木材,礦產資源豐富。沿海一帶為平原,但土質惡劣,不宜耕種。沿海一帶漁業發達,所產魚露非常有名。該府的工業部門主要有食品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造船業。

沙繳府(Sa Kaeo),位于泰國東部邊境,面積7195平方千米,人口55.2萬。沙繳府轄9個縣、59個區、61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沙繳府地理特征多樣,該府既有平原也有高地。北部是高地和山區,南邊是起伏綿延的平原和丘陵。在尖竹汶山脈沿線生長著常綠植物和森林。中部是平原和丘陵。沙繳府的貿易非常發達。沙繳府曾經是一個主要的古代文明社區,其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墮羅缽底國時期。高棉文化的考古遺址和石頭碑銘都充分證明了該文明的存在。沙繳府曾經長期隸屬巴真武里府,1993年12月正式成為一個府。

沙沒巴干府(Samut Prakan),亦稱北欖府,面積1004平方千米,人口126.1萬。沙沒巴干府轄6個縣、50個區、396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北欖區。沙沒巴干府位于湄南河出海口處,全府為沖積平原,農業和漁業都很發達,該府尤其盛產椰子。工業以食品加工業為主,如椰糖煉制是其主要的工業部門。

沙沒沙空府(Samut Sakhon),亦稱龍仔厝府,面積872平方千米,人口53.2萬。沙沒沙空府轄3個縣、40個區、28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瑪哈猜區。沙沒沙空府位于他真河下游,河兩岸土質優良,使該府成為泰國的主要產糧區之一。沿海居民大多從事漁業活動,因此該府也是泰國最大的海產品集散地。

沙沒頌堪府(Samut Songkhram),亦稱夜功府,面積416平方千米,人口19.4萬。沙沒頌堪府轄3個縣、38個區、284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夜功區。該府位于夜功河下游的沖積平原,河兩岸土質優良,水利發達,主要的農產品為水稻和椰子。沿海地區漁業非常發達,海產品遠近馳名。工業以造船和海產品加工業為主。

沙拉武里府(Saraburi),亦稱北標府,面積3577平方千米,人口63.3萬。沙拉武里府轄13個縣、111個區、965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北標區。該府位于巴塞河中游,山地面積僅占全府面積的2%,其余均為土質肥沃的良田,農業非常發達。

信武里府(Sing Buri),面積822平方千米,人口21.2萬。信武里府轄6個縣、43個區、36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他拉區。該府位于湄南河右岸,有10條河流縱橫交錯,是全國河流最多的府。由于水利資源豐富,該府的農業十分發達。工業有碾米、木材加工、機床修理、汽車修理等部門。該府的交通最有特色,全府以水路為主。

素攀武里府(Suphan Buri),面積5358平方千米,人口84.9萬。素攀武里府轄10個縣、110個區、977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他披良區。該府位于他真河中游,兩岸人民以漁業為生。北部是高地,出產木材。南部地區沃野千里,水利系統完善,是泰國重要的產糧區。工業有造船、碾米、木材加工和榨糖等部門。

達叻府(Trat),面積2819平方千米,人口22.5萬。達叻府轄7個縣、38個區、254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班帕區。達叻府位于泰國東部達叻河的下游,東北部為原始森林地區,出產木材。全府山地面積達60%。中部沿海一帶是平原,農業和漁業都比較發達。境內的昌島是泰國灣內最大的島嶼。

泰國東北部地區有20個府,總面積為16.88萬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約有2184.4萬,兩者均占全國的1/3。20個府的具體情況如下。

安納乍能府(Amnat Charoen),面積3161平方千米,人口37.5萬。該城最初建于拉瑪三世時期,1993年正式成為獨立的府。安納乍能府轄7個縣、56個區、65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境內建有大量蘭那泰和老撾風格的寺廟。

汶干府(Buengkan),面積4305平方千米,人口41.9萬。汶干府轄8個縣、53個區、615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汶干區。汶干府是泰國于2011年3月從廊開府劃分出來而增設的第76個府,位于泰國版圖的東北角,毗鄰老撾,境內有樸瓦(Phu Wua)野生動物保護區。

武里南府(Buri Ram),面積1.03萬平方千米,人口157.9萬。武里南府轄23個縣、189個區、221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蒙河以南。除了蒙河以外,境內有許多大小河流,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沿河地區的農業十分發達,大宗農業出產物有稻米和麻。工業主要有碾米、麻制品、榨糖、木薯加工等一些農產品加工業。

猜也奔府(Chaiyaphum),面積1.28萬平方千米,人口113.7萬。猜也奔府轄16個縣、124個區、139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地處泰國東北高原,在柯叻府北面。西北多山,原始森林密布。中部和東部為平原,多為沙質土,土質較差。農產品以稻米、麻、玉米為主。該府的工業不是很發達,只有碾米、木材加工、麻制品等小型企業。

加拉信府(Kalasin),面積6946平方千米,人口98.5萬。加拉信府轄18個縣、134個區、150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加拉信區。該府位于包河左岸。東北部重巒疊嶂,森林茂盛,盛產優質木材。西南部為平原,農業較為發達。工業不是很發達,以碾米、木薯加工等食品加工業為主。

孔敬府(Khon Kaen),面積1.09萬平方千米,人口179萬。孔敬府轄26個縣、198個區、213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棲河上游,西部山巒起伏,森林茂密,出產木材。該府農業較發達,工業有碾米、水泥、麻制品、制磚等部門。該府是泰國東北部地區的中心,商業發達,是東北部地區的商品集散地,也是泰國東北部地區唯一的大學——孔敬大學的所在地。

黎府(Loei),面積1.14萬平方千米,人口63.5萬。黎府轄14個縣、89個區、83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谷崩區。該府位于黎河右岸,并因黎河而得名。由于該府四面環山,山區礦產資源豐富,但因交通不便,礦產開發比較滯后。該府畜牧業比較發達,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牧產品被銷往外地。

瑪哈沙拉堪府(Maha Sarakham),面積5291平方千米,人口96.1萬。瑪哈沙拉堪府轄13個縣、133個區、1804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達叻區。該府地處泰國東北高原中部,在棲河的上游。境內氣候屬高原氣候,夏熱冬冷,加上土質不好,農業發展滯后。工業也只有一些織布和制陶類的家庭小手工業。

莫達汗府(Mukdahan),面積4339平方千米,人口34.6萬。莫達汗府轄7個縣、53個區、49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莫達汗。該府位于泰國東北部高原、湄公河西岸。境內多山,森林茂密。西部地區及湄公河沿岸是一馬平川的富饒平原,農業和漁業比較發達,工業較為落后。

那空帕儂府(Nakhon Phanom),面積5512平方千米,人口71.3萬。那空帕儂府轄12個縣、97個區、1040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湄公河左岸,沿河地區農業發達,盛產水稻。湄公河中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巴不魚。巴不魚長3米,重達80~250千克,該魚很難捕捉,人們都以能品嘗到巴不魚為幸事。西部地區覆蓋著大片的森林,出產木材。工業有碾米、鋸木、制麻等部門。那空帕儂府是泰國的邊防重鎮。

柯叻府(Nakhon Ratchasima),面積2.05萬平方千米,人口262.1萬。柯叻府轄32個縣、263個區、374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地處東北高原,在蒙河上游。柯叻府自然風景優美秀麗,境內分布著許多森林、山峰、瀑布和水庫。由于自然條件不好,該府農業不發達。工業主要是農產品加工業。該府精美的手工藝品最負盛名,尤其是陶器讓游客嘆為觀止,流連忘返。該府歷史悠久,具有濃厚的高棉文化色彩,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行政中心。今天,柯叻府仍然是東北部地區主要的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

廊開府(Nong Khai),面積3027平方千米,人口51.7萬。廊開府轄9個縣、62個區、705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湄公河南岸,東、西、南三面是丘陵和山地,森林覆蓋面積在50%以上,因此該府盛產木材。由于該府地處湄公河沿岸,漁業比較發達。廊開府是通往老撾的門戶,地理位置較為重要。

廊莫那浦府(Nong Bua Lam Phu),位于柯叻高原的中心,面積3859平方千米,人口50.8萬。該府在歷史上是烏隆府的一個區,1993年正式成為獨立的府。廊莫那浦府轄6個縣、59個區、636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

黎逸府(Roi Et),面積8299平方千米,人口130.8萬。黎逸府轄20個縣、193個區、231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黎逸府是泰國東北部較大的一個府。府內自然條件較差,農業不甚發達,工業也不發達。

沙功那空府(Sakon Nakhon),亦稱色軍府,面積9605.8平方千米,人口113.8萬。沙功那空府轄18個縣、125個區、132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塔城沖區。該府位于素攀武里河岸,西南地區山林茂密,東北部為平原。農業、畜牧業發達,工業相對落后,只有小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泰國著名的農漢湖在該府境內。

是剎吉府(Sisaket),亦稱四色菊府,面積8840平方千米,人口146.5萬。是剎吉府轄22個縣、206個區、241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勐糯區。蒙河流過該府的北部地區,東部是山區。該府是泰國最貧窮的一個農業府。工業比較落后,只有一些小型的農產品加工業。

素林府(Surin),面積8124平方千米,人口139.2萬。素林府轄17個縣、158個區、201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蒙河中游以南,南部為山區。該府是農業府,出產水稻、玉米、水果等農作物。素林府的馴象非常有名,素林府的大象表演是泰國旅游業的重要內容。

烏汶府(Ubon Ratchathani),面積1.57萬平方千米,人口184.5萬。烏汶府轄25個縣、219個區、246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烏汶府地處蒙河下游北岸,南北多山。該府水利資源極為豐富,有大小湖泊及沼澤8000多個,還有許多河流從府中流過。沿河流域土壤肥沃,出產水稻,產量居東北各府之首。工業有碾米、機床修配、釀酒、汽車修理、家具制造等部門。

烏隆府(Udon Thani),面積1.17萬平方千米,人口157萬。烏隆府轄6個縣、155個區、1682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莫肯區。該府位于泰國東北部,地勢較高。該府的重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和畜牧業。府內河流雖多,但是都不利于航行,交通主要依靠公路。

耶梭通府(Yasothon),面積4161平方千米,人口54萬。耶梭通府轄9個縣、78個區、835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耶梭通府的南部和北部地勢高,中部較低,府內有許多山林、草地和沼澤。南部的棲河沿岸地區有良田萬頃,是該府的主要產糧區。工業不甚發達,主要是碾米、制麻、木材加工等小型企業。

泰國南部有14個府,面積為7.07萬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約有920.5萬。14個府的具體情況如下。

春蓬府(Chumphon),面積6009平方千米,人口49.8萬。春蓬府轄8個縣、70個區、674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他達拋區。該府位于泰南克拉地峽東海岸,西北與西南為山地,森林覆蓋面積大。東部沿海為平原,農業發達,出產水稻和熱帶水果。沿海港灣和島嶼眾多,漁業興旺。該府還出產珍貴的燕窩。由于該府多山,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甲米府(Krabi),面積4709平方千米,人口45.7萬。甲米府轄8個縣、53個區、374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巴喃區。該府位于泰南西海岸,東北部山巒綿延起伏,境內的帕儂奔乍山是泰國南部最高的山脈。該府的經濟主要依賴橡膠和棕櫚種植業,該府每年出口大量橡膠和棕櫚油。

那空是貪瑪叻府(Nakhon Si Thammarat),亦稱洛坤府,面積9942平方千米,人口154.8萬。那空是貪瑪叻府轄23個縣、165個區、142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乃勐區。該府位于泰南東海岸,西部山高林密,盛產木材和橡膠,錫、鈦等多種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沿海為平原,出產稻米和椰子,是南部重要的產糧區。

那拉惕瓦府(Narathiwat),亦稱陶公府,面積4475平方千米,人口77.5萬。那拉惕瓦府轄13個縣、77個區、55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班納區。該府位于泰國最南端,西部多山,山區礦產資源種類多且儲量較大,主要有錫、金、鎢、錳、鉛等礦藏。東部沿海為平原,農業發達,不僅出產橡膠、椰子,也出產稻米、玉米、綠豆等農作物。

北大年府(Pattani),面積1940平方千米,人口68.6萬。北大年府轄12個縣、115個區、629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沙巴蘭區。該府位于泰南北大年河下游。西南高山林立。東北沿海為平原,是該府的主要產糧區,漁業也很發達。工業有碾米、椰油榨制、橡膠加工、魚類加工等部門。

攀牙府(Phang Nga),面積4170平方千米,人口26.1萬。攀牙府轄8個縣、48個區、314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臺昌區。該府位于泰南西海岸攀牙灣口,全府處于崇山峻嶺之中,山地占全府總面積的86.83%,礦產資源豐富。府內主要經濟部門為橡膠、椰子種植和礦業開采。

博達侖府(Phattalung),面積3424平方千米,人口52萬。博達侖府轄11個縣、65個區、626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枯哈沙旺區。該府位于泰南東海岸,西部為山區,中部是平原。境內河流交錯,水利系統發達,沿河地區土質優良,盛產水稻、橡膠和熱帶水果。

普吉府(Phuket),面積543平方千米,人口37.8萬。普吉府轄3個縣、17個區、103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達叻艾區。該府是泰國唯一的島府,位于馬來半島西海岸的印度洋中,山地和丘陵占該府面積的65%。這里氣候炎熱,平均氣溫為35.5℃,有利于橡膠和熱帶水果的種植。海產品是普吉府的一絕。普吉府工商業發達,主要產業有電子產品生產和加工業。普吉島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

拉儂府(Ranong),面積3298平方千米,人口17.7萬。拉儂府轄5個縣、30個區、167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考尼維區。該府位于泰南克拉地峽帕克強河左岸,是一個山區府,全府84%的土地被原始森林覆蓋,因此該府出產木材。采錫業是該府最重要的經濟部門。

沙敦府(Satun),面積2479平方千米,人口31.3萬。沙敦府轄7個縣、36個區、277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披芒區。該府位于泰南西海岸,東北部是山區,沿海一帶是平原,島嶼和湖泊眾多,水利資源豐富,農業發達。主要經濟部門有農業、漁業。

宋卡府(Songkhla),面積7394平方千米,人口140.1萬。宋卡府轄16個縣、127個區、987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播央區。該府位于泰南東海岸,西南部為森林密布的山區,北部是平原,水利資源豐富,漁業發達。主要經濟部門有農業、采礦業和漁業。府內的合艾市是泰國南部最重要的經濟、教育、文化、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

素叻他尼府(Suratthani),面積1.29萬平方千米,人口104萬。素叻他尼府轄19個縣、131個區、1028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達叻區。該府位于泰南達比河下游,西部是山區,沿海是遼闊的平原。該府是泰南各府中出產稻米和橡膠最多的府之一。

董里府(Trang),面積4917平方千米,人口63.9萬。董里府轄10個縣、87個區、697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塔田區。該府位于泰南西海岸的董里河下游,北部是丘陵地區,董里河沿岸是平原。府內自然條件較好,農業發達,大宗農作物為稻米、香蕉、咖啡和木材。橡膠產量居全國第4位。

也拉府(Yala),面積4521平方千米,人口51.2萬。也拉府轄8個縣、56個區、341個行政村。府公署設在直轄縣沙登區。該府位于北大年河下游,西南部高山陡峭,森林茂密,東北部是平原。北大年河的沿河地區和平原地區是該府重要的產糧區。也拉府是泰國最南端的一個府。

泰國各府面積和人口數量不一。表1-1和表1-2分別列出了泰國10個面積最大的府和10個面積最小的府。

表1-1 泰國10個面積最大的府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表1-2 泰國10個面積最小的府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三 地形特點

泰國地形復雜,總體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具體特征如下:北部和西部峽谷聳立,高山風景十分壯麗;中部的湄南河三角洲平原是富庶的魚米之鄉,養育著世世代代的泰國各族人民;東北部高原地區粗獷蒼峻;南部半島海濤拍岸,浪卷千里。全國大體分為5個自然區:北部和西部內陸山區、東北部高原地區、中部平原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南部半島地區。

北部和西部內陸山區由原始森林覆被山脈和深邃狹窄的山谷組成,最重要的城市是清邁。該地區又分為北部高山峽谷和西部山嶺峽谷兩部分。這里河流縱橫交錯,賓河、汪河、榮河、難河都發源于北部山地。北緯18°以北的北部山區是湄南河的發源地,也是湄南河和湄公河的分水嶺。賓河和榮河流至那空沙旺府后,與汪河匯成一條大河,即湄南河。在這些河流流經的地區形成了狹窄的沖積盆地,適宜種植糧食、棉花,栽培水果或放牧牲畜,人口十分稠密。

東北部高原也稱柯叻高原。全區分布著蔓延起伏的崇山峻嶺,大片地區為沙土所覆蓋,土層薄,水分蒸發和滲透快,保水性差。由于氣候惡劣,柯叻高原經常受到洪水和旱災的襲擊。從地形上看,柯叻高原由西向東南方向傾斜,形成兩個盆地。一個是柯叻盆地,它是榮河及其支流由西向東南流時,在榮河河口形成的一個沖積小平原。該盆地土質肥沃,是東北部地區水稻的主要產地。另一個是沙功那空盆地,頌堪河、蓬河等小河流經該盆地注入湄公河。

中部平原地區位于湄南河兩岸,面積為3.84萬平方千米,這里河流縱橫交錯,是泰國最大的沖積平原。中部平原是泰國最著名的稻米生產區,土地肥沃,稻谷飄香,魚蝦滿艙。

東南沿海地區面積不大,河流縱橫,雨量充沛,適宜種植橡膠、水果,也是木薯、甘蔗等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東南沿海海岸線曲折,近海有許多大小島嶼。

南部半島地區多山,原始森林廣袤遼闊,人跡罕至,礦藏十分豐富。南部半島分為西海岸和東海岸兩個差別很大的地區。西海岸為下沉海岸,大陸架狹窄,海岸線曲折。東海岸平直開闊,海灣少,沿海為沙土,盛產椰子。

四 山脈、河流與湖泊

(一)山脈

泰國的山脈主要在北部和西部內陸地區。主要山脈有登勞山、坤丹山、匹邦南山和瑯勃拉邦山。泰國的山并不是很高,最高的是位于清邁的因他暖山,海拔2576米,其次是海拔2297米的帕洪樸山和海拔2159米的瑯勃拉邦山。在北緯12°~北緯18°的泰緬邊境地帶,有許多南北走向的山嶺,由北向南,直入馬來半島。其他主要山脈有他儂通猜山和丹那沙林山。位于此地的夜速隘口和三塔關隘口是泰緬兩國的重要通道。

(二)河流

泰國是一個多河流的國家,最重要的河流有湄南河和湄公河。

湄南河 湄南河是泰國最重要的一條河流,亦稱“昭披耶河”,長1352千米,流域面積達17萬平方千米,約為泰國國土面積的1/3。湄南河發源于北部山區,自北向南延伸注入泰國灣。全河在那空沙旺分界,以北為上游,以南為下游。上游有賓河、汪河、榮河、難河等4條支流。下游有支流巴塞河和色梗河匯入。湄南河下游在猜納分為兩支,東支仍稱湄南河,西支則稱他真河,兩支河流分別注入泰國灣。這些河流千百年來奔流不息,在湄南河兩岸形成了富饒的中部大平原,這就是著名的湄南河三角洲大平原。湄南河河谷寬闊,水流量變化很大,每年9~10月汛期來臨之際,河水急劇上漲,湍急的河水洶涌澎湃,直指曼谷。離湄南河河口僅40千米的曼谷,海拔只有1.8米,一旦風雨大作,河水肆虐,就很有可能遭受水災。在中部平原上,除湄南河和他真河以外,還有夜功河、挽巴功河等重要河流,加上許多橫向的小運河和溝渠交織其間,整個中部平原的水網縱橫交錯。

湄公河 湄公河是泰國的另一條重要河流,是東南亞地區最長的河流之一,發源于中國青海,總長4909千米。湄公河流經多個國家,包括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最后注入太平洋。湄公河在中國的一段又稱瀾滄江。柯叻高原的榮河是湄公河中游的一條重要支流。湄公河在泰老邊境的一段水深流急,礁石起伏,交通不暢,只有小型船只可以通航。此外,頌堪河沿廊開府和沙功那空府的邊界流入湄公河(該河有兩段與老撾交界,上段長105千米,下段長825千米)。湄公河這些支流的河床都是沙質的,因此,這些支流在旱季干涸見底,在汛期往往又形成河水倒灌。

泰國其他的主要河流有:蒙河長673千米,難河長627千米,賓河長590千米,榮河長550千米,帕因河長513千米,棲河長442千米,汪河長335千米,達比河長214千米,汶河長170千米,北大年河長165千米,湄隆河長140千米。

泰國有較充沛的降水、眾多的河流及大量的地下水。58條長度超過100千米的河流遍布全國各地。湄南河水系流域面積達17萬平方千米,橫貫東北部的棲河-蒙河-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積達16萬平方千米。河流、湖泊等水域的面積約為3750平方千米。

(三)湖泊

宋卡湖 位于南部半島,是泰國最大的湖泊。宋卡湖北面與海灣相連,因此其北部湖水略咸。

波拉碧湖 位于中部那空沙旺府,面積212平方千米。

農漢湖 位于東北部沙功那空府,面積170平方千米。

此外,泰國還有一些較小的淡水湖,如烏隆府的公博哇丕湖和那空帕儂府的農雅湖。

泰國的可再生水資源總量約為409.9立方千米,人均占有量約為6294立方米。目前,泰國年均淡水抽取量約為82.75立方千米,其中95%被用于農業,2%被用于工業,3%為生活用水。

五 土壤和氣候

(一)土壤

泰國的土壤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強淋溶土 強淋溶土有3個特點:缺乏養分,易風化;礦物分解徹底,淋溶強烈;土壤有效養分含量低,酸度大,容易受腐蝕。強淋溶土又分為鐵質強淋溶土、潛育強淋溶土、腐殖質強淋溶土、正常強淋溶土和網紋強淋溶土。

鐵質強淋溶土多在泰國南部。這種土壤在作物根系范圍有結核,會限制作物生長,但該種土壤可種植橡膠。

泰國北部多是潛育強淋溶土。該土壤理化性能差,排水不良,不下雨時干得快。在有水源補充的低平地區適宜種植水稻,而起伏地區適宜放牧。

正常強淋溶土在泰國也較常見,主要分布在排水較好的有起伏的地區。

強風化黏盤土 強風化黏盤土排水好,土層深厚,土壤耕性好,不易受腐蝕,具有較高的農業潛力。強風化黏盤土主要分布在泰國的中部高地。

淋溶土 淋溶土又分為潛育淋溶土、正常淋溶土、棕紅色淋溶土。該土壤理化性能較好,肥力高,可種植水稻。泰國北部的沖積層多為潛育淋溶土。

沖積土 沖積土是由近期沖積物演化而來的,其中礦質土壤占絕對優勢,特別適合種植水稻。泰國中部平原多為此種土壤。

湄南河貫穿泰國中部地區,中部泛濫平原的土壤為湄南河沖積土,該土壤為暗灰色黏土。大部分地區種植水稻。有些河流兩岸有狹窄的沙壤土,主要種植水果和蔬菜。平原邊緣的高地為淡灰棕色粉沙壤土和疏松黏質沙壤土,在有灌溉的地方可種植水稻,在灌溉較差的地方只能種植煙草、棉花。北面地區以林地和游耕農業為主。土壤主要為潛育強淋溶土。

泰國南部3/5以上的地區海拔低于100米。西海岸主要為山地和丘陵地區,東海岸為平坦的沙質地區。平原地區的土壤主要由石灰巖風化而成。泰國東北部地區為沖積高階地,土壤多為細沙壤土,除河流沿岸外,適宜飼養牲畜和種植耐旱作物。

泰國北部地區多山,海拔超過500米的山地占60%。土壤大多是由花崗巖或其他火成巖風化而成的。大部分地區種植耐旱作物。谷底平原一般為沖積土,土壤較肥沃。

(二)氣候

泰國地處熱帶,夏、冬兩季陸地和海洋的氣溫和氣壓懸殊,所屬氣候是典型的熱帶氣候。泰國光照充足,潮濕悶熱,全年分三個季節:3~5月為熱季,氣候炎熱干燥;6~10月是雨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全國普遍降雨;11月到次年2月為涼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泰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降低,氣候涼爽宜人。泰國在涼季和熱季很少下雨,因此這兩季也叫干季或旱季。地處馬來半島北部的地區則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無明顯旱季。

泰國平均最低氣溫為20℃,最高氣溫為37℃。氣溫的年溫差很小,即使在涼季,月平均氣溫也不低于18℃。4月是全年最熱的時候,氣溫為33℃~38℃。因此,泰國的學校一般在4月放暑假。1月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時候,氣溫為13℃~20℃。除北部山區少數地方外,紛紛揚揚的雪花在泰國確實是很稀罕。

由于地形不同,泰國各地的氣溫有一定差異。南部半島地區屬海洋性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溫差小,年平均氣溫為26℃~27℃。以首都曼谷為中心的中部地區平均最高氣溫為32℃,最熱的月份4月的平均最高氣溫為35℃,而涼季的平均最低氣溫為24℃。北部的氣溫要低于其他地區的氣溫,最高氣溫約為20℃。在一些山區,最低氣溫可達0℃。

泰國的降水量比東南亞其他國家少,1952~2001年泰國年平均降水量為1560毫米。中部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500毫米。東北部地區除高原邊緣地區年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以外,其他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僅有1000毫米左右。降水量最大的兩個地區都瀕臨大海,處于迎風坡面。東南沿海地區的達叻府年平均降水量為4767毫米。南部半島拉儂府的年平均降水量為432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是素可泰府、甘烹碧府、達府和甘乍那武里府,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各地的降水分布時間不一:北部、東北部及半島西海岸降水量最多的月份為8月,中部和東南部為9月,半島東海岸為11月。由于降水不均和保水等問題,干旱或洪災也不時侵擾泰國。

六 人口概況

泰國現有人口6512.5萬(2014年),在東南亞地區列第4位,排在印尼、越南和菲律賓之后。20世紀泰國的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特別是從60年代到90年代,基本是以每10年1000萬的速率遞增,直到90年代末才逐漸放緩。1911年泰國總人口約為826.6萬,到1947年翻番至1744.3萬,到1970年再次翻番至3439.7萬,隨后于1984年突破5000萬,并于1996年突破6000萬。

分布 盡管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泰國的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泰國也因此被譽為“東亞小虎”,但該國的城市化進程長期落后于經濟發展。1950~2000年,泰國的城市化率從16.5%升至31.4%,僅提高了不到1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同期東南亞國家的城市化率整體從15.5%升至38.1%,提高了近23個百分點。從2005年起,泰國城市化率進程明顯加快。到2015年,泰國城市化率已提升至50.4%,超過東南亞國家整體47.6%的城市化水平,與全球中等收入國家城市化率51.3%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從區域分布來看,首都曼谷市區的人口約為569.2萬,占到全國總人口的8.7%。此外,東北部地區約占33.5%,北部地區約占18.2%,南部地區約占14.1%,中部地區約占25.4%。

人口密度 泰國的人口密度較高,1995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兩倍多。2014年,人口密度進一步升至每平方千米131人,全球排名第88位。中部富庶的湄南河三角洲平原的人口密度最大,曼谷市區的人口密度更高達每平方千米3635人。北部地區由于多山地和森林,因此人口密度相對較小,其中密度最小的夜豐頌府每平方千米僅有19人。

性別比 泰國的人口性別比基本保持平衡。2014年,泰國總人口為6512.5萬,其中男性有3199.9萬,占總人口的49.1%,女性有3312.6萬,占總人口的50.9%。

年齡比 21世紀以來,泰國社會老齡化趨勢日趨明顯:0~14歲人口占比從2000年的24.2%降至2014年的17.8%,同期15~65歲人口占比從69.3%增至72.1%, 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6.6%增至10.1%。社會老齡化趨勢開始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識字率 泰國的整體教育水平較高。1990年,泰國14歲及以上的人口的識字率為:男性95%,女性89%。2000年,識字率有所提高,男性達到97%,女性達到94%。目前,15~24歲的年輕人的識字率已達99%。

國家的人口政策 泰國比較注意人口增長與發展的關系,很早就開始實行人口控制政策。20世紀前半期,泰國政府曾鼓勵人口增長,給予多子女的家庭補貼。1950年,泰國人口僅為2000萬,但出生率較高,1950~1955年的年均人口出生率達46.6‰,婦女總和生育率高達6.59人,年均人口增長率為2.56%。20年后,泰國人口達3670萬,比1950年增長了83.5%。在人口迅速增長的壓力下,1970年以來,泰國政府開始控制人口增長。為此,泰國建立了國家計劃生育協調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政府各部委的部長、主任參加,具體工作由衛生部家庭保健局負責落實。泰國降低人口增長率主要是從推廣家庭生育計劃著手,政府向自愿接受者免費提供避孕藥具和家庭生育計劃服務,培訓家庭生育計劃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建立有關的醫療保健機構,動員基層機構和群眾參與家庭生育計劃和服務,同時,政府把家庭生育計劃與農村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如提供飲用水、改善農村居民的飲食、增加醫療設施等結合起來。泰國的計劃生育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長。1980年的人口出生率已降至26.5‰, 1995年人口出生率降至16.9‰, 2013年進一步降至10.2‰。

由于對出生人口的控制,泰國的人口結構也出現了變化:0~14歲的人口比例從1950年的42.5% 下降到1995年的28% 和2014年的17.8%, 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則從1950年的3.0%上升至1995年的5.0%和2014年的10.1%。這意味著,少兒撫養比將下降,老人的贍養率將上升。

泰國是發展中國家里推行家庭生育計劃較成功的國家之一,其成功與政府的重視分不開。泰國在每個五年計劃中都確定了人口增長的目標。泰國還確定了人口分布的目標:人口分布應與現有就業機會和國家安全協調一致;人口分布和居住不應對環境造成破壞;受過教育的人口分布應該均衡。

泰國計劃生育的戰略之一是通過擴大服務,不斷提高避孕普及率,降低總出生率,最終控制人口增長。泰國的計劃生育措施主要包括:家庭計劃生育服務由政府撥款支持;進行計劃生育宣傳和人口教育;開展家庭計劃生育的應用研究;加強計劃生育立法,制定鼓勵計劃生育的措施,限制對育有超過三個孩子的政府雇員發放生活補貼;支持非政府組織參與計劃生育工作;組織避孕藥具的生產、供應、發放;培訓助產士和計劃生育人員;動員社會力量倡導使用避孕工具和接受避孕服務,配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倡導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對少數民族提倡生育要有時間間隔。

七 民族概況

泰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全國有30多個民族。主要民族有泰族(占40%)、老族(占35%)、華族(占10%)、馬來族(占3.5%)、高棉族(占2%)。此外,泰國還有苗、瑤、桂、汶、克倫、撣等山地民族。在馬來半島山區的熱帶叢林中,還居住有塞芒人和沙蓋人等古老民族。

山地民族共有20多個,其中較大的民族有克倫、苗、瑤、哈尼、傈僳。山地民族約有70萬人。他們有獨特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在語言、服飾和風俗習慣上與泰族人不同,在生產方式上仍然采用刀耕火種等原始方法。山地民族主要靠農業為生,由于山地自然條件不好,山地民族的生活條件也比較惡劣。為了解決山地民族的生存問題,泰國政府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以改變山地民族的落后狀況,如幫助山地民族建立定居點,為山地民族提供基本的醫療衛生和教育服務等。

華裔泰人是華僑和華裔在泰國繁衍的后代。泰國1912年的國籍法采用出生地原則,即不論其父母擁有哪國國籍,凡在泰國出生者都享有泰國國籍。華裔泰人分為三種:原為華僑,后加入泰國國籍;受過中文教育的第二代華裔;前兩種人的后裔,大多不會講中文,占華裔的大多數。多數華裔居住在首都及全國各個中小城市,不少人受過高等教育,并在泰國的工商業、文化科技界和政府機構供職。

除了南方的馬來族,泰國各個民族基本上能夠和平相處。馬來族居住在馬來半島的沙敦、北大年、也拉和陶公四個府,約有人口200萬,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激進的馬來族人于20世紀60~70年代成立了“北大年解放陣線”,政治綱領是建立“北大年伊斯蘭共和國”。“北大年解放陣線”奉行暴力原則,時常與政府武裝力量發生沖突。為了化解民族矛盾,泰國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除了嚴厲打擊外,泰國政府還采取懷柔政策,如任命馬來人為當地官員,尊重當地的風俗、宗教、民族和生活習慣,促進馬來族的教育,為馬來族人到曼谷上大學設置特別獎學金等。

各項措施的逐步推進,使得20世紀90年代泰國南疆的馬來穆斯林分離運動一度沉寂。但是,隨著東南亞地區伊斯蘭激進分子的興起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擴散,特別是在美國“9 ·11”事件和印尼巴厘島爆炸案發生后,泰國的南疆分離運動再次抬頭。從2003年起,泰國南疆的縱火、爆炸、暗殺等暴力事件就不斷發生。據泰國國內安全作戰指揮部前線司令部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1日,泰南分離主義襲擊已先后造成5926人死亡,10593人受傷。

八 國旗、國徽、國歌

(一)國旗

泰國國旗于1917年啟用,呈長方形,長與寬的比例為3∶2,旗面自上而下由“紅-白-藍-白-紅”五條橫帶組成,紅色與白色橫帶的寬度相同,藍色橫帶要比紅色和白色橫帶寬一倍。其中,紅色代表民族,象征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白色代表宗教,象征宗教的純潔;藍色代表王室,象征王室得到各族人民和純潔宗教的支持與擁戴。

(二)國徽

泰國國徽于1910年啟用,其構圖是名為“Garuda”(迦樓羅)的半人半鳥圖騰:其身肚臍以上如天王形,嘴如鷹喙,頭戴尖頂寶冠,面呈憤怒狀;肚臍以下是鷹形;通體深紅,披瓔珞天衣;背后兩翅為紅色,向外展開;兩臂彎向頭部,手指內側,呈泰國民間舞蹈經典造型。在印度神話中,迦樓羅是保護神毗濕奴的坐騎。泰國深受印度文化影響,曼谷王朝國王被尊稱為拉瑪(Rama)王系,其名源于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中由毗濕奴轉世的英雄羅摩(Rama)。因此,迦樓羅徽章也象征著“受皇室任命和指派”。

(三)國歌

1932年泰國民主革命后,泰國啟用新國歌《暹羅王國歌》,原國歌《頌圣歌》作為王室專用歌曲得以保留,地位等同于國歌。《暹羅王國歌》作曲者為德裔泰國皇室音樂顧問彼得·費特(Peter Feit),他的泰文名字為珍杜里揚爵士(Phra Jenduriyang)。1939年暹羅更名為泰國,經巒·沙叻努帕潘上尉(Colonel Luang Saranuprapan)重新填詞后,歌曲變更歌名為《泰王國歌》,并沿用至今。歌詞為:


全泰之民,血肉相連,

泰之寸土,全民必衛,歷來無異,

同德同心,弗怠弗懈,

平和安寧,國人所愛,

倘有戰事,我等無懼。

獨立主權,誓死捍衛,

為國作戰,淌盡鮮血,在所不惜,

以驕傲和勝利,獻給我們的祖國,(泰王國)萬歲!

九 語言、文字、姓名

(一)泰語的起源

據泰國出土的素可泰石碑記載,泰文是素可泰王朝的蘭甘亨國王于1283年在孟文和高棉文的基礎上創造的。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泰文文獻是13世紀的蘭甘亨碑文,現存于泰國國立博物館。泰文字母以古代高棉字母為媒介,以印度字母為模式,但與這兩種語言的字母有很大的區別。人們考察了泰國鄰國的文字后發現,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的文字與泰文頗有相似之處。文字學家認為,這幾國的文字都源自南印度的格蘭他字母,這種字母隨佛教傳入東南亞。因此,蘭甘亨國王很可能只是對文字進行了加工和修改,而不是像素可泰石碑記載的那樣創造了泰文。

泰語舊稱暹羅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中國的壯語和傣語屬相同語族。泰語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一些外來語言的影響。對泰語有影響的語言主要有漢語、孟-高棉語、梵文、巴利語、馬來-爪哇語和英語。泰語與漢語在詞匯、發音上都有相似之處。泰語和漢語有100多個詞匯相同。盡管泰語中的英語詞匯不多,但是通過電視、廣播,英語對年青一代的影響越來越大。在今天的泰語中,外來詞匯幾乎占30%。

(二)文字

泰文是拼音文字。現代泰語有輔音音素32個,輔音字母42個,其中部分輔音來自梵文和巴利文;泰語另有元音音素38個,元音字母40個。泰語有5個聲調,并有長短音和清濁音的變化。

泰文沒有形態變化,即沒有性、數、格的變化,任何詞在句子中只要處于不同的位置,就可以變成名詞、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句子的基本詞序是主語、謂語,再是賓語。與漢語的習慣不同的是,泰文定語在中心詞后面,即修飾詞在被修飾詞的后面。泰文的書寫順序是從左向右,沒有標點符號。

(三)泰語的應用

泰國的官方語言為泰語,全國有85%以上的人使用泰語。泰國政府規定,以首都曼谷為主的中部泰語為標準泰語。泰國其他主要語言有漢語和馬來語。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泰語有中部、北部、東北部和南部4種方言。

(四)其他語言的應用

曼谷和北部地區流行中國方言(以潮州話為主),南部地區馬來族居民講馬來語。此外,英語是泰國學校的必修語言,在曼谷和其他大城市,特別是在商業界被廣泛使用。泰國還有宮廷語言,即王室用語。

華人占泰國人口的10%左右,華語在泰國也比較流行。泰國各府都有華文報紙和書刊發行。泰國華文一直沿用繁體,排版仍然以豎排為主。泰國華語拼音也一直沿用傳統的注音字母,但現在泰國也開始采用漢語拼音方案。由于泰國詩琳通公主獲得了中文博士學位,華語教育在泰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泰國華人比較多的城鎮都有華語學校。泰國著名大學朱拉隆功大學有漢語專業。另外一所著名大學皇家理工大學還建立了漢語教學中心。另外,幾乎所有的高等專業技術學院和師范學院都開設了華語課程。

(五)姓名及稱謂

泰國人的姓名與西方人的姓名相似,即都是名在前面,姓氏在后面,泰國人稱呼時通常只呼其名。如泰國前總理川·立派,川是他的名字,立派是他的姓。在正式場合或填寫文件時必須在姓氏前面加上身份名稱。通常情況下,成年男子稱“乃”(即“先生”),已婚婦女則稱“娘”(即“女士”),男孩子稱“牒猜”,女孩子稱“牒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分男女在名字前均加“昆”,即“您”,以示禮貌。已婚婦女可以自由選擇姓氏,泰國人原本有名無姓,直到1913年曼谷王朝拉瑪六世制定了第一部姓氏法令后,泰國人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姓。如今泰國人的名字是名在前,姓在后。1913年的首部姓氏法規定,泰國婦女結婚時有權保留自己原來的姓氏或選擇使用夫婿的姓氏,但是1972年修改后的姓氏法明確規定泰國婦女結婚后必須改用夫婿姓氏,否則法律不能保證已婚婦女的婚姻權益。根據修改后的姓氏法,任何一對情侶到內政部登記結婚時,注冊官都會要求女方以男方的姓氏填表,否則不予注冊。此舉被視為泰國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的明顯例證,泰國婦女團體多年來一直呼吁廢除上述歧視性法律條款。2003年,泰國憲法法院裁決“佛歷2515年姓名條例”違憲,廢除了“泰國婦女婚后必須改隨夫姓”的法律規定,從而打破了31年來的社會禁忌,從法律上提高了泰國婦女的社會地位。子女也可以選擇隨父母任何一方的姓氏。

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仍然存在貴族稱謂,貴族爵位由國王敕封。貴族爵位分五等:昭披耶、披耶、帕、鑾、坤。1932年以后,國王不再封爵,故現今有爵位的人很少。王室成員也有一套自己的稱謂:國王的嫡系子女稱昭法,國王的庶子或昭法的嫡子稱帕翁昭,昭法的庶子或帕翁昭的嫡子稱蒙昭,蒙昭的子女稱蒙拉差翁,蒙拉差翁的子女稱蒙鑾。泰國王室宮廷法規定,蒙昭以上才算正式王室成員。此外女性的王室稱謂還必須加上“女”字,以示性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都县| 乌鲁木齐市| 汕尾市| 江门市| 元谋县| 五台县| 白水县| 汕尾市| 茂名市| 隆回县| 禄丰县| 陆川县| 黔东| 左权县| 水富县| 微山县| 长沙市| 都昌县| 嵊州市| 台前县| 宜黄县| 达尔| 香格里拉县| 高青县| 江安县| 务川| 铜陵市| 监利县| 海门市| 伊春市| 东乌珠穆沁旗| 稻城县| 弥渡县| 五家渠市| 宁陵县| 安义县| 安仁县| 屏东县| 揭阳市| 桃江县|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