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嬗變(2)
- 世界+中國 歷史極簡本(共2冊)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
- 4982字
- 2018-04-23 15:45:53
約公元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并統一北部印度。經過頻頭沙羅和阿育王(約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的擴張,孔雀王國統一了北印度和中印度的廣大地區,成為古代南亞統治區域最廣的一個王朝。阿育王是孔雀王國繁盛時期的君主。據說,他通過政變登上王位,統治初期實行暴政,殘酷地對待大臣,殘忍地屠殺被征服者。但后來,他改行正法,不再殺戮,行善積德,甚至皈依佛教,支持佛教的發展壯大。
阿育王還加強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建設,促進南亞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為佛教的傳播做出貢獻。孔雀王國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王獨攬一切大權,設有完備的軍事官僚機器。土地歸國王所有,但國王只是部分土地的實際所有者,對其他土地只享有征稅權力,存在私有土地。孔雀王國時期是南亞奴隸制度最發達的時代。奴隸的種類很多,既從事家務勞動,也從事生產性勞動。奴隸與奴隸主的斗爭不斷。阿育王去世以后,孔雀王朝統治下的很多地區獨立。孔雀王朝末代國王被殺以后,巽伽王朝(公元前187—前75年)和甘華王朝(公元前75—前30年,又譯“甘婆王朝”)先后統治孔雀王朝曾經統治的一些地區。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3世紀,印度北部多次受到外族入侵,如大夏的希臘人、安息人和月氏人等。
雅利安人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古代印度除了吠陀時代的四部經文(《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和后來的《佛經》以外,兩部著名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也是重要的文學作品。雅利安人的佛教建筑物大量保留下來,包括佛廟和寶塔。公元前2—前1世紀的桑奇大寶塔是印度佛教石頭建筑的著名遺存。古代南亞的藝術主要是佛教建筑中的壁畫和雕刻。桑奇大寶塔四周欄桿上的雕刻、阿旃陀石窟壁畫以及犍陀羅藝術都與佛教文化有關。雕刻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很多壁畫可以歸入世界優秀繪畫之列。古代南亞人民發明的數字聞名于世(即現在所謂的阿拉伯數字)。他們還發明了“0”的概念,并最先將其運用到計算領域,這是印度在數學史上做出的一大貢獻。
5 西周至魏晉
西周(約公元前1046—前771年)時期,中國并沒有形成真正統一的大帝國,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天子擁有最高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以及宗法祭祀等方面的大權,各地諸侯定期向周天子納貢、朝覲,乃至出兵征戰等,但仍有相對獨立性。西周社會等級森嚴,社會階級主要由奴隸主貴族、平民和奴隸構成。農業仍是西周主要的經濟部門。
東周(公元前770—前221年)又稱“春秋戰國”時期。東周時期,一些諸侯國展開爭霸戰爭,先后出現了幾個霸主,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晉文公和秦穆公,史稱“春秋五霸”。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在相互征伐過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成為強國,史稱“戰國七雄”。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后,迅速強大起來,經過近1個世紀的縱橫捭闔,結束了戰國紛爭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實現了統一,自稱始皇帝。秦朝開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皇權,如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制度,統一文字,修建“萬里長城”。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他殘暴地焚書坑儒。秦始皇去世以后,秦二世胡亥昏庸無道,農民起義不斷。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義軍攻陷秦都咸陽,秦朝滅亡。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西漢王朝最著名的皇帝是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他解決了長期以來地方勢力不容易管理的問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發展經濟,開疆拓土,平定了中原周圍的戰亂,還使西漢的疆域比秦朝的疆域擴大了近一倍。
王莽篡奪西漢政權之后建立的新朝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公元25年,劉秀在洛陽建立東漢王朝(25—220年)。光武帝劉秀(25—57年在位)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恢復和鞏固國家統一,恢復西漢時的國家規模,采取了很多發展經濟的措施,最終東漢出現了繁榮局面,史稱“光武中興”。東漢末年政局混亂,各地割據勢力并起,經過兼并戰爭,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從220年到266年,蜀漢、吳國、魏國進行互相征伐,最終魏取得勝利。266年,司馬炎篡奪魏的政權,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晉朝,史稱西晉(266—316年)。西晉因內部諸王斗爭而滅亡。
西晉初年,統治者為了恢復生產,對人民占用土地和納稅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頒行占田課田制和戶調制,收到了一定成效。一些少數民族也被接納入晉朝。司馬炎為了鞏固皇權,大封宗室,將司馬家族的27人封為各個地方的王。王在自己的王國里可以任用百官,并可擁有適當數量的軍隊。這種政策雖然使非司馬氏家族難以篡權,但也為司馬氏家族成員之間的爭斗準備了條件。290年,司馬炎去世以后,西晉王朝內部的王國之間就展開了斗爭。308年,匈奴貴族劉淵稱帝,在平陽建立漢。漢軍利用西晉諸王的爭斗和“八王之亂”的時機,滅掉西晉。317年,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317—420年)王朝。383年,發生了淝水之戰,東晉謝玄率領8萬軍隊大勝北方前秦的80余萬大軍。這是一場關鍵的戰役,雖然延續了南北分治局面,但也使數千年形成的中華核心文化得以在南方延續和發展。
東晉的統治區域主要在長江以南,北方是從北方游牧地區遷徙而來的若干支游牧民族建立的若干個政權,籠統地稱為“五胡十六國”。東晉滅亡以后,中國步入南北朝(420—589年)對立時代。
秦漢時期,中國與東亞的日本和朝鮮都發生了密切往來,中國的漢文化對日本和朝鮮的影響深遠。漢朝時期,中國對東亞以外的地區也產生了多方面影響,這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實現的。陸路和水路“絲綢之路”的開通是漢朝對世界歷史的一大貢獻。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的東段。東漢的班超繼續經營西域,取得了西域人民的支持,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97年,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到達了安息的西部邊界。這是漢代中國使者在“絲綢之路”上到達的最西點。漢朝還開通了通往西方的水路。這條線基本上是從中國的廣東和廣西出發,經馬來半島到達印度的東南海岸和斯里蘭卡。159年、161年,印度使節兩次從這條水路來中國。166年,羅馬(大秦)使節訪問東漢,也是從海路而來。
陸路和海路兩條貿易路線開通以后,中國的絲綢大量遠銷西方,在羅馬成為富有貴族的衣服和窗簾材料。中國的鐵器和漆器等也輸入西方。羅馬帝國的玻璃器皿、毛織品,印度的寶石、香料等也進入中國。佛教也在西漢晚期東漢初年傳入中國。陸路和海路兩條交通路線的開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將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直接聯系起來,甚至使世界古老文明和國家所在的亞、非、歐三個洲更廣泛地聯系起來。
秦漢至魏晉時期,中國的科技文化取得了卓越成就,很多成就在世界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秦朝的雕塑藝術水平高超,秦始皇陵兵馬俑陣容宏大,形態逼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通史性紀傳體史書,開創了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新體例,為以后歷代正史所遵循,也使中國的史書撰寫傳統在世界上獨具特色。東漢的《九章算術》是我國現有古算書傳本中最古老的數學著作,關于分數概念及其運算、比例問題的計算、負數概念的引入和正負數的加減運算法則等,都比印度早800年左右,比歐洲國家早千余年。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數值算到小數點后七位數字。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比西醫麻醉藥的使用早1600多年。中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發明了紙張,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偉大貢獻。中國造紙術經進一步完善之后,逐步傳入朝鮮、日本和中亞各國,又經阿拉伯傳入歐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6 希臘城邦
從公元前11世紀到前9世紀,希臘各地退回到原始社會時代,但鐵器的采用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是希臘城邦廣泛形成時期。希臘城邦的突出特征是公民集體的統治。在數百個城邦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斯巴達在公元前8世紀通過征服周圍的拉哥尼亞地區和美塞尼亞,結合一系列政治和社會改革,逐漸形成國家。斯巴達社會有三個階級:奴隸階級,即黑勞士(又譯“希洛人”);沒有公民權的自由人,即庇里阿西人;奴隸主階級,即斯巴達公民。斯巴達城邦實行雙王制,雙王的權力受到極大限制,只是兩位國家高級公職人員。元老會議、檢察官會議和公民大會才是城邦的權力機構。斯巴達公民從出生之日起就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教育,被培養成遵紀守法、勇敢堅毅的好公民和優秀軍人。公元前480年溫泉關戰役的300名斯巴達戰士就是這樣煉成的。正因如此,斯巴達軍隊才能夠長期稱雄希臘戰場。
大約公元前9世紀末8世紀初,雅典各個斗爭的部落統一起來,建立了以君主(希臘語稱“巴塞勒斯”)為首的世襲君主制國家。隨后,王權衰落,貴族共和國于公元前7世紀建立起來,國家機構主要由執政官、貴族議事會和公民大會組成,公民大會只是貴族政治的附屬物。因為土地和債務問題,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公元前6世紀初,平民準備以暴力推翻貴族政權。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公元前594年,梭倫被推舉為執政官,擁有立法和改革現存制度的非常權力,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改革措施,如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隸,限定公民擁有土地的額度,根據財產確定公民的權力義務,鼓勵發展工商業,等等。梭倫改革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城邦向著民主制發展,但只是緩解而并沒有消除公民集體中的深刻矛盾,雅典的政治斗爭仍在繼續。庇西特拉圖通過非法手段奪取政權,建立個人專權的僭主政治,使雅典暫時從混亂的派系之爭中擺脫出來,打擊了舊貴族,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梭倫的改革成果。僭主政治之后,雅典內部貴族派系之間的斗爭再次活躍起來,平民與貴族的斗爭仍在繼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公元前509年或前508年,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采取的措施包括組建10個地域部落,調整國家機構,創造陶片放逐法等。他的改革最終完成了雅典國家政體從奴隸社會的貴族制向民主制的過渡。
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一些城邦人口過剩,向希臘東北和西北廣泛殖民。到公元前550年左右,約44個城邦的公民在異族境內建立了139個殖民地。這些殖民地被視作子邦,是獨立的城邦。
公元前5—前4世紀中葉是希臘的古典時代,希波戰爭是起點,伯羅奔尼撒戰爭是轉折點。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以及色諾芬的《希臘史》記錄了這兩次戰爭的歷史。
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人為了向希臘拓展領土,利用其統治的小亞細亞的希臘城市起義的機會,悍然大舉進軍希臘。希波戰爭(公元前492—前449年)以公元前479年為線分為前期和后期。在戰爭前期,波斯人采取攻勢,曾三次進軍希臘,一度占領雅典,但都被希臘人打敗。其間發生了一些重要戰役,如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薩拉米斯海戰和普拉提亞會戰,等等。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發生在雅典北面的平原上,雅典幾乎所有公民參戰,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雅典勝利以后,派遣一名跑得很快的戰士回雅典報信。這名士兵一口氣跑了約四十公里,到達雅典城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勝利了!”話音剛落,他就倒地而亡。雅典人認為這是一件壯烈的事情,為了紀念這位戰士,決定定期舉行馬拉松賽跑。這就是今日馬拉松賽跑的起源。公元前480年的溫泉關戰役,希臘雖然失敗,但300名斯巴達戰士的英勇壯舉可歌可泣。第二階段,希臘城邦采取攻勢,斯巴達退出戰爭。主戰的其他希臘城邦與雅典結成提洛同盟,雅典變成了同盟領導者。雅典率領同盟軍隊與波斯大軍展開周旋,互有勝負。同時,將提洛同盟變成了控制外邦的工具和增加財政收入的一個源泉。公元前449年,雅典派代表卡利阿斯與波斯簽訂和平條約,希波戰爭以希臘,尤其雅典的勝利而告終。希波戰爭以后,斯巴達一邦獨大的局面被打破,雅典利用提洛同盟強大起來,從此希臘世界逐漸形成了分別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兩大陣營。
古典時代的希臘經濟最大的特點是發展極不平衡,但總體上看,希臘當時的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各邦的工商業在經濟活動中占據的比例不同。在古典時代,希臘奴隸制進入繁盛階段。奴隸來源廣泛,數量激增,普遍勞作于農、工、商等經濟部門,甚至在雅典還充當下級公務人員和警察等。奴隸的地位極為低下,只是“一種有生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