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酒局,從落座開始,人人正襟危坐,溫文爾雅,彬彬有禮,雖然也相互寒暄,但講的都是客套話,這是第一階段。這時敬酒,需從主副陪開始,以體現禮節。主陪敬酒,是東家盛情,沒人好意思不喝。主陪過后是副陪,忙前忙后端茶倒酒,你不喝過意不去。主副陪過后,每人雖有一兩杯下肚,但拘謹尚未消彌,大家儀表堂堂不失風度,溫雅不失品味。如果只停留在這個階段,雖然中規中矩,酒量平均分配,但也掀不起波瀾,不會有什么高潮。
主副陪盡其禮儀之后,一般會進入兩個環節,或是客人回敬主人,或是各人互敬,即“散打”,這是酒局的第二階段。客人回敬是禮節性的,或從主賓開始,或由他人喧賓奪主,但不管怎么樣,都將進入到“散打”階段,這是酒局的興致所在。客人回敬,一般是禮節性,可有可無,可長可短。但“散打”卻是不可少的,否則,永遠達不到酒壯英雄膽的無我境界。“東風吹,戰鼓擂,端起酒杯誰怕誰。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沒感情,賞個臉。感情鐵,胃出血。感情真,打吊針。”這些豪言壯語,是酒局關系的最好詮釋。“散打”階段,是酒宴的高潮,此時人們感情的大門已經打開,溝通的隔閡已經消失,酒酣耳熟之際,哪怕是平日里再矜持高傲、不食煙火的人,也能與人對坐舉杯共飲。到這時,各種偽裝會悄然退去,露出一個活生生的自我。
一場酒宴把握好,就應該讓第二階段戛然而止,韻味無窮。但是第二階段的分寸和涵養很難掌控,稍不留神就會滑入到第三階段,由活生生的自我淪落為赤裸裸的自我,讓自然本性昭然若揭。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打,有人鬧,這何止是拉近感情,根本就是掏出心肝。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杰倒在酒杯之中,又有多少江山大業成就在酒杯之中。正如詩人所云,只有“酒粘衫袖重,花壓帽檐偏”才是最容易犯罪的危險境界。
我們平日里喝酒,為了營造好氣氛,所以會在第一階段,突出主人的作用,留下美好的印象,達到宴請的目的;在第二階段盡情發揮,讓人直抒胸臆,身心滿足;控制好第三階段,適可而止,錦上添花,避免感情走火引發各種不愉快。
總之,酒是一把雙刃劍,喝酒在于品酒,做人在于人品。
3.酒是談判中的重要媒介
煮酒論英雄,酒能考驗人,假設曹操將劉備灌醉,也許劉備也會狂妄。酒逢知己千杯少,講的是以酒識人、酒是開心物,是讓人放松和親熱的替代物,在觥籌交錯之中,它能拉近雙方的距離。在具有認同感后,你的談判目的自然容易實現,在前期,酒是認識的開始,后期,酒是交易的途徑。
相信很多銷售人員都有這樣的體會,很多客戶并不是真的喜歡“喝酒”,他們的酒量其實很小,但這些客戶在飯局上,卻頻頻讓銷售員喝酒,并且用意很明顯,就是讓銷售員喝醉。
這是什么緣故?難道這些客戶心理有問題,故意整銷售員,讓銷售員在他們面前出丑?
一位多年從事銷售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客戶讓銷售員喝酒、灌醉銷售員的確是有目的,但絕對不是讓銷售員出丑,而是想得到更多的信息、辨別銷售員是否隱瞞了自己什么。
有句話叫“酒后失言”,很多人喝酒之后就會口無遮攔。從醫學角度講,酒精會麻醉人的神經中樞,說話的時候不由自主——這些客戶本意就在這里,灌醉銷售員,然后“拉家常”似地問銷售一些問題,這個時候的銷售員就會由于酒精的麻醉,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如此客戶就達到目的了,他們會根據你酒后的答案去辨別你是否隱瞞了他們什么,是否對他們真心以待。
很多時候,企業的產品總會有種種不盡如意的地方、有客戶較為擔憂的地方,銷售員會千方百計回避或隱瞞這些信息,但客戶卻想刨根問底地了解到這些信息,于是“酒”成為了最好的武器。
可能有很多朋友看到這里就會認為:我不能喝酒,銷售是肯定做不成了!
其實,對于做客戶關系來說,喝酒是一種最快速的方法,但是也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既然方法簡單,就有很高的可復制性,就是說只要你能豁得出去,就能將銷售到位。
都是喝酒,你還能與競爭對手喝出什么花樣來?現在哪個客戶還缺酒喝?
所以,除了喝酒之外,想要更快更好更牢固地去建立的客戶的關系,取得客戶的認可,就要往需求的更上層走,去關注一下客戶的身體,客戶的個人愛好,客戶的家庭,關注一下客戶的朋友客戶的客戶。只要你去想辦法,動腦筋,就會發現,其實除了喝酒之外,有太多的方法能夠突破客戶防御,你甚至不用花什么錢,就能讓客戶對你產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是讓客戶感動。
如果發展到與客戶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才是建立了“好的客戶關系”:銷售與客戶之間有共同的想法、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使命,都想通過一件事情證明自己的價值,讓自己贏得認可和尊重,而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作為基礎的信任關系。這種信任基礎是最牢固的,但這需要銷售有著豐富的經驗,對客戶和客戶的業務有著深刻的了解,能夠幫助客戶分析他的問題,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客戶一起成功。
而這種能力不是每個銷售都具備的,凡是有這種能力的銷售,都會給競爭對手樹立極大的競爭壁壘,發展來的客戶不是對手通過幾頓酒就能夠挖走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喝酒不是唯一的建立客戶關系的途徑,但是社會風氣已經形成,而且有些場合是必須要喝酒的。
比如,第一次約客戶見面,客戶不喝酒還好,但是如果客戶喝你不喝,會顯得不尊重;
比如,搞市場活動,請了一大幫客戶,你不喝酒的話,就無法去營造氣氛,便達不到好的效果;
比如,事情沒做好,要給客戶賠罪,你卻連杯酒都不喝,顯得沒有誠意……
所以,有些時候,還是要喝些酒的。但是你要掌握一些酒場上的規矩和技巧,好的方法能夠讓你在營造氛圍讓客戶開心的同時,讓自己少喝酒,說起來它也有很多方法,我在后面的章節里再給大家一一道來。
◎ 延伸閱讀 節日里的酒文化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為是神圣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物品,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并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塑造,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的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等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
在文化多元發展的今天,傳統的節日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節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有著豐富內涵。中國的酒文化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我國在悠久的釀酒歷史中,釀造出許多被譽為“神品”、“瓊漿”的酒類珍品。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飲“年酒”,等等。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
中國節日有一大特點,就是重視飲食。自古以來,酒作為高級飲品,與節日甚為密切。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酒文化是古老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醇香濃烈,別具一格,當它攙合到詩歌中,使能令詩歌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歌發展到唐朝,極為壯觀,酒文化在唐詩中也是醞釀充分,品醇味久。在我國的詩歌中,到處可以看到酒的影子,到處可以聞到酒的醇香。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如果沒有酒,陶淵明便不能安享田園之樂,李杜文章不會上天入地,宋詞可能會交白卷。“詩的國度”是中國引以為豪的稱號,詩人們的淺吟低唱,給中國文化留下了一種別樣的風雅韻味。
因此在節日這個百感交集之際,各式各樣的思緒會化成詩句,烘托著節日的文化。中秋節的浪漫情調與狂歡精神是由月、酒、樂、詩、神話造就的。中秋節起源于“賞月”。唐朝是個特別愛好月亮的時代,唐朝初年形成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賞月的風尚。當然,賞月非一味仰望明月,也伴有其他重要活動。賞月是與美酒、音樂、詩詞以至舞蹈伴隨的。宋代筆記《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之前,各酒店都賣新酒,重新裝飾門面、打扮彩樓,用竹竿挑出畫著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人人爭相飲酒,到午時、未時之間,各家酒店的酒賣光了,便紛紛扯下招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