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認知里,人們對于思維的理解存在諸多誤區,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期間,不斷專注于思維哲學的探討和研究,從而提出了具有實用意義的思維觀念和方法。那么,究竟何為思維?
每一個正常人都具有思維能力,思維能力也是構成個人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不斷思考和探索,單純的想象、漫無邊際的聯想、沒有依據的遐想都和“想”有關,但是并不能確切地稱作“思維”。我們需要了解思維最本質的含義和內涵是什么。
在教育領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推動他們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思維過程總會存在相似的中心因素,其實質就是依據目的去調節思維,通過對事物的疑問去激發思維。這一切都是思維本身所具備的深刻內涵,它們會在我們的解讀中一一展現。
1.思維的四種含義
在與人溝通或者獨立思考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我想”,或者說“讓我想一想”。其實,這其中的“想”就是我們本章要討論的主題——思維。
“想”是人們經常用到的詞,無論做決定還是日常溝通,都離不開“想”。這里,“想”就是思想和思維的意思,它應用的場景非常頻繁,以至于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去解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樣的本質。現在,我們要探尋的就是芝加哥大學思維訓練課程中的“思維”的一系列連貫含義。
首先,我們思考一下“思維”這個詞在不同情境之中的幾種不一樣的用法和含義,在后期的研究中,這份探討和思考或許對我們會有所幫助。
一般來講,思維最經常、最廣泛的一種含義是大腦之中出現的想法,也可以說,這是思維最不嚴謹的用法;第二種含義是,思維是指人們對于未曾看到、聽到、感知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種含義則顯得更為狹窄,指思維是一種信念,即人們根據某種象征或者證據而得出來的、屬于自己的信念。如果細分,第三種含義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們在某些情況之下并沒有思考太多,甚至沒有思考根據是什么就得出的信念;另一種情況則是人們在證據充足且意識到這些證據作為依據的時候而得出的信念。
對以上所講的最后一種情況,即思維的整個過程,我們稱為“思索”或者“思考”,只有這樣的思維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義,也是本書的主題。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來具體地談一談“思維”具體的四個含義。
(1)偶然與隨便的想法
從最寬泛的角度來講,思維是指大腦中閃現的任何一種想法。當然,這樣的定義并不嚴謹。依據這樣的定義,即使是一個便士,也可以讓你產生任何一種想法,但是這些想法并不能促使人做出與想法等效的交易。也就是說,在這層含義當中,只要是出現在大腦的想法,都可以稱為思維,但同樣需要明確的是,這樣的思維不會給人帶來任何邏輯和道理,因為它包含了所有一閃而過的感觸、隨心所欲的遐想以及零零散散的記憶,那些白日夢、海市蜃樓的遐想以及拂過腦海的思緒,都被劃進了思維的范圍。
每個人的一生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在這種漫無邊際的隨想和不切實際的期盼當中度過,這些期盼與隨想所耗費的時間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來界定思維,那么癡呆的人也存在思維。有這樣一個故事:英格蘭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人,他是遠近聞名的笨蛋,但是這個笨人有一個夢想,就是競選市鎮的公職。對于他的競選,人們都不贊成,可是他對鄰居們說:“聽說你們對我擔任公職的知識和能力有所擔心,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我總會去思考這件事、那件事呢!”從這樣的意義來說,這個笨蛋所說的“思考”也可以叫思維,然而他的思維只是隨心所欲的想。
思維不只是一連串漫無邊際的想法,而應該是連貫有序、因果分明同時又前后呼應的思考過程。或者說,在思維的整個過程當中,不同的部分應該彼此呼應,互為印證,思維的每一個階段都應該是從此到彼,并一步一步走到最后。用邏輯術語來講,思維是一個“項”,每一項都會留下一定的存儲,供后一個項去使用,就像一列火車一樣。
(2)思維是對非直接接觸到的事物的想法
在這一層面上,思維的含義局限于人們對那些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想法,也就是人們不能直接看到、聽到、聞到、接觸到的事物。就如同我們詢問一個講故事的人,問他所講的故事是不是自己親身經歷時,他有可能回答:“這只是我想出來的。”故事是想象出來的,不是忠實于實際的記錄和觀察,那么,這個故事的情節所依托的就是想象。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定的連貫性,能夠將復雜瑣碎的事項聯系在一起,一環一環緊密相扣。而孩子們所講的故事就缺少連貫性,情節往往是相互分離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對非直接接觸到的事物的想法,是很多情節聯系在一起所激發的思索,這種思索能力本身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富有想象力的構思,可以稱為謹慎思考的前奏,并可以為思考提供前提。只是,構思并不是為了知識和真理才出現的,它與思維的目的不符——思維的目的在于獲取真理、知識和信念,所以,盡管這種過程與思維相似,但是并不能稱之為思維。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的表達者所表達的并不是確鑿無疑的事實,而是根據自己的想象構造出來的精彩情節。他們或許能夠說出很巧妙的故事,但卻無法生產知識,他們的思索只是感覺的一種表達和綻放。
(3)立足于非直接感受事物的信念
在這一層含義中,思維立足的是某種根據的信念,雖然這種根據并不是人們直接接觸到的事物,但可以是真實的知識,或者說是被認為是真實的知識。這種思維的特點在于其根據只是看起來可信的事物,它會拒絕看起來不可信的事物,并在這樣的基礎上去確立自己的信念。從中也可以看出,這些所謂的“根據”又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本身并沒有接受檢驗;另一種情況是根據已經接受檢驗。在生活當中,這兩種情況的差異是十分重要的。
就比如人們說“我曾經以為世界是平的”,或者說“我以為你從我的門前走過”,這些話語表達的都是一種信念。從本質上講,信念就是人們默認的經過證實或沒有經過證實的見解,所以信念的根據可以是充足的,也可以是不充足的,只不過人們在接受一種見解并讓它成為自己的信念之前,并不會考慮這些根據是不是充分。
這種思維是不自覺的,因為人們不會去想這種信念是否正確,這樣,信念本身就不知道來自哪里。或許它們是從我們無法注意到的渠道,被不知不覺地接受,成為我們思想的一部分。這種見解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見解,或者是來自某種權威的傳統、模仿、教誨,或者是與自己的期望和心愿相符。總之,它們并不是人們事先弄清了它們是不是已經有實實在在的根據,然后經過自己的判斷才形成的信念。
(4)用心調研而形成的信念
經過認真思維,有意識地去思考某個信念的性質、條件以及意義,是思維最精確的定義。在這層意義上,思維不再是自娛自樂的幻想,正如鯨魚無法騰云駕霧去飛翔,“世界是平的”也需要基于實在事物具有實在的特性這一根據,例如天體的物理研究、地質探測數據等。凡是持有這樣的信念的人們,都可以根據這一信念對事物的相關認識來安排自己的行動。
因為一個信念會給另外一個信念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人們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信念是不是有充足的根據或者理由,這一信念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可能后果。這也就意味著人的思維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人們曾經確信世界是平的,但是航海家哥倫布卻發現世界是圓的。人們之所以持有“世界是平的”這樣的觀點和看法,是因為這種信念被周圍普遍接受和宣揚,所以沒有人有能力或者勇氣去反對或者質疑這一信念。而且,人們所生存的土地看起來也印證了思維這個信念是正確的。
哥倫布的信念是經過了實踐與理論的印證的,這標志著我們要進一步去研究事實,重新審視那些客觀存在的證據,并且推敲這些證據的理論結果,彼此對照,通過已知的事實去加以核對。哥倫布一開始并沒有接受社會上廣泛流傳的信念,而是提出了質疑,并進行研究探索,從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和見解。就是這種敢于懷疑的態度,讓他去設想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去思索和調研,終于找到了證據來證明自己的信念是有道理的。
其實,即使最后證明了自己的懷疑是錯誤的,最終得出的信念也與傳統截然不同,因為它是通過一種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方式而得出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信念或者假說,都要用一種積極和用心的態度去思考,探尋其成立的依據是否為真,如果是,再進一步考慮這種信念能夠導致的結論,這個過程就完整地構成了思考。而前面所探討的三種含義僅僅能夠引出思考,不能稱為完整的思維過程;只有思考真正開始,并在可靠的依據指出上形成信念,才屬于真正的思維活動,才可以成為實際意義的思維過程。
2.思維活動的集中共有因素
雖然我們對思維的幾種不同含義作了相對具體的探討和分析,但是事實上,上述幾種思維活動并不存在明確的界限,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彼此相互交錯,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會覺得難以養成正確的思考習慣。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探討的任何一種思維活動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選用這些例子就是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它們的不同。現在,我們不再區分它們的不同,而是轉過身看一看非常基本的、介于用心思考和隨便想象之間的活動。為了更好地解釋思維的中心因素,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某天,風和日麗,一個人隨心漫步,邊走邊想一些事情。忽然,他發現空氣變得有點冷了,于是就想:可能是要下雨了吧!抬起頭一看,天空果然已經被烏云遮蓋。意識到暴風雨可能馬上來臨,他趕緊加快了腳步。
我們能否在這樣的描述當中發現思維活動的印記呢?漫無目的地走路一定不是,抬頭觀察天空也不是,想到下雨可能是,這屬于一種推測——他感受到了冷風,然后抬頭看見烏云,推測天快要下雨了。
我們再設想另外一種情景:一個人走在野外,他突然感受到了清涼,但并沒有想到下雨。然后抬頭看云,他看到天空有各種各樣的云彩,這時候,他感覺天上的云彩像一種形狀,像奔跑的馬,或者一個人的臉。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關于云彩的聯想。在兩種情況下,兩個人看到了一樣的東西,即天上的云彩,然后聯想到了沒有看到的事物——下雨和奔跑的馬、人的臉。暫且不去關注是什么因素讓他們感受到清涼,單單就聯想到不同的情況來說,這是一個共同因素,即想到未觀察到的事物。
但是,它們又有很明顯的區別。雖然看到天上的云彩而聯想到奔跑的馬或者人的臉龐,但是觀察者不會相信云彩真的是馬或者人臉,也沒有人會相信這是事實。所以,這只是一種想象,而不是思考。相反,抬頭看見滿天的烏云,然后聯想到烏云與下雨的關系,并由此推測出天要下雨的信念,在這個過程中,烏云成了下雨的依據。
思考還需要包含預示的關系,所以,想到一件事物預示出另外一件事物,從而考慮到一件事物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看作另外一件事物的信念的依據,這一切的過程和作用就是開動腦筋思考的中心功能。
在這里,和“預示”這一詞相同或者相似的詞語還可以有“顯示”、“指明”、“指出”、“表示”、“象征”、“暗示”等,當然,還有“表明”、“提示”這樣的相近詞。有時候提到由一個原則原理聯想到對另外一個原則原理的信念,還經常用到“意味著”這個詞。
所以,思考意味著對一種事物建立信念,是相信或者決定不相信信念的建立不是根據對這一事物的直接觀察,而是借助其他的事物,并將其作為自己的信念的依據理由或者憑證。以我們經常遇到的下雨這一事物為例,有時候,我們知道下雨是直接感受到天上落下的雨滴;有時候是看到地面或者草坪上的雨水雨珠;有時候是看到外面的人們都打著雨傘;有時候是注意到氣候變涼、烏云密布。
再如看人,有時候是直接看到了一個人;有時候是認為自己看到了一個人;而有的時候則是根據一些跡象,例如影子、鞋印等,來判斷我們所看到的一個模糊的影像是一個人。
在本書中,我們所談到的思維就是指這樣的一種思想活動,即以一種觀察到的事物為依據,去推測或者判斷出其他的事物,然后將作為依據的事物當作后者推測出的事物的依據或者基礎,這就是信念的產生。不過這個時候,信念還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好比一個人說:“我想應該是這樣的。”這其實意味著他還不確定到底是不是這樣的。推斷而得出的信念有可能在后來被證實,但是在這個階段,它一定還包含一些推測成分。
3.思維過程的實質:按照目的調節思維
我們已經探討了思維這一思想活動在思考過程當中比較顯見的表現,現在我們來談一談思考過程當中的一些次級過程。
思考的次級過程,簡單來講,就是用一種相對成熟、專業的思考方式去思考的過程,至少同嬰兒孩童時期的初級過程相比是如此。這個過程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一種困惑、猶豫和懷疑的狀態;其二是一番思索或者考察,要進一步去查清楚事實,用事實去證明或者否定自己所想到的信念。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1)困惑、猶豫、捉摸不定的狀態
以上文抬頭看天的事件為例,我們說到,一個晴朗的天氣,一個人在路上突然感受到陣陣陰涼,在剛剛感受到陰涼的時候,這個人一定會感到納悶和困惑:明明是艷陽高照,怎么會有陣陣涼意呢?他至少會有一瞬間存在著這樣的困惑,因為這種感受是出乎他的意料的,所以,這樣的感受會讓他感到驚訝和突然,需要他進一步探究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當然,作為旁觀者,我們知道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因為氣溫的變化。但是無論是否嚴重,這種現象總歸是一個會讓人有一瞬間的困惑的問題。正是這種突然的變化,使那個人感受到了不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他對原有的天氣的信念才受到了挑戰,從而進入了這種困惑、捉摸不定的狀態。
(2)查明情況
然后,這個人抬頭看天——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就是為了解決剛剛陰涼的感受所帶來的困惑和疑問。這個動作所蘊含的是這樣的思維和心理過程:艷陽高照的天氣怎么會突然出現一陣涼意呢?面對突如其來的涼意,他最初的感受是困惑,然后突然想到變天,所以抬起頭,看到了滿天密布的烏云。
如果說這就是調查研究,或許有些牽強,但是這樣的舉動的確是為了查明情況,解決內心感到困惑的問題。而這個過程就有可能證實他的推測,也有可能否定他的推測。可以說,他抬頭看天,為的就是掌握和感知新的事實,查明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推測的那樣——要變天了。
我們再來看一個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例:一個人走在一條他并不熟悉的道路上,走著走著,出現了一個岔路口。他停下腳步,不知道應該選擇哪條,猶疑不決。這個人有兩個選擇,或者隨便選一條,碰運氣;或者思考一下,判斷哪一條更加正確。
若是給出后一種選擇——思考一番,然后發現事實,去證明哪一條路正確,他就需要進行仔細觀察,判斷到底哪一條路是正確的。他或許應該站在高點的石頭上或者爬上樹向遠方眺望;或者每一天走一段試一試,通過路上的線索和印記,結合自己的記憶,去判斷正確的方向;如果能夠發現路標,那就更好了。
這個例子還可以更加抽象化。在生活當中,人們會遇到各種各樣類似“岔路口”的問題,不知道下一步應該怎樣做;面對不同的選擇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選哪個等。當我們的生活或者活動一帆風順、順利前進的時候,或者在我們的心態足夠舒適,可以有很多閑情逸致,任由自己的思緒浮想聯翩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費盡心思去思考。
但是,一旦我們前進的道路遇到選擇,或者我們的信念遇到困難和障礙,我們就會停下來去思索。在這種捉摸不定的狀態之下,思維就會像登山一樣,爭取攀登上一個足夠的制高點,從而極目遠眺,看到更加全面和廣泛的事實,并判斷這些事實之間的聯系。
在思想感到困惑的時候去爭取找到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整個思維過程的持續和導向作用因素。如果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需要克服的困難沒有出現,那么思維過程就是隨心所用,也就是開始我們所說的第一種思維含義;如果思維的過程是通過一種和平的方式轉到另外一種情景或者事物,那么思維就是第二種類型。
但是,如果存在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或者是一種模糊不定的狀態需要得到澄清,那么思維就有了一個需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說,思維需要流入一個渠道。任何一個可以想到的結論都會受到這個起調節作用的目的的檢驗,檢驗的目的是確認這些結論是不是適用于所面臨的問題。
同樣,采取的探索的類型也會受到理清思想困惑的需要的控制。比如一個旅行者的目的如果是發現最美的風景,那么他所要思考和檢驗的事項,就會與以發現城鎮為目的的旅行者不同。雖然他們都是旅行者,但是他們的目的不同,所以思維過程也存在差異。可以說,問題決定著思維的目的,而目的控制著思維的過程。
4.懷疑心態——激發思維的基本要素
思維產生的緣由就是遇到了某種困惑或者懷疑,這一點在前文中已經說明。在此,我們明白了思維并不是自發的燃燒,不是源自于一些自發的原則,它的產生和過程總會有一個誘因,也就是說,引發和激起思維的總會是某樣具體的事物。不論是一個孩子,還是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如果他們不曾有過困惑和心身不寧的體驗,不曾遇到過煩惱的困難,那么,讓他們去思維是不可能的,就像讓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身體抬起來一樣。
激發思維要求的是遇到一個困難,然后聯想下一步應該怎樣做,接著進入思考,琢磨解決困難的初步方案,找到解決具體情況的合適理論,再去考慮每一步的具體解決方法。一般而言,任何一種困惑都很難有現成的解決方法,所以人們只能依靠現有信息的啟示去思考,這就是思維產生的原因和意義。
這個過程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就是聯想。那么,聯想的源泉是什么呢?很顯然,人們的聯想只能依靠過去的經驗和曾經學習的知識。對于當前的困難,如果這個人多多少少了解當時的情況,接觸過或者解決過類似的問題,那么他就會有更多、更適合的聯系去實現問題的解決。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困惑會一直保持,除非這個人面對困惑時,具有能馬上想到的相當類似的經驗,否則他不會想出任何辦法去解決當前的困難。無論是什么樣的人,如果遇到一個此前從未經歷過的困難,讓他馬上想到解決的辦法都是不現實的。
當然,有人會說,他想到一個辦法,就會馬上確定下來。的確有這樣的情況存在,不過,這只是一種沒有批判的、最低限度的思維。只要在大腦當中將想到的解決方法認真思考一番,就意味著要找尋更多的證據,探尋更多的信息,去進一步驗證和考慮這個方法。最后的結果就像上文中所說的那樣,要么證實了這樣的見解,要么發現了它的不足和缺陷。
當遇到一個真實的困難,而且此前確實有解決類似困難的經驗可以借鑒的時候,思考的優勢和劣勢就會明顯地顯現出來。還有一個最省心省力的辦法,就是一個見解表現出來的時候,稍微思考一下就行了,而不是過深地去求證和研究,這樣就不會勞神費心。畢竟認真思考總會讓人感到疲憊,總需要克服那種“差不多就行了”的思維習慣和惰性,而且既然是克服,就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腦力勞動。
不論如何,思考本身就意味著在困惑面前有了一種見解,然后將這種見解先擱置,先去思考一番。這種擱置有時候會讓人感到焦慮或者辛苦,但不久我們將會看到,培養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最重要的就是養成一種正確的態度:一個見解出現的時候,先將它擱置,然后運用各種方法去思考,從中探尋新的信息和資料,去證明這個見解是否真正可行,或者將它證實,或者將它否定。也就是說,要保持一種懷疑的心態,保持一種系統而又持續的探索,這就是對思維的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