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創業篇:東漢末年分三國(4)
- 跟《三國演義》學做CEO
- 魯智編著
- 3319字
- 2018-04-03 14:28:16
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里,能讓人們致富的資源少得可憐,只有一些石頭可以賣錢。于是,有人把石子運到路邊,賣給建房子的人。
村里有一個年輕人,滿腦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他覺得這樣掙不了多少錢,想換種方法賣石頭。一天,他發現村里的石頭都是奇形怪狀的,于是,計上心來:賣造型,把石頭雕刻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兩年后,他成為了村里第一個蓋起瓦房的人。
后來,由于政府不許開山采石,只許種樹綠化,這兒便成了果園。因為這兒生產的雪梨汁濃肉脆,所以銷路很好,村上的人也過上了小康日子。
正當人們為幸福生活歡呼時,這個青年卻賣了果樹,種上了柳樹。因為他發現,來這里的客商不愁買不到好梨,只愁買不到盛梨的筐。3年后,他成了村里的首富。
再后來,一條鐵路從這里橫穿而過,果農也由單一的賣水果轉向了做果品加工及市場開發。就在一些人開始集資辦廠的時候,還是這個年輕人,他在自己的地頭砌了一堵3米高、百米長的墻。這堵墻面向鐵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萬畝梨園。坐車經過這兒的人,在欣賞盛開的梨花時,也會看見4個大字:可口可樂。這位年輕人憑借著這堵墻,一年就輕松賺到了幾萬元,而且廣告收入還在逐年提高。
很多人之所以創業,大多是“見錢眼開”,看到別人在某一行業掙大錢了,自己也跟著湊熱鬧。殊不知,掙大錢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這個行業熱門,而是創業者善于經營,能從競爭中分得一杯羹。所以,在選擇創業項目時,創業者切忌盲目追求熱門行業。
只要你能正確地認清和把握市場,不好高騖遠,越低端、冷門的行業,越容易成功。
遠離創業的誤區
很多創業者在剛剛踏上創業之路的時候,總忘不了以前的哥們義氣。無論是情深意篤的合作伙伴,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銷售對象,總是抹不開情面,寧愿自己吃虧也不愿讓別人說閑話。這樣的人最好別創業。
做生意講的是規則,而不是面子。事業成功了,怎么都有面子;事業失敗了,那就什么面子都沒有了。當然,這并不是讓你去坑害熟人或朋友,你只要按照商業規則行事就可以了。
1.“桃園”兄弟,做好準備再“結義”
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成了結拜“弟兄”的楷模,在歷史上流芳千古,堪稱一段佳話。作為朋友,好哥們應該講義氣,可是這一套思想若全部照搬到創業上,就有點不合時宜了。
劉備不僅是關羽的老板,更是拜把子的兄弟,況且關羽在荊州手握兵權,要是小看了他,那可是非同小可的事。因此,劉備明知奪取西川沒有關羽半點功勞,卻還是將最為豐厚的獎賞給了關羽:“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錢五千萬,蜀錦一千匹。”但最終劉備還是敗在了這位結拜兄弟的“大意失荊州”上。
商場如戰場,1800多年前發生的這場悲劇,不得不引起創業者的重視。
創業初期,出于各種原因,創業者往往會選擇合作伙伴和自己一起創業,要么是因為有共同的目的,要么是出于互相信任,先來一個事業上的“桃園結義”。
熟人走到一起,合作經營一個公司或項目固然能解決很多問題,但同樣也會產生很多麻煩。
為了合作能更加愉快和長久,為了遠大目標能順利實現,你需要跟合伙人事先明確以下幾點:
(1)合作的原因。
當事業的發展讓創業者無法獨自支撐時,當然需要選擇與人合作。因為合作可以使項目獲得更好的發展,使雙方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使自己變得更強大。
(2)合作雙方的目的和目標。
但凡商業合作,都需要有共同的方向和目標,合作雙方或多方之間具有共同的創業目標,才能走到一起。目標的正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合作的成敗,同時也是能否找到合作伙伴的關鍵。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你需要明確他有什么樣的合作資源,這種資源就是你選擇和他合作的目的。有了清楚的合作目的和共同目標之后,合作關系才能成立。
(3)合作伙伴的職責。
當合作開始后,創業合作者要明確合作伙伴各自的職責,職責分工不能模糊,最好拿出書面的職責規定,因為是長期的合作,明晰責任非常重要,這樣可以確保在后期的經營中不至于互相扯皮,反目成仇。
(4)各自的投入比例與利潤分配。
雙方一旦確定合作,就必然要量化合作投入的比例,這是根據各自的合作資源估價而產生的。投入比例和分配利益成正比的關系,也要書面明細清楚。當然,根據經營情況的變化,投入也要變化。在開始的時候,就要分析后期的資金或者資源的再投入情況,如果一方沒有再投資的實力,那另一方的投入會轉換成相應的投資占股,來分配投入產出的利益。根據合作雙方約定的書面分配合同,分配雙方的利潤。
(5)完善退出機制。
合作的時候也要想到“散伙”,因為合作有可能會由于某種原因而無法繼續下去。所以,事先要明確退出時的投入比與退出比的比例,以及怎樣補償、由誰承接等問題。這些要提前書面規定,寫到合同里,避免以后發生糾葛。不要意氣用事,不要認為“大家都是朋友,不必斤斤計較”。合理的退出機制是合作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6)預防合作摩擦。
合作雙方難免會在后期的經營和利潤分配方面發生矛盾,所以,在合作之初,雙方應該合理地安排分工及職責,明確合作雙方的責任,保持一個良好的經營合作氛圍,預防摩擦的發生。一旦出現摩擦,要用積極的態度來解決摩擦,以求公平合理地考慮雙方的利益。
(7)簽訂商業契約。
很多小企業在合作之初,常常會忽視一些合作細節,未對其進行明確規定,以至于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沒有一個根本的辦法解決,雙方只會互相攻擊、各自抱怨。正確的做法是,無論合作方是誰,即使是朋友或親人,也要建立在商業契約的基礎上,用商業契約的解決方法去解決合作糾紛,避免留下后遺癥。
這樣一來,一切的合作細節都要提前規定、提前明晰。只有一切合同化,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合作的平臺!
小心以幫助為借口的“殺熟”
“殺熟”,一個聽起來有點讓人心驚肉跳的字眼。在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中,“殺熟”被定義為“做生意時,利用熟人對自己的信任,采取不正當手段賺取熟人錢財”。
“殺熟”之所以成功率高,主要是因為中國人特有的人際交往模式所形成的心理定勢:人際交往時,對于“外人”、“生人”易于采取某種排斥、不信任的態度;而對“自己人”、“熟人”則易于采取信任、合作的態度。
岳磊就遭遇了一次“殺熟”。為了從裁員的陰影中走出來,岳磊自己創業開了個小飯店。為了有個名頭,不讓客戶覺得自己是個小作坊,同時也是出于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想把事業做紅火,岳磊決定找人做個漂漂亮亮的LOGO,掛出去也有很大面子。
他不懂設計,就找了妻子以前的設計師同事。岳磊特意請設計師吃了頓飯,把公司情況、業務、文化以及想要的風格,都痛痛快快兜給了他。設計師倒是吃得很開心,全盤答應盡快設計,開出價碼不菲,熟人1萬,先付50%。因為岳磊對設計并不懂,連價都沒砍,就痛快答應了。心里想著大家都是熟人,沒準人家已經給了很低的價格了。
但是,雙方合作得并不愉快。設計師的方案岳磊很不滿意,但設計師堅持自己的“理念”并拒絕修改。出于面子,岳磊還是把余款付給了他。岳磊后來在博客里寫道:“就當錢讓賊搶了!”他后來說自己每次看著那個劣質的設計稿就氣不打一處來,并且發誓,以后想設計個什么,先去網上查查,可不能一上來就先找熟人了。
“殺熟”是因為你離他近,不防備;“殺熟”是因為你不好意思,該對別人說的話,在該說的時候沒有說出口;“殺熟”是因為你最終無法板下面孔,總認為拉不下面子。
但是創業的路上,如果總是被熟人一刀一刀地“割”,那滋味可不好受。所以,創業者對“殺熟”的行為一定要加強注意,任何工作都要按照市場規范來運作,這樣才是最安全的。
下面是幾招對付“殺熟”的技巧,或許對創業者有所啟示。能使你防止被“殺”,又不傷朋友的面子。
(1)推銷。
當朋友、同事贊頌你,但又不失時機地指出你某方面的欠缺時,你就要警惕了。你可以微笑著說,這部分欠缺正好是你最喜歡自己的地方。如果“不幸”,對方開門見山地向你提起或出示了某種產品,你可以“驚訝”地說,一個比對方跟你關系更近的人剛巧已經推銷了該產品給你。
(2)保險。
對于不知道從哪里搞來你資料的代理人,想必你還好對付,可如果是朋友,在某個場合向你滔滔不絕說某個險種的好處,或者無比關切地為你的未來生活考慮時,切記,不要說他(她)推薦的險種不合適,那樣會引來永無止境的繼續推薦;也不要說對他們公司不了解,除非你能容忍長篇的公司介紹;直接給他來個干脆,說你有嚴重的迷信思想,認為買了保險會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