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一點料Ⅱ:阿里巴巴“U一點”團隊新體驗設計實踐
- 阿里巴巴 國際用戶體驗事業部 U一點團隊
- 5687字
- 2019-01-04 11:44:02
02 向UXD轉型
UXD(User Experience Designer)概念為何在當下越來越熱?這個新Title對設計師意味著什么?UXD對設計師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設計師們又如何去向UXD轉型呢?在設計師轉型UXD的背景下,還需要專業精深嗎?純視覺設計師VD(Visual Designer)又有怎樣的發展路徑?
我嘗試從設計價值演變和設計師自身屬性的雙視角對UXD轉型進行解析。
從某種意義來講,當今用戶體驗設計師是一股“隱藏勢力”,當潛能被開發出來的那一天,這股“隱藏勢力”所迸發出來的新能量,一定能再次為企業增值。
設計師的“前世今生”
下面這張圖,基本上就是我們當下UED同學的現狀。左邊是夢想,我們希望用設計驅動業務,做出有情懷、有格調,還能驅動產品改變世界的設計。
但現實很骨感,我們當下情況很可能就是辛苦加班的設計師,需求方讓改不能不改,不改人家會投訴你,但改來改去可能還是第一稿好,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的狀態。
我們當下的問題是理想和現實有落差,在用研、交互、視覺等不同崗位的設計師,成就感并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么強。在阿里這樣體量的公司,UED作為業務剛需崗位,情況可能相對好一些,但在一些小型公司和初創型公司,設計師的成就感可能會更弱一些。再者是設計師角色分工問題。我們現在工作分工和以前是不一樣的,互聯網從萌發到現在,也就幾十年的時間,那時候最早一批設計師的Title是“美工”,他們把策劃、交互以及視覺的工作都做了。從需求層次分析來看,設計師那時候處于滿足“生理層”需要的階段。當時設計師缺乏專業細分,隨著國外用戶體驗行業縱深化的發展,專業細分開始形成,國內最開始做這塊的是CDC、百度用戶體驗部,還有網易用戶體驗部。我在網易用戶體驗部待了八年,網易用戶體驗部算是我陪伴著做起來的。這個時期,對設計專業細分其實是一次重大意義的探索,推動著“美工時代”向“專業細分時代”轉型,這種探索折射出我們這群人,正在思索行業何去何從的問題。而當下的我們,還在經歷這個過程。

圖1 設計師的理想與當下部分現實
目前,我們有用研、交互、視覺三大塊的專業分工,這種分工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交互崗位,如果對接的是一位能力較強的PD,他可能把交互定了七八成,交互設計師完善后交付給視覺設計師,而對接的視覺設計師又有一些交互Sense,他也許把交互稿又改了改,那么這個過程下來,交互設計師的內容,還能保留多少呢?這種情況可能是當下我們交互設計師同學所面臨的問題;而視覺設計師又是怎樣的現狀呢?視覺設計師拿到交互稿后,在交互稿的基礎上美化潤色一下,自主發揮空間不太大。從我們集團總體情況來看,視覺設計師的成長是比較慢的,因為當論證設計價值的時候,很難把視覺從整體設計方案中剝離出來,視覺設計師設計的某一個頁面,具體能帶來多少商業價值?視覺設計師很難去論述這點。
這是我們當下狀態的一個縮影。那我們該何去何從呢?將來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圖2 設計師群體的不同階段
RESEE設計師
將來是什么樣子,還是取決于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定位。挖掘UED同學具有特色,我覺得可從兩角度進行:
第一個角度,認知設計師價值實現的方式。設計師有三層價值:
1)設計師作為修飾者。比如美化頁面,這是最底層的基礎價值。
2)設計師作為區分者。比如根據不同產品,來打造不同調性,把它和同類產品區分開來,這里有創新的價值。
3)設計師作為驅動者。這一點是非常核心的,當設計師作為計劃者、驅動者時,類似于我們工作場景中所說的“設計驅動產品”,能夠在戰略層去提需求,這應該是我們從業者的一種終極夢想,也是價值感非常強的一個階段。
下圖是我們UED工作沉淀下來的價值模型,不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層就是設計協同業務的價值。
業務協同是我們剛性需求,我們必須按質按量去完成業務方的需求,這一點做不到,就失去了UED在業務體系中的位置。第一階段我們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輸出好看好用的作品,體現設計規范統一性。這時候,UED規模一般不太大,或散落在各個業務團隊和產品團隊,成為資源來協同業務,因為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業務協同。

圖3 UED設計師價值層次圖
第二層設計專業是對業務增值。
第一層所講的是完成業務需求,那么完成之后呢?基于我們對用戶的判斷和洞見,形成一些創新體驗價值點來提升產品體驗和氣質,比如我們B2B前期輸出一些B類特色的設計,我相信其他伙伴也做了類似的事情。這個階段,UED需要站在用戶角度去發現一些問題,才有可能去提出一些創新點。這時用戶體驗團隊規模相對會更大,也更專業,會產生一些工具、方法論,比如我們團隊梳理的“五導家”設計方法論,設計過程從黑盒走向白盒。還有數據衡量工具,來幫助我們在一個設計創新、改進一個功能上查看數據轉化問題。
第三層是設計價值放大。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階段,也是設計師作為驅動者階段,這個階段是大家心中所夢想的設計驅動產品的階段。互聯網公司中,UED要驅動產品是比較難的,但并不代表我們沒有機會。為什么說難?因為我們不像蘋果等公司,他們的CEO本身就是設計師,公司整個鏈路都以設計作為驅動,并由此來確定公司產品研發方向。在這樣的公司,設計師自然而然處在“第三階段”,設計就是其產品核心競爭力,設計價值非常高,產品賣的就是設計。
但當下,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商業公司里的UED設計師更多時候是幫助業務來成功,我們極少打造自己的業務,所以只能在協同業務的全流程中去用體驗視角洞見機會,這是本質的區別,這讓我們“非常艱難”。不過,認識到這個本質區別后,大家心里其實也就放松了,因為我們選擇了這里,那就必須在這種環境中去找尋自身的價值。價值放大的具體案例,請看本書其他章節。我個人認為,我們轉型到UXD而帶來能力的提升,可能會將這種價值放大變為可能。
以上是研究我們未來向何處去的第一個角度,即設計師價值實現分哪幾種階段來看我們的變化。第二個研究角度,則是回歸我們自身,我們到底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去經營,了解自己則是很重要的事情,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更好地經營自己。
我取了感性和理性的維度來認知我們UED同學思維方式,主要可分為這三種風格:
1)感性和理性均開;
2)理性大于感性;
3)感性大于理性。

圖4 UEDer特性
第一類感性和理性均開的同學,這類同學情商、溝通能力、職業能力都比較綜合。適合做交互及綜合性設計人才;
第二類是理性居多,感性則相對少一些。這類同學具有結構化思維,擅長推導,思維邏輯化。這類人才相對更適合做交互;
第三類則是感性多一些,理性相對少一些。這種對應的就是藝術家風范。
三類人才自身發展路徑可以歸位三種,第一種綜合類,可能是理性、感性雙重遞進,全面深入;第二類理性人才趨向于向理性占比更重的思維模型;第一二類人才具備一定的共性,可以往UXD方向發展。
第三類感性人才趨向于讓感性向更極致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將他們從UXD范疇中剝離出來。這類人才往往沒有興趣去把控全鏈路的工作內容,他們更希望把時間用在設計創意上,比如插畫設計師、營銷設計師、品牌創意設計師等。這類人的能力和思維模型,我們定義為“Visual Designer”——創意型設計師(VD)。
目前,阿里集團很多設計師都在從第三類向第一二類轉變,這種現狀讓我有了一個反思,這其實是我們的選擇,身處互聯網公司,UED天然不是產品,是提供產品附加值的職能崗。我們要用設計去解決業務問題,業務變現才能體現UED的價值。我們是基于這個土壤,才發現全鏈路體驗的價值才是最大的,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辨業務問題,去尋求一些體驗解決方案,這種情況下,業務對我們的要求恰恰就是UXD應具備的素質。而我們目前已有的專業細分方式,并非一條好的出路,那是我們十余年探索的階段性過程。但在未來,當我們專業很強的同時,我們也要把專業揉在一起,解決業務問題,賦能業務,這種狀態,才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UXD。
如何理解UXD
UXD是“User Experience Design”的縮寫,全稱為“用戶體驗設計”或“體驗設計”,是一種設計崗位,是全鏈路的設計師。其主要特點是具備多樣化的專業能力,工作流程覆蓋度廣,綜合素質高,崗位價值大,發展瓶頸小。其核心價值在于為全能型設計師提供明確的發展路徑,能產生項目效率提升和體驗設計的完整性。
我們理想中的UXD的能力模型,應該從專業和職業雙向角度去描述,專業方面能從體驗價值洞見到落地,職業方面是從自驅到驅人。專業技能方面對用研、交互、視覺都應該要掌握,但并不是做到樣樣精通。因為UXD是以理性為主導,兼備感性的能力以及視覺表現的能力。如P9的UXD設計師,可能具備P6+或P7的視覺能力、P7的用研能力,更核心的是交互能力。傳統的交互缺乏用研和視覺能力,我們認為未來合格的UXD需要補這兩方面能力。一旦UXD具備了我們理想中的能力模型,可能大部分視覺設計師沒什么事可做了,因為UXD兼備部分視覺輸出能力,加之未來可能部分設計是機器智能化輸出,視覺設計師發揮的空間就更小。這會促使視覺設計師轉型,催生真正的視覺設計師歸來,我們稱之為“創意設計師”(VD)。這類視覺設計師,越往上走,其創意理念和意識就會越強,后面我會和大家一同暢想VD的能力。

圖5 UXD專業能力模型
ID(交互設計師)和UXD對比來看,UXD能力范圍更廣,也會激發視覺設計師成為真正的創意設計師。這些便是UXD真正為公司帶來的價值。
那推行這兩種設計師發展路徑分類,能解決什么問題呢?
第一是對于交互設計師的意義:之前協同上下游時,工作成就感不強,比如思維深入度不夠,常受限于PD的思維,部分PD甚至自己畫交互稿;之后視覺設計師再出視覺稿的同時,會對交互稿優化甚至修改,甚至有些直接和PD單線協同了;而高水平的交互設計師一般不能出視覺稿,常需要一些視覺設計師與之搭配,項目執行效率不高。
如果成長為全能型設計師,個人價值實現會放大,且更從容自信。
第二是對于視覺設計師的意義:之前基本上完成對交互設計稿的視覺表現,對項目深入度、后期迭代、數據化掌握不夠深入,說不清楚自身起到的價值。在晉升答辯時,評委一般都希望視覺設計師能有體系化的思維和結構化的表達方式,但平時這方面練習較少,所以視覺的高P一般成長較慢;大部分視覺設計師都承擔了交互之后的視覺設計還原工作,如果單從視覺設計這個崗位來講,視覺設計師從早期互聯網時代的“美工”進化的并不顯著,平時絕大部分精力做了“美化”工作,對視覺設計本來可以延伸“創意、品牌”等范疇涉獵不深。
所以需要將VD作為一個設計師發展方向提出來,讓“創意”型的視覺設計師,用藝術和品味塑造個人風格,成就業務品牌!
接下來和大家具體來講UXD的Job Model(崗位能力模型)。

圖6 UXD的Job Model崗位能力項思考
Job Model內容的崗位能力包含兩個內核,第一個內核就是我們設計師的專業能力(體驗價值洞見到解決),第二個內核是我們的職業能力(自驅到驅人)。大家都明白,具備專業能力,缺乏職業能力,專業能力會難以發揮出來。專業能力再強,但低情商、較弱的溝通和項目推動能力,會讓設計師再好的設計淪為自己電腦中的一張圖形稿。在UXD崗位中,職業能力可能是更為重要,而專業能力是不能少的。
這里所說的專業能力,并不是指傳統意義上設計師手頭功夫,比如色彩感覺、圖形能力、軟件熟練度等,我們衡量專業能力,是設計師為業務帶來的價值。從這個角度出發,設計師個人專業能力主要分兩個方向,一是設計過程,二是設計結果。我們希望UXD是一個扎實的全能設計師,應對他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進行評估。
UXD的設計過程,可能會有很多方法論。比如數據化驅動、Persona建立、五導家等設計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去幫助大家熟練掌握更多思考過程的路徑。而結果則主要體現在業務上,比如我們設計師做某一個設計,這個設計能夠為業務帶來怎樣的結果呢?這些結果都需要很清晰并是可衡量的。
職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視覺設計師尚不夠重視的一塊。往往沒看重這塊的設計師,他們設計的過程會變得更艱難,設計過程中,很難和周圍人保持節奏上一致,會覺得自己設計方案很完美,而推動實施起來會比較困難。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缺乏“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最外圍的東西就是“自驅力”。UXD作為全鏈路的設計崗位,自驅力是重要的心力源頭,比起沉浸在做方案、PPT等工作過程中,更需要推動項目落地。UXD最重要的是要做出能落地的東西。自驅力作為心力,在此基礎上發揮計劃執行力,以及學習分享能力,是UXD設計師職業表現的基本狀態。

圖7 UXD的能力模型層級圖
這是我們抽象出來的能力模型圖,首先是心力、腦力、體力作為支撐。從P5到P9的UED同學,是從對技能的要求,到計劃的要求,最后到影響行業的要求。
如何理解VD
以上一直在談UXD,那么問題來了,有了UXD,還要視覺設計師嗎?
毫無疑問,我們是需要這群人存在的。那么我們所認為的真正創意型視覺設計師,其能力模型是什么樣的呢?我認為需要具備以下幾點特征:第一點是他的手活兒特別好,就是其設計輸出讓人驚嘆、稱贊,這是作為VD的基本要求;第二點就是在擁有優秀視覺表現能力基礎上,還有巧妙的創意,巧妙創意結合優秀的視覺表現力,這時候功力才會大增。就像一位俠客,擁有一把寶刀,如果不知道自己目標在哪里,不明白對手是誰,亂砍,那是很尷尬的。創意就是讓我們找到對的痛點和目標,一刀下去,能落到實處。
當視覺設計師做到這兩點之后,就沒什么可以挑剔的,去到任何環境都是有價值的。但只具備這兩點,還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師,那大師是什么呢?大師要有自己的品牌,比如原研哉,一提到他,我們就自然想到《設計中的設計》,他以這套設計心法行走江湖,帶來很多價值,也可直接變現。

圖8 VD能力模型探索
而這種大師的出現,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當下設計創意整體的感覺,只有真正創意型的設計師,才有可能改變這種格局,我們一直期待這樣的人出現。
未來機器會比人聰明,很多東西都會智能化。設計也不例外,當下我們設計師要認識到自己并沒那么偉大,設計師當下所做的很多工作,未來都可能被機器替代,比如網頁設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部分實現機器化。想一想那個時代,我們在座的設計師,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我希望在整個UED被智能化推到“行至水窮處”的那一天,UXD作為探索者,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出路,一同坐看云起時!

汪方進 阿里巴巴 內貿B2B UED(U一點)總監
U一點設計團隊負責人,設計界老炮兒,2012年加盟阿里巴巴B2B事業群,負責集團新零售業務系的內貿B2B、村淘、零售通等業務的體驗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