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第3版)
- 田禾 周方冶
- 6497字
- 2019-01-04 14:12:56
第三節 特色資源
一 名勝古跡
泰國被稱為“亞洲最具異國情調的國家”。泰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景觀與人文古跡輝映,佛教文化與西方文明交融,民俗傳統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泰國的名勝遍布全國,不過相對集中在14個府,即中部的曼谷,北部的清邁府、清萊府、彭世洛府,東北部的柯叻府、烏汶府,東部的春武里府,西部的甘乍那武里府、碧武里府、巴蜀府,南部的宋卡府、普吉府、陶公府、素叻他尼府。
帕塔亞(Pattaya) 帕塔亞是泰國最為知名的海濱度假觀光勝地,位于曼谷東南約147千米。帕塔亞原本是落后的小漁村,后來由于風景秀麗,成為泰國王室海上俱樂部的所在地。越戰期間,不少美國軍人來此度假,使得帕塔亞自20世紀50年代起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享譽海外的“東方夏威夷”。帕塔亞海濱休閑設施相當完善,在長約3000米的白色海灘上,各式水上娛樂項目一應俱全。而且,帕塔亞還是著名的不夜城,入夜后,鱗次櫛比的娛樂場所燈火通明,其中也包括不少色情服務,而最為著名的則是成立于1974年的蒂芬妮(Tiffiny)歌舞團的人妖表演。
普吉島(Phuket) 普吉島意為“山丘之島”,位于曼谷以南862千米,是泰國最大的海島,被譽為“泰南明珠”。普吉島面積543平方千米,南北長48千米,東西寬21千米,與馬來半島有一座長約660米的薩拉信橋(Sarasin Bridge)相連。普吉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錫礦的開采更是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錫礦還曾長期是泰國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不過,20世紀70年代以來,普吉島的旅游業迅速發展,該島現已成為東南亞地區著名的觀光勝地,被稱為“熱帶天堂”。攀牙灣(Phang Nga Bay)被譽為“普吉島最美的地方”,散布著近百座大小島嶼,湛藍的海面上怪石嶙峋,景色秀麗而又氣象萬千。007島、鐵釘島、鐘乳島等,都以其天然奇景而久負盛名。
大皇宮(Grand Palace) 大皇宮始建于曼谷王朝拉瑪一世(1782~1809年在位)時期,占地約21.84萬平方米。大皇宮坐北朝南,臨湄南河而建,四周筑有高約5米的白色宮墻,宮墻全長約1900米。大皇宮的古建筑布局錯落有致,依照阿瑜陀耶王宮的式樣而建,其風格具有鮮明的暹羅建筑藝術特點,堪稱泰國的建筑、繪畫、雕刻和裝潢藝術的精華,因此被譽為“泰國藝術大全”。大皇宮是曼谷王朝拉瑪一世至八世的王宮,因此亦稱“故宮”,是泰國歷代王宮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偉、風格最具民族特色的王宮。1946年拉瑪九世移駕集拉達王宮(Chitralada Palace)居住后,大皇宮開始對外開放,成為泰國最著名的名勝之一。目前,大皇宮仍是重要的宮廷慶典儀式的舉行地,并且也是部分國家機關的所在地,包括樞密院、財政部、宮務處等。
大皇宮內的主建筑有四處,分別是兜率殿、摩天宮殿群、節基殿和武隆碧曼宮。
兜率殿(Dusit Maha Prasat Hall)是大皇宮中最早建成的大殿,建于1782年。其名“兜率”(Dusit)源自梵文,指的是佛教欲界的第四重天,為彌勒菩薩的修行之地。兜率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殿頂有四層重檐,中間有七層重檐的方形尖頂,尖頂下雕有金翅鳥捕龍像,殿內擺放有拉瑪一世時期的御床。兜率殿主要用于舉行王室成員的喪葬儀式,也舉行部分王室慶典活動。
摩天宮殿群(Phra Maha Monthian)是由前后相鄰的因陀羅議政殿(The Audience Hall of Amarin Winitchai)、護國神殿(Paisal Taksin Hall)、乍迦博碧曼殿(Chakrapat Phiman Building)組成的。其中,因陀羅議政殿建于1785年,原是國王臨朝議政的所在,現在主要用于舉行國王的重要典禮儀式,殿內擺放有雕工精美的御座。護國神殿是國王舉行加冕儀式的所在,殿中供有暹羅護國神(Phra Syam Thewathirat,簡稱Phra Syam),該神像鑄成于拉瑪四世(1851~1868年在位)時期。乍迦博碧曼殿是拉瑪一世至三世的寢宮,后來的國王雖不再居于此,但傳統上在加冕后都要在此駐駕一晚,以示正式親政。
節基殿(Chakri Maha Prasat Hall)是大皇宮中最宏偉的大殿,建于1876年。其名“節基”(Chakri,亦譯為“卻克里”),有“神盤”和“帝王”之意,也是曼谷王朝的正式名稱,即節基(卻克里)王朝。節基殿的主體結構屬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風格,而殿頂則是泰國傳統建筑風格的方形尖頂。殿內分正座、東座、西座三部分。正座頂層供奉歷代先王的靈位,中層是國王接見國賓的所在,底層是御林軍總部;東座頂層為古玩陳列室,中層為國賓廳,底層為客廳;西座頂層供奉歷代皇后及親王的靈位,中層為皇后接見臣民的所在,底層為圖書館。
武隆碧曼宮(Borom Phiman Mansion)是歐式建筑,建于1903年。武隆碧曼宮曾是拉瑪七世(1925~1935年在位)的寢宮,后來拉瑪八世(1935~1946年在位)和拉瑪九世(1946年至今在位)也曾在此居住,目前武隆碧曼宮常作為接待國賓下榻的所在。
玉佛寺(Wat Phra Kaeo) 玉佛寺,建于1782年,亦稱護國寺,位于大皇宮內北側,包括玉佛殿、藏經殿、先王殿、佛骨殿、叻達納大金塔、藏經堂、尖頂佛堂、骨灰堂等建筑。其中以玉佛殿最為重要,殿內供奉有泰國三大國寶之一的“碧玉佛”。碧玉佛寬43.8厘米,高66厘米,以整塊翡翠雕刻而成,通體碧翠無瑕。
碧玉佛由何而來已無可考,僅能從其禪定式的造型風格,推測可能源于南印度或錫蘭。據史料記載,碧玉佛最早見于1434年,當時清萊府的一座佛塔在雷雨中被毀,塔中所藏的碧玉佛由此重現于世。蘭那泰王得知后,隨即下令迎請碧玉佛至清邁城供奉,但運送碧玉佛的大象卻在半路直奔南奔城而去,蘭那泰王于是下令在南奔城建寺供奉,計30余年。1468年,蘭那泰王朝的提洛克王(King Tilok)將碧玉佛移至清邁城供奉,計80余年。1552年,蘭那泰王朝的差亞闕陀王(King Chaichetta)領兵前往瑯勃拉邦(現老撾境內)平叛,并留在瑯勃拉邦為王,碧玉佛于是隨之移至瑯勃拉邦供奉,計12年。1564年,瑯勃拉邦遷都萬象,碧玉佛也隨之移至萬象供奉,計214年。1778年,吞武里王朝的鄭信王揮兵攻破萬象,將碧玉佛迎回泰國。1784年,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將碧玉佛移至玉佛寺供奉,并視之“鎮國之寶”,還特為碧玉佛制作了雨季和熱季的衣裝,后來拉瑪三世又為其添置了涼季衣裝。現在,每年換季之時,泰國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由國王親自(或由王儲代行)為碧玉佛換裝。
碧玉佛的佛座兩側,各有一尊外飾黃金的青銅先王佛像,這兩尊佛像是拉瑪三世分別為拉瑪一世和二世所鑄的。每尊佛像所用黃金重約38千克。玉佛殿的四壁繪有不少壁畫,其中碧玉佛正面的壁畫內容為“魔羅擾亂圖”,背面的壁畫內容為“三界圖”,左右兩側的壁畫內容為“佛陀應化事跡圖”和“國王出巡圖”。殿頂為三層重檐,并有龍首、鳳尾等裝飾。殿壁外墻為貼金花紋,并飾有小塊鏡片。殿門經由泰國傳統的貼金雕漆工藝制成,其工序是先在門板上涂漆,而后在漆未干時于選定的部位刷上膠水,并貼上金葉片,再經水洗和打磨,即可在門板上留下精美的圖案。殿外回廊中繪有178幅壁畫,內容是源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泰國《拉瑪堅》的故事。
臥佛寺(Wat Pho) 亦稱涅槃寺或菩提寺,坐落于曼谷,占地約8萬平方米,初建于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后由拉瑪一世于1793年頒旨重修。寺內佛塔、佛像的數量居曼谷各寺之首,故該寺有“萬佛寺”之稱,是曼谷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佛寺。寺內供奉有泰國三大國寶之一的“臥佛”,佛像全長46米,身高15米,以磚石砌成,并漆貼金箔,是泰國三大臥佛之一。佛像側臥,右手托頭,呈涅槃狀,腳長5米,腳底有以貝殼鑲嵌而成的108個吉祥圖案。寺內佛塔林立,主要有大塔4座,分別以青、白、黃、藍四色瓷磚鑲嵌;小塔91座,塔身多貼有金箔或鑲滿彩色瓷片。寺內回廊的柱、壁及各佛殿的墻上都鐫刻有很多碑文,其內容涉及歷史、佛經、藥方、風俗、詩歌等方面,是由拉瑪三世頒旨收集鐫刻的,旨在廣開民智,因此臥佛寺亦有“泰國的第一所大學”之稱。
金佛寺(Wat Traimit) 位于曼谷唐人街附近,據說是由三位華人集資建成的,故而亦稱三華寺或三友寺。寺內供奉有泰國三大國寶之一的“金佛”。金佛高3米,重5.5噸,以純金鑄成。據稱,金佛鑄成于13世紀的素可泰王朝時期。18世紀的阿瑜陀耶王朝末期,人們為避免金佛被入侵緬軍掠奪,而將金佛埋入地下。300多年后,金佛被再次挖出,但由于覆蓋灰泥,因此一開始并未引起重視,直到1953年泥殼剝落,金佛才現出真身,并被移至金佛寺供奉。
鄭王廟(Wat Arun) 亦稱黎明寺,位于曼谷大皇宮對岸的吞武里,始建于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原名“瑪喀寺”,后由吞武里王朝的鄭信王更名為“黎明寺”。鄭信王過世后,泰國華人為紀念這位驅逐緬軍、光復暹羅的華裔國王,而將之稱為鄭王廟。寺內有一座高達79米的巴朗式(Blang)佛塔,名為鄭王塔,亦稱黎明塔,素有“泰國埃菲爾鐵塔”之稱。該塔始建于1824年,竣工于1851年。鄭王塔的底座和塔身呈四方形,塔身由下至上分層遞減,每層的四面塔壁上都雕有佛像,并有以各色碎瓷片鑲嵌而成的花飾,顯得古樸而莊重。鄭王塔的主塔周邊還有4座陪塔,樣式與主塔完全相同,只是規模較小,從而形成一組對稱均衡的塔群,因此這5座塔亦稱五界塔。
三寶公廟 位于阿瑜陀耶舊城以南10千米,是泰國人祭祀三寶太監鄭和的所在。三寶公廟本名帕南車寺(Wat Panan Choeng),始建于1324年,后來鄭和下西洋途徑暹羅時,曾到訪阿瑜陀耶城,于是當地華人就將該寺更名為三寶公廟,該寺廟至今依舊香火鼎盛。寺中供奉有一尊參禪式佛像,寬14米,高19米,名為“鑾抱多”,意為“大佛”,亦稱“三寶佛公像”。寺門兩側貼有兩副中文對聯,其中一副是“七度使鄰邦有明盛紀傳異域,三寶駕慈航萬國衣冠拜故鄉”,另一副是“三寶靈應風調雨順,佛公顯赫國泰民安”。
挽巴茵行宮(Bang Pa-In Summer Palace) 位于阿瑜陀耶舊城以南28千米,曼谷以北58千米,占地約13萬平方米,原本是阿瑜陀耶王朝的巴塞通王(King Prasat Thong)于1632年建立的夏日行宮。阿瑜陀耶王朝被緬甸覆滅后,都城南遷至曼谷,挽巴茵行宮由于路途遙遠而被荒棄。曼谷王朝拉瑪五世(1868~1910年在位)時期,由于蒸汽船的使用縮短了航行時間,挽巴茵行宮在經過重修擴建后,再次成為王室的夏日行宮。挽巴茵行宮內有3座頗具特色的主建筑,分別為泰式、歐式和中式,充分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其中,中式建筑為建于1889年的天明殿(Phra Thinang Wehart Chamrun),是中國南方傳統建筑式樣的雙層木結構建筑,由泰國華人出資建造后獻給拉瑪五世;泰式建筑為建于1876年的湖心亭(Phra Thinang Aisawan Thiphya-Art),是一座位于湖中的三尖頂木結構涼亭,亭內有一尊拉瑪五世像;歐式建筑為建于1876年的瓦羅帕披孟殿(Phra Thinang Warophat Phiman),曾是拉瑪五世召見大臣議事的所在。
瑪哈達寺(Wat Mahathat) 位于素可泰,長寬各200米,始建于12世紀初,是王室拜佛祈福的地點。正殿分為兩層,共有11根立柱,供奉有利泰王時期所造的釋迦牟尼像。寺廟的中央建有主塔,四周有8座陪塔,建筑風格具有錫蘭特色。此外,遺址公園入口處的蘭甘亨博物院,是參觀的最佳起點。館內不僅詳細記載了素可泰的歷史,還珍藏了不少素可泰時期的文物,其中包括在泰國歷史上極負盛名的宋加洛瓷器。
松德寺(Wat Suan Dok)位于清邁,建于1383年,周圍曾是蘭那泰王朝時期的御花園,寺內供奉有泰國北部最大的青銅佛像,而寺后的眾多白色佛塔,則供奉著蘭那泰王朝歷代王室成員的骨灰。此外,松德寺還供奉有佛祖舍利子,因此被視為佛教圣地。每年4月宋干節期間,寺中都會舉行隆重的清邁佛教大典。
素貼寺(Wat Phra That Doi Suthep) 位于清邁,建于1383年,在海拔1053米的素貼山(Doi Suthep)上,由于寺前石階有兩道栩栩如生的龍形琉璃扶手,因此亦稱“雙龍寺”。據傳說,錫蘭高僧受蘭那泰王之邀攜佛祖舍利子至清邁時,曾將舍利子置于白象背上,任由白象擇福地以建寺。后來白象在素貼山長久駐足,于是蘭那泰王就頒旨修建了素貼寺。不過,在高僧將舍利子移入素貼寺舍利塔時,舍利子卻分為兩粒,于是其中一粒被供奉于素貼寺,而另一粒則被移至松德寺供奉。
此外,曼谷的大佛寺、云石寺(亦稱大理石寺)、金山寺、善見寺、大秋千、四面佛、唐人街(主要包括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王家田廣場、民主廣場、玫瑰園等,也都是重要的名勝古跡。
二 著名城市
曼谷 曼谷作為泰國首都的歷史已經超過200年了。歷史上,曼谷只是湄南河邊的一個淳樸和荒涼的小漁村,人煙稀少,經濟很不發達。不過,由于曼谷靠近泰國灣,泰國最大的河流湄南河從這里蜿蜒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來自日本、中國和歐洲的大貨船大多必經此地。商貿的發達和川流不息的運輸使曼谷從一個無名的小漁村變成了交通咽喉和商貿重地。居民不斷增多,社會生活也初具規模。
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泰國國王拉瑪一世把首都遷到湄南河東岸,并賜名該地區為曼谷。曼谷的全稱很長,有142個拉丁字母,泰國人稱其為“軍貼瑪哈拉空”。曼谷有“天仙之都”、“偉大的都市”、“天使之城”、“神仙之城”、“幸福之城”、“玉佛宿處”及“堅不可摧城”等贊美含義。世界各國都稱泰國首都為曼谷,這一名稱是根據泰文“濱島”一詞音譯而成的,中文是從閩南話音譯而來的。現今,曼谷已經是頗有聲譽的國際大都市。曼谷市區面積約1568平方千米,2014年常住人口為569.2萬,占全國人口的8.7%。曼谷是泰國最大的城市,也是泰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曼谷市的行政管理機構是市政府,由市長和4名副市長組成。市長任期4年,由全市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副市長在市議員中產生。市政府接受市議會的監督,議員由所屬各行政區的選民選舉產生,任期4年。曼谷全市分24個行政區。
曼谷市市容整潔繁華,現代化大樓參天聳立,寬敞筆直的馬路上車水馬龍,湄南河上船只往來如梭。曼谷是全國的交通樞紐,水、陸、空交通都很發達。全國各地的貨物多數都必須通過曼谷的海港和空港運往全世界。曼谷北郊有東南亞最大的國際空港廊曼機場,每天都有無數貨物和旅客進出。
曼谷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自然風景妖嬈迷人,民族風情獨特,服務熱情周到。金碧輝煌的大皇宮位于曼谷市中心,其建筑風格體現了特異和濃郁的泰式文化風采。曼谷王朝自建立起,各代國王就在大皇宮里寢居和理政,200年的王朝延續,使得大皇宮愈發美輪美奐。今天,在位的泰國國王已經不再居住在大皇宮里,而遷居到新建的集拉達王宮。巍峨雄偉的大皇宮對外開放,在金色的陽光下,大皇宮紫紅色的琉璃瓦閃爍著燦爛的光輝,述說著燦爛輝煌的悠久歷史。
清邁(Chiangmai) 清邁是泰國第二大城市,位于曼谷以北750千米,瀕臨湄南河的支流賓河,海拔300多米,周圍是海拔600~900米的山地,人口約150萬。清邁被譽為“泰北玫瑰”,以盛產玫瑰而聞名于世。清邁既是泰國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東南亞著名的避暑勝地。清邁城建于1296年,曾是蘭那泰王朝的都城。傳說當年蘭那泰王朝的曼格萊王(King Mengral)曾在清邁狩獵時偶遇象征吉祥的白鹿,因此決定遷都至此,并在素可泰王朝的蘭甘亨王(King Ramkhamhaeng)和帕耀王朝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這兩位盟友的協助下,動用9萬人在4個月內建成了清邁城。清邁現存的文物古跡頗多,其中有佛寺約79座,多數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
阿瑜陀耶(Ayutthaya) 阿瑜陀耶意為“固若金湯之城”,亦稱大城,位于曼谷以北85千米,曾是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始建于1350年,后于1767年被緬甸軍隊攻陷,自此淪為廢墟。1991年,阿瑜陀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歷史上,阿瑜陀耶舊城坐落于湄南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上,為河道所環繞,北面是華富里河,西面和南面是湄南河,東面則是貫通湄南河與華富里河的巴薩運河,城內地勢低平,水道縱橫,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在舊城所在地現已建成阿瑜陀耶遺址公園,供人懷古憑吊。盡管舊城中的王宮和寺廟都僅剩下斷壁殘垣,人們已難觀舊貌,但從中仍不難感受到阿瑜陀耶王朝曾經的繁華,其中的菩斯里善佩寺(Wat Phra Si Sanphet)堪稱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建筑藝術的典范。舊城中現存的佛塔,多數為覆鐘式和疊置式:前者塔身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猶如覆蓋在地面的古代銅鐘,故得名;后者由基座、鐘形塔身、塔頂平臺及塔尖4部分組成,具有明顯的錫蘭特色。
素可泰(Sukhothai) 素可泰意為“幸福誕生之地”,位于曼谷以北427千米,曾是泰族的第一個國家素可泰王朝的都城,亦是泰國文化的發祥地。1991年,素可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素可泰舊城東西長2.6千米,南北寬2千米,現已建成素可泰遺址公園,其間有100多處古跡,包括王宮、寺廟及大量佛塔、佛像和石碑。此外,素可泰以北55千米處的西薩查那萊(Sri Satchanalai)遺跡公園,也是重要的名勝。西薩查那萊在歷史上曾是素可泰的副城,位于永河的轉彎處,依天然地勢而建。遺址公園內有不少古跡,其中以象隆寺(Wat Chang Rom)和七排塔寺(Wat Chedi Chet Thaeo)最具特色。象隆寺建于13世紀末,主體建筑分3層,底層矗立著39尊石雕大象,次層的方形臺基的每一側都供奉有5尊保存較為完好的佛像,頂層是錫蘭式的佛塔。七排塔寺則因為寺中矗立著7座具有不同時期風格的佛塔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