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嬗變(1)
- 世界+中國 歷史極簡本(共2冊)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
- 4977字
- 2018-04-23 15:45:53
公元前1千紀,亞、非、歐等文明地區先后進入鐵器時代,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強盛起來,文明重心逐漸從北非西亞轉向地中海世界的希臘羅馬和亞洲的中國、印度。新亞述建立起地跨亞非兩洲的帝國,波斯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希臘城邦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大放異彩、熠熠生輝,但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波斯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希臘城邦逐漸走向衰落。馬其頓后來居上,控制希臘很多城邦。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征服龐大的波斯帝國,在其基礎上建立起遼闊的帝國。亞歷山大去世以后,帝國分裂為幾個王國。在希臘化各王國互相征伐的時候,羅馬興起,并征服了亞、非、歐三大洲的廣大領土,建立起羅馬帝國。印度的孔雀王朝一度統一北印度和中印度的廣大地區。中國的秦漢王朝建立強盛國家。美洲出現了奧爾梅克諸城邦和查文王國。
當歷史步入公元1世紀以后,古代世界的聯系變得更加廣泛。羅馬帝國將亞、非、歐三大洲相當大的地區囊括進去。中國的絲綢之路將東亞、南亞、中亞和羅馬帝國控制的亞非歐地區廣泛聯系起來。羅馬在公元3世紀出現危機,4世紀末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中國在公元3世紀經歷了群雄征戰的三國時期,經過晉朝的短暫統一,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南進,在5世紀又陷入南北朝分裂狀態。
在這1500年時間里,亞非歐主要國家都經歷了奴隸制的發展與衰落過程,有的地區則率先進入封建制時代。希臘和羅馬集中表現了奴隸制的鼎盛狀態;中國的周朝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最后階段,而秦漢王朝便步入封建制時代。當然,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1 亞述帝國
約公元前1069年,非洲的埃及帝國時期結束,邁入長達千年之久的衰落時期。在這段時期里,埃及本土王朝再也沒有達到新王國時期那種強盛程度,利比亞人、努比亞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先后統治埃及。埃及失去了文明重心的地位,甚至本身的很多文明因素到公元6世紀已經喪失了。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占領埃及之后,古埃及文明壽終正寢。這個曾經在人類歷史上創造了輝煌文化成就的古老文明就這樣終結了,其興衰歷史和消亡原因都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亞洲,公元前1千紀,巴勒斯坦地區的王國獲得發展。掃羅(約公元前1020—前1000年在位)成為希伯來人的第一個王。掃羅去世以后的國王大衛(約公元前1000—前960年在位)統一了猶太和以色列兩個地區,征服了大片領土,建立君主專制統治。之后,所羅門王(約公元前970—前936年)建立了常備軍、賦稅和徭役制度,鞏固了君主專制統治。所羅門去世以后,希伯來人的國家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太兩個國家。北方的以色列國家存在200多年便消失了。南方的猶太國家一直持續到羅馬統治時期,其間受到埃及、亞述、新巴比倫、波斯、塞琉古王國和羅馬的統治。希伯來人創立了以崇拜耶和華(上帝)為內容的一神教——猶太教,其教義經典是《舊約》。
公元前1千紀,西亞的亞述繼赫梯之后,進入鐵器時代,史稱新亞述時期(公元前10世紀—前612年)。鐵器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軍事實力。與此同時,北非埃及新王國的衰亡和之后的混亂狀態、西亞赫梯王國的崩潰以及西亞其他地區的無序狀態,都為新亞述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公元前10世紀末,亞述開始復興。從國王阿淑爾那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開始,亞述對外進行大規模擴張,在幾代國王的領導下先后征服了敘利亞、小亞細亞、巴比倫尼亞、埃及等地。到國王埃薩爾哈東(公元前680—前669年)統治時,亞述成為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國。亞述的強大與其逐漸采用騎兵、戰車兵,創造攻城器械,構筑堡壘,有著密切聯系。
新亞述實行君主專制統治,王位世襲。新亞述在被征服地區實行行省制,一般由王子擔任行省總督。神廟祭司集團、軍事貴族在政治上擁有雄厚實力,一些工商業奴隸主也擁有很大勢力,一些城市實現了地方自治。國王主要依靠這些奴隸主集團進行統治,這不利于專制統治。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在位)進行政治和軍事改革。政治上,他削弱總督的權力,在被征服地區采取民族混合政策,建立了由國王控制的王家兵團等。經過改革,亞述國王的權力得到加強,國內矛盾減少,國家實力增強。新亞述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獲得大發展,奴隸制也得到加強,甚至普通亞述人都擁有奴隸和土地。到新亞述后期,隨著國內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加劇和亞述國力的衰落,米底、埃及、巴比倫等地相繼獨立。公元前612年,新巴比倫王國和米底王國聯合攻下了新亞述首都尼尼微,新亞述滅亡,其領土被這兩個王國瓜分。
2 新巴比倫王國
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9年)是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的,瓜分新亞述以后獲得發展。在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約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統治時期,新巴比倫王國一邊與米底王國結盟,鞏固后方,一邊與埃及爭奪敘利亞—巴勒斯坦。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將大部分猶太居民掠往巴比倫城,史稱“巴比倫之囚”。尼布甲尼撒二世在戰爭的同時,并未放松國內建設。他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巴比倫城市的興建。新巴比倫王國的農業經濟和商品貨幣關系得到發展,出現了大商家。兩河流域的奴隸制達到了十分繁榮的程度。奴隸人數大增,王室和神廟擁有成百的奴隸,一些私人也擁有幾十個、上百個奴隸。奴隸被用于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家務等各種勞動,甚至被用作妓女。新巴比倫王國的一些奴隸獲得了很多財產,但他本人仍是主人的財產,可以買賣、轉讓、繼承等,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始終十分尖銳。新巴比倫王國的國王們注重巴比倫城的建設,將巴比倫城建得雄偉奢華,耗費了國力。新巴比倫王國后期,外有波斯入侵,內有社會動蕩,在這種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了新巴比倫王國。
在亞美尼亞高原,烏拉爾圖王國在公元前9—前6世紀有過自己的興衰史。公元前1千紀上半期,在小亞細亞沿海地區有過眾多希臘城邦,其中米利都以文化發達著稱。公元前1千紀前期,呂底亞王國興起于小亞細亞西部的介爾姆河谷地區,在公元前7—前6世紀成為小亞細亞的一個大國,曾與米底王國長期爭奪領土。約公元前630年,希臘人在今利比亞境內建立昔勒尼。
3 波斯帝國
波斯人與米底人在伊朗高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米底人于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建立王國,后來與新巴比倫王國聯盟滅掉新亞述。公元前6世紀中葉,米底王國被波斯人征服。
公元前558年,波斯人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王國,征服伊朗高原的其他王國,登上歷史的舞臺。之后,在居魯士二世和岡比西斯二世的率領下,波斯人先后征服小亞細亞強國呂底亞、新巴比倫王國、埃及等地。公元前522年,在岡比西斯征服埃及的時候,波斯國內發生高墨達暴動。岡比西斯二世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去世。參與暴動的大流士一世謀殺了其他暴動領導者,鎮壓起義,奪取王位。這件事情被記錄在用三種語言寫成的貝希斯吞銘文里。大流士一世進而率軍征服印度河流域和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建立了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強大帝國,史稱“波斯帝國”。這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超級大國”。
波斯帝國版圖如此遼闊,民族成分異常復雜,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銳,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新建立的國家機器也較脆弱。因此,大流士一世的統治并不穩固。為了鞏固波斯的統治,大流士一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強王權,確立君主專制統治。他神化自己,控制行政、軍事、司法等權力,建立王室經濟,建立秘密監察組織以便監督地方總督。他將全國劃分為20個行省,設總督治理。他還將帝國劃分為五大軍區,每個軍區下轄若干省軍區,軍事長官與總督互相牽制,國王每年對軍隊進行檢查。他還統一了鑄幣制度,建立了驛道制度以便于政令的上傳下達,開通埃及尼羅河與紅海之間的運河,采取宗教寬容態度。大流士還拉攏被征服地區的統治階級,以擴大統治基礎。改革鞏固了波斯統治,但并未消除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沒能消除帝國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波斯政府除了將各地的肥沃土地掠奪過來,分給王族成員、官僚貴族和軍事殖民者以及神廟之外,基本維持各地的原有經濟制度。在政治和文化上,波斯也基本上維持了各個行省的原有制度。然而,波斯從各地的稅收和納貢中獲得了巨額財富,波斯本部的經濟和文化事業都獲得極大發展。
大流士統治時期,波斯處于鼎盛階段。他并不滿足于統治現狀,挑起了希波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這場戰爭削弱了波斯實力,激化了內部的階級和民族矛盾,波斯逐漸衰弱。與此同時,王室內部的王位之爭和各地的起義也加劇了國家衰落。最終,在馬其頓亞歷山大對大流士三世的征討下,波斯于公元前330年滅亡。波斯產生了較為成型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以善惡二神的斗爭為教義,其宗教典籍是《阿維斯塔》。
公元前1千紀中后期,波斯先后兩次在北非的埃及建立王朝統治,埃及處于其歷史上一個較為混亂和衰弱的時期。北非的古國庫什(今日蘇丹)在公元前11世紀逐漸強盛起來,于公元前8世紀在埃及建立一個王朝。公元前6世紀初,庫什王國遷都麥羅埃,進入麥羅埃時期(公元前6世紀—公元4世紀中葉)。埃塞俄比亞的阿克蘇姆王國在公元4世紀之后強盛起來。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2世紀,西亞的腓尼基人在今突尼斯建立了迦太基。迦太基依靠較為發達的對外貿易,很快發展成為地中海的強國,并與羅馬爭奪西地中海霸權,展開了長達兩百年之久的爭霸戰爭。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伯伯爾人在今阿爾及利亞北部、突尼斯、摩洛哥北部建立王國。公元前500年,諾克文化在今西北尼日利亞境內興起,一直持續到公元200年。在乍得湖地區,薩奧文化于公元前5世紀末期興起,持續到公元1700年。
4 孔雀王朝
公元前900—前600年是印度的晚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各個部落基本上完成了向國家的過渡,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瓦爾納制度。瓦爾納原意為“顏色”“品質”,后用于指代種姓制度。瓦爾納制度將人們分為四個等級或種姓。婆羅門種姓屬于第一等級,其職業是充任祭司、研究并傳授婆羅門經典,不從事生產,人身不可侵犯,掌握著宗教和文化大權,甚至可以從政,充當國王的顧問。剎帝利屬于第二種姓,其本職是進行統治,懲罰罪犯,從事戰爭,掌握國家的軍事行政大權。吠舍種姓屬于第三等級,其職業是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是屬于沒有特權的普通公民。首陀羅種姓屬于第四等級,其職業是為以上三個種姓服務,從事手工業和作奴仆,沒有任何權利,是雇工或奴隸。此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前三個種姓是雅利安族,按照婆羅門教義可以死后轉世為人,是“再生族”。第四種姓則為“一生族”,死后不能轉世為人。各個種姓有嚴格的界限。晚期吠陀時代的各個國家將瓦爾納制度與婆羅門教結合起來,作為統治階級進行統治和壓迫的工具。婆羅門教主張“業力輪回”(即因果報應)的理論,仍是一個原始狀態的宗教,是維護印度種姓制度的理論工具。
公元前6—前4世紀是南亞次大陸由各國分立到逐漸走向統一的時代,史稱“列國時代”,因佛教產生于這一時期,故又稱“早期佛教時代”。列國時代出現了迦尸、居薩羅等16個較大的國家,還有許多較小的國家。大多數國家是君主國,常備軍已經出現,大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霸權而不斷進行戰爭。列國時代的農業經濟迅速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發展起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使列國時代的階級關系發生了變化,舊的等級制度開始受到破壞,各個等級內部的人員在財富、權力和地位上有所變化,但瓦爾納制度本身未受到撼動。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眾多宗教派別和思想學說“百家爭鳴”的局面。釋迦牟尼建立的佛教便是其中之一。佛教由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6—前486年)所創,最初是作為反對婆羅門教的宗教派別出現的,否認種姓差別,不主張崇拜神祇和偶像,提倡“眾生平等”,主張按照其基本教義“四諦”(即四種真理)修煉,就可以成佛,到達智慧和解脫的彼岸。由于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任何人都可以入教,任何人通過修煉都可以得到正果,而且教義簡單易懂,因而發展迅速,在兩三個世紀里就傳播到了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大多數地區。公元1世紀,佛教分裂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基本堅持早期佛教的信仰和原則,而大乘佛教則崇拜神和偶像,甚至將釋迦牟尼變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