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取象于錢,外圓內方——“糊涂學”的三重境界(1)
- 假糊涂,真智慧,最聰明
- 麥冬
- 4977字
- 2018-04-10 15:10:59
不要以為那些小聰明就能夠對付一切;不要以為獲取了財富就是成功;不要因功名的順達就得意洋洋……
其實就在你這樣執著于這些身外之物之時,你的生命正在被蠶食。
古有“取象于錢,外圓內方”的名言。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世,內心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
有了這種大智慧,人才能清醒,才能冷靜,才能有大氣度,才能有寬容之心,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的不如意,才能達到超功利、超世俗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難得糊涂,學會自我保護】
嫉賢妒能,幾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華的人會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難。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意思是:所用的木材,一般多選擇挺直的樹木來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由此觀之,人才的選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華橫溢、鋒芒太露的人,雖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那么,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
1.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聰明不露,才華不逞
古人云:“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边@形象地詮釋了“藏巧于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涵義。
唐初的重臣李積,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當初起兵時,李密與李淵父子之間,是勾心斗角的兩部,只是李密后來被王世充打敗,李積才隨故主投于李淵父子的麾下。
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積懂得只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會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這樣的行動:把他“東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據郡縣地理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面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自己所據有的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感慨,認為李積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一個忠臣。
李積歸唐后,很快便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懷怨恨,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按理說,一般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積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李積這一舉動與以前收到與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神效。果然“朝野義之”,公推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
從此,李積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古人曰:取象于錢,外圓內方。也就是說,為人處事,就要像錢一樣,“邊緣”要圓,要能隨機而變,但“內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
例如,對周圍的環境、人物,即使有“看不慣”的,也不必棱角太露,過于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來,“處世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這樣既可以保全氣節,也可以保護自己。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上簽名后,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后園種起了菜,且親自澆灌,以此來迷惑曹操,放松他對自己的戒備。
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了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了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人,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了英雄的標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眲鋯枺骸罢l人當之?”曹操說,只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后,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在了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從容拾起匙箸,并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了過去,從而避免了一場劫數。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懂得要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張、顯炫,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一個人在世上,氣焰是不能過于張揚的。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于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奔瓷朴谧錾獾纳倘耍偸请[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外形卻顯得不張揚。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制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里,是不陳列貴重貨物的,店主總是會把它們收藏起來。只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里面。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面上,豈不招賊惦記?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辈湃A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最終,吃了大虧而不自知。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隱匿。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算是文學作品中“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鳳姐在賈府算是一個巾幗英雄了,她想盡多種辦法,使用種種計謀,想使賈府振興起來,或者至少維持著大家族的局面。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盡瘁,換來的卻是賈府上下的不滿,最終還落得個悲慘的結局。這正應了書中對她的判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其實,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于你怎么使用:它可以美化你的生活,也可以毀掉你的人生。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深藏不露,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表現,耍小聰明往往會招災引禍。所以,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聰明。好算計人的人,無不以為自己聰明、妙算,但因為用心險惡,大多維持不了長久。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這就注定了敗局。
設的計見不了人,是奸計。奸計不得人心,天人共憤,自己雖精心謀劃,卻也未免心虛,有一絲透露,就會心驚肉跳。且再秘密的事,也還有透風的墻,別人一旦知道了,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一個時時、處處、事事顯露精明的人,無法取得別人的信任、同情和愛護、栽培,因此也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
2.才不可“露盡”,事不要“點破”
《老子·洪德》章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币馑际亲盥斆鞯娜?,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一般人,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卻好像不會講話一樣。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身居高位,無論是做大事,還是處理一般的人際關系,都不可鋒芒太露。有才華固然好,但懂得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人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蓋主”,才算是更大的才華。
老子告誡孔子說:“一個聰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經常隱藏著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批評別人;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那是因為他指出了別人的缺點。因此,一個人還是以節制為好,即不可處處占上風,而應采取謹慎的處世態度。”
老子還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边@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不自我表現的人會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夸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
楊修是曹營的主簿,他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是位很有名的思維敏捷的官員和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只取筆在門上寫了一“活”字。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庇谑欠?。曹操再看后很高興,但當知是楊修剖析其義后,內心就開始猜忌楊修了。
又有一日,塞北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臺上。楊修入內看見,竟取來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說:“您明明寫了‘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您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
曹操怕人暗殺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說,他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躍起來拔劍殺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來后,假意問誰人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夢中殺人。只有楊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語道破天機:“丞相非在夢中,吾乃在夢中耳。”這下曹操更加厭惡楊修了。
劉備親自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四十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于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一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夏侯惇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對此很信服,營中諸將也紛紛開始打點行李。
曹操知道后,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
后人有詩嘆楊修,其中有兩句是:“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切中了楊修的要害。
楊修之死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啟示:
第一,才不可露盡。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人,性情爽快,且才華橫溢,其才蓋主。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將帥帝王是不喜歡別人勝過自己的。據說,乾隆皇帝好賣弄才情,喜歡寫詩,曾寫過數萬首詩。他上朝時經常會出些辭、聯考問大臣。大臣們都很聰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淺的學問或不通的對聯,也不說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要求皇帝開恩“再思三日”。這意思無非是讓乾隆自己說。果然,乾隆皇帝說了出來,于是大臣們一片禮贊之聲,把個皇帝喜得不得了。
楊修犯的正是這禁忌。他處處出盡風頭,那曹操還能英明得了嗎?這不是叫人贊揚他而冷落主人么?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
第二,事不要“點破”。譬如雞肋,曹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脫,他卻捅穿了這層薄紙。這是楊修死因之二。
古人說:欲名而又好喜,豈非自攬世人的怨恚嗎?所以,善于處世的人都懂得在“名利”兩字上瞻前而顧后,適可而止,有所節制。
3.不一定要“功成身退”,但要學會“見好就收”
唐代的順宗在做太子時,好作壯語,稱要以天下為己任。太子有能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先決條件;但太子在登位前能干過父親,有“逼父退位”的嫌疑,怕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因此,太子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干,造成太響的名氣。
順宗做太子時,對東宮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卻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敏感問題,你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是在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將何以自明?”
太子聽后立刻明白。直至熬到繼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順宗改革”。
而隋煬帝的太子楊暕就沒那么好的涵養了。一次,父子同獵,煬帝一無所獲,而太子卻滿載而歸。煬帝本來就感到兒子對自己不夠尊重,這一下更是被兒子比得抬不起頭來,于是便把楊暕的太子名號給廢了。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適用了。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使之滿足于現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其糟粕之處。
但事實上,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要把握住機會,在獲得一定成功后,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因為無論名或利,都避免不了盛極而衰的命運。
中國歷史上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輔佐劉邦獲得天下之后,向劉邦請求:“我僅憑三寸不爛之舌成為軍師,蒙恩拜領萬戶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務至此已經完成。從今以后,我要漫游仙界?!眲顟柿怂恼埱?。所以,張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公元前5世紀,在今天的蘇杭一帶,有吳、越兩國。兩國雖然相鄰,但是為了爭奪霸業,互不相讓,相互對抗。后來,越王勾踐敗于吳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于會稽山,忍辱負重與吳國談和。在幾經交涉后,吳國才答應讓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后一直記著所受的恥辱,臥薪嘗膽,立誓雪恥。二十年后,終于滅亡吳國。而幫助越王成功的功臣之一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也是一個理智的智者。
范蠡被任命為大將軍后,向勾踐表明自己的辭意。勾踐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實意圖,便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舉家搬到了齊國居住,自此與勾踐一刀兩斷,再不往來。
移居齊國后,范蠡不問政事,與兒子共同經商,很快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齊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請他當宰相,但他婉言謝絕了。他深知“在野而擁有千萬財富,在朝而榮任一國宰相”確實是莫大的榮耀。可是,榮耀太長久了反而會成為禍害的根源。于是,他將財產分給眾人,又悄悄離開了齊國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地經營商業成功,積存了百萬財富。
可見范蠡才智過人,并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離開越國,拒絕齊王的招攬,以及成功地經營事業,這些都在于他具有深刻敏銳的洞察力。有一句成語叫“明哲保身”,明哲就是指深刻的洞察力,即發揮深刻的洞察力來保全自己。
范蠡正是這種能夠“明哲保身”的人。
現在的人常把“明哲保身”和“但求無過”聯系在一起,實際上是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