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取象于錢,外圓內方——“糊涂學”的三重境界(2)
- 假糊涂,真智慧,最聰明
- 麥冬
- 4963字
- 2018-04-10 15:10:59
前者是一種積極而充滿智慧的處世方式;而后者則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應世方法。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
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范蠡那樣用自己的洞察力去應付世事,從而獲得成功;而但求無過的人則只能處處受別人的左右,不但喪失了自己的個性,也無法獲得事業的成功。
所以,這里說的“見好就收”,只是提醒大家對某些事不要太執著。
一天,南岳和尚來拜訪馬祖和尚說:“馬祖,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每天都在坐禪?!?
“哦,原來如此。你坐禪的目的是什么?”
“當然為了成佛呀!”
坐禪是為了觀照真正的自我,而悟道成佛,這是一般人對坐禪的認識,馬祖也這么認為,因此才去坐禪。
可是,南岳和尚一聽到馬祖的話,竟然拿來一枚瓦片,默默地磨了起來,覺得不可思議的馬祖便開口問:“你究竟想干什么啊!”
南岳平靜地回答:“你沒有看到我在磨瓦嗎?”
“你磨瓦做什么?”
“做鏡子。”
“大師,瓦片是沒法磨成鏡子的?!?
“馬祖啊,坐禪也是無法成佛的?!?
南岳和尚用瓦片不能磨成鏡子的道理來告訴馬祖,坐禪也不能成佛的原因。這段對話的內容看似淺顯,實際上意義非常深遠。
如前所述,一般人都認為坐禪是悟道成佛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修行時,非常重視坐禪,主張徹底地去坐。不過,南岳看到馬祖天天坐禪的生活,卻予以了否定的評價。
為什么呢?
南岳是想告訴馬祖,他過分執著于坐禪的形式和手段了。雖然坐禪很有意義,可是如果被坐禪束縛,心的自由就會受到制約、控制,也就無法悟道成佛了。因此,坐禪的方法雖然是禪最重視的,但若過分執著其中,反而需要予以否定了。
如此這般,以禪的立場來看,執著必須全被否定,否則一旦陷入執著,就會什么東西都得不到。
換言之,如果人們在生活中常常執著一些東西,就無法真正自由地生活。
所以,人必須放棄無意義的執著心,看淡、看開,更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這才是“糊涂學”所倡導的智慧人生。
【第二重境界:適時“糊涂”,才有可能沖破樊籠】
人生是多種多樣的,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兩種:活得累和活得瀟灑。面對同一種客觀環境和自然條件,為什么有的人活得極其艱難,而有的人卻能活得輕松自在?
其中除了天賦差異外,就是聰明人懂得調整個人與客觀環境的關系,能夠審時度勢、超然處世、順應自然。說通俗點,就是懂得適時“糊涂”,這樣才有可能沖破樊籠。
1.無禍即是福
任何人的一生都會有不順的時期,此時無論從事干什么,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人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并不是有這種不順的時候,當云散日出之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限。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同樣,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順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是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生活。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應采取的生活態度。
同理,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樂極生悲”這句話,適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樂。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藥一樣,只要吃一半就夠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過,就會成為敗身喪德的媒介,把量控制在一半才是恰到好處。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福也好,禍也罷,尤其是禍,有時就發生在瞬間;至于幸福,自然是人人所渴望、所理想、所追求的,而且幸福常常也會不期而至。當幸福到來的時候,那種震驚絕不亞于災禍的到來。
一個貧困的青年突然有一天接到國外的姑姑來信,讓他前去繼承一筆豐厚的遺產。這種幸福就在旦夕之間,不期而至,仿佛白日做夢一般。但是,世上的幸福一般不會從天而降,它是需要日積月累,逐漸創造,辛苦努力才能到來的。幸福絕不是天地鬼神賜予的,災禍、痛苦也不是個人造成的。禍也好,福也好,一切都是由主客觀兩方面原因鑄成的。
在災禍面前要能自持、經得起、頂得住。攤上了,就慨然應對,尋死覓活不值得;幸福突然來臨,也不必太興奮,以免樂極生悲。
在幸福與災禍這對矛盾關系的處理上要實現“難得糊涂”:
首先,要把幸福的標準定在一個合乎客觀實際的位置上。
總的期望值可以很高,但實踐起來萬不可以一步登天。要懂得和學會“積”,積小成大,積少成多,一步步來。一個個小的滿足,就能積累為一個大的幸福;眼前的目標實現了,就能逐漸實現長遠的永久的幸福。期望值越高,你對現實的狀況就會越不滿意,內心就必然浮躁,輕者傷身勞神,重者招來橫禍。
其次,得到了榮譽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懷、憂愁哀傷。
這里面有一個哲理,即得失界限不會永遠不變。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失之、失而復得這種情況都是經常發生的,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換而發生變化,就能夠把功名利祿看淡、看輕、看開些,做到“榮辱毀譽不上心”。
有的人在榮譽面前也許能經得起考驗,但他未必能經受得住屈辱和打擊。
當年,高查爾思大佐想修筑巴拿馬運河,一時之間人們對這個壯舉議論紛紛,毀譽不一,有人夸獎他勇敢堅毅,有人罵他異想天開。但是他對于這些毀譽一概置之不理,只管埋頭苦干。有人問他對于那些批評有何感想,他回答得十分適當,他說:“目前還是做我的工作要緊,至于那些批評,日后運河自會答復!”
運河如期完成后,一時又是人聲鼎沸,但現在卻是眾口一聲地爭相夸獎他了。他自己如何呢?他站在第一艘試新船上,從群眾的歡呼聲中,通過自己親手完成的水閘嗎?他沒有那樣做!
一位前來參觀揭幕典禮的英國外交官寫信給朋友說:“高查爾思大佐并沒有乘坐第一艘試新船,他只在克里司特北看著船開過。后來,我們又在加東湖和米得爾看見他穿著襯衫站在水閘上,觀察開關水閘的機器。船過來時,約翰·貝勒特原想對他高呼萬歲,但不等他喊到第二聲,高查爾思大佐已經走開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高查爾思大佐并不希冀別人對他的歡呼,他已經把全部精神,都關注在了工程上。工程完成,他如愿以償;反之,他承認失敗。因此,他所說的“運河自會答復”既非自夸,更非自卑,是確確實實的話。一個在毀譽面前不受驚擾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強者。
2.“揣著明白裝糊涂”是一種達觀
說到明白和“糊涂”,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真明白和“真糊涂”,一種是裝明白和“裝糊涂”。由“糊涂”變聰明難,由聰明變“糊涂”更難。故意“糊涂”一點,其實不是“真糊涂”,而是真智慧,是聰明的最高境界。“糊涂”不是無智,相反,它是人隱藏著的智慧;“糊涂”不是無能,相反,它是人未曾被啟動的潛能。
鄭板橋曾道:“難得糊涂”。”但“難得糊涂”的鄭板橋,其實是個明白人。他看破官場腐敗、骯臟,辭官回鄉,以寫詩作畫為生,瀟灑人生,以怪馳名。他能看破,但就是不說出來或做出來,這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智慧。
張作霖是民國時期的大軍閥,但他強烈主張抵御日本侵略,這一點深得人心。
有一次,張作霖出席名流集會。席間,有幾位日本浪人突然聲稱,久聞張大帥文武雙全,請即席賞幅字畫。張作霖明知這是故意刁難,但在大庭廣眾之中,“盛情”難卻,只好滿口答應,吩咐筆墨伺侯。他瀟灑地踱到桌案前,在滿幅宣紙上,大筆一揮寫就了一個“虎”字,然后得意地寫上落款“張作霖手黑”,鈐上朱印,躊躇滿志地擲筆而起。
那幾個日本浪人面對題字,一時像丈二和尚一樣,摸不著頭腦,面面相覷。機敏的隨侍秘書一眼發現了紕漏,“手墨”怎么成了“手黑”?他連忙貼近張作霖身邊低語道:“大帥,您寫的“墨”字下面少了個‘土’,‘手墨’變成了‘手黑’?!?
張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么把“墨”字寫成“黑”了?但如果當眾更正,豈不大丟面子?張作霖眉梢一動,故意“裝糊涂”地呵斥秘書道:“我還不曉得這‘墨’字下面有個‘土’?因為這是日本人索要的東西,就是不能帶‘土’。這就叫作‘寸土不讓’!”語音剛落,滿堂喝彩。那幾個日本浪人這才領悟到張作霖不好惹,他們越想越沒趣,只好悻悻退場。
“糊涂”是一種大智,張作霖在自己寫錯字的情況下,沒有自亂陣腳,而是將錯就錯,巧妙地暗示大家,他把“墨”寫成“黑”,不是因為自己不會寫,而是表達對于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讓的決心。
這樣一來,原本出錯的張作霖,不但避免了尷尬,還表現出了他的民族氣節。
有很多場合,常常會出現意外事件,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可能會產生難以想象的后果。這時不妨“糊涂”一下,或許就能挽回看似無法挽回的局面。
生活中,“揣著明白裝糊涂”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伸屈變化之胸懷,當然,做到“明知故昧”,絕非易事,如果沒有高度的涵養,總是斤斤計較,那是斷然不行的。
春秋時,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員、寵姬妃嬪,統統出席,務要盡歡。席間奏樂歌舞,美酒佳肴,飲至黃昏,興猶未盡。楚王命點燭繼續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人敬酒。
忽然吹來一陣怪風,吹熄了所有蠟燭,殿內頓時漆黑一團。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親澤,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座附耳對楚王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趕快叫人點起燭來,看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楚王聽了,卻忙命人不要點燭,并大聲向各人說:“寡人今晚務要與諸位同醉,來,大家都把帽子除下來痛飲?!?
于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點燭,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
席散回宮后,許姬怪楚王不給她出氣,楚王笑說:“此次宴會,目的在狂歡,酒后狂態,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豈不大煞風景,豈是宴會原意?”
許姬聽后,方領會了楚王“裝糊涂”的用意,這就是有名的“絕纓會”。后來楚王伐鄭,有一健將獨率數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逼鄭的首都,使楚王聲威大震。這位將軍后來承認他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個人。
在人生中,人們定會遇到許許多多令自己“難堪”的情境,對此,我們可以借助于“糊涂”“忍讓”一下,不過于斤斤計較,暫時“吃點小虧”,作點“退卻姿態”。這種“糊涂”,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人生,具有“保護自己”的功能。
“裝糊涂”在人際相處上很重要。心胸開闊些、大度些,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如果雙方意見不一致,爭論一陣,見不出高低,便不要再爭論了。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大是大非,何必非爭個清楚明白呢?你知道自己的意見正確,對方同樣認為自己正確,這樣,就應當“裝糊涂”,讓爭論在和平的氣氛中結束。
工作中,有些工作分得不是很清楚,誰多做?誰少做?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肯定有許多事情沒有人去做,這樣的結果是集體的名譽受到影響,真所謂“占小便宜吃大虧”。但如果大家都不怕吃虧,有什么事情都搶著做了,也許這次你吃虧了,下次他吃虧了,但是,工作完成了,集體榮譽有了,大家感情融洽了,工作氛圍好了。相比下來,雖然吃了點小虧,卻收獲了“?!薄?
朋友相處,也是這樣。如果總想著占別人的“便宜”,也許你會得逞一兩次,可是時間久了,誰還會相信你這個朋友?把吃虧當福,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接受一切。這聽起來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實際上,這句話滲透著“糊涂處世”的大智慧。
一個人能吃虧,是寬容大度、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象征。都說“吃虧是?!?,但吃虧并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需要有容忍雅量。“吃虧是?!辈⒉皇呛唵蔚陌精神,而是福禍相倚、付出與得到的生活辯證法,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
信奉“吃虧是?!?,不僅可以使自己的心胸變得寬闊、樂觀、積極,而且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也能得到更多人的真心幫助?!白鋈恕焙恳恍?,得讓人處且讓人,事事留有余地,這樣生活中才能不結仇、不結冤、不吃虧。
3.“糊涂”智慧比聰明更重要
立身處世,最需要聰明和智慧,但聰明與智慧有時候卻要依賴于“糊涂”才能得以體現。鄭板橋說:“聰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謂做人難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隱藏于難得的糊涂之中?!?
“糊涂”智慧可以成就大事業,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聰明只能帶來一時的成功,總有機關算盡的時候。當然,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關鍵是要用好自己的聰明,把聰明轉化為智慧。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而不是讓它成為美麗的泡沫。
“糊涂”是一種精神,有一道題問:如果漂流到一個荒島上,只能帶三樣東西,你會帶什么?許多人回答:一棵檸檬樹,一只鴨子,一個“傻瓜”。為什么不帶“聰明人”而帶“傻瓜”?因為“聰明人”會砍掉檸檬樹,吃掉鴨子,甚至最后會害了主人;只有“傻瓜”,才能執著地拼命努力,最后種瓜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