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提升人生高度的三大方法(1)

品牌有標準嗎?品牌從來都不存在具體的標準。提升品牌的高度難嗎?尤其在消費者心中建立頂級品牌的高度難嗎?不難。從品牌運作的角度而言,建立第一不僅不難,而且是最容易、成本最低的。為什么呢?因為消費者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第一。第一不是唯一!很多人沒有明白這一區別。第一并不是只有一個,這是隱藏在第一背后的非常有意思的機制。

更有意思的是第一本身也是沒有標準的,這就使得建立第一存在廣闊的空間和廣泛的可能性。你從不同的層面都能找到第一。

每一個組織和每一個人都能找到他自己的第一。例如,一個組織銷售額最大叫規模第一,規模第一又分為全球規模第一、全國規模第一、某區域規模第一等;規模還分產品數量第一、銷售金額第一、某個單產品銷售第一等。這樣你就可以組合出若干個規模第一。

如果你的規模沒有辦法跟別人比,你就跟他比利潤率,這叫做經濟效益第一。經濟效益又分總體經濟效益、局部經濟效益、某個時段經濟效益、某個區域經濟效益,既分產品經濟效益又分人均經濟效益等。這樣你就能夠組合出若干個經濟效益第一。

如果規模和效益都沒法跟別人比,你還可以跟他比成長速度。你可以說你是行業成長速度最快的組織,而成長速度又可以分規模成長速度、利潤成長速度、市場成長速度等。

如果有形的層面無法找出第一,那就從無形的層面找。你可以從產品知名度上找第一,也可以從美譽度上找第一。你可以從性價比上比第一,也可以從市場占有率上爭第一。而知名度、美譽度等本身又可以延伸出不同區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樣,無形層面也可以找出很多的第一。

這就是為什么市場上總是存在很多第一,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組織竭盡全力爭奪第一。

我們看到很多跨國組織在中國的銷量并不大,但他們總是在宣稱“全球第一”、“法國第一”或“美國第一”等。他們用“全球第一”來掩蓋中國市場的弱勢,他們用“美國第一”來掩飾初來中國市場銷量不大的真相。

所以,乳品組織在中國爭奪老大的座次時,若總體規模比不過別人,總是會打出某個產品中國銷量第一的訴求。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某某品牌總是在打出“連續多年銷量遙遙領先”的訴求;某某組織被評為“最具成長性組織”的廣告宣傳。

第一不是唯一,第一本身并無標準,這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理解第一這一真相,我們就能夠走出傳統思維來大力地構建頂級的位次,我們就有無限的可能和無限的手法來建立品牌的高度。一旦爭奪到了品牌的高度優勢,我們就能低成本而又快速地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被關注、被重視的地位。

品牌升級雖然沒有具體標準,但依然有些特征可以判斷,升級型電腦的特點是能夠兼容的,而升級型人才的特點也是能夠兼容的。他們的特點如下:

一是具有先進的理念和開放的觀念。了解時代的發展趨勢,較早地接受時代的先進理念;觀念開放,能夠較快地接受新的事物。

二是具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重組能力。一個人要知識升級,他的知識體系就應該是開放的。一般說來,一個人具有跨學科的知識,才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也更善于進行知識的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三是具有較強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學習和創新是一種習慣性的素質,只有具有這方面的強烈欲望和良好習慣的人,才能自覺地、不斷地追求自我升級。

1.方法一:升境界

(1)“登高峰”

“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這是中央臺一句非常經典的廣告詞。古人常說:登高望遠。有了高度,才能高瞻遠矚,視野開闊。視野開闊,得益于自己站的位置,只有站得高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曾看過一個故事:

從前,非洲古國一位老酋長病危。他找來村中最優秀的三個年輕人,對他們說:“你們三個都是我看著長大的好孩子,身強體壯而又智慧過人。只是,以后你們成長的歲月我再也不能陪你們了。”三個年輕人聽后難免黯然神傷。

老酋長又緩緩說道:“我就要離開你們了,希望你們為我做最后一件事。現在,請你們盡可能的去攀登村外那座神圣的大山,那是我未曾了結的心愿。然后,告訴我你們的見聞。我也可以欣慰啊!”

三個年輕人很爽快地答應了,并馬上啟程。兩天后,第一個年輕人回來了,他滿臉欣喜地驚呼道:“酋長,我到達山頂了,看見繁花夾道,流泉淙淙,那可真是個好地方啊!可惜能看到這種奇觀的人太少了。”老酋長微笑著,沒有說什么。

又過了兩天,第二個年輕人也回來了,他的衣服布滿塵土,神情疲倦,但還是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欣喜,他告訴老酋長說:“酋長,我到達山頂了。高大肅穆的松樹在我身邊發出怒吼,只有蒼鷹在高空盤旋,置身于那種境界,太壯觀了。”老酋長還是靜靜地聽完,不置可否。

又是一周過去了,第三個年輕人還沒有回來。正當大家開始為他的安危擔心時,他卻衣不蔽體、滿臉風霜地回來了。他發枯唇燥,神態十分平靜。他告訴老酋長說:“酋長,我終于到達山頂了。但是,遠不如我所意料的那么美好。”年輕人似乎有一些失望。

“怎么,難道那里的景色不美好嗎?難道連一只蝴蝶也沒有嗎?”

“是的,那里只有高風悲旋,藍天四垂,”年輕人頓了頓又說,“我能看到的,只有自己——一個那么渺小的自己,我以前從來沒有這種感覺。只有‘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感。那時,我才真正知道我自己是多么渺小。”

“孩子,你到的是真正的山頂。”老酋長抑制不住激動,興奮地說,“按照我們的傳統,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長,祝福你!”

看到另外兩個年輕人的驚訝的表情,老酋長說道:“孩子啊,你們第一個去的鳥語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頂,而是山麓。那條路我當年也走過。第二個去的不是山頂,那是山腰。”在老酋長惋惜的目光中,另兩個年輕人心服口服。

孔子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和宇宙世界相比,個人永遠是渺小、微不足道的。和歷史發展的長河相比,個人的功績和貢獻也遠遠不足為道。可是,如果不登上山頂,又怎能有這樣的眼光和境界?

那些曾為公司做出一些貢獻的人物、想躺在功勞薄上過一生的英雄們不就是登上了山麓或者山腰,無限放大了自己的光輝嗎?如果他們能夠登上山頂,相信看到的將是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成功無極限,攀登無極限。如果一個人的心性不高,更要通過努力修煉提升自己的境界,否則,是不能達到一般的快樂和幸福之上的。

歷代的高人都喜歡登高。從帝王將相到文人墨客,都留下無數登高的故事和詩詞歌賦。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都表達了內心對高的向往。

人為什么要登高呢?全國有那么多高山,有那么多公園,小孩都對動物園感興趣,大人都喜歡爬山。

山的魅力何在?一個字——高。大多數人都活在平庸之中,一個人在平庸中居久了就找不到動力和意義,就索然無味,就失去了心中樂趣,而爬山卻能立即恢復心中的高度,至少能立即被高度所感染。

因為高度能產生意義,高度能產生勢能,能產生感慨,能使人心中出現落差。正是這個落差出現,我們的大腦才會活躍,我們的智力才會迸發,我們的生命才會立即恢復生機與活力。

經過對古今中外杰出的人士的系統研究,他們卓越的第一法則就是落差法則。一切的成功,一切的動力都源于心中的落差。沒有落差,水不會流,人不會動。我們之所以去爬山,是去有意或無意制造心理落差,讓死水一潭的人生又激起生活的波瀾。這就是爬山的本質所在。

沒有落差就沒有危機感,就會陷入日常的平庸之中。失敗的人是沒有落差感和危機感的,只有強者才能發現落差,尋找落差,而后去縮小落差。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縮小落差和拉開落差的過程。我們總是陷入平凡平庸的僵局之中,這是問題之所在。因此,要想成功卓越,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趕快給自己、給單位制造落差。

爬山就是方法之一,而且能最直接發現山下蕓蕓眾生的迷失。我把這種迷失叫“平級迷失”。許多人都時常會陷入“平級迷失”之中,忘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那么,應該趕快制造出落差來。

當然,實現心中的高度,不只是爬山一條途徑。而且,卓越者最要緊的一件事,是不斷攀登人生的高度,不斷地向著至高境界攀登,不斷地擴大與平庸者之間的落差,以形成強大的勢能。

境界的支點,靠心靈對外界的恰當把握!境界的覆蓋,是人與自然、社會、宇宙和諧共處相融共生及對其最大限度的包容。境界的主張,是對宇宙、對人生、對事物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達到所見所思所做超越必然走向自由的探索與踐行。境界是華夏思想的大智慧,是華夏文明的大源流,是華夏文化的主航道。這是中華民族迥然區別于其他民族最為獨具的特色。

境界是長期探求、磨礪、修煉、思悟而擁有的大氣芬芳、大家質地、大師氣象。境界不是方法,方法可以冥思苦索。境界不是技藝,技藝可以熟中生巧。境界是另一種高深的為人為事之道。

現在大家都在強調讀MBA、EMBA,都在談培養中國的組織家人才。但我總覺得,從認識層面上來說,組織家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讀”出來的。沒有悟,你得到的只是技能,而技能永遠都在過時;有悟,你才能提升境界,這是能補益你終身的東西。

要想“悟”出點東西,要想“悟”出個組織家來,取決于兩點。一是自身的“敏銳”,也就是“悟性”,要能見一葉落而知秋之將至。二是“悟區”。什么是“悟區”,就是你所“悟”的基礎,所“悟”的背景,這里既有你的實踐,也有你的“道聽途說”,還可能是你所讀的“萬卷書”。

“悟性”是一種基因,是先天的。要想成為一個組織家,如果缺乏這種基因,就是再努力,至多也只能當個生意人,卻做不了組織家,成不了大氣候。

“悟區”是后天的一種選擇,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一個人對“悟區”如何選擇,會直接影響到他“悟性”的發揮。“悟區”包括:“自己創業”、“與成功人士交流”、“啃商學院教材”三個層面。

在我看來,啃商學院教材而企圖成為組織家的,是四流的選擇;與成功人士交流而夢想成為組織家的,是三流的選擇;選擇創業,從小做起,不斷打拼而想成為組織家的,則是二流的選擇。而這三種選擇都稱不上“一流”,最終能成為組織家的“幾率”也很小。

真正“一流”的選擇是什么?最好的“悟區”在哪里?我覺得,就是能將以上這三種“選擇”,按輕重緩急排序,進行雜合交融,互相滲透。要想成為組織家,就得先從“實踐”中去“悟”,這是根基,再把與別人交流的心得、商學院的教材與這根基結合起來“悟”,這三者就能相互驗證,互為補充。

我一直在懷疑,現在有一些人是否故意夸大了MBA、EMBA教育的功能,把一個單思維的,嚴格來說還處于技術層面上的教育,提升為成就組織家的必經之路。事實上,MBA、EMBA的教育至多只能說是成就職業經理人的渠道,而不能成就組織家。你接受了這種商學院、管理學院的教育,只能說你懂得了一些管理、經營,包括人力資源上的知識、流程,但你能否成功地把這些運用到你所服務的組織,則又是另一回事。至于宏觀層面上的資本運作、產業結構的演變,則是在商學院、管理學院里根本學不到的。如果要認識一個特定的商業環境,以及構成這種特定商業環境的相關因素,更是MBA、EMBA的教育力所不能逮的。

組織家只能是靠“悟”出來的,這不僅靠先天超凡的“悟性”,后天對“悟區”恰到好處的“選擇”也相當重要。跟讀MBA、EMBA不同,悟性高的人可以少花錢,或不花錢就能學到好多東西,并且可能終身受用。

(2)拜高人

境界提升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拜高人為師。

據報道“股神”沃倫·巴菲特每年有兩場例行活動令全球矚目,一是他掌管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二是與巴菲特共餐機會的慈善拍賣。

2011年,與巴菲特共餐的價碼飆升至263萬美元,刷新2008年中國投資人趙丹陽創下的211萬美元紀錄。

巴菲特曾表示,為讓中標者覺得物有所值,他通常會將午餐時間拖延3個多小時,“迄今沒有人(因認為不值而)要回錢”。

趙丹陽談及與巴菲特共餐收獲說,兩人在餐桌上談論的話題廣泛,包括通貨膨脹、美元匯率、投資心得、公司治理等。趙丹陽用“太值了”來形容那頓用211萬美元換來的共餐機會。

這就是拜高人最鮮明的例證。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幸運:上學時遇到好老師,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成家時遇到一個好伴侶。有時他們一個甜美的笑容,一句溫馨的問候,就能使你的人生與眾不同,光彩照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使你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古有“孟母三遷”,足以說明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雄鷹在雞窩里長大,就會失去飛翔的本領,怎能搏擊長空,翱翔藍天?野狼在羊群里成長,也會“愛上羊”而喪失狼性,怎能叱咤風云,馳騁大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城县| 永宁县| 和顺县| 嘉义县| 沭阳县| 永修县| 宝清县| 寿光市| 怀柔区| 佛学| 宣武区| 庆阳市| 张家口市| 庐江县| 敦化市| 衡东县| 福建省| 安康市| 宽城| 泗水县| 东海县| 东明县| 永年县| 高邮市| 塔河县| 宜兴市| 三河市| 密云县| 鸡东县| 康定县| 旬阳县| 武威市| 额敏县| 柘城县| 富阳市| 会昌县| 门头沟区| 家居| 茌平县| 连云港市|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