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思維訓練的必要性
- 我們如何正確思維
- (美)約翰·杜威
- 9378字
- 2018-02-05 17:35:21
獲取知識依靠的不僅僅是死記硬背地積累,傳統的科目教學方法也存在諸多弊端。錯誤的思考方式總是會占據人們的大腦,在這樣的情勢之下,進行必要的思維訓練,就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思維的作用和價值,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人類之所以從動物群體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人類是具有思維能力的動物。要細致地說明思維的重要性似乎不太現實,而且這種討論也是沒有意義的。對人的傳統定義就是有思維能力,也正是這種能力將人類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根本地區別開來,從這一點來講,思維能力是有現實意義和道理的。
雖然沒有必要去訴說思維的重要性,但是從根本的意義層面講,“應該怎樣思維”這樣的討論就顯得更加適合。在有效地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理解的是思維應該得到怎樣的訓練,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正確的功效和作用。
1.思維的作用和價值體現
雖然討論思維的重要性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沒有太多助益,但是從認知的角度來講,進行思維訓練,必然先要求我們認識到思維對人類的價值,這將有助于我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獲取更加明確的方向和態度。
從大的方面來講,思維的價值及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1)讓人慎重思考和有目的地行動
對于避免單純的沖動以及單純的慣性動作,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維。那些沒有思維能力的動物,它們行動時所能依靠的只有本能或者生理上的沖動欲望,或者是依靠外界環境的刺激而采取動作,這是一種被推動。我們看到,鳥獸的行動和動作往往帶有盲目性,候鳥南飛,動物遷徙都是大自然氣候的變化刺激所致。沒有思維,任何的行動都沒有目的,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相反,在有思維能力的狀態,行動下就會完全不同。現有的事物和經歷都會成為那些尚未經歷的事物的經驗或者標志,這樣,有思維能力的人就會根據現有或者過往的經驗,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事物采取相應的行動。有思維能力的人,他們的行動并不是依靠內外的環境刺激,也不是生物的本能慣性使然,而是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地意識到了某種目的。
比如,馬上就要下雨了,那些沒有思維能力的動物只有在雨水打落身軀或者狂風吹起的時候,才會感受到外界對機體的刺激,然后回到自己的洞穴。有思維能力的人則不同,人會在天氣出現變化的時候就意識到下雨的征候,進而根據這些征候采取行動。春耕夏長,秋收冬藏,這些都是人有目的的行動,一個人只有懂得了現在的經歷和感受對未來,是一種預示性的因素,明白了現在的努力可以獲取未來的價值,他才能夠在現時階段如此地努力和付出。
很多哲學家、思想家都在不同時期發出過許多對自然界的哲思,“道法自然”、“自然之本”等理論都被大量地論述。的確,只有發揮思維的能力,才能夠從既有的事物中預見和發覺那些看不見的事物,也只有這樣,大自然的語言才能被真正地讀懂。
對于具有思維能力的人來講,現有的事物既能記載它們的過去,又能預示它們的未來。例如,地下的化石所記載的是它以往的歷史史實;根據天體運行的軌道和位置,我們可以預測它們未來的行跡。就如同莎士比亞所說,“樹木之言,溪流之本”,在善于思考的人眼中,事物的存在往往會顯現出額外的動力和作用。只要肯思考,任何的事物都可以為人提供征兆,對預見的謀劃和計算也是有賴于這些征兆才得以實現。
(2)思維具有系統預見的可能性
通過思維,人們還可以去安排或者思考各種人為的標志,去預見和提醒大家種種可能的后果,并研究出可行的解決方式。思維的這個特征讓野人和野獸區別開來,也讓文明人區別于野人。具體如何區分,從這樣的一個簡單事例我們就可以說明:野人如果在一條河里翻船溺水,那么在以后的航行當中,他們就會注意哪些事物是讓船覆沒的征兆,并且會有效避免這些危險;文明人則會有意識地做一些標志來防備可能的危險,例如,他們會在危險區域設立浮標、會建立燈塔來指示航線等。
如果有足夠豐富的閱歷,野人會根據天氣的變化來預測第二天的陰晴雨雪,而文明人則建立了氣象部門,用于收集和廣泛發布氣象預報;野人按照一些固有的標志在荒山老林里認路,文明人會修建公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野人為了找尋取暖的方法,發明了鉆木取火,文明人則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設備,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方法來取暖。
人類通過深思熟慮,建立起各種紀念性質的館藏和文獻資料,以防止遺忘,并為后人借鑒,這成為文明開化的實質。在這個基礎上,文明人針對可能的突發事件,想出了各種各樣的預測和應對方法,通過有條有序的管理,將各種突發意外分為輕重緩急。同時,對于那些惠及大眾的事項,他們會通過思考,研究出盡可能多的方案去普及和推廣,以期望效果發揮到極致。就連那些精心制造的機械設備的原型也是來自大自然的天然事物,例如飛機的構想源自于翱翔的雄鷹。為了讓自然界的原型能夠最大可能地為我所用,人們盡可能地去思考和研究,找尋它們身上隱蔽的功能,并加以優化和改造,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3)思維讓物質因素更豐富
對于那些沒有思維的動物而言,它們對事物的感受是直觀而又單一的。但是有思維能力的人不同,人往往還會賦予自然界的事物不同的地位和價值。如果沒有思維,自然界的事件或者物體不會有任何的語言象征,而只會是光和形狀組合而成的奇怪變異。一旦具有了思維能力,這些事件和物體就會被賦予其他的象征,有思維能力的人會看出它們本質之外與眾不同的意義,而每一件事物也因此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存在,有了屬于自己的特性,也有了不同的表達定義。
一把椅子在沒有思維能力的動物看來不過是一件物體而已,充其量可以讓它們看一看、聞一聞、爬一爬、咬一咬。但是在有思維能力的人看來,這把椅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物體,它可以提供一個座位,讓勞累的人得到歇息;也可以留出一個空間,給物體一個擺放的位置;還可以是一個機會,讓需要合作的人愉快地洽談業務。同樣,一塊石頭的內涵也取決于觀看它的對象,一個動物只會認為它是一塊石頭;匆匆趕路的人可能把它當作一個歇腳的石凳,也可能把它當作前進的障礙;而在設計者看來,這可能是一幅難得的作品;在考古學家那里,這塊石頭可能具有考古價值……總之,因為思維的存在,一個物體總是會因它所擁有的素質而被賦予不同的標志。
英國邏輯學家維恩說過,一條狗看到一道彩虹的感受同它對它所居住的國家的憲法的理解可能是一樣的。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這條狗所睡覺的窩和吃的肉,如果它困了,就會躲進窩里睡覺;如果它餓了,聞到肉的味道就會使它興奮。除此之外,它看到其他的物體還會有什么其他的感受嗎?看到一個房屋,它一定不會感受到這是一個人的家,里面有家具、花草,屋后有個花園;它更不會感受到居住在這個屋里的人同周圍的關系,除非它能夠聯想到那些沒有看到的東西,換句話說,除非它具有思維能力。
同樣,這條狗在吃肉的時候,也不會想到自己正在吃的肉來自哪種動物,是雞肉還是牛肉,是大腿的肉還是胸前的肉,會給自己的機體提供什么營養。在沒有思維能力的動物眼中,一個物體會失去這些豐富的物質意義,在它們的眼里,這些物體屬于什么,我們無法說清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們對物體的認知一定與我們的認知大不相同。
另外,我們對一件事物進行思考和感受到的時候,對于這個事物本身所包含的象征和元素的認知,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而不斷增多,而且是沒有限度的。從前,很多知識需要牛頓或者哥白尼這樣擁有卓越智力的人才來參悟和認識,但是在今天,這些知識已經成為孩子可以馬上明白的常識。
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說過一段話,這段話對思維的價值或許是一種非常到位的歸納和概括:
“進行推理,可謂是每個人生活當中的大事。每個人在每一天、每一刻都會思考,并對自己并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事情加以預測和推斷,這樣做并不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而是因為這些預測和判斷的事情本身就具有重要性,可能關系到我們的利益或者職業。地方的司法官、軍隊的指揮官、醫院的醫生、學校的教師以及農場的農藝師,他們每個人所承擔的任務都是相同的,就是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做出判斷,然后采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在這方面,他們做得好或者不好,將會決定著他們本職工作的成績優劣。只有在這些方面,他們需要不停地開動腦筋思考。”
2.思想有時也會“跑偏”
思索是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事情,而且對于人來講,這也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但是,思索更不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因為有時候人的思想也會走偏,思維能力需要同人的智力相互協調,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思維混亂。思索的實質是一種推理過程,它能得出一種結論,不過無論是何種結論,都是在判斷的基礎上產生的,然后再間接地得出信念。
正因為是這樣,才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論,要么是對的,要么是錯的。因此,我們應該更加小心謹慎,也愈加需要對思維進行訓練。因為一件事情越重要,出錯的危害就會越大。約翰·洛克是一位早于穆勒的學者,他曾經闡述過思維對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思維訓練的必要性,而他的理論成立的目的就是通過思維獲得更好的效果,同時防止最壞的結果。
對此,約翰說:“無論什么人,也無論做什么事情,他們依據的都是這樣的或那樣的一種觀點,這些觀點成為他們行動的依據,也成為他們行動的理由。同樣,不管是誰,也不管運用何種手段,他們最終都會將自己這一有充分依據或者沒有充分依據的見解作為行動的引導,然后按照這種正確的或者錯誤的見解,將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到見解指導的行動當中……那些神殿教堂里神圣的偶像,無數人對他們頂禮膜拜。為什么會這樣呢?實際上,在人們的頭腦中,這些神殿偶像的作用就在于,他們已經轉化成指導人們行動的無形力量,而膜拜的人則心甘情愿地接受和服從這一指導。所以對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極度地用心培養自己的認識,然后才能用正確的認識去探索知識、判斷好惡,并了解自己的信念和知識所能發揮的實際效果。”
也就是說,一切有意識的活動以及我們的種種力量和行動都有賴于思維。既然如此,洛克所強調的培養自己的認識必須做到極致和用心是極其重要的,這樣的觀點也顯得更加準確、恰如其分。
思維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夠讓人擺脫本能、欲望以及因循守舊對自身的控制和慣性,避免人們對這些慣性和控制屈服。但是思維也有另外一種負面作用,那就是讓我們出現失誤或者犯經驗主義的錯誤。或者說,思維能夠讓我們與其他動物和一切沒有思維的生物區別開來,并高于它們,同時也可能讓我們做出一些它們因為本能的限制而不會去做的蠢事。所以,從這一層面上講,對思維進行恰當有效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人的行動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更多的也只是依據觀念行事,而思想也會走偏,思維的價值也需要引導才能實現。
3.時時調節,避免思維脫軌
在正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推理思維活動也經常會出現一些需要調節的情形,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許多時候,人們的行動必須要遵從和保持基本的準則和規矩,這是任何技巧都不可能代替的。如果一個孩子被火燒過,那么他就一定會害怕火,這個時候,與其給他講述一大堆火能夠供熱的道理,還不如先讓他理順自己的思路。
在社會生活當中,很多事情也同樣需要在合理思維的基礎之上采取行動,只有這樣,正確的推理才能夠見效。正確的思維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生活,還能夠幫助人們避免生活中的許多煩惱,生活中種種可能的跡象,如地震、戰爭、安全以及社會交往等,都需要得到正確的辨認。
然而,思維能力并不能讓我們不受任何限制地暢通無阻,盡管它可能通過訓練在一定程度之內見效。具體來講就是,一件事情的合乎邏輯的方法和見解,對另外一件事情卻未必見效,甚至還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就比如經驗豐富的獵人在打獵的時候總是會非常精確地發現獵物的行蹤和位置,但如果讓他們講述野獸的習性來源,他們就可能成了外行中的外行。
對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沒有什么可以直接阻礙人們對任何一件事情進行推理和思索,同樣,也沒有什么能夠防止人們通過思考得出錯誤的結論。有時候,一丁點的證據恰好符合我們的心意和期盼,我們就將它作為依據,從而快速得出結論。而有的時候,一大堆事實證據擺在眼前,但卻不能引發適當的結論,只是因為這些證據與我們的習俗相悖,不受歡迎。
此外,還有一種稱為“原始的輕信”的所謂“傾向”,具體表現在不能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幻想,什么是合情合理的正確結論,只要看到一種現象,無論它是真是假,總會信以為真。哪怕有正常的智力,抑或閱歷深厚,依舊無法阻擋某些謬論的傳播。這樣,無論智力或閱歷的因素如何,只要思維不正確,就總會累積很多錯誤的信念。而進一步去分析,錯誤可能會同錯誤相互印證,然后就有了更大、更頑固的錯誤。
在過去,那些解夢、占卜、星象等預測吉兇的方法,往往會以一種突發的事項作為預兆,如紙牌的跌落,但這些方法忽略了自然界中一些極為重要的事態。如今,這些占卜迷信已經失去了市場,只有一些陰暗的角落才能偶爾看到它們落寞的身影。在過去,這些都是流行的時尚,如今駁倒它們的是越來越多的科學事實。
聯想分為多方面,僅僅就功能而言,它在不同的事物身上并無太大的差異。比如看見水銀柱的變化去預測晴天還是下雨,看見動物的內臟和鳥群飛翔的方向去預測戰爭的輸贏,這一切都是聯想,也都沒有差異。預測也是如此,比如撒了一把鹽就意味著這個人要遭到厄運,被蚊子咬了可能會感染瘧疾,這些都是一種預測。
事實上,這些聯想和預測并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有系統地區分自己進行觀察的條件,對自己聯想的習慣進行嚴格調節,才能真正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判斷自己的信念哪些是對,哪些是錯。也就是說,用科學的推理取代迷信所依靠的是對自己觀察和推理的條件的有效調節,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敏感度,抑或提高自己的聯想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之前,很多先哲也做過種種努力,去探尋人們經常出現和信奉錯誤信念的主要原因。例如,弗蘭西斯·培根這位英國的著名科學家就指出過,人之所以會得出錯誤的信念,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部族,通俗地講,就是人類通常使用的一些錯誤的想法,或者一些經常面對的誘惑;
(2)市場,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和交流;
(3)巢穴,犯同一種錯誤的某一群人,他們所擁有的共同的特性、特征;
(4)劇院,某一個時期或者某一個地點,人們所共同遵循和信奉的時尚或者習俗。
弗蘭西斯·培根將以上四點原因稱為“偶像”或者“幻象”。根據弗蘭西斯·培根的說法,我們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更加細致地對錯誤信念的來源進行分類。或者說,以上提到的四點原因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兩種是內在的原因,兩種是外在的原因。在兩種內在的原因當中,有一種是人類的共性,例如,對于那些與自己的固有觀念相符的事情,人們就更加愿意相信,而同自己的固有觀念相悖的事情,人們就更加抵觸和懷疑。除了人類的共性之外,另一種是個人的特性習慣。而兩種外在的原因當中,一種屬于常見的社會現象,另一種則是一個地方某個時間之內的時尚和風氣。
4.洛克的錯誤思考典型
除了弗蘭西斯·培根提出的四種常見錯誤思考原因,洛克也談到過三種信念錯誤的典型。相較于培根的論述,洛克的說法更加通俗,人們也更容易領悟。他指出,讓自己的思維發生錯誤,主要源自于三種不同類型的人,他們通過各自的不同方式讓自己錯誤思考。原文是這樣說的:
“第一種人,他們自己不喜歡思考,也不會自發地開動腦筋,生活中,他們總是依賴別人,包括父母、鄰居、牧師,或者那些讓他們感到強于自己、能夠為自己師表的人。這類人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懶,凡是可以省心省力的事情,他們都會去做,別人可以借鑒的,他們就會照搬,從來不愿意認真思考和檢驗。第二種人,他們的理智被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所取代,不求利人,只求利己。一切的選擇和取舍都是以自己的利害得失以及興趣愛憎為前提,只要同自己的愛好和利益有一點點不同,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拒之門外。第三種人,從內心講,他們倒是愿意去遵守理智,但是他們的思路卻并不怎么開闊,見識和閱歷方面也不行,所以,他們看待問題的時候往往很片面。因為見識和閱歷的原因,他們獲取的信息有限,信息來源也受到限制,就像山野里流淌的小溪和奔騰的大海相比,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針對第三種人,洛克又指出,這些人原本與其他人的天分是相同的,但是因為機遇和社會環境的復雜因素,他們最終獲取的知識水平與他人出現了高低之分,他們頭腦中累積的觀念、觀察事物的思考方式也與他人不同,思考的內容也就出現了差別。
在另一部著作中,洛克更加細致地描述了錯誤思考的原因,同前面的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將其歸納為四個方面。
(1)過分信奉信條
信條成為人們建立信念的準則。一件事只要與自己相信的信條有一點點不符,就會被認定為是難以置信的,會被拒之門外。因為對自己的信條無比忠實、堅信不移,將它看作至高無上的準則,所以人們對于其他人的不同見解就絕對不會相信。哪怕有時候自己耳聞目睹了,只要違反自己的信條,也會堅決地予以否認。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他們受大人的影響——父母、老師或者其他人,這些大人們將某些思想灌輸到孩子的大腦中,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進行加深和強化,甚至在學校里,這些影響還會被再度強化和凝固。孩子既沒有防備之心,也沒有自己的見解,這些不知對錯的影響一旦成為他們的信條,就變得難以動搖和根除。等到孩子長大了,他們不會記得這些信條是如何根植于自己的記憶的,只會知道它們是至高的準則,是不容懷疑和侵犯的信念。走入社會之后,遇到各種問題和爭論,他們也都會以這些信條為依據進行判斷。
(2)思路不夠開闊
對這一類人而言,他們的大腦中仿佛有個框,所有的思路都不能游離于框架之外,或者是他們的大腦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子,除了與這個模子相符合的假說,其他的一概不會聽進去。洛克指出,對于事實和證據,這些人雖然不會否認,但是他們的思路是閉塞的,也總是會固執于一定的信念,對于那些不符合信念的說法和證據,他們就不會信服和認同。
(3)以利我為尺度
這種人對事物的接受都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憎惡為尺度,凡是那些不合自己的愛好或者對自己不利的,不論是多么正確、證據多么充足,他們都不會多看一眼。在一個貪財者的眼睛里,如果一邊是錢財,一邊是真理,那么他會毫不猶豫地舍棄真理而奔向錢財。洛克認為,這種人就是“十足的榆木腦袋,他們就像是泥巴鑄成的墻,再強大的電流也不能讓它通電”。
(4)對權威盲目服從
盲目服從權威的這類人,是思想最容易出錯的一類人,他們出錯的數量幾乎超過了前三種人的總和。他們一味地隨波逐流,只要是大家都相信的事,無論是自己的朋友、鄰居,還是政黨、國家領導人,他們都會跟風,從而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
結合弗蘭西斯·培根和洛克兩個人的觀點,我們可以明白,錯位思維的根源不僅包括先天的原因,即個人的性格傾向,而且包括社會原因,例如盲從權威、他人有意識的引導或者語言暗示、模仿等。這些因素讓一些錯誤的習慣得以形成,所以,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他們肩頭的責任就尤為重要,他們不僅要幫助人們克服自己身上那些魯莽急躁、自以為是、自私自利的缺陷,還擔負著扭轉和糾正千百年來社會形成的習俗偏見的責任。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這個社會已經比從前更加理智,對理性的信念也更為注重,這對減少盲目跟隨權威的風氣來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這樣的基礎上,教育機構發揮的作用較以往來說應該更大,而且它們還可以同社會上的其他組織和部門相互配合,幫助人們更好地端正自己的思維習慣和信念。在不同時期,教育機構都可以發揮建設性作用,現在,對教育工作而言,它不僅要將人們的一些自然傾向轉變,讓人們的思維習慣變得更加有素,還要教育人們自覺抵抗社會不良風氣,只有如此,才能改變那些已經形成的錯誤思維習慣。
5.思維訓練的意義和重點
通過前面章節的討論,思維的重要性已經被我們所知曉。正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借助思維的功能,人們可以從已經知道或者查明的事實當中,看清楚或者推測出其他的并未知道的事實。但是,通過已知事物去推測未知事物的過程是非常容易出錯的。能夠對事實結論產生影響的因素有許多,包括可以被人們看到的,也包括不能被人們發現的,比如過往的經歷、社會的信條和準則、自我的觀念和利益以及情感上的變化、內心的期待、心理的波動和社會的偏見等,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其實,思維的實際就是推理過程,也就是從一件事情、一個事物推測和聯想到另外一個有關的事物,形成新的概念或者信念。從本質上講,這屬于認識上的一次跳躍,從已經確定的事物跳躍到另一項未知的事物,而這份已知就成為推定的根據。
任何一個人,除非智力存在障礙,否則他都能夠從一件已經感知到的事物聯想到眼前看不見的事物,或者根據已知的趨勢去推測未來的趨勢。從已知到未知,必然要經歷一次認識上的跳躍,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注意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完成這次跳躍,否則就會出現跳錯步子的危險,減少成功跳躍的概率。
那么,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需要調節,調節好哪些條件呢?比如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聯想功能等;其次還要調節,一次跳躍必然會有聯想到的事物,這些事物如何才是可信的呢?就要去尋找他們值得信任的條件。
只有將這兩個方面充分利用,合理調控,才能完成推理,形成證明。證明一件事物并不簡單,它意味著要對一件事物進行試驗和檢驗。對于例外的情況,證明就會變得更加復雜,需要更加嚴格的檢驗和核對,才能證實它的真實性。而一旦這些證明得到了證實,他們就會成為最直接的證據,也就變得可信。所有得到證實的事例都可以作為檢驗的依據,也就具有了自身的價值,推理也是如此。一般而言,推理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功能,但是它具有一般性,所以,一項推理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任何一項推理,沒有人會保證它是準確無誤的,它甚至可能隨時出錯,而且,影響推理出錯的因素有很多。
避免推理出錯的辦法是唯一的,那就是對影響推理的每一個因素都進行檢驗。可是實際上呢?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人會做到這一點,對每一個影響推理的因素都進行時檢驗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且這個工程實施起來足以打亂人們的思路,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區分,將那些經過檢驗的證據劃歸為一類,將那些沒有檢驗過的證據劃歸為另一類,然后對這些不同類別的證據進行辨別,謹慎對待。
教授各種有效的信息,是每個時期的教育都應該擔負的基本責任,所以,培養熟練的思維能力就成為教育的責任。除了這一點之外,對每一個見解都提供證明就自動處于不必要的位置了。但是這樣說并不意味著無須去證明,至少需要讓那些接受教育的人們養成這樣的習慣,或者提升這一方面的能力,去區分哪些信息是經過檢驗的,哪些是沒有經過檢驗的。除此之外,還要讓他們懂得,對于那些已經被證實、有確切的證據的結論,無論同自我的固有觀念相容還是相悖,都要虛心地接受,這是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手段。
進行思維訓練,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是極為必要的。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法,在遇到困難或者重要的抉擇時,就會更容易對不同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并有效探尋解決方法。相反,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即使一個人學習過再多的知識,見識過再多的風土人情,他也不會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考察一個人并不是看他獲取了多么優異的成績,而是看他的綜合素質如何,思維能力就是綜合素質考察的一個重要指標。而思維能力不是先天與生俱來的,個人的生長環境和學校的一般教育也不能讓人獲得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只有專門的思維訓練才可以。所以,這份責任就落到了相關的教育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