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6章 大智若愚,藏鋒守拙——低調的人不妄稱智者
- 第15章 讓人一尺,敬己一丈——低調的人善于駕馭人
- 第14章 吃虧是福,退一步才能進一步——低調的人不計較得失
- 第13章 假癡不癲,學會深藏不露——低調的人善于藏心
- 第12章 功名不求盈滿,平常心最可貴——低調的人不患得患失
- 第11章 姿態放低,不功高震主——低調的人善于擺正自我
第1章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低調,是一種姿態
大海之所以能夠匯集萬千細流,皆是因為它把自己放得很低,以至于江河都“不得不”奔涌而來。如果它不夠“低”,可能它只是一個湖泊,一個小小的池塘,甚至是一個淺淺的水洼。大海平靜而深沉,從不拒絕誰,容納萬千。而低調之人,都會把自己先沉下來,容納天下事,天下人。
海床夠低,才能夠容納萬千海水
人們都欽羨大海的博大和寬廣,通常都說“海納百川”。只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大海之所以能夠匯集萬千細流,皆是因為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以至于江河都“不得不”奔涌而來。如果他不夠“低”,可能他只是一個湖泊,是一個小小的池塘,甚至是一個淺淺的水洼。
有人仰慕水洼嗎?沒有吧。只是人們對于大海的向往,如同那些涓涓細流。而大海平靜而深沉,從不拒絕誰,以包容之心容納萬千。
古羅馬大哲學家西劉斯曾說過:“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可見做人也是如此,成大事者一般都是低調之人,有包容之心的人。大名鼎鼎的松下幸之助也不外如是:
1894年,著名的日本松下集團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出生于日本和歌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后來父母不幸相繼去世,他9歲時便輟學當徒工糊口。
在他24歲那年,創辦了松下電氣公司,歷經重重磨難之后,終于興旺發達起來。后來該公司每年的納稅額占了大阪市納稅總額的60%,松下幸之助連續十幾年都是日本最高的納稅人。1965年,日本政府將“二等旭日重光勛章”頒發給松下幸之助,以表彰他做出的杰出貢獻。1981年,當松下幸之助87歲,日本天皇又頒發給他“一級旭日大綬勛章”。他以日本實業家的身份,第一個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1985年,松下電氣公司的營業額達超過三萬億日元,在日本同行中居第一位,在全世界居第三位。松下幸之助如此卓越的表現,被日本同行尊稱為“經營之神”是理所應當的。但是松下為人卻很低調,從不夸耀自己。他對自己很嚴格,對屬下的過錯卻異常寬容。
雖然松下集團的員工經常可以聽到松下幸之助批評人的時候毫不留情,甚至于是破口大罵。可是被罵的這些人中卻沒有人因此而辭職,反而更加緊緊地圍繞在松下幸之助的周圍,這是不是很讓人費解?松下幸之助的員工對他既敬又怕,但是員工們一般都不會因為被忍受不了松下幸之助的批評甚至是責罵而選擇主動離職。這是因為松下幸之助的責罵不是為了懲罰員工,而是為了讓員工警醒。這樣的責罵其實是再給員工機會,寬容屬下的過錯。
有一次,一位廠長造成了公司幾百萬的損失,這是松下幸之助下屬工廠。松下幸之助被激怒了,只見他暴跳如雷,破口大罵,邊罵邊用握在手里的火鉗猛敲火爐,以致最后把火鉗都敲彎了。他高亢的聲調與恐嚇的語言交織在一起,致使那位廠長支持不住暈厥了過去。松下叫人用酒將這位廠長灌醒。
只見,松下彎下身去撿起那把因為生氣敲彎的火鉗,遞給廠長,然后溫和地對他說:“這火鉗是為你而敲彎的,你可以回去了,但是必須弄直它才能夠走。”這時候那位廠長才松了一口氣,直到把火鉗弄直為止。松下幸之助叫秘書護送廠長回家,又按松下幸之助的吩咐,偷偷地告訴廠長的太太千萬注意廠長的舉動,以免他一時間想不開,做出沖動的事情來。
過了沒多久,松下幸之助就給這個廠長打電話:“昨天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以后好好干就行,另外我那根火鉗你給弄直了沒?”
“當然是弄直了。”那邊的廠長笑了起來,心里完全沒有了負擔。
聽到這樣的話,松下幸之助又對這位廠長進行安慰。這件事情使那位廠長既為自己的過錯而內疚,又對松下的惡罵感到害怕,因此拼命地工作,并且盡量減少紕漏。一段時間之后,他終于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正是因為松下先生的寬容,才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賢人愿意跟隨左右,創下松下集團的輝煌。
寬容是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有人說,寬容是軟弱的象征。其實不然,有軟弱之嫌的寬容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寬容。學會寬容,意味著你不會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生氣的根源不外是別人做事,侵犯、傷害了利益和自尊心,于是勃然起怒。此種反應無非是在懲罰自己,于己毫無益處。
而松下“低下頭”來撿起火鉗,以屈尊降貴、禮賢下士的態度征服了自己的員工。因此,他才能夠創造霸業。
對于我們來說,寬以待人,正是以寬廣的胸懷,寬容的氣度,創造寬松的人際環境,大度豁達地待人,使別人敬重和傾慕你的人品,并使你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寬以待人會使人人都喜歡與你交往。所以,寬以待人是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原則。與別人很好地相處,寬以待人是不可缺的。所謂寬以待人,就是指對他人的要求不可過分,不強求于人,而是以寬容為懷,能讓人時且讓人,能容人處且容人。可以說,寬以待人是一個道德水平較高的表現。你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就要善待別人,要將心比心,多給人一些關懷、尊重和理解。
可見,寬容是為人低調的最好注解。試問一個睚眥必報,盛氣凌人的人,怎么能夠真正擁有大海般的胸懷呢?
把“仇恨”消融,才可以看見光明
美國西部拓荒時期,一位牧場的主人因為全家老小被人匪槍殺,因而變賣牧場,天涯尋仇。家被毀了,這種仇恨當然要報,可是當這位牧場主人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找到兇手時,才發現那位兇手已老病纏身,躺在床上毫無抵抗能力。牧場主人把槍舉起,又頹然放下。
最后,牧場主人沮喪地走出破爛的小木屋,在夕陽照著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語:“我放棄一切,虛度十幾寒暑。如今我也老了,報仇,它到底有什么意義呢……”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句話千百年來備受推崇。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有仇不報是君子”,這是我們應該具備的人生修養與品質。很多人把仇恨放在很高的位置,以至于仇恨的陰霾擋住了陽光,所以他們的“仇恨人生”也變得陰云密布,荊棘滿路。
“報仇”其實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甚至是有些“勞民傷財”。如果每天計劃“報仇”這件事,要花費很多精力,想到切齒處,情緒心情的劇烈波動,更有可能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有人為了報仇而投下一輩子的事業,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投下一輩子的事業,也要花費不少的財力,來完成自己的計劃;另外有些仇不是說報就能報,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光陰全部流逝都可能報不成,就算報成了,自己卻已經年華老去。
“報仇”之事投資頗大,而且還不一定達到目的;而不管報得成或報不成,只要心里想著“報仇”這件事,或不只心動而且行動,那么自己也會元氣大傷,因此“有仇不報是君子”。
人生不過百年,可是有好多人都把這短暫的時光用在與人的鉤心斗角上。低調的人是不會把仇恨大肆宣揚出來的,他們會把傷痛撫平,努力去做那些更值得做的事情,把仇恨踩在腳下,不去看它。胡雪巖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人:
胡雪巖是清代的紅頂商人,年輕時曾是一家錢莊的伙計。那年頭能有這么一份差事也已經算是不錯了,而胡雪巖卻因為資助朋友,被老板掃地出門。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胡雪巖很愛結交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叫王有齡。王有齡祖籍福建,父親客死杭州,從此家中生活每況愈下。
一天,胡雪巖在路上碰上了王有齡,便邀請王有齡到一小飯館喝酒。酒過三巡,胡雪巖問道:“王兄,我看你不像個愚庸之人,何以天天無所事事?”
王有齡嘆息了一聲道:“做什么事兒不要點本錢哪?”
“一步步來吧,難道你想一口吃個大胖子?再說了,做事不在本錢大小,有一副好資質就可以做成。”胡雪巖說。
王有齡見有人夸他,說的也是實在話,一來二去,就將自己的難處說了。原來,他父親在世之時已經給他捐了個“鹽運使”,只是父親死后,家道中落,沒有錢去打點上面的頭頭腦腦,所以至今仍然沒有補缺。
胡雪巖聽了,就將他從別處收來的500兩銀子,悉數借給王有齡,叫他趕快北上進京去打點,好補上空缺。王有齡當然是感激不盡,揣了銀子立即北上,并在朋友的幫助下,順順當當地當上了鹽運使。然而就在王有齡意得志滿之時,胡雪巖卻因私自拿錢莊的錢資助王有齡,被老板炒了魷魚。告密者就是自己的同事——錢莊的大伙計張胖子。
王有齡知道這件事之后,聽說胡雪巖為了他的前途,將錢莊的“伙計”職務都丟了,便決意為恩兄好好地出一口氣。
胡雪巖阻止了他,決定原諒對方,這令王有齡很吃驚。胡雪巖覺得,如果自己因為這件事情,尋惡于錢莊的同僚們,這雖然出了心中的惡氣,然而卻于事無益。俗話說,冤家宜解不易結,更何況和氣才能生財。只有與商界保持良好的關系才會有發財的機會。隨時隨地地冷靜分析形勢,并做出正確的選擇,實際上這就是胡雪巖的過人之處。損人不利己的事不值得去做。當然,對于胡雪巖的見解,王有齡只有擊節稱贊,深深佩服。
后來錢莊的“大伙計”張胖子過生日,祝壽之人絡繹不絕。這天胡雪巖準備了一個純金的“壽”字給他拜壽,并將王有齡引薦給他。張胖子感激涕零,因為在一群商客和伙計中,能有官府人士給其祝壽,實在是大大揚了他的臉面。張胖子拉著胡雪巖的手直拍自己的胸脯保證“以后有事,必當兩肋插刀”。
要知道這個錢莊“大伙計”正是昔日的告密之人,可謂是胡雪巖真正的仇人。但胡雪巖卻做到了過怨兩忘,因為他相信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冤家少堵墻。事實也正是這樣,日后正是這個張胖子幫了他很大的忙,使他的事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很多人會想,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敵對的人,全部都是朋友多好,那樣就不會有不快樂了。其實在生活、工作過程中,因為與人相處久了,會產生一種視對方為工作和生活中的競爭對手的心理,以致處處戒備提防,對人的笑容減少了,客氣話也少了,反而挖苦與諷刺的話多了。所以說,很多仇恨都是自己在無意識中制造的。真正能夠做到像胡雪巖這樣,把“仇恨”消融,人生中又何愁沒有朋友?
現實中,如果我們幫助或救助過別人,就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里,假如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別人曾經對我有恩應常記于心不可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事卻不可不忘掉。心中常懷怨恨,傷自己,又傷別人。試想,器量狹小之人,何以能成大事。
我們也許不能像圣人般去愛我們的“敵人”,可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這樣做實在是很聰明的事。雖然敢愛敢恨是年輕人獨立的性格,讓你失去自己的個性而變得世俗,但是我要告誡你,固執而不圓融終將導致失敗。圓融地對待我們的對手,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他們是一件好事情,對人對己都是如此。
讓仇恨的情緒都在夜晚沉入海底吧,每天清晨,撥開晨霧,海面上浮現的總會是那一輪紅日。
對一時之過不要斤斤計較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一面很平的鏡子,在高倍放大鏡下,也會顯出凹凸不平;肉眼看很干凈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可怕的細菌。試想,如果我們總是“帶”著放大鏡、顯微鏡對待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而如果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些人就“變”得罪不容誅、無可救藥了。
而凡事都斤斤計較,只會給人帶來煩惱,美事兒反為不美,好事反為不好。事事計較,吹毛求疵,惹人煩惱,久而久之,朋友遠之,親人疏之。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不但會給別人留有余地,也會給自己留有后路。
低調之人不會總是拿著放大鏡過日子,而會對很多事情一笑而過,并不與之計較。宋朝名將狄青就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狄青有一次要出守邊塞,他的好朋友韓將軍向他推薦了一名猛士,這名猛士叫劉易。劉易熟知兵法,善打惡仗,對狄青守衛的那段邊境的情況非常熟悉,狄青帶他一起到邊境去十分必要。但是劉易有個嗜好,就是特別愛吃苦莢菜,一頓飯吃不到就會呼天喊地,罵不絕口,甚至還會動手打人,士兵、將領都有點怕他。
劉易和狄青一起到邊塞后,忙于軍務,每天早起晚睡,從內地帶的苦莢菜很快就吃完了,而邊塞又見不到這種野菜。這天,士兵送來的菜里缺少了苦莢菜,劉易便把盛飯菜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軍營中大鬧不止。士兵將此事報告給狄青,狄青聽了非常生氣。
照理說,劉易這樣的人是絕不能留在戍邊軍隊中的,但劉易又確實與眾不同,頗有才華。狄青考慮,與這種性格剛烈的人發生正面沖突,不僅破壞了自己與韓將軍的朋友關系,而且會影響劉易的情緒。如果放任不管,勢必會動搖其他士兵的軍心,影響戍邊大業。
于是,狄青出面好言安撫劉易,并立即派人回內地去取苦莢菜。
一部分將領見這種情況,非常不服氣,說狄將軍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而劉易何德何能,卻要狄將軍放下軍務派人去給他弄苦莢菜吃。
特別氣盛的將領還想去與劉易比一比武藝,殺一殺劉易的威風。狄將軍急忙勸阻眾將說:“劉易原來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們與他計較,爭強斗勝,傳出去勢必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我們現在要加強團結,決不能爭一時之短長。”
當這些話傳到劉易的耳中時,他非常感動。狄將軍派人專程去弄苦莢菜,劉易覺得自己得到了他的理解;狄將軍勸阻將領勿爭強斗勝,劉易覺得他是真正顧全大局,寬宏大量。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不該再給非常忙碌的狄將軍添麻煩。
后來,劉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說:“狄將軍,您治軍嚴整,我在韓將軍手下時就有耳聞。這次我因這么點小事就大鬧,您不僅不責怪我,還原諒了我,我一定會報答您。”從此,劉易再也沒為苦莢菜鬧過事,并且逢人便夸狄將軍的寬闊胸懷,而且還忠心耿耿地跟著狄青東征西戰。
從上面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狄青為人處世的智慧之處。假如他要與劉易斤斤計較的話,在劉易大鬧軍營時處治他,不但很難收到最終的預期效果,還會影響到自己負責的戍邊大業。他現在這樣處理,不僅僅收服了劉易,而且收服了其他將領、士兵。軍中將士紛紛被狄青寬容的胸懷所折服。無獨有偶,曾國藩虛懷若谷,雅量大度,善于因勢利導,引其長而棄其短,主張以“度”容“士”,以寬待人,換得人才濟濟于一府之大局面:
曾國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騙的時候。有一個冒充校官的人,拜訪曾國藩,只見他高談闊論,談古論今,有不可一世之勢。曾國藩禮賢下士,對投幕的各種人都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歡說大話的人。見這個人言詞伶俐,心中好奇,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騙事,正色大言說:“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種人。我縱橫當世,略有所見,像中堂大人至誠盛德,別人不忍欺騙;像左公(宗棠)嚴氣正性,別人不敢欺騙。而別人不欺而尚懷疑別人欺騙他,或已經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國藩察人一向重條理,見此人講了四種“欺法”,頗有道理,不禁大喜,對他說:“你可到軍營中,觀我所用之人。”此人應諾而出。
第二天,拜見營中文武各官后,那人煞有介事地對曾國藩說:“軍中多豪杰俊雄之士,但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國藩急忙問是“何人”,此人舉涂宗瀛及郭遠堂以對。曾國藩又大喜稱善,待為上賓。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暫時讓他督造船炮。
多日后,兵卒向曾國藩報告此人挾千金逃走,請發兵追捕。曾國藩默然良久,說:“停下,不要追。”沉默一會兒,曾國藩雙手扶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邊的人聽到這句話,想笑又不敢笑。過了幾天,曾國藩舊話重提,幕僚問為什么不發兵追捕。
曾國藩說“現今發、捻交織。此人只以騙錢計,若逼之過急,恐入敵營,為害實大。區區千金,與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足見曾國藩的遠見與胸襟。
不計較一是一處之過,寬容大度之態,讓曾國藩博得了眾多的支持和鼎力協助,造成了相當的影響,同時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在現代生活中,一個成功的人,從不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他也不會把事情做得太絕,因為他懂得為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在解決問題時,他們總是多想那些重要的事,不為一些表象、膚淺的事情所淹沒。
在單位工作中,在與員工一起工作中,重要的是發揮他的潛力,而不是就他們犯的小錯誤大做文章;在日常生活中,與鄰居相處,重要的是互相尊重與友好相處,而不是總盯著他們是否在說別人的閑話。否則,你就會掉進瑣事的泥淖中。
做人應該心胸寬闊,一個心胸寬闊之人,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差別。他愿意以自己的實力戰勝對手,而不愿因對手的缺陷使自己輕易獲勝。他沒有時間幸災樂禍,沒有時間評論別人,他只是忙于自己所追求的事業。他不會計較在每件事上是不是公平,只要自己的內心快活與充實。
面對他人一時的過錯,不必高調地出來指責。這時,低調淡然地抹過,不去計較,結果自然會變得理想。
追求“大收獲”就要看淡“小得失”
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曾說:“我從來沒遇見過不喜歡的人。”魯迅先生也曾說過要略小節而取其大。略小節,取其大,講的就是不為小事而斤斤計較,且要從大處著眼。看人首先看他的優點,而不是死盯著對方的缺點和錯誤不放,我們應該要用變化的、發展的觀點來看人。如果我們不能略其小,取其大,那我們就可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一個人,而造成不能與人為善,把朋友推開,而得不到很好的人緣。這樣,我們可能會因為一些瑕疵而影響自己的好心情,影響自己對工作的熱情,美好生活的享受,如此一來我們豈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們可以審視一下自己,是否擁有寬仁之心,每天都開心地與人交往?或者一早起來,看見任何人、事、物都感到不快?我們生活中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小麻煩,如果我們能夠像羅吉士那樣在小處上寬容,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財富”:
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因為偷吃玉米而沖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后被農夫殺死。按照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并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當然,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后,非常生氣,于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理論。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兒,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并不知道他們是誰,只認為他們是過路的外鄉人。于是,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休息。
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還躲著五個瘦弱的孩子。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但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并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以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只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后,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天氣好了再回去。于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里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后,就告辭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這么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后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并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并不是很容易得到。”
其實,牛闖進別人的玉米地不對,后又把牛殺了也不給任何解釋。這樣確實讓人覺得生氣,無怪于羅吉士對此事耿耿于懷。但是羅吉士最后放棄了“給牛討一個公道的想法”,因為他體會到了人情的溫暖,他當然不忍心去破壞。相對于此,牛就顯得有點微不足道了。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
所以,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里生活的魚,不會因遇到一點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里的魚就不同了,一感覺到有點異常動靜,便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這樣的,胸懷狹窄的人沒有一點氣度,常常與他人爭奪蠅頭小利,但這點小利到手后,卻又發現丟了更重要的東西,如同人們所說的“丟了西瓜撿了芝麻”。這些道理哪怕是小販也懂得:
市場上,服裝小攤販遇到了一位難纏的客人。
“這衣服質量這么差,還要賣100塊錢嗎?”客人拿著一件衣服左看右看。
“我這衣服是很不錯的,而且物有所值,不然你去別家比較比較?”
“80元,不然我不買。”
小販還是微笑地說:“太太,我賣你80塊錢,對剛剛向我買的人怎么交代呢?”
“可是,你這什么破衣服,這線頭都掉出來了,居然還要賣100塊錢。”
“如果是沒有瑕疵的,可能就要賣200塊錢了。”小販依然微笑著。
不論這個中年婦女的態度如何,小販依然面帶微笑,而且笑得像第一次那樣親切。
這個女人雖然嫌東嫌西,最后還是以100塊錢買了。
有人問小販何以能始終面帶笑容,小販笑著說:“只有想買貨的人才會指出貨如何不好。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意見,用幾句話把他頂撞回去,他就不會成為我的顧客。”
小販完全不在乎別人批評他的衣服,并且一點也不生氣,這不只是修養好而已。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卻真的不如這個小販,平常有人說我們兩句,我們就已經氣在心頭口難開了,更不用說微笑面對。
豁達大度要求人們抑制個人的私欲,不為一己之利去爭、去斗,也不能為了炫耀自己而貶低他人,更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權利,理解、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只有大度做人,不糾纏小處,你才能有好的人際關系,得到更大的“實惠”。
于人生于世,宜當有情有趣,宜當親人近之、朋友敬之,宜當寬宏大度,凡事不計較。其實事實也是如此,如果總是計較來計較去,煩人又煩己,大事辦不成,小事辦不好,還不如不計較。寬容小處,不去爭辯,不去強求,生活中真善美會越來越靠近我們。
智慧的最高境界:“人雖犯我,我不犯人”
在事業上,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每個公司都存在看晉升,加薪的問題。但競爭又不是不擇手段的,競爭應該是正當的、合理的。競爭要人人平等,有成功必有失敗,勝要勝得光明磊落,輸要輸個心甘情愿。
在競爭中要有一個好心態,應該既希望自己超越別人,又希望別人能得到實惠。對手過招,勝負算不了什么,別人勝了,你應去祝賀,這才能從中找出不足,以利于你日后的發展。最后能夠和對方成為知己,那就更是好上加好了。
即使是遇到對方冒犯了自己,我們也沒有必要怨恨必報,因為這樣只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
格里斯是一家小雜貨店的店主。有天他雜貨店對面新開了一家大型的連鎖商店。由于資金雄厚,這家連鎖商店又極力排擠雜貨店。雜貨店的生意江河日下,雜貨店的老板憂愁地找牧師訴苦。
牧師說:“他們攻擊你是正常的,因為這畢竟是商場。但是如果你對這家連鎖商店心存怨恨,你就會仇視他,仇恨便成了你真正的敵人,這樣的話只會兩敗俱傷。”
格里斯慌亂地不知所措了,“難道他們攻擊我,我還不能夠反擊嗎?”
“與其互相攻擊,還不如每天早上站在商店門前祝賀你對面的連鎖商店生意興隆。”
格里斯氣憤地說:“為什么?難道我就任人欺負嗎?”
牧師說:“其實,你的任何祝福都會變成福氣,回歸于你。你所給的任何詛咒,也同樣會將你自己導向失敗。”
格里斯沒有什么別的好辦法,只好按照牧師所說的那樣做。每天看見對方的連鎖店生意興隆都衷心地祝賀他們。對方的經理看見很詫異,路人也以為格里斯因為生意不好,瘋掉了。
格里斯始終面對對門的賓客盈門都報以善意的微笑,有時候有外來的路人來到雜貨店找不到想要的商品,格里斯還介紹他們去連鎖店買。天長日久,終于有一天,連鎖店的經理也不再奇怪了,每天也對格里斯報以微笑。
一段日子后,正如格里斯當初所擔心的。他的商店關門了,但連鎖店那個經理人因為經營有方,被調到總店去了。
格里斯被聘請成了那家連鎖店的經理人,而且收入比以前更加可觀和穩定。那個經理知道,如果格里斯和其他競爭者那樣惡意競爭的話,這個連鎖店的生意根本就不會這么好。而他覺得,一個能夠對自己的對手微笑、祝福的人,必定會善待每一個顧客的。于是,到了總部馬上推薦格里斯。格里斯也出人意料地成為了連鎖店的經理人。格里斯沒有想到自己報以對手的祝福,最終會得到對手的認同,和對手成為朋友,也讓自己的事業走向了一個高峰。
古今中外,大凡胸懷大志、目光高遠的仁人志士,無不以大度為懷;反之,小肚雞腸,區區小事也耿耿于懷的人,沒有一個成就了大事業,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人。
我國古代也有一個我們能夠耳熟能詳的故事:
在趙秦兩國澠池之會上藺相如為趙王掙足了面子,趙王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便拜他為相國。
廉頗,見藺相如僅憑一張利嘴,眨眼間職位就爬到了自己的頭上,而自己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位居他下,心里很不服氣,決定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后,處處躲著廉頗,有時還稱病不肯上朝。有一天,藺相如帶門客出去,看見廉頗的車迎面走來,忙將自己的車退進小巷里,讓廉頗的車過去。藺相如的門客覺得憋氣,埋怨藺相如不該膽小怕事,既然廉頗冒犯了自己無禮在先,應該正當地反擊才是。
藺相如笑笑說:“你們說廉將軍跟秦王比,誰的勢力大?”
門客答:“當然是秦王的勢力大。”
藺相如接著說:“天下諸侯都怕秦王,而我卻敢當面責備他;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倘若我與廉將軍不和,秦國肯定會趁機來犯,所以我情愿忍讓廉將軍。”
最后,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感到無地自容,上門前來負荊請罪。
這個小故事雖然很簡單,但是讓人感慨頗深。藺相如無疑是與人為善的高手,什么樣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過于精明的人肯定不行,如果藺相如是個精明人的話,勢必跟廉頗一爭到底,不僅不會有“將相和”的美談,而且一旦秦國滅了趙國,他們都別想好,傾巢之下,焉有完卵?
當你被別人誤會或受到別人指責時,如果你偏要反復解釋或還擊,結果就有可能越描越黑,事情越鬧越大。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不妨把心胸放寬一些,沒有必要去理會。對于上班族來說,和同事總會有摩擦,但是切記要理性處理,不要非爭個你死我活才肯放手。就算你贏了,大家也會對你另眼相看,覺得你是個不給朋友留余地,不尊重他人的人,以后也會防著你,于是你會失去真正的朋友。而且被你損害了尊嚴的同事,還可能對你記恨在心,這樣你就無意中多了許多敵人,這樣做人得不償失!
所以,要想做到豁達大度,就要看透一切,把一切都看做“沒什么”,即使是對方冒犯了自己,我們也可以以平和、理智的心態去面對,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這樣,做起事來才會從容不迫,讓人肅然起敬。
寬忍異己,必得善果
人生之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要好的朋友,也不可能每個人都那么志同道合。實際上,我們人生的路途之中總會遇見“異己”之人。生氣無助霧散云消,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復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眾的贊美。
我們該怎么去對待異己呢?
大多數人會用排擠的手段。但是,真正的智者從不會為小事斤斤計較,他們總是堅持走自己的路,不管別人怎樣評說,而時間最后總會證明他們是正確的。低調行事的人不會對于“異己”就另眼相待,畢竟大千世界本來就是包羅萬象的,所以不可強求每個人都是一個標準的模子刻出來。沒有必要去否定掉自己之外的行事和做人標準。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大師郭沫若就是這樣一個大度的人。
可能是因為文人相輕的緣故,他與魯迅之間“曾用筆墨相譏”,但他在魯迅逝世后,沒有趁“公已無言”時前來“鞭尸”,而是挺身站出來捍衛魯迅精神,同時對以前“偶爾鬧孩子氣和拌嘴”,還“深深地自責”。他誠懇地表示:“魯迅先生生前罵了我一輩子,先生死后,我卻要恭維他一輩子。”他認為魯迅是一個不屈的斗士,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郭沫若先生已經毫不在意魯迅生前曾攻擊過自己。如此一來,郭沫若就更加受到人們尊敬和愛戴了。
看到這里,我們不免感慨,兩個互相“攻擊”的異己,到最后一個沒有了還嘴之力,另一個寬容地放棄了攻擊,還反倒去肯定對方。其實追溯到清政府時期,滿族人一開始都把漢人視作“異己”,處處針對,處處提防。可是康熙不但沒有排擠,反而重用“異己”,不得不讓人佩服其膽識和氣度:
康熙二十年,康熙以“海是否為“疆”一日不清,民生一日不寧”,“臺灣不平,則沿海兵民弗獲休息”為由,又一次力排眾議,決定進軍臺灣。
七月,康熙起用原屬臺灣鄭芝龍降將、留于身旁13年的漢人大臣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用臺灣降將收復臺灣,施瑯赴任前,康熙特在內廷召見,又于瀛臺賜宴,殷切囑咐了一番,希望他不要辜負自己的希望,一定要把臺灣收復。
第二年,因指揮意見分歧,施瑯首次進軍受挫。康熙毫不猶豫,當機立斷,特別恩準施瑯“獨立肩任,直入海島”的請求,將指揮權完全交給了他,顯示了寬廣的胸襟。
施瑯不負康熙所望,經過一年的準備,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率戰艦300余艘直駛澎湖。
二十二日,兩軍決戰。清軍水師焚毀擊沉敵艦200余艘,擊斃將軍以下軍官300余員,殲滅敵軍12000余人,攻占了澎湖列島。鄭軍主力盡失,無力再戰,被迫請降。施瑯不負康熙所望,一舉攻下臺灣。
施瑯的啟用,體現了康熙寬廣的胸懷,更顯示出康熙在行事上的絕妙手段。他雖然采取武力手段進攻臺灣,但是卻從正義的角度出發,將攻打臺灣的戰爭定義為正義的收復失地之戰,而且還派了臺灣降將施瑯為主帥,增添了輿論的正面導向。
雖然打仗,眾人卻說不出什么怨言。而最終,施瑯也算勞苦功高,功成名就,不知要怎樣謝康熙信任之恩呢。所以說,做人要以寬容豁達為本,在充分了解他人的基礎上,不惜把重任交給“異己”去做。這樣,既用人所長,又顯示了豁達胸襟,別人也必將謝恩報答。
其實每個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面,盡管他可能不是個盡善盡美的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所以應放開胸懷,接納異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