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郭昭輝
- 1364字
- 2019-01-04 08:32:49
1. 愛國的情操,永遠不能忘記
民族精神是以人為主體,以文化為傳承的,它要通過民族的共同記憶來認定,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中說:“一個國家的成就只有通過共同的歷史意識來鑒定,這是各個國家僅有的經驗,也是它們唯一能從自身學習到的經驗。歷史就是國家的回憶。”所以愛國主義本身也是歷史情感的表現。重視祖國的歷史,崇敬民族的先杰,是民族的自信。
1913年,上海《時報》載文說,江蘇第一師范學校招生,考卷中有一題是列出自己所崇拜的人物,應試的三百多人都是中小學生,統計結果前十名是孔子、孟子、孫中山、顏淵、諸葛亮、范仲淹、岳飛、黎元洪和華盛頓。從這份名單上可以看到歷代圣賢,民族英雄,革命元勛和有節操、有智謀的文人名士都受到青年的崇拜。
小小的一張試卷,反映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代風云和價值取向。
所以在世風敗壞,道德滑坡中最可悲的就是對祖國觀念的淡漠,無可否認,這是民族精神在衰退的征兆,這也正是顧炎武呼喚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并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后,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一流數學家,并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歷史上的愛國表現有多種內容,從整體上考察不外乎三種情況:
其一、是對父母之邦的依戀和對故土的熱愛;
其二、忠君。由于君國一體的封建專制主義體制,忠君也是忠于國家的表現,當國家利益與君主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服從君主,放棄國家利益,那就是愚忠,不可取,但忠君確實是古人的愛國觀念,這是不能苛求的;
其三、為發展中華文化所作的認同和反思,也是愛國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中包含少數民族入侵中原,雖然是侵略者,但最后又認同中原文化被中原文化所同化,不以侵略者的意志為轉移地壯大了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正是不斷地吸收周邊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滋養,才得以源遠流長。不過人們只習慣地看到他們是侵略者,而沒有看到他們也是被同化者,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和漢族人民、共同組建了民族的大家庭。當然,這不是否定漢族抗擊侵略的民族英雄,這是在不同范疇進行歷史評價和道德評價的一組悖論,對這種悖論不能用簡單的辦法,以甲否定乙,或以乙否定甲,歷史評價和道德評價有一致性也有相背反的情況,這要看愛國的具體內容和在什么歷史條件下具有的合理性,不能一概而論。至于以揭露、抨擊、譴責社會黑暗的形式而進行的文化思考和憂國憂民,那就具有更加復雜的內涵了。
上述三種情況的社會效應是不一樣的。最具有人民性和普適性的是第一種,作為父母之邦,這是不可取代的。正如人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有養母、繼母、教母,但生母只有一個,這是不可選擇,不可更替的,因為是唯一的,所以又是神圣的、至上的,這就是熱愛祖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