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孝親尊師,是做人的根本

在中國歷史上,從古到今,沒有哪個朝代不重視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視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

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處理人際關系的第一臺階,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關心他人、自覺上進、熱愛祖國等品德形成的基礎。孝順父母為孝道,尊敬老師為師道,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的,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了。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凡是精忠報國、事業有成的人,都和聽從父母善言、尊敬奉養父母、不忘父母養育之恩是分不開的。

凡是不敬師長、不講信用、不思進取、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無惡不作、干盡天理不容危害社會危害人民利益的人,都是敗家子、逆子;尤其是對父母忘恩負義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在古代,帝王選用良才時,首先就看你是不是孝子。他們認為: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會對我君王盡忠呢?此說十分有理。

現在不少人交朋友、找對象,企業領導選用部下、秘書、招工,也把“孝”字作為條件之一。因為孝敬父母的人忠心耿耿,實在可靠,在工作上會忠于職守,敬業精神強,不易出亂子。

可見,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所以,中國古代是以孝道作為思想教育的中心,有德之君以孝治天下,其本人也是百姓行孝、盡孝的好榜樣。

孝順父母為孝道,尊敬老師為師道,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的,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了。

反之,尊師也是孝道的延伸。假若有人不尊敬教師,不聽老師的話、不好好地學習,他就是不孝父母,因為父母總是希望子女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導去做。

因而,“孝親尊師”是做人根本中的根本,人們常把老師比作父母,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因為老師關心、愛護、教育學生的慈善之心同父母對待子女的慈善之心是一致的,老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為學生付出的心血和代價是無法估量的。

此外,無論是國家元首還是將相重臣,無論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科學家、藝術家,無論是總裁、董事長,還是廠長、經理、大老板,總之,世界上各種門類大大小小的優秀人才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精心培養和教育。

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得好:“世界上最希望一個人有作為的,最真心愿讓一人超過自己的,除了他的親生父母之外,就是他的老師了。”

又說:“當老師的,即使是水平不高的老師,也都真心誠意地盼望自己的學生能德智體全面發展,做夢都想著自己的學生們進步了,成績提高了,比賽得勝了,個個成才了。老師盼望每個孩子都好的心情是一點都不用懷疑的。”

所以,師情與親情是天下最純真之情。

假如世間沒有教育,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類,因為人類本身就是教育的產物,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原因,就在于人能夠高效地實施教育和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承先啟后,繼往開來,既學會做人,又學會做事。

尊師敬師者不一定有大學問,但有大學問的人一定是尊師敬師者。

任何一位學生,只有真正做到尊師敬師,才有可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充分開發自己的學習潛能,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反之,一個學生,不尊敬老師,不肯聽老師的話,老師再有學問,再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傳授給他,就好比一個空瓶子,沒有把蓋子打開,就無法往瓶子里面裝入任何物質一樣。

一個人如果不尊師、不學習,雖然有點小聰明,但大是大非是分不清的,因而也是難得大智慧、難有成就的。此外,一個對老師非常尊敬的人,必定能夠很好地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所以,尊師無疑是做人的基礎。

過去有一位云居大師,曾經說過人事上的八種后悔,其中,前兩種后悔說的便是:

一、逢師不學去后悔。

善知識難遇難求,良師給予我們的影響非常深遠,一句真實話,就能夠終身受用,像善財童子不辭艱苦去五十三參,趙州禪師活到八十歲還行腳參訪,都是因為“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錯失機緣,將悔憾不已。

二、事親不孝喪后悔。

所謂“生前一滴水,勝過死后百重泉”。父母長輩在世的時候,不能承歡膝下、甘旨奉養,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親逝世了,縱然身后極盡風光體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義呢?“堂上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著的時候,多盡一點孝心。

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很好地孝敬父母、尊師敬師,并以此為基點,來面對家庭、社會,面對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么,我們所得到的將會是天下太平,福滿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回县| 和硕县| 遵义县| 饶平县| 织金县| 特克斯县| 怀宁县| 濮阳市| 马鞍山市| 奉化市| 和林格尔县| 云安县| 蛟河市| 乌兰察布市| 乐安县| 阿巴嘎旗| 丹棱县| 淮安市| 寻乌县| 苍溪县| 广东省| 苗栗市| 聂拉木县| 池州市| 大化| 运城市| 石林| 宜黄县| 黔江区| 鹤山市| 四平市| 洛扎县| 油尖旺区| 银川市| 柞水县| 南华县| 冷水江市| 景德镇市| 建平县| 芒康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