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要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
- 不吼不叫:媽媽這樣教,孩子一定喜歡(小學版)
- 韓笑
- 2090字
- 2018-01-23 16:05:01
寫給媽媽的話:
著名作家劉墉告誡為人父母者:父母不必在孩子面前扮演權威的角色,因為沒有一個人是權威。照照鏡子再來教育孩子,不要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來要求孩子。
生活案例
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問自己的媽媽:“是不是做媽媽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
媽媽回答:“當然啦!”
孩子又問:“電燈是誰發明的?”
媽媽說:“是愛迪生?!?
孩子馬上又問:“那愛迪生的媽媽怎么沒有發明電燈?”
這是一個小故事,卻說明了一個道理:權威往往只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殼子,尤其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是的,孩子既不能受清規戒律的束縛,也不應受到權威的壓抑。在權威壓抑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精神上就會產生種種缺陷,尤其是孩子的辨別能力就會萎縮。如果沒有辨別能力,也就談不上有獨特見解和創新精神。為了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我們決不能用不準反駁的權威去壓抑他們,而應該耐心地順著情理去疏導他們。
應對策略
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平等地爭辯討論,仍然是很多當代父母難以接受的事情。他們總以為這樣會降低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身份”,如果在爭辯中,讓孩子看到自己知識上的不足,抓住了錯誤,會更加跌面子。
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父母與孩子爭辯是件有益的事。德國漢堡有位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的實驗觀察后證實:“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毙睦韺W家認為:“能夠同父母進行爭辯的孩子,在以后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
因此,孩子與父母爭辯,不要怕丟了父母的面子,不要擔心孩子不尊重你,與你為難。孩子也是講道理的。你與孩子爭辯,孩子覺得你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里更加愛你,信賴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這有什么不好呢?
1.鼓勵孩子與自己爭辯
對孩子來說,與父母爭辯是一種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表現,是一種心理的宣泄。心理學家說:“爭執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爭辯表明孩子在走自己的路,認真思考問題,次數多了,他們會明白父母以及自己并不是樣樣都正確。這樣孩子就能弄清是非曲直,學會正確估量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養成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質,形成良好的人格。
父母允許孩子爭辯,還能活躍家庭氣氛,在感情交流、思想溝通中,表現了一種親情和友愛,能夠架起一座通向孩子心靈的五彩橋,它能促使孩子體驗父母情感的變化,正確對待父母和自己,正確對待所辯論的問題,化解矛盾,獲得共識。如果一個孩子從不與人爭辯,總是與世無爭,那么,他的勇氣、進取心、正義感等就值得懷疑了。
允許孩子和父母、老師辯論、討論,不要剝奪孩子和成人溝通交流的權利,和孩子對立起來。太多的“不準”又不給孩子解釋為什么,不準孩子爭辯,這樣樹立權威的父母和老師失去的是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我們必須知道,尊重是樹立“權威”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父母和孩子才能實現溝通的和諧暢通,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2.耐心為孩子的問題作答
另外還有一個父母們常犯的錯誤,就是當孩子提出一個他們答不上來的問題時,為了保住面子,隨便給出一個錯誤的答案,甚至以大聲呵斥來掩飾自己的尷尬。其實,世上的萬事萬物,誰會什么都懂?所以大人不要因為一時答不出孩子的問題而感到丟臉。不如老實對孩子說:“我也不太清楚,我們一起來研究吧!”這才是正確的態度,而且可以教導孩子凡事要“真”、不虛偽、實事求是,這才會有進步。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要給予鼓勵,并耐心地作答,決不欺騙孩子。在教育上,再沒有比教給孩子錯誤的東西更可惡的了,這個錯誤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因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堅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識。在給孩子解答問題時,要盡量做到你的說明不難懂,而且充分考慮到孩子在現有的知識與思維能力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因為父母如果隨便給一個過于深奧的答案,孩子不能理解,結果仍然解不開心中的疑團,他們會一直不停地追問下去,很多父母就是這樣被問煩的。
3.不要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
不要認為由于你比孩子懂得多,就有資格在他面前充當權威。當孩子問到你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你應該向他承認。假如,孩子問到你天文學方面的問題,你根本就一無所知,那么你就干脆老實地回答說:“這個爸爸也不懂?!庇谑悄銈儍蓚€人就可以一起翻書,或者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一起把那個問題弄懂,并且向孩子表示感謝:“如果不是你今天提問,爸爸至今也沒有弄懂這個問題呢。所以你以后要多多提問,我們一起來學習知識?!痹谶@樣的鼓勵下,孩子的問題肯定會源源不絕。
等到孩子再大一點,懂的知識更多一點,他再提出問題時,你不必立刻給出答案,而是讓他先思考一下,盡力自己去找出答案來。如果孩子給出的答案和你的不同,你也不必一口否定,而是幫他分析,找出錯誤。有時候你可以說:“其實你的答案也有道理,也許是爸爸錯了,我們去看看書上怎么說吧?!?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我們都應堅持將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從而也給孩子灌輸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