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吃才健康,會睡才長壽:《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秘法
- 朱麗娟
- 3325字
- 2019-01-03 16:09:43
第三節 寒熱適宜
《素問·熱論篇》:“帝曰:熱病可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這段話可以這么理解:黃帝問岐伯:熱病已經痊愈,但是經常會有余邪沒有清除干凈,這是為什么呢?岐伯回答說:之所以留有余邪沒有清除干凈,是因為我們在發熱比較嚴重的時候,卻沒有注意自己的飲食,強迫自己吃飯,所以在病好后有余熱遺留。像這樣的情況,都是病勢雖然已經康復,但尚有余熱蘊藏在體內。如果勉強病人進食,則必定會因為飲食不能得到充分消化而化生為熱,與生病的時候殘存的余熱結合,又重新發熱,所以就會出現余熱不盡的情況。
《素問·咳論篇》認為:“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素體蘊藏寒邪的情況下,再加上由于吃了寒冷的飲食,寒氣在胃內分布到機體,會循著肺脈向上,到達肺部,導致肺寒,這樣就使機體本來蘊藏的寒邪和從飲食中感受的寒邪相合,在肺臟滯留不去,從而成為肺咳。
從以上《內經》原文論述中我們認識到,飲食的寒熱對我們的健康,尤其是對疾病的痊愈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如果您對食物寒熱性質的劃分還不是很明確,那么,這里我們再為大家推薦5個分辨食物寒熱的簡易方法(此方法能粗略區分食物的寒熱性質,但某些特殊食物不建議采取這種方法)。
1.向陽植物偏熱,背陰食物偏寒
有向陽性或生長在空中的食物,比如栗子、向日葵等,因為接受的光照充足,所以性偏熱;一些背陰、朝向為北的食物,比如木耳、蘑菇等,見到陽光比較少,吸收的濕氣重,所以性偏寒。
2.顏色偏紅,性偏溫;顏色偏綠,性偏寒
簡單來說,顏色偏紅的植物,如棗、辣椒、石榴等,雖與地面接近生長,但果實能吸收較多的陽光,所以性偏熱;綠色植物如綠色蔬菜、綠豆等,接近地面,吸收地面濕氣,所以性偏寒。
3.春、秋季食物性熱,冬、夏季食物性寒
橙子、蘋果等春、秋季食物多偏熱性。一些夏季盛產的食物,因為接收的雨水較多,所以性寒,如黃瓜、西瓜、梨等;而在冬季生長的食物,如香菇、大白菜、冬瓜、白蘿卜等,由于冬天天寒地凍,寒氣重,所以性偏寒。
4.味甜、辛的食物性熱,味苦、酸的食物性偏寒
味甜、辛的食物因為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較長,所以性熱,如柿子、大蒜、石榴等;相對來說,苦瓜、苦菜、芋頭、梅子、木瓜等偏寒。
5.陸上植物偏熱,水生植物偏寒
長在陸地的食物,如山藥、土豆、花生、姜等,由于長期埋在土壤中,水分較少,所以性熱。相對這些植物來說,多數水生植物生長在水中,如海帶、藕、紫菜等,性偏寒。
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來看,也不缺乏飲食要注意搭配適宜的例子。比方說眾所周知的經典組合——羊肉+蕎麥,不失為“寒熱互補”的“典范”哦!從植物屬性來看,蕎麥,又名三角麥,屬蓼科,在我國比較常見的品種主要有韃靼蕎麥和普通蕎麥2種,即我們常說的苦蕎和甜蕎。蕎麥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種植歷史,最早和蕎麥有關的記載見于公元前5世紀的《神農書》,書中記載,蕎麥是當時栽培的8種谷物之一。現代研究證明,蕎麥中的蛋白質主要為水溶性清蛋白、鹽溶性谷蛋白和球蛋白,不含面筋蛋白;蕎麥中膳食纖維的含量相比于一般精制大米中的高出10倍之多;和一般谷物相比,蕎麥含有的鐵、錳、鋅等微量元素也相對較多。此外,經檢測,蕎麥中含有19種氨基酸,其中賴氨酸(生長發育必需氨基酸之一)的含量是白面中賴氨酸含量的2.8倍。我們平時經常吃的玉米、小麥、大米等谷物中,蛋氨酸含量較高,而賴氨酸的含量較低,單單以此類谷物為主食,尚不足以維持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賴氨酸。而蕎麥所含的必需氨基酸中,賴氨酸含量高而蛋氨酸的含量低,這樣正好可以彌補我們常規主食所形成的賴氨酸不足。雖然蕎麥的熱量較高,但是不僅不會引起肥胖,還能起到調脂減肥的效果。中醫認為,蕎麥性涼,能夠健胃,消食積,收斂止汗。據《本草綱目》記載:甜蕎性味甘、平、寒、無毒,苦蕎性味苦、平、寒。蕎麥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臟滓穢”(即蕎麥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夠為生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有助于消化,幫助體內代謝物的排出)。任何食物,過猶不及。蕎麥雖然有諸多的好處,但它性寒,所以消化功能較弱、脾胃虛寒及經常腹瀉的人,不宜吃蕎麥。哪怕是正常的人,一次也不宜攝入太多,以50~100克為宜,過食會引起腹脹等不適癥狀。
羊肉性溫,具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的作用。對于虛勞羸瘦,腰膝酸軟,臟腑五勞七傷有很好的療效。中醫認為,羊肉還有補腎壯陽的作用,男士可以選擇經常食用。在《本草綱目》中,將羊肉稱為益血氣,補元陽的溫熱之品。人們適時地多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此外,冬季吃羊肉也是不錯的選擇,食之可以起到防寒和進補的雙重功效。多吃羊肉還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提高身體素質。羊肉較牛肉和豬肉的膽固醇、脂肪含量少,而且肉質細嫩,所以人們常說:“要想長壽,常吃羊肉。”
再說到蕎麥和羊肉組合。一般我們吃蕎面的時候,是少不了羊肉的,多用羊肉作湯。羊肉性溫熱,蕎麥性寒涼,兩者結合,寒熱互補,吃起來香,還不會導致腸胃不適。正如民間唱的那樣,“蕎麥疙饦兒羊肉湯,死死活活相跟上”,就是這個理兒啦!既然說得這么好吃又有營養,怎能不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蕎麥面的做法呢?蕎麥面雖然好吃,但做起來卻也不是那么簡單的。因為蕎麥的組成中缺乏面筋,沒有彈性和延展性,不像一般和成的面粉那樣能搟成面條,或者蒸成饃、烙成餅。想要做成蕎麥面需要一點訣竅:一般將20%~30%的小麥面粉和進蕎麥面粉中,就能增加彈性和延展性,如此一來,就能隨心所欲地做成麻食、面條、烙餅、饸饹了。
有沒有垂涎欲滴的感覺?但是,食物固然美味,吃起來還是有很多注意事項的哦!“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品嘗美味的同時,千萬別忽視了健康。蟹固然美味,但和很多食物是不能一起食用的。
蟹不能和梨同食。寒性的螃蟹,加上涼性的梨,會對脾胃造成損傷,引發消化不良。所以,盡管梨乃緩解秋燥的“良藥”,但是吃蟹的時候,兩者也只好暫時保持距離了。尤其是脾胃虛寒的人,更應該加倍注意。蟹不能和羊肉同食,因為螃蟹性寒,而羊肉性甘熱,若二者同食,不僅對羊肉的溫補作用大打折扣,而且還會對脾胃功能造成影響。素有脾胃功能虛弱或陽氣較虛的人,很容易因為這樣不健康的飲食方法,導致脾胃功能失常,甚至影響人體元氣。同樣的道理,螃蟹也不宜與具有溫補作用的泥鰍、狗肉等同時食用。吃螃蟹后也勿吃香瓜,香瓜性甘寒而滑利,本身具有除熱通便的作用。如果和蟹一起吃,就會造成胃腸損傷,易致腹瀉。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吃螃蟹呢?推薦吃螃蟹的時候搭配溫酒。吃海蟹的時候喝點酒,還能起到消毒殺菌的功效。此外,吃蟹的時候喝點黃酒或白酒,也能起到解表驅寒的作用,消除或減輕因吃螃蟹所帶來的不適感。但是,吃螃蟹的時候,切忌喝冰鎮過的飲料,如此一來,會加重胃寒的狀況。說到吃螃蟹的時候搭配酒,就不得不多提一句了。在葡萄酒領域,白葡萄酒一直是海鮮類食物的絕配,從未被超越過。不僅僅因為白葡萄酒清爽的口味,與以鮮味為主的食物搭配更為適合,還因為和紅葡萄酒比起來,白葡萄酒的殺菌作用更強。愛喝葡萄酒的西方人很早就發現,吃海鮮的時候若飲用白葡萄酒,就不易發生食物中毒,長久以來便形成了吃海鮮搭配白葡萄酒的習慣。這個道理用在大閘蟹身上,自然也可以成立。然而在中國,又有著另一種選擇。國內自古以來就有螃蟹和黃酒是絕妙搭配的說法,并且這種習慣是有一定科學依據加以支持的。蟹雖然味道鮮美,但是性寒,過食則容易傷及腸胃;然而恰恰相反,黃酒素有活血暖胃的作用,并且黃酒性溫和,所以公認黃酒乃食用蟹時的最佳選擇。再者,從口感上來說,黃酒的甘醇加上蟹肉的鮮甜,也是十分和諧的搭配。
吃螃蟹時還可搭配生姜,姜醋能夠促進蟹的鮮美口感,這是搭配的亮點之一。再者,姜性熱,有辛辣味,能夠溫胃祛寒;姜汁還有去腥、解毒和殺菌的作用。因此,平時容易頭疼或者比較怕冷的人,食用螃蟹的時候可以多放些姜。當然,如果不能適應姜味的人,放些蒜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于事物的追求,也有這樣的含義。但是,當我們在追求這些美味的食物時,一定要留心這些食物的特性,并且結合自身的特點作出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