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酒局的作用——理智與情感(4)

再如重陽節,也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詩句,同樣也有佳釀助興。古書記載,“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于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赡苁且驗闇囟群蜐穸缺容^適宜,所以此時釀出的酒特別醇,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是米酒中的上品。

當今社會,人們與酒已經結下不解之緣。“三杯痛大道,一斗合自然”,酒的魔力之大,可見一斑,杜甫詩云:“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碧K軾詩云:“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睏钊f里詩云:“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蹦纤卧娙藦堅暾f,“雨后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在現實生活中,酒確實具有無比的威力,能削弱人的自制力,正如著名詩人艾青在一首詩中寫的“你可要當心,在你高興的時候,她會偷走你的理性”。

中國酒文化由來已久,上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代相傳的舉國共飲的節日有:

1)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漢武帝時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春節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寧、長壽。

“屠蘇”原是草庵之名。相傳古時有一人住在屠蘇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會給鄰里一包藥,讓人們將藥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時,再用這井水兌酒,合家歡飲,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會染上瘟疫。后人便將這草庵作為酒名。飲屠蘇酒始于東漢。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屠蘇酒,陳延之《小品方》云,‘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

“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飲用方法與屠蘇酒一樣。南北朝時期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八子袣q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敝芨旁谠娭袑懙溃骸罢賽壕?,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

2)燈節

燈節又稱元宵節、上元節。這個節日始于唐代,因為農歷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過去人們會向天宮祈福,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禮后,撤供,家人會團聚暢飲一番,以祝賀新春佳節結束。而到了晚上,一家人會晚上觀燈、看煙火、食元宵。

3)中和節

中和節又稱春社日,時在農歷二月一日,有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因為它兩種酒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據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酒部》記載:“中和節,民間里閭釀酒,謂宜春酒”。

4)清明節

人們一般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一個節日,有掃墓、踏青的習俗,此節日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在這日飲酒不受限制。據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于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后,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清明節飲酒有兩種原因:一是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古人對清明的飲酒賦詩較多,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

端午節時在農歷五月五日,大約形成于春秋戰國之際。這日人們為了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也有為了壯陽增壽而飲蟾蜍酒,鎮靜安眠而飲夜合歡花酒的習俗,最為普遍、流傳最廣的是飲菖蒲酒。據文獻記載。唐代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此詩在民間廣泛流傳。在唐代《外臺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載有菖蒲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國傳統的時令飲料,歷代帝王將它列為御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由于雄黃有毒,現在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了。

6)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團圓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在這個節日里,無論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都離不開賞月飲酒。文獻詩詞中對中秋節飲酒的描寫比較多,《說林》記載:“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滅燈燭,月下進行“月飲”。韓愈在詩中寫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節以飲桂花酒為習俗。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東酒”。

我國用桂花釀制露酒已有悠久歷史,戰國時期,已釀有“桂酒”,《楚辭》中有“奠桂酒兮椒漿”的記載,漢代郭憲的《別國洞冥記》也有“桂醪”及“黃桂之酒”的記載。

唐代釀桂酒較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釀此酒,宋代葉夢得在《避暑錄話》有“劉禹錫傳信方有桂漿法,善造者暑月極美、凡酒用藥,未有不奪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謂桂酒椒漿者,要知其為美酒”的記載。

金代,北京在釀制“百花露名酒”中就有釀制桂花酒。

清代釀“桂花東酒”為京師傳統節令酒,也是宮廷御酒。對此在文獻中有“于八月桂花飄香時節,精選待放之花朵,釀成酒,入壇密封三年,始成佳釀,酒香甜醇厚,有開胃,怡神之功……”的記載。直至今日還有在中秋節飲桂花陳酒的習俗。

7)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時在農歷九月初九日,始于漢朝,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紀原》記載:“菊酒,《西京雜記》曰:‘戚夫人待兒賈佩蘭,后出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登高,《續齊諧記》曰:‘漢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令家人作絹囊,盛茱萸,懸臂登高山,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還,雞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歷代人們逢重九就要登高、賞菊、飲酒,至今不改。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提出常飲菊花酒可“治頭風,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顏色不老”,“令頭不白”,“輕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制菊花酒。除飲菊花酒外,人們在重陽節有的還會飲用茱萸酒、茱菊酒、黃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歷史上釀制菊花酒的方法不盡相同。晉代是“采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清代則是用白酒浸漬藥材,而后采用蒸餾提取的方法釀制。因此,從清代開始,所釀制的菊花酒,就稱之為“菊花白酒”。

8)除夕

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夜,時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是時人們有別歲、守歲的習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此節始于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背κ貧q是要飲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寫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宋代蘇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道:“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除夕飲用的酒品有“屠蘇酒”、“椒柏酒”,這原是正月初一的飲用酒品,后來改為在除夕飲用。宋代蘇軾在《除日》一詩中寫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來年七十歲”。明代袁凱在《客中除夕》一詩中寫道:“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阿成家,椒盤已頌花”。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喝團圓酒,而向長輩敬辭歲酒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秉县| 武鸣县| 南木林县| 同仁县| 福鼎市| 蕉岭县| 桐庐县| 乡城县| 团风县| 怀化市| 文登市| 定襄县| 临夏市| 呼玛县| 新泰市| 南涧| 阳春市| 哈尔滨市| 潼南县| 辽阳县| 堆龙德庆县| 大理市| 沙坪坝区| 翼城县| 邮箱| 龙岩市| 福贡县| 龙山县| 松溪县| 马龙县| 镇沅| 行唐县| 琼结县| 东丰县| 绍兴市| 政和县| 新田县| 鹤庆县| 晋城| 六枝特区|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