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老人看志向(1)
- 受益一生的智慧箴言:老人言
- 張旭編著
- 4985字
- 2018-04-03 15:17:39
人生在世,除了需要空氣、食物、水和陽光之外,還需要有信念和夢想。
遠大的志向是催促我們向前的動力,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激勵因子。許多人一生平淡,不是因為他沒有才干,而是因為他缺乏志向和清晰的發展目標。
【小志小成,大志大成】
——讓遠大的目標為人生導航
明確的大目標,會為你指引一條踏上成功的非凡之路。每個人來到世上,就是希望快樂地生活,實現自己的理想。如果你追求的是大目標,你就不會滿足于現狀,你就會奮斗不息、追求不止。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著10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進發。
第一組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何時才能走到頭,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們的情緒也就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有多遠,但路邊沒有里程碑,只能憑經驗來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想知道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庇谑?,大家又簇擁著繼續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時候,大家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行進的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人們的行動有了明確目標的時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和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
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在本寧頓學院念書的時候,打算在電訊業找一份工作,以補助生活。她的父親為她引見了自己的一個好朋友——當時擔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
將軍熱情地接待了她,并認真地問:“想做哪一份工作?”
她回答說:“隨便吧。”
將軍神情嚴肅地對她說:“沒有任何一類工作叫‘隨便’。”
片刻之后,將軍目光逼人,以長輩的口吻提醒她說:“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出來的?!?
如果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在黑暗中遠征。人生要有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個年度的目標,一個月份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崇高、越直接,他進步得就越快,對社會也就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標,只要矢志不渝地努力,就會成為壯舉。
如果將心理學家的結論用哲人的語言來表達,那就是:“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靈,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動力,偉大的目標形成偉大的人物?!?
埃德蒙斯認為:“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一個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樹立了一個偉大的目標。偉大的目標可以產生偉大的動力,偉大的動力導致偉大的行動,偉大的行動必然會成就偉大的事業。小目標,小成功;大目標,大成功。這個成功規律永遠不會改變。因此,只有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才能夠高瞻遠矚,取得大的成功。
傳說,大唐貞觀年間,在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談心。馬負責為主人拉車運貨,驢子的工作是在屋里推磨。貞觀四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接受了一項艱巨的任務,與大師一起動身去天竺國大雷音寺取三藏真經。
13年后,這匹馬跟著大師經歷了千辛萬苦,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大師受到重賞,而馬也被人們精心打扮一番,與大師形影不離,跟隨大師去全國各地講經。不久,朋友見面,老馬跟驢子談起了旅途的經歷: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峻嶺、火焰山的熱浪、流沙河的黑水……驢子聽了神話般的故事,大為驚異。
驢子驚嘆說:“馬大哥,你的知識多么豐富呀!那么遙遠的路程,那種神奇的景色,我連想都不敢想。”
馬思索了一下,感嘆道:“老弟,其實這幾年來我們走過的路程是差不多的。”
驢子不理解:“哪里?我的確一點兒見識都沒有長!”
馬說:“你想,我在往西域走的時候,你不是一天也沒有停止拉磨嗎?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而明確的目標,始終按照一貫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開了眼界;而你卻被人蒙住了眼睛,一直圍著磨盤打轉轉,所以總也無法走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沒有大目標的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事業上,都容易隨波逐流。只有目標遠大,才會有巨大的成功。
老人智慧箴言:
沒有大目標的人很可能滿足于眼前的利益。然而,他的眼睛僅僅是局限于伸手可及的小目標,這樣只會使他自己只知道顧及眼前利益,鼠目寸光。只追求小目標的人必然會面對這樣的悲?。鹤约旱乃魉鶠橹皇窃诳蘸淖约旱那啻?。
【不怕山高,就怕腳軟】
——盡可能從生活中刪去“不可能”
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的嗎?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靠努力實現的,只要不是太離譜的夢想,實際上這個所謂的離譜,也只是暫時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許多人常常把“不可能”三個字掛在嘴邊,其實,他根本沒有想過要怎么實現,也沒有去思考實現的可能,更沒有去制定實現的計劃和目標。他只是聽到了一個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就本能地說不可能。太多的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讓生活變得機械笨拙。
俗話說:“不怕山高,就怕腳軟。”如果你還在毫無警覺地抱怨,那么請你安靜下來,想一想“不可能”三個字怎么會那么容易就脫口而出。都還沒有嘗試過的東西,怎么可以那么武斷地下結論呢?
羅伯特·巴拉尼是奧地利著名的耳科醫生。他幼年的時候患上了可怕的骨結核病,不僅疼痛難忍,還導致他一個膝關節永久地僵硬。家里人都很疼惜他,只祈禱他的后半生能不再受到病魔折磨,也就不要求他在讀書方面花費精力。
可是巴拉尼非常倔強,他不相信一種疾病能讓自己成為廢物,也不相信自己的未來僅能局限在父親的農場里。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掌握一技之長,一定要和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深造,然后堂堂正正地站在眾人面前。
整整10年,巴拉尼風雨無阻地穿行在學校和家庭之間。無論多么艱難,他都咬著牙,向人展示“我可以”的堅持。29年過去了,這個失去自由行動能力、被人們憐憫的孩子長大了,并且成功進入了醫學界,發表了著名的《熱眼球震顫的觀察》論文,奠定了耳科生理學的基礎。為了表彰他的杰出貢獻,醫學探測前庭疾患的試驗和檢查小腦活動以及與平衡障礙有關的試驗,都以羅伯特·巴拉尼的姓氏命名。
巴拉尼用自己的努力,將不可能變成了現實,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人們腦海中。
事實上,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各種令人沮喪的意外,但也同時在創造各種感人的奇跡。如果你的心里存著“我可以”的想法,那么這些代表新思路的想法就會迅速在你腦中生根發芽,長出嫩枝,幫你去攀越新的天地。
也許有人會發出疑問,難道決心要做,就一定能做得到嗎?要是下了決心最后卻沒有成功,又該怎么辦呢?
有這樣的迷惑是正常的。但是,試想一下,如果一開始你就放棄了,那么就算機會真的來了,你也無法立即采取行動,如此,還談什么成功、收獲?
曾有一窮一富兩個僧人,都想去遠方求佛。10年后,他們再次相聚。這時,窮僧人早已完成遠游,手托玉佛實現了目標。而富僧人則說自己之所以未能遠行,是因為每次出門前都會發現準備得不夠充分,或天氣不好……于是就這樣一次次地耽擱了下來,也就延誤了時間。
窮僧人微笑著說:“如果你的心里有意愿,那些困難就是天上的云,會來也會去;而如果你的心里藏著畏懼,那困難就是移不動的山、填不盡的海,會永遠把你阻隔!”
大多數情況下,你所得到的結果和你所選擇的態度是一致的。要么能,要么不能。世界上有很多狀態是可以由人控制的,盡管一個人的力量十分微小,但是當你竭盡全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時,就一定能爆發出驚人能量。
著名的護理學和護士教育創始人之一佛羅倫薩·南丁格爾,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而她本人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貴族小姐。南丁格爾從小就著迷于護理工作,并且長期擔當莊園周圍生病農戶的看護者。當她希望成為一個護士,想加入到當時只有社會底層婦女和教會修女才會擔任的護理工作中,并把這件事情當做終身事業時,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和世俗偏見的中傷。但即使面臨一些閑言雜語和誤會,南丁格爾仍一直覺得自己可以勝任這個工作,絲毫不肯做出讓步。
南丁格爾總是出現在病患最需要她的地方,尤其是1845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后,她率領38名護士奔赴槍林彈雨的前線,加入病患的護理工作中。此刻的南丁格爾完全脫離了貴族小姐的嬌弱,不僅表現出非凡的組織才能,還給予了病患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助醫生進行手術,減輕病人的痛苦。
每一天,她都要工作二十多個小時。她總是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逐床細心查看病患的情況,因此,她也被士兵們稱為“提燈女士”、“克里米亞的天使”。
最讓人稱奇的是,為了取得必要的醫藥物資,當所有人都不敢打破陳規陋習采取行動時,南丁格爾卻帶領幾個大膽的人,撬開了英國女王倉庫門上的鎖,并向嚇得目瞪口呆的守衛說:“我終于有了我需要的一切。現在請你們把你們所看到的去告訴英國女王吧,全部責任由我來負!”
南丁格爾用實際的付出,向世人證明了實踐理想的可貴,證明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因為南丁格爾相信自己,不僅讓她改變了命運的軌跡,也讓世界為之震動。在她的努力推動下,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成立了,整個西歐以及世界各地的護理工作和護士教育也因此快速地發展起來。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覺得大環境太差不可能改變、客戶太刁鉆不可能改變、身體不舒服不可能改變、薪水過低不可能改變……整天牢騷不斷,好像“不可能”、“無法改變”已經成為我們終身的印記了。我們總是時刻需要別人的安慰。然而,若是拿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南丁格爾當初所遭遇的困難相比,簡直就是滄海一粟,不值得一提。那么崇高、偉大的夢想都可以被南丁格爾實現了,還有什么比它更難的?
老人智慧箴言:
英國詩人丁尼生說:“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的嗎?”那些覺得自己可以的人,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成就,有的則是為了他們的夢想和目標,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很多。你可以失去信心和勇氣,但你的生活并不會因此而輕松,一旦你開始萌發“我可以”的念頭,正式邁入追尋夢想的隊伍,就有可能生活得更好。
【谷要自長,人要自強】
——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
稻谷要讓它自己慢慢長大,不要拔苗助長;人要靠自己,不能靠別人。獨立行走,讓猿終于成為萬物靈長;扔掉手中的拐杖,你才可以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人生的軌跡不需要別人定,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的人生畫布著色。
世上有一種人,總是存在極強的依賴心理,習慣依靠拐杖走路,尤其是依靠別人的拐杖走路。
有些人經常持有的一個最大謬見,就是以為他們永遠會從別人不斷的幫助中獲益。力量是每一個志存高遠者的目標,而依靠他人只會導致懦弱。力量是自發的,不依賴于他人。坐在健身房里讓別人替我們練習,是無法增強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沒有什么比依靠他人更能破壞獨立自主精神的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要么拋開身邊的“拐杖”獨立自主,要么埋葬雄心壯志,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
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依賴他人來保障自己?!白屇阋蕾?,讓你靠”,就如同伊甸園的蛇,總在你準備赤膊努力一番時引誘你。它會對你說:“不用了,你根本不需要??纯?,這么多的金錢,這么多好玩、好吃的東西,你享受都來不及呢……”這些話,足以抹殺一個人意欲前進的雄心和勇氣,阻止一個人利用自身的資本去換取成功的快樂,讓你日復一日原地踏步,止水一般停滯不前,以至于你到了垂暮之年,終日為一生無所作為而悔恨不已。
而且,這種錯誤的心理,還會剝奪一個人本身具有的獨立的權利,使其依賴成性,靠拐杖而不想自己一個人走。有依賴,就不會想獨立,其結果是給自己的未來挖下失敗的陷阱。
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從小就注意對兒子獨立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培養。有一次他趕著馬車帶兒子出去游玩。在一個拐彎處,因為馬車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當馬車停住時,兒子以為父親會下來把他扶起來,但父親卻坐在車上悠閑地掏出煙吸起來。
兒子叫道:“爸爸,快來扶我?!?
“你摔疼了嗎?”
“是的,我自己感覺已站不起來了?!眱鹤訋е耷徽f。
“那也要堅持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