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嘴上留情,給對方留足面子,別一棒子打死
-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辦事
- 劉麗云
- 10691字
- 2018-04-17 13:54:48
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其長處,也難免有短處。在談話當中,要盡量避免說別人的短處,否則不僅別人的尊嚴受到損害,同時也反映出你品德修養(yǎng)不夠。切記:揭人之短,傷人自尊!
給對方留足面子,別一棒子打死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愛面子,可是究竟什么是面子?難道僅僅是一張臉嗎?通俗地講,面子是一種心理障礙,當我們被拒絕時,會感到非常難堪,并產(chǎn)生抵觸心理。有些人因為太過于愛面子,所以抵觸求助,認為尋求幫助丟人。然而,人畢竟屬于群居動物,為了避免丟人就縮小社交圈,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人活在世上,面子不能不要。要面子并非什么錯事,“面子問題”表面上好像是臉面的問題,實際上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我們不能錯把面子當尊嚴,讓所謂的“面子”蒙蔽了雙眼。什么樣的面子值得維護,什么樣的面子該舍棄,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對方感到?jīng)]面子,否則你會更沒面子。
據(jù)《左傳》記載:一天,鄭國大夫子公與子家一起上朝。忽然,子公的食指顫動起來,子公對子家說:“以前我指顫時,預示著有異味可嘗,看來今天又有好吃的了。”入朝后,果見鄭靈公煮龜犒勞大臣,二人相視大笑。
鄭靈公問他們?yōu)楹涡Γ蛹野炎庸脑捀嬖V了鄭靈公。當龜燒熟時,鄭靈公故意讓子公難堪:龜湯每人一份,偏偏不給子公。
子公氣極了,如此大丟面子,他不顧一切地從鼎中撈起一塊龜肉,邊吃邊走出去了。鄭靈公大怒,想殺子公卻又忍住了。但鄭靈公沒想到,不久,自己卻死在子公的手下。
我們身在職場,不論是交朋結友、跟隨領導還是管理下屬,都要注意給對方留面子。對于管理者而言,當下屬犯錯時,要注意留面子。當下屬有成績時,要舍得給面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下屬有了過錯,特別是非原則性的過錯,領導應該寬大為懷,給下屬留點面子。哪怕是在一些小事上給予下屬面子,下屬也會心懷感激、有所回報。
有一次,楚莊王夜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請后宮美人出來勸酒,恰巧風吹燈滅,有人趁機拉美人的衣服,美人迅速扯掉了那人的帽纓,告訴楚莊王趕快點燈。
楚莊王卻說:“今日大家與我飲酒,不把帽纓去掉不痛快。”于是,大家都把帽纓拿下來,然后點燈,盡歡而散。
后來,晉國與楚國開戰(zhàn),有一員楚將奮勇殺敵,立了大功,楚莊王問他姓名,他說:“我就是那晚被美人扯掉帽纓的人。”楚莊王懂得給犯有過失的下屬留面子,換回的是下屬的拼死相報。
在生活中,有些年輕人常常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fā)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在為自己埋下病根,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
當下,仍有不少人視“心直口快”為美德,即使因言語不當而產(chǎn)生矛盾,他們也每每以“我說話只會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為理由替自己開脫。殊不知這“心直”固然可嘉,但“口快”卻未必值得稱道。如果我們能夠區(qū)別不同情況,該直說的時候則直說,該婉言的時候則婉言,不但可以消除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還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增進友誼促進團結。
其實,很多事情可以通過繞道而行來解決。懂得兜圈子,繞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個登上山峰的人。
有一個叫沃恩的人,他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單位組織的雜志評監(jiān)工作,這個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稱得上是一項榮譽,很多人想?yún)⒓訁s找不到門路,也有人只參加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沃恩年年有此“殊榮”,這讓大家很羨慕。
在臨近退休時,有人問沃恩其中的奧秘,他微笑著向人們揭開謎底。他說,他的專業(yè)眼光并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會給別人“面子”。他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一定會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贊、鼓勵而少批評。但會議結束之后,他會找來雜志的編輯人員,私底下告訴他們編輯上的缺點。
因此,雖然雜志有先后名次,但每個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正是因為他顧慮到別人的面子,承辦該項業(yè)務的人員和各雜志的編輯人員,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也就每年都找他當評審了。
大多數(shù)人的特點都是愛面子,無論做什么事都會考慮到自己的面子。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與人交往時,為自己爭得面子的同時,也別忘了給別人留些尊嚴,這一點非常重要。即使我們自己很優(yōu)秀,也千萬記得給別人留些面子,這樣我們才會被人所尊敬。
嘴上留情,做個“不刻薄”的人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截然不同。我們說話時要注意“嘴下留情”,多關愛身邊的人,多為他們考慮,要多用“良言”,禁用“惡語”。在人際交往中,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必對別人的錯誤耿耿于懷,惡意對待那些本已經(jīng)很脆弱的人。
在一個秋天,美國加州有兩個少年在林場里玩,并惡作劇地點燃了那片叢林。就是在這次火災中,一名年輕的消防警察不幸犧牲了。
在查明這是一起蓄意的縱火案之后,人們非常憤怒,市長表示一定要將罪犯抓捕歸案,讓他們接受最嚴厲的懲罰。但是那位犧牲的消防警察的母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話卻出人意料。
她說:“我很傷心看到我的兒子離開我,但我現(xiàn)在只想對制造災難的兩個孩子說幾句話:你們現(xiàn)在一定活得很糟糕,很可能生不如死。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有資格譴責你們的我,此時只想說,請你們回家吧,家里還有等待你們的父母……”
聽到這位寬容的母親發(fā)表的電視講話后,兩個縱火的孩子非常后悔,決定投案自首。這位母親是好樣的,她的寬容和不刻薄值得我們點贊。
人們生活在紛繁的社會里,必然會接觸到為數(shù)眾多的人,遇到各種各樣的事,聽到長長短短的話,如何去對待,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我們對此應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那就是善解人意心自寬。
要保全自己,就要以誠待人,嘴茬子不要太扎人。否則,只會導致彼此的不快。正所謂,只有嘴上留情,腳下才會有路。做到嘴上留情,不刻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不說過頭話
說話必須留有余地,不要把話說“死”。凡事把話說絕了,就沒有了回旋余地。一旦陷入語言的“絕境”,其被動、尷尬之情可想而知。說話的藝術在于讓人進退有余,人在氣頭上切莫說過頭話。想一想再說,別說絕情話。
2.不揭別人的短
揭人瘡疤,除了讓人勾起一段不愉快的回憶外,于事無補。這不僅會叫被揭瘡疤的人寒心,旁人一定也覺得不大舒服。如果我們還希望廣交朋友、得眾人相助,那就給自己留點口德,不要將他人的短處掛在嘴上。縱使非說不可,也可以變通一下,這是人際交往中理應具備的素質(zhì),更是獲得良好友誼的必要技巧。
3.指責他人之過,切忌太尖銳
指責他人之過,需要稍作保留。不要直接地攻擊,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方法,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言。所以,話說出前要先經(jīng)過大腦轉(zhuǎn)換,不論使用什么方法都要改掉惡語相向的毛病。
4.不舊事重提
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許多人常常因為一件小事便生氣,講不出道理的時候,就輕易揭對方老底,于是衍變?yōu)榕鹬袩R话阏f來人們并不喜歡揭人老底,生來就喜歡揭人老底的人是少數(shù),但在情緒不好甚至暴怒的時候,可就難說了。我們要杜絕揭人老底的行為,除了要知曉利害,學會自我控制外,還須養(yǎng)成及時處理問題的習慣。不要把事情擱置起來,每個問題都適時解決,有了結論,那么以后也就不要再舊事重提,再翻老賬。
總之,嘴上留情,在于多一些褒揚、贊美,少一些貶損、攻擊;多一些客觀、公正,少一些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多一些寬容、善解人意,少一些苛責、得理不饒人。人生能做到這幾點,是需要一種做人的境界的。做得好,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少生禍端,于人于己都大有裨益,何樂而不為?
打人不打臉,說話不揭短
常言道:“成人之美,不送人之惡。”可以說,成人之美是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凡是成人之美的話,比如激勵人心、善意的忠告等,都是受人歡迎和尊重的。反之,在與人談話中,拆別人臺,揭別人短,那就注定要遭人唾罵,成為千夫所指的小人。
人不可能不犯錯,幾乎每個人都有一些不太光彩的過去,或者有身體或性格上的缺陷,而這些就構成了一個人的短處。每個人的短處都是不愿意讓人知道的。所以,與人相處時,不要揭別人的短處,否則不僅達不到本來的目的,還可能會惹下麻煩。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后,總有昔日的窮親戚和朋友到京城來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有一位朱元璋兒時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一見面,他便當著文武百官叫嚷起來:“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干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兒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guī)湍闩鰜淼摹T趺矗挥浀美玻 ?
這位老兄喋喋不休嘮叨個沒完,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揭朱元璋的短處。朱元璋覺得丟臉極了,盛怒之下,便下令把他殺了。
這位窮朋友犯了“揭短”的錯誤,結果丟了性命。無論對象是誰,口無遮攔都是要不得的。即便當時沒危險,但是你給對方心里結下疙瘩,終究不會有什么好處。
在職場上,有些時候我們和同事、領導之間難免有話要說。該怎么說話,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都有一定的講究。因為說出去的話就好比潑出去的水,所謂“覆水難收”。因此,話到嘴邊要仔細思量,切忌出口傷人,時時記住“打人不打臉,說話不揭短”的道理。
辦公室里有一位叫張艷麗的文員,性格非常內(nèi)向,平時不太喜歡說話。如果有人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見時,她說出來的話總是很“刺”人,而且她的話總是在揭別人的“短兒”。
有一次,一個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其他人都稱贊漂亮合適,張艷麗卻這樣說:“只是一般,我覺得這種顏色你穿有點艷;還有你太胖了,穿起來有點兒緊。”
當事人聽到這樣的話自然很生氣,而且其他稱贊衣服怎樣怎樣好的人也很尷尬。也許該同事的確比較胖,但在眾人面前卻不能這樣說,不能揭別人的短。雖然有時張艷麗會為自己說出的話不招人喜歡而后悔,但她仍舊說些讓人接受不了的話。于是,同事們慢慢地把她排除在集體之外,不愿意和她說話了。
可見,張艷麗的話雖然比較“真實”,但卻很傷人,結果只能是把自己孤立起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說話都不能揭短,揭短不僅傷害了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什么好處。禍從口出,這一點也不假。
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以己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己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這是應酬中尤其要注意的一點。
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子是個矮子,有一次到楚國去出訪。楚國的國君故意要以晏子的身高來耍笑一番,于是吩咐只開大門旁的小門。晏子一看,便知楚王的用意,于是晏子說道:“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應該不是從此門中入城吧。”
楚國國君本想羞辱晏子,不承想?yún)s反過來被晏子羞辱了一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以此為鑒,盡可能避談對方的短處。
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做人都要學會留口德。管好自己的舌頭。俗話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點過失沒有的人,世間是找不到的。對于別人的缺點、缺陷,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慣,也不要說出去。尤其是別人的隱私,千萬不要到處散播。
在一次宴會上,有一個人向鄰座的太太講起了某校長的秘密事,同時表現(xiàn)出對那位校長卑鄙行為的大為不滿,并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堆攻擊的話。
直到后來,那位太太才問他道:“先生,你認識我是誰嗎?”
“很抱歉,我還沒請教你貴姓。”他回答道。
“我是你說的那位校長的妻子!”
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會,他卻凜然地問道:
“那么,你認識我嗎?”
“不認識。”那位太太搖頭作答。
“哦,還好,還好!”那人這才如釋重負地說道。
這位先生隨便揭別人的短處,結果把場面弄得很尷尬,還可能給他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其長處,也難免有短處。在談話當中,要盡量避免說別人的短處,否則不僅別人的尊嚴受到損害,同時也反映出你品德修養(yǎng)不夠。切記:不要揭人之短,傷人自尊!
看到對方出丑,最好不露聲色
一般人經(jīng)常容易忽略的一個小問題就是揭人瘡疤,盛怒時就容易出言不遜,說些諸如“這些低級錯誤你已經(jīng)犯過一次了”之類的話。這樣做是非常不妥當?shù)模f事重提不但無法教育對方,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正確的做法是,看到對方出丑,最好不露聲色。
在交際場合,我們常會碰到這類情況,有人講了一句外行話,念錯了一個字,搞錯了一個人的名字,被別人搶白了兩句等等。這已經(jīng)讓對方十分尷尬,生怕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你作為知情者,一般來說,只要這種失誤無關大局,就不必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著幸災樂禍的態(tài)度,拿人家的失誤當笑料。
因為這樣做不僅對事情的成功無益,而且你很可能因為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而結下怨敵。同時,也有損你自己的個人形象,人們會認為你是個刻薄的人,會對你反感、有戒心,因而疏遠你。所以,不要故意宣揚他人的失誤。
某公司與一外商洽談一項業(yè)務。當公司經(jīng)理帶著相關人員走進會議室時,外商方面的談判代表與他的女秘書早已在等候。當彼此握手時,該公司經(jīng)理發(fā)現(xiàn)外商代表的臉頰上,清清楚楚地印著一個鮮紅的唇痕。這顯然是一個非常不雅的印記。
這時,外商的女秘書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領導臉上的唇痕,她顯得非常焦急,頻頻向她的領導使眼色,示意他趕快抹掉唇痕,但她的領導對此毫無察覺,并不理會。
該公司經(jīng)理的下屬談判人員靈機一動,非常抱歉地說:“對不起,一份資料丟在辦公室了,我們現(xiàn)在必須去取一下,請稍候。”說完,該公司的談判人員全部心領神會地退出了談判室。
當他們再次進入談判室時,外商代表臉頰上的唇痕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談判正式開始了,順利得出乎意料,這也許是那位外商代表的一種回報吧!
不得不說,外商代表之所以在談判桌上慷慨回報,就在于對手不露聲色地給了他一個下臺的臺階,這種禮貌其實就是對他的一種尊重。
得饒人處且饒人,做事不要做得太絕,要知道,善待別人就是在善待自己,給自己和別人留有余地,也給自己和別人一條退路,何樂而不為呢?大度一些,寬容一些,在寬容他人的同時,你也能為自己贏得好處——起碼對方會感激我們,周圍的人會給予我們好評。
所以,當對方不經(jīng)意犯錯或因能力不足而處于尷尬境況時,如果我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理取笑對方、嘲弄對方,只會招致對方的怨恨。相反,如果我們能大度地幫人一把,幫他解除尷尬,他自會對你充滿感激,并想辦法回報。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要盡量對人寬容忍讓,當對方出丑時,要不露聲色,巧妙地化解尷尬。
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留有余地
在古代,蔡州褒信縣有一個道人,他的棋藝精湛,每逢下棋,總是讓人先下,即使這樣,他也從來沒輸過。道士自鳴得意,做詩云:“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jīng)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當時,“饒人”本指讓人一步棋,發(fā)展到如今,“得饒人處且饒人”已成為表示盡量對人寬容忍讓的一句話。
《增廣賢文》有言:“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如此看來,得理不饒人就是一種愚昧、沒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了。人生很短暫,有很多有意義的事等待我們?nèi)プ非螅c其在不斷的“討個說法”中浪費時間,倒不如寬容一些,得理之時且饒人。
宋朝時,有一位精通《易經(jīng)》的大哲學家邵康節(jié),他與當時的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同時也和蘇東坡有往來。但二程和蘇東坡一向不和,沒什么往來。
后來,邵康節(jié)病得很重,二程弟兄在病榻前照顧。這時外面有人來探病,程氏兄弟問明來的人是蘇東坡后,就吩咐下去,不要讓蘇東坡進來。
躺在床上的邵康節(jié)已經(jīng)不能再說話了,他就舉起一雙手來,比成一個缺口的樣子。程氏兄弟有點納悶,不明白他做出的這個手勢是什么意思。終于,邵康節(jié)喘過一口氣來,說:“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好讓后來的人走走。”說完,他就咽氣了。
邵康節(jié)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任何人都不能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判定事情的最終結果。而每個人的人生,更是浮沉不定,難以自料。與其把事情做絕,不如拋棄前嫌,和睦相處。
一個老練的木雕藝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講究的是從上到下,從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留有余地。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復肥”“內(nèi)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處世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再灌進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xiàn)而下不了臺。所以,我們在平時說話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痛快而信口開河。
一個年輕人想到大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工作,愛迪生就見了他。這個年輕人為表示自己的雄心壯志,說:“我一定能發(fā)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便問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來放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年輕人正因為把話說絕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將“一切”換為“大部分”,愛迪生便不會反詰他了。
如果你是一個“嘴快”的人,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
首先,當你答應別人的請求時,最好不要說類似于“保證”、“絕對”這樣的話,而應該多用“我盡量”、“我試一試”等這樣的字眼。尤其是在接受上級交給的任務時,更應該注意,一定要給自己留有余地,因為萬一自己做不到時還有退路可言,別人也不會因為你事情沒辦好而責怪你。
其次,當你和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千萬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勢不兩立”之類的話,因為以后難免抬頭不見低頭見。還有,對別人不要太早下結論,像“你這輩子不會有什么出息了”、“你這次完蛋了”之類的話。因為人的一輩子變數(shù)很大,不被你看好的人很可能會“咸魚翻身”,那樣,你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總之,人在社會中,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留有余地。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留有余地,才有足夠的回旋空間。
嘴上帶把尺,說話講分寸
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是“分寸”。分寸,往往是一個人生命長河上的一個分水嶺,人生做事最難的不是少做與多做,而是將事情做到何種程度。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人際關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業(yè)需要把握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把握分寸,分寸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順風順水,原因不僅僅在于他們的聰明,也不僅僅在于他們的勤奮,同樣也在于他們對人性的洞察,善于把握說話的分寸。
有些人頭腦比較簡單,情緒容易激動,說話態(tài)度強硬,不考慮對方能否接受,這是不對的。我們說話要有分寸也是指說話要留有余地,盡量用商量的口吻談工作,不能有恃無恐,把話說絕。
許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一旦進入主題,便很容易沿著慣性思維一路而去,從而忘卻了“言出如箭,不可亂發(fā);一入人耳,有力難拔”的古訓。這正是很多談話出現(xiàn)中途吵架或不歡而散的最主要原因。
有一位早年畢業(yè)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退休老同志一起舉行了一個歡送會。
與會同事和領導對他們的工作和為人進行了熱情洋溢而又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贊揚,相比之下,對那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老同志的美譽則尤多。當輪到兩位受歡送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辭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贊譽作了深情的感謝。
作為答謝,話本該說到這里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卻并未就此打住,卻因人們對另一位“先進”的贊揚起了感觸,并作了頗為欠妥的聯(lián)想和發(fā)揮,他說:“說到先進,很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話未說完,平日與他相處得不是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了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怪我們沒有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種不肯饒人而又讓人難堪的“刺”。
一時間會場中出現(xiàn)了一種怏怏不悅的尷尬氣氛。一位領導見勢不對,馬上接過話茬兒,想把氣氛緩和一下。照理說,這時他應避開“先進”這個敏感的話題,轉(zhuǎn)而談論其他。然而,他卻反反復復勸慰那位退休老教師,叫他對“先進”的問題不要在意,說沒有評過先進,并不等于不夠先進,先進不僅在名義,更要看事實,如此等等。
結果,這番話等于是把本應避而不談的話題做了重復和引申,使本已尷尬的局面顯得更為尷尬。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得到兩個教訓:一是宣泄情緒要看場合,不能由著性子來;二是說話不注意場合就容易失去分寸,更會使話的本意出現(xiàn)扭曲,造成雙方的不快。
說話是一門藝術,把握說話的重點,避免啰嗦是說話藝術的重要原則。說話把握重點,不僅會減輕自己的表達負擔,同時也能使對方迅速的明白自己的意思,促使我們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一個叫“燭之武退秦師”的典故,講的是秦晉聯(lián)軍要攻打鄭國了,使得鄭國的文臣武將均一籌莫展,武將不敢出征,文臣沒有辦法,最后鄭莊公不得不請燭之武老將親自出馬,去秦國一趟。燭之武受命于危難之際,到了秦軍那里,找到了秦軍的統(tǒng)帥——秦伯。
燭之武對秦伯說:“滅掉鄭國對您是沒有什么好處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把鄭國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晉國貪得無厭這您是知道的。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呢?此舉損害秦國而壯大晉國,希望您認真考慮這件事!”
燭之武對秦軍統(tǒng)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真意切,痛陳唇亡齒寒的利和弊,最后終于說服了秦國統(tǒng)帥,秦國撤軍。晉國一看無可奈何,只好撤軍。
不費一兵一卒,一個燭之武就能把皇皇秦軍說退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燭之武說話抓住重點,不卑不亢,用極其簡潔的語言說服了秦伯。所以,我們說話要分場合,要有分寸,這樣才能獲得好人緣。否則的話,將在社會中寸步難行。以下幾點可以借鑒一下:
1.不要觸及別人的隱私
在交際中,為了避免引起別人的不快,一定要注意是否涉及對方的隱私,對別人的“隱私”問題,一定要緘口不言。
2.在什么位置說什么話
如果是建筑設計師,那么在公司的業(yè)務會議上,你就應該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fā)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是普通的員工,那么就應該說員工應該說的話,千萬不可搶了上司的風頭。
3.腦袋里有個綱目
你如果要開口說話,就要在腦袋里有個大體的綱目。哪些是需要重點講的,哪些是略講的,甚至可以不講。重點講的,往往是用來表達你的主要意圖的,不妨說得詳細點,透徹點。而次要的甚至不重要的,就可以用幾句話帶過。
4.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不要把“我”當成談話中的核心和重點,要引導對話者也積極參與進來。這樣即使你要說很多話,也不會讓人覺得太冗長。在與人交談時擺正“我”的位置,是一門大有學問的藝術。
5.不要隨便承諾
當別人對你提出要求時,你肯定不好意思開口就說“不”,因為這樣很可能會造成兩個人關系的疏遠。但是有時候明知道自己做不到還信誓旦旦,要是事情沒辦好,你就會失去最寶貴的東西——信任。許多人在面對這種矛盾時十分苦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千萬不要隨便許諾,要把握說話的分寸。
我們知道,寫文章時要詳略得當,抓住重點,繁冗拖沓的文章讓人看不下去。說話也是如此,也要懂得輕重,一定要抓住重點,避免啰嗦。只有說話講分寸,我們才能在交談時游刃有余。
思而后言,先想好再說
在生活中,有時候簡單的幾句話就可能闖出大禍,惹出大麻煩,甚至會毀掉自己。“禍從口出”,這是古人對教訓的深刻總結,但這種教訓一直在不斷地重復著。因為沒吃過這方面虧的人們都認為:“不就是說幾句話嘛,沒憑沒據(jù)的,誰會當真?”或“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不會告訴別人的。”就是這樣的心理,才使許多人心無戒備,直至麻煩臨頭才醒悟過來。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說的是謀而后動,謹慎處事。在工作生活中更需要“三思而后言”,這樣才能避免“禍從口出”。在很多的情況下,如果在說話之前,哪怕停留一秒鐘的時間,考慮下自己的話當說還是不當說,相信結果是會不一樣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學家那里,說要告訴哲學家一件事,哲學家問他:“你要告訴我的消息,是否用三個篩子篩過?”那個人問:“哪三個篩子?”哲學家說:“三個篩子。第一個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真實嗎?”那人說:“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哲學家說:“第二個,那個消息是否是善意的。”那人說:“不,恰好相反。”哲學家說:“第三個,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是重要的嗎?”“不算重要。”那個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學家說:“你這個消息,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就別說了,如此,那個消息就不會干擾你和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時需要用“篩子”篩一下,仔細考慮好后再說出口。如果不是先想好,信口雌黃,很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言語的真正用處,在于隱蔽而不是表露我們所缺的。言而無當,不如緘默為上。錯誤之見,不如不見;虛偽之言,不如不言。在交往中,問話也很有講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問的。
王亮與劉艷婷第一次約會。劉艷婷是個事業(yè)心很重的人,虛榮心也比較強,她對自己男朋友的選擇標準也很高。
見面地點是在一家環(huán)境幽靜的咖啡屋。見面后,彼此印象挺不錯的。二人各要了自己喜歡的咖啡。
王亮就開始了一連串的問題,他問:“你是坐什么車來的?”
劉艷婷答:“出租。”
“路上堵不堵車?”
“還好,沒怎么堵。”
開頭幾句,劉艷婷感覺王亮這人還挺關心人的,然而接下來的問話就不那么令劉艷婷舒服了。
王亮直奔主題,他問:“能告訴我你今年多大嗎?”
劉艷婷心里有點不快,不過不明顯,回答道:“28。”
王亮接著問:“你工作不錯吧,工資不低吧?”
“不高。”
“不高是多少。”
“一月一千多吧。”劉艷婷臉上不高興了,她低頭品起咖啡來,沒再和王亮說話。
王亮接著問:“你以前談過男朋友嗎?怎么到現(xiàn)在還不準備結婚呀?”
劉艷婷一聽,心里更加反感。她一口氣喝完自己的咖啡,板著臉就和王亮說拜拜了。
人與人來往,總離不開互相問些問題,問問題也要三思而后問,該問的要問,不該問的就不要問。另外,該問的,即使自己覺得沒意義,也要鄭重其事地問。比如:“你的鉆石戒指很貴吧!”“聽說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書,一定很暢銷吧!”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既然明知故問,對方會認為你很關心他,所以對你很有好感。他可能會接著你的話題,滔滔不絕地說下去,有了共同話題,交往就不成問題了。
總的來說,我們說話要三思而后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管住嘴皮子”,不能口無遮攔,犯自由主義。“嘴上不把門”究其原因,有的是粗心大意,不考慮說話的對象、場合、時機,信口開河;有的是意氣用事,只圖嘴上痛快,不考慮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有的是為顯示能耐,別人不知道的我知道,別人不敢說的我敢說,以此顯示自己“有本事”,與眾不同。凡此種種,都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管住嘴皮子,強調(diào)的就是要“忌口”、“慎言”,在闡述觀點見解時,頭腦要“設防”,嘴上要“把門”,想好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