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洗滌心靈的塵埃,活出全新的自己

  • 給心靈洗個澡
  • 滕龍江
  • 10273字
  • 2018-02-01 14:03:53

浮華紅塵中,有很多的誘惑迷惑著我們的欲望和心智,名譽、金錢、地位等各種誘惑讓我們還不夠堅定的心難得寧靜,天長日久,我們的心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背負了沉重的包袱。我們被痛苦和負累包裹著,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生活也失去了昔日的快樂。

蒙塵的心,會變得灰暗和迷茫。心靈的房間,不洗滌就會落滿灰塵。放下心中的欲望,卸去心頭的重負,給自己的心靈洗個澡吧!清洗心靈的灰塵,心才能變得明澈亮堂,生活才會永遠陽光、快樂!

欲望太盛吞噬心靈的光澤

人,生而有欲。這欲望包括貪欲、報復欲、懶欲、自私欲、好利欲、好權欲、征服欲……欲望是人的本性,是人生活的方向,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千萬別忘了,欲望是把雙刃劍,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惡魔,是畫分善惡的起點,是痛苦和快樂的源泉。

欲望是人前進的動力。可是我們在欲望的驅使下,在前進的同時,也要知道量力而為、適可而止。不然,欲望發展至貪婪成性,就會在欲望中沉淪,迷失方向,走向絕望。

對于我們來說,有些欲望是自然的,另一些欲望則是無益的;在自然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必需的,而另一些純屬自然而已;在必需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幸福之所需,有些是身體安康之所需,而另一些只在維持生計……

人不能沒有欲望,不然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但人卻不能有貪婪,因為貪欲是個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人類欲望本身并沒有貪欲,如果一個人從煙霧彌漫的城市里來到一個松樹林里,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非常高興,誰也不會說他消耗氧氣是過于貪婪。貪婪是從一個人的需要和另一個人的需要發生沖突開始的,是由于必須用武力、狡詐、盜竊,從鄰人手中把快樂和滿足奪過來而產生的。”古希臘《伊索寓言》也告訴人們:“貪婪往往是禍患的根源。”“那些因貪圖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東西丟棄的人,是愚蠢的。”

世上沒有比永不知足的欲望而更大的災禍了。如果我們任由欲望的驅使,無窮無盡地追求一切,那么欲望就成了無底洞,就會吞噬我們的心靈,毀掉我們的人生。

其實,無論是擁有巨額財富,還是榮譽,還是蕓蕓眾生的仰慕,或任何導致無窮欲望的身外之物,都無法了卻心靈的煩擾,更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我們不可悖逆天性,而應順性而為。懂得適可而止的人,才能懷一顆平常善良之心;才能淡泊名利,對他人寬容;才能對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

給心靈洗個澡

苦惱往往源于無益的毫無節制的欲望,源于自我折磨。倘若一個人能克制欲望,他便為自己贏得了徹悟人生的至福。

貪婪讓心蒙上了沉重的灰塵

貪婪的人,被欲望牽引,欲望無邊,貪婪無邊。

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隸,他們在欲望的驅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終。

貪婪的人,常懷有私心,一心算計,斤斤計較,卻最終一無所獲。

一個窮人會缺很多東西,但是,一個貪婪者卻是什么都會缺!

貧窮的人只要一點東西,就可以感到滿足,奢侈的人需要很多東西也可滿足,但是貪婪的人卻需要一切東西才能滿足。所以貪婪的人總是不知足,他們天天生活在不滿足的痛苦中,貪婪者想得到一切,但最終兩手空空。

有一則寓言。

上帝在創造蜈蚣時,并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們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它還快,心里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愈多,當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它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腳放在蜈蚣面前,任憑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貼去,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它開始要跑步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這些腳噼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得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致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蜈蚣因為貪婪,想擁有更多的腳,結果卻適得其反,腳卻成了束縛它行動的繩索,代價可謂慘重。

《圣經》上曾經說過,如果你得到的是整個世界,而喪失了自我的生命,那么,你也得不償失。因貪婪得來的東西,永遠是人生的累贅。貪婪,輕則讓人喪失生活的樂趣,重則誤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這或許便是貪婪的代價。

為了讓生活充滿快樂,丟掉貪婪的包袱吧!人生苦短,讓我們瀟灑走一回吧!

給心靈洗個澡

不貪圖身外之物,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襟懷。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活得輕松,過得自在,遇事想得開,放得下。

一個人的土地有多大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里總是塞滿了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法國杰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么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凈,是因為欲望太多,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桿,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桿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于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么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得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的最好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里鉆。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么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么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

讓我們斬除過多的欲望吧,將一切欲望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欲求浮現。這樣,你才會發現真實、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擁有這種超然的心境,你做起事來就能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面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而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

心靈沒有欲望雜念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我們就會活得輕松,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里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給心靈洗個澡

人生好像一條河,有其源頭,有其流程,有其終點。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長,最終都要到達終點,流入海洋,人生終有盡頭。活著的時候,少一點欲望,多一點快樂,有什么不好呢?

五分硬幣和十分硬幣

美國第九位總統威廉·亨利·哈里森小時候曾有一段時間被人認為很傻。為什么呢?鄰居們做過這樣的試驗:拿出一個五分的硬幣和一個十分的硬幣,讓小哈里森從里頭挑一個,小哈里森每次都拿那個五分的。每次都屢試不爽,大家均以此為樂。

一個外地人路過此地,聽說這件事后,感到很奇怪,于是親自試驗了一回,果然和大家說的一樣。外地人仔細觀察小哈里森的言行后,拍拍他的肩膀笑著說:“小朋友,你一點也不傻,你很聰明。”小哈里森也笑了。外地人沒有再說什么就走了,鄰居們都感到有些納悶。

后來,終于有人想明白了為什么:如果小哈里森拿了十分的硬幣,下次就不會有人去做這樣的試驗了,他每次五分的收入就將終止。小哈里森原來是棄眼前的小利來保留長遠的利益,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長遠眼光,可真了不起!鄰居們都贊嘆不已。

一個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要能走遠,首先他得站得高,看得遠。只有看得長遠,他才能對自己以后要做的事情心里有底,才知道自己行進的方向,以及需要為此采取什么樣的行動。

眼光長遠的人往往不容易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有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說明了這一點。他們有的面臨著金錢的誘惑,有的經歷了困境的阻撓,但他們往往能夠執著于自己的夢想,從而擺脫眼前利益的誘惑,沖破困境的束縛。因為他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未來的圖景,所以他們能意志堅定,矢志不移。

短視者只能迎接失敗,即使他們曾經擁有過很優越的條件。他們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在透支享受今天的同時,忘記或忽略了給明天播種,最后只能被明天拋棄。

眼前的利益或許更具誘惑力,但你必須知道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也許你暫時地失去了眼前的利益,但是你卻能在未來的日子里收獲甚豐。

所以,眼光長遠的人往往能走在時代的前沿。他能看見別人所不能看見的東西,掌握事態發展的未來趨勢,因而能先行一步。在我們這個競爭日趨激烈、創業變得很艱難的時代里,這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給心靈洗個澡

人最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而失去了長遠利益。不要被微小的成就所誘惑,因為那樣會使你安于微小。

洗滌心靈的污染

我們都有清理打掃房間的體會,每當整理完自己最愛的書籍、資料、照片、唱片、影碟、畫冊、衣物后,你會發現:房間原來這么大,這么清亮明朗!自己的家更可愛了!

其實,心靈的房間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污染心靈的廢物一塊一塊清除,勢必會造成心靈垃圾成堆,而原來純凈無污染的內心世界,亦將變成滿池污水,讓你變得更貪婪、更腐朽、更不可救藥。

一個人,在塵世間走得太久了,心靈無可避免地會沾染上塵埃,使原來潔凈的心靈受到污染和蒙蔽。心理學家曾說過:“人是最會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動物之一。”的確,清潔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們制造的成堆的垃圾,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而人們內心中諸如煩惱、欲望、憂愁、痛苦等無形的垃圾卻不那么容易處理了。因為,這些真正的垃圾常被人們忽視,或者出于種種的擔心與阻礙不愿去掃。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擔心掃完之后必須面對一個未知的開始,而你又無法確定哪些是你想要的。萬一現在丟掉,將來想要時卻又撿不回來,怎么辦?

對于這一點,古代的圣者先賢看得很清楚。圣者認為:“無欲之謂圣,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縱欲之謂狂。”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在于他心靈的純凈和一塵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于他心中的灰塵太多,而他自己還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繼而清洗心中的灰塵,讓自己純凈的心靈重新顯現。

清洗心靈的污染,就要做到心無掛礙,心存簡單,不要讓太多的欲望糾纏心靈,使自己終日惶惶不安地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種種需求中,在物欲的羅網里苦苦掙扎。

清洗心靈的污染,就不要讓太多的灰塵蒙蔽自己的心智,不要讓太多的名利思想遮去心頭燦爛的陽光,不要讓太多的欲望不停地抽動生活的陀螺。

我國古代僧人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如明鏡,纖毫畢見,洞若觀火,那身無疑就是“菩提”了。但前提是“時時勤拂拭”,否則,塵埃厚厚,似繭封裹,心定不會澄碧,眼定不會明亮了。繁忙的生活中,我們要記得時常給自己心靈來一次掃除、清洗,讓心靈重新變得明亮、輕松起來。

給心靈洗個澡

在人生道路上,唯有洗凈心靈的污染,才能避免自己的心智受到欲望和世俗觀念的迷惑,才有可能避免誤入阻礙我們成熟的岔路,陷入歧途。我們應當時常對自己的心靈進行洗滌,從而為內心的寧靜帶來一次次飛躍。

拂拭心靈的灰塵

你一定有過年前大掃除的經驗吧。當你一箱又一箱地打包時,是不是驚訝自己在過去短短幾年內,竟然累積了那么多的東西?你是不是懊悔自己為何事前不花些時間整理,淘汰一些不再需要的東西,否則,今天就不會累得你連背脊都直不起來?

大掃除的懊惱經驗,讓很多人懂得一個道理:人一定要隨時清掃心靈中過多的累贅,洗滌心靈中不必要的“灰塵”,讓心靈變得明朗起來,讓生活變得輕松起來。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在人生路上,每個人是不是在不斷地累積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人際、健康、知識等等;另外,當然也包括了煩惱、憂悶、挫折、沮喪、壓力等等。這些東西,有的早該丟棄而未丟棄,有的則是早該儲存而未儲存。

漫漫人生,要定期對自己的心靈進行清除,除去心靈中的累贅和負擔。

1.對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必須立刻放棄。

心靈掃除的意義,就好像是生意人的“盤點庫存”。你總要了解倉庫里還有什么,某些貨物如果不能限期銷售出去,最后很可能會因積壓過多拖垮你的生意。因此,你必須及時清除心靈中不必要的東西。

在人生諸多關口上,我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得做“清掃”。念書、出國、就業、結婚、離婚、生子、換工作、退休……每一次清掃,都迫使我們不得不“丟掉舊的你,接納新的你”,把自己重新“掃”一遍。

2.給生命留夠發展的空間。

有一個作家和一群好友準備去探險。當時,正逢要去的地方遭受嚴重旱災。在旅途中,作家隨身帶了一個厚重的背包,里面塞滿了餐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指南針、觀星儀、護理藥品等。作家對自己的背包很滿意,認為已為旅行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一天當地的向導檢觀完作家的背包之后,突然問了一句:“這東西讓你感到快樂嗎?”作家愣住了,這是他從未想過的問題。他開始問自己,結果發現,有些東西的確讓他很快樂,但是,有些東西實在不值得他背著它們,走了那么遠的路。

作家決定取出一些不必要的東西送給當地村民。接下來,因為背包變輕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有束縛,旅行變得更愉快。他因此得到一個結論:生命里填塞的東西愈少,就越能發揮潛能。從此,他學會在人生各個階段中定期解開包袱,隨時尋找減輕負擔的方法。

生命的進行就如同參加一次旅行。你可以列出清單,決定背包里該裝些什么才能幫你到達目的地。但是,記住,在每一次停泊時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么該丟,什么該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來,讓自己活得更輕松、更自在。

給心靈洗個澡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每天都忙忙碌碌,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以至于總是沒能好好靜下來,給自己的心靈做下“清掃”,清除那些不必要的“灰塵”?

清掃心靈的垃圾

《王陽明全書》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名叫楊茂的人,他是個聾啞人,陽明先生不懂得手語,只好跟他用筆談,陽明先生首先問:“你的耳朵能聽到是非嗎?”答:“不能,因為我是個聾子。”問:“你的嘴巴能夠講是非嗎?”答:“不能,因為我是個啞巴。”又問:“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嗎?”但見楊茂高興得不得了,指天畫地回答:“能!能!能!”

于是陽明先生就對他說:“你的耳朵不能聽是非,省了多少閑是非;口不能說是非,又省了多少閑是非;你心知道是非就夠了。”倒有許多人,耳能聽是非,口能說是非,眼能見是非,心還未必知道是非呢!

我們有很多的是非,都是聽來的,人家第一句話,就叫你暴跳如雷,第二句話就叫你淚流成河,那人家豈不成了導演,而我們也就當了演員。還有很多的是非,都是說出來的,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哪怕兩片薄薄的嘴唇,都會把人間搞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可見很多的是非都是聽來的,都是說出來的。

你痛苦就是因為你太執著,看不開、也放不下,自然把自己給綁死了,而不得解脫,若能看開了放下了就不至于如此。

如何創造幸福人生呢?所以用創造而不用追求,因為創造主權在我,要,就可以得到;而追求,往外追、往外求,萬一追不到、求不得,煩惱還是要來的。

所以用創造,而不想用追求。快樂幸福才是真的,學問大、名位高、財富多,也是為了快樂。假如錢很多很多而不快樂,那個錢寧可不要。假使你擁有了一切,而喪失了自己,那是非常痛苦的,這叫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效果不彰。所以快樂、幸福非常重要。

快樂是要自己快樂,讓別人來分享你的快樂,每天早上垃圾車來把垃圾全部帶走,有形垃圾容易處理,無形的垃圾最難處理。什么是真正的垃圾呢?怨、恨、惱、怒、煩,這才是真正的垃圾,假若今天你把這些垃圾,請垃圾車全部帶走,你今天就沒有垃圾了。也就是說,只要你每天清掃心靈的垃圾,你就能得到幸福和快樂。

給心靈洗個澡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斗志,我們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

放下心靈的包袱

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地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喑啞……為什么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里裝的什么?”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里面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于是,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后,大師說:“你扛了船趕路吧!”“什么,扛了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么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松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原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經歷是一筆財富,但它有時也會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所以要懂得放手,丟掉那些失敗、哭泣、煩惱,輕輕松松上路,才能越走越快,越走越歡愉。

給心靈洗個澡

生命是一艘船,需要不斷地精簡裝備,該放手時就放手,才能輕松前進,收獲更多。

心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

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

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這時黑指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請問現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說:“我并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統統放下,再沒有什么了,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

黑指婆羅門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

我們在肩上的重擔,在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使人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必要的時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為一條幸福解脫之道!

我們常說“拿得起,放得下”,其實,所謂“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躊躇滿志時的心態,而“放得下”,則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難或者辦事不順暢以及無奈之時應采取的態度。一個人來到世間,總會遇到順逆之境、遷調之遇、進退之間的各種情形與變故。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這樣一種心境,就能對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輕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

給心靈洗個澡

拿得起,放得下,心靈就會輕松,心胸自會坦然,生活就會自在,人生就會舒暢。

人生的加減法

有時,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識、追求成功、追求富貴都沒有錯。

但有時也需要用減法,遠離名利、看淡成敗、安于淡泊。宋代林逋在《省心錄》中說:“飽肥甘、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在我看來,老子和林逋這兩位智者勸導人們要知足、節制、知止,其實質上就是說人生需要減法,要學會選擇,要懂得放棄。

減法人生使人更能清醒科學地悟透人生的內涵,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舍,有所為、有所不為,使人生不至于走向極端,從而使人生更充滿活力,更健康、更有利于社會,進而使人更有意義。

有一個人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他知識淵博,工作很出色,曾被領導派出去深造。他的奮斗目標是當單位的一把手,在各個方面都做著積極努力,似乎勢在必得。

可有一天,在競爭中,他沒有如愿,巨大的精神壓力使他變成了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常莫名其妙地哭哭笑笑,有時唱歌不止。一個優秀的人才就這樣變成了廢人。

實踐人生減法可使人生免災,這樣的例子實在不少。

范蠡、文種幫越王勾踐復國雪恥滅了吳國,范蠡功成身退,做買賣去了。他曾勸文種離開,可文種還是迷戀于功名,不聽范蠡之言,不懂得放棄,最后被勾踐所殺。古代官場黑暗,人人自危,功成身退,只是尋求自保而已,不足為訓。但“不貪為寶”這話卻是至理名言。不貪包括不貪權、不貪財、不貪色等。縱觀當今一些步入人生險灘的貪官們,大多貪權、貪財、貪色,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給心靈洗個澡

人生即哲學,刻意追求本不該屬于自己的東西,往往會適得其反,失去自己原本擁有的東西。該得則得,該放就放,一張一弛乃人生一大智慧。

清空心靈,生命煥然一新

有一個掃地和尚的故事,說的是一座縣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剛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天天如此,小城里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樹,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見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干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著宇,字跡大都磨損,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老和尚在世時,有一位將軍在這小城扎營,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將軍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對著他唱了一首歌: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

世上無處不凈地。

有人說這是傳說,也有人說這是真事,但有無此事并不重要。這個故事能使人徹悟打掃心地的要義:心明清凈才是人生智慧的提煉和升華。

每過一段時間,我們都要清理一番家里的物品,有保存價值的留下,估計意義不大的把它們賣掉,甚至干脆扔進垃圾桶。這種清理讓人感到無比快樂,每做一次,就有一種又丟掉了一個包袱的感覺,那種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設計生活的壓抑感也會一掃而空。

人的心靈也像一個家,它的容量是限定了的,不管你名氣多大,職位有多高,也不管你擁有多少金銀財寶,你都無法突破這種限定。而人生一世,難免有挫折、失敗、不幸,難免有痛苦、寂寞、孤獨,這些東西就像舊書報和廢手稿一樣,它們于你的人生毫無用處,卻侵占了大量的生命空間,如果不及時清理它們,它們就會慢慢地膨脹,讓我們的心靈變成了一個生活的垃圾坑。

清空心靈,就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積存的灰塵污垢;清空心靈,就是要收獲未來的光榮與輝煌;清空心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

給心靈洗個澡

清掃了心靈的垃圾,心靈就會煥然一新;清空了心靈,我們也就有了讓生命再次遠行的條件。

高貴的心靈,不沉的方舟

像行駛在滾滾江河里的航船無法躲避濁流和漩渦一樣,我們的心靈在現實的生活里也無法躲避庸俗的纏繞;曾經有多少燃燒著渴望卓越之火的靈魂,卻在人生的歲月里被庸俗的浪花濺濕了理想的柴薪,窒息了進取的烈焰。然而,那些無論在任何境況下都不愿失去自己高貴心靈的追求者,卻乘著永不沉沒的生命方舟揚帆前進,任憑那庸俗的濁流在舟底暴漲翻卷,也只能將那些沙塵埃土、腐枝敗葉吞沒。

高貴的心靈也許并不鄙視庸俗,就像雍容典雅的蘭花不會鄙視善于獻媚邀寵的月季,但高貴的心靈絕不會在庸俗的泥淖中沉淪。

高貴的心靈也許會在歲月里與庸俗乘坐同一班列車,就像美麗的天鵝與丑陋的野鴨,在遷徙的途中會在同一個湖泊里歇息,但細細地傾聽那湖面上晚風送來的陣陣夜歌里,恐怕沒有一個人會把天鵝動聽的聲音當成嘶啞的鴨鳴。

高貴的心靈也許會與庸俗穿著同樣色彩和款式的衣服,就像同一條藤上開放的爭奇斗艷的花朵。但庸俗卻如那隨風飄落后陷于虛空的謊話,而高貴的心靈卻是碩果累累。

高貴的心靈也許會常常被庸俗所嘲笑,就像不修邊幅的大學者常常會受到披金戴銀、衣冠楚楚者的鄙視一樣。但高貴的心靈不會去作任何尋求廉價贊美的努力,而是在庸俗的嘲笑里保持著自己的清醒和獨立。

高貴的心靈根植于生命的大智大慧,而庸俗卻產生于愚昧無知;高貴的心靈常常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因此,他總是養護好自己胸中的浩然之氣以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而庸俗卻處處表現著自己的不可一世的自大和雞鳴狗盜般的“小聰明”……

幾千年前,當有人拿一塊碩大明潔的美玉去賄賂宋國的宰相子罕時,遭到子罕的拒絕。賄賂者以為子罕不識貨,就對他說:“這塊玉可是經過玉匠鑒定過的價值連城的稀世之寶啊!”子罕卻擲地有聲地答道:“我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這寶,我們倆都應該各安其寶啊!”好一個“以不貪為寶”,這不正體現著一個人的高貴心靈嗎?在這樣高貴的心靈面前,天下任何財寶都為之黯然!

高貴的心靈之所以高貴,正是因為它雖被庸俗所包圍或纏繞,但卻不會被庸俗所污染。

高貴的心靈是永不沉沒的人性的方舟,任憑庸俗的流水泛濫橫溢,它永遠都將保持住自己的高度!

給心靈洗個澡

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就能使我們在濁流與漩渦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就能使我們在世俗中“壯懷不逐秋容變,一任瀟瀟雨滿簾”。我們要時刻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無論處在何種環境中都能保持那份純潔,而不被世俗所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江市| 台中市| 文昌市| 深水埗区| 兴义市| 德阳市| 张家口市| 高州市| 吉林市| 壤塘县| 皋兰县| 竹北市| 马尔康县| 彭山县| 南投市| 靖宇县| 凤凰县| 徐州市| 武夷山市| 拉孜县| 虞城县| 水富县| 中西区| 从江县| 尚志市| 横山县| 翁源县| 杭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石门县| 同江市| 游戏| 方城县| 文化| 新沂市| 长宁县| 顺平县| 福海县| 太仓市| 大丰市|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