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一個會交談的人,首先就必須得做一個會傾聽的人,也就說要先做一個好聽眾。
傾聽,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要求聽別人講話要用心、要細心。傾聽,即細心聽、用心聽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禮貌,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第二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協作、共事,善不善于傾聽,不僅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準,還關系到能否與他人建立起一種正常和諧的人際關系,關系到能否善于與他人合作,利用別人的智慧。傾聽也是一種學習,一種溝通,一種尊重。在傾聽中,我們會了解到很多信息,獲得很多思想;會點燃思維的火花,產生思維的靈感。
“傾聽”主要有三個層次:
層次一:在這個層次上,聽者完全沒有注意說話人所說的話,假裝在聽其實卻在考慮其他毫無關聯的事情,或內心想著辯駁。他更感興趣的不是聽,而是說。這種層次上的傾聽,導致的是關系的破裂、沖突的出現和拙劣決策的制定。
層次二:人際溝通實現的關鍵是對字詞意義的理解。在第二層次上,聽者主要傾聽說話者所說的字詞和內容,但很多時候,還是錯過了講話者通過語調、身體姿勢、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所表達的意思。這將導致誤解、錯誤的舉動、時間的浪費和對消極情感的忽略。另外,因為聽者是通過點頭同意來表示正在傾聽,而不用詢問的方式澄清問題,所以,說話人可能誤以為所說的話被聽者完全理解了。
層次三:處于這一層次的人表現出一個優秀傾聽者的特征。這種傾聽者在說話者的語言信息中尋找感興趣的部分,他們認為這是獲取新的有用信息的契機。高效率的傾聽者清楚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態度,能夠更好地避免對說話者作出武斷的評價或是受過激言語的影響。好的傾聽者不急于作出判斷,而是感同身受對方的情感。他們能夠設身處地看待事物,采用詢問而不是辯解的形式。
下面我們來談談在傾聽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1)表示傾聽的誠意。
交談是由聽和說兩部分組成的,在交談過程中,聽和說是交替進行的,所以學會傾聽別人的談話很關鍵。在傾聽別人說話時,不但要兼顧耳到,還須兼顧心及各種器官的集中,眼睛要始終注視著對方,拿出你的誠意,真心地關注他人的話語。即使你不發表任何見解,也能使自己和同學、和朋友都產生一種相互間被信任的感覺,而從中得到慰藉。
(2)保持好奇心。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用心傾聽別人的談話,那就必須對別人的談話內容保持好奇心,并能夠利用對方說話的間隙,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表示你對他說話內容的關注。比如,“有這種事?”“太有趣了!”這一定可以令對方感覺到被重視,愿意與你繼續交談下去。如若你心不在焉,或者做一些與談話無關的事,甚至當他偶然問你一些問題時,你會因為沒有留心聽他說話而無從回答。這樣別人就會覺得你不尊重他,自然也就會沒心情和你繼續交談下去了。
(3)不要隨便插話或糾錯。
也許對方說的話是不對的,但即使這樣,你也不要在別人說話中間隨便插話或糾正錯誤,這不僅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而且還是不禮貌的表現。即使他真的講錯了,或者你不同意他的看法、見解,也要耐心等待別人說完,然后再找時機婉轉地糾正他的錯誤,或者表達你的見解。
(4)適當給予回應。
適當予以回應,這樣可以讓人覺得你在用心聽他講話,他會更愿意與你交談。當然,適當的回應并不代表只說一些“嗯”、“哦”、“是嗎”、“啊”之類的詞,總說這些詞,不僅令人聽起來枯燥單調,而且對方也會懷疑你是在敷衍他。你不妨用“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或“我想我明白了”等簡短的話語來代替那些單調的詞語。
(5)用眼神回應對方。
當你不方便插話時,眼神的交流就顯得很重要。這不僅表明你在認真聽他講話,而且對方也能從你的眼神中把握你的感受,以便調整自己的談話。
我們要善于去接近和親近周圍所有的人,要學會傾聽他們的傾訴,對你周圍的親人、朋友甚至所有不相干的陌生人,伸出你的手,在別人最困難迷惑的時候拉上一把,用心地去傾聽,就是一種深愛,就可以帶給大家溫暖和陽光。傾聽,更是個人修養的體現。學會傾聽,善于傾聽,你將逐漸地成熟起來。
9.通過心理暗示,讓對方知趣
如何通過心理暗示,讓對方知趣,瓦解對方的心理防線呢?
(1)說話聽聲,鑼鼓聽音。
生活中有許多話不用直接說出來,話里帶出來就行了,更不能直接表現出來,得靠暗示來表達。于是便有一語雙關、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等旁敲側擊的藝術性語言。
有一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問蘇聯,當他準備搭乘專機訪問其他城市時,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到莫斯科機場送行。正在這時,飛機出現故障,一個引擎怎么也發動不起來。機場地勤人員馬上進行緊急檢修。尼克松一行只得推遲登機。
勃列日涅夫遠遠看著,眉頭越皺越緊。為了掩飾自己的窘境,他故作輕松地說:“總統先生,真對不起,耽誤了你的時間!”一面說著,一面指著飛機場上忙碌的人群問:“你看,我應該怎樣處分他們?”
“不”,尼克松說,“應該提升!要不是他們在起飛前發現故障,飛機一旦升空,那該多么可怕啊!”尼克松的話里有辛辣的諷刺、澀澀的挖苦、無聲的指責,而這些卻是以貌似夸獎的話傳達出來的,聽了這話,除了苦笑,還真什么也說不出來:人家可沒有任何難聽的話,何必落個“自作多情”、“神經過敏”的把柄呢。不過,多練習“解話”、“接話”的功夫可提高你表達言外之意的本領。
(2)暗藏釋說,以柔克剛。
在交際場合,遇到小人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我們可采用以下策略:
①以牙還牙。
及時巧妙地抓住對方講話內容中的漏洞反戈一擊,來揭露丑惡,戲弄無知,回擊惡意的挑釁,以解脫窘境。安徒生十分簡樸,曾戴著一頂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個過路人取笑他:“你腦袋上邊那個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隨即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個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腦袋嗎?”思維敏捷的安徒生這一答話,就是沿用對方譏笑話的句式來譏笑對方,使旁觀者痛快淋漓、覺得酣暢。
②以退為進。
有時在交談中,表面退縮,實則是為了更有力的反擊,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先把手往后拉,目的是為了使箭射出去時更有力。古代齊國晏子出使楚國,因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諷:“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說:“齊國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舉袖子能把太陽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樣,人們摩肩接踵,怎么會沒有人呢?”楚王繼續揶揄道:“既然人這么多,怎么派你這樣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說:“我們齊王派最有本領的人到最賢明的國君那里,最沒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國君那里。我是齊國最沒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國來了?!睅拙湓捳f得楚王面紅耳赤,自覺沒趣。這個故事中晏子的答話就是采用以退為進之法,貌似貶自己最沒出息,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國,這是“退”,實則是譏諷楚王的無能,這是“進”,以退為進、綿里藏針,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
③暗藏鋒銳。
在某些場合,將某一固定詞拆開來解釋,賦予原詞新奇意境,便能化腐為奇,博得喝彩。有一次,周恩來接見美國記者,有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挑釁地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呢?”周恩來總理聽了,很自豪地回答說:“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為馬路?!蹦莻€記者聽后啞口無言,一副窘態。周總理這一妙答,巧妙利用拆詞法,創造了一種新奇的含義,時而“山重水復疑無路”,忽而“柳暗花明又一村”,點石為金,化拙成巧。既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又巧妙地回擊了那個美國記者。真可謂藏鋒處鬼神莫測其淵,露銳處天下莫擋其勢。
話里藏話,總體上有兩個基本功:一是能夠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惡毒之意,否則便會成為笑柄,白白被人耍了自己還賠著笑臉。二是要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話說得很藝術,又讓聽話之人心領神會,明白你話中的鋒芒所在。你的敵人發出的旁敲側擊之音,暗含惡毒之意,這是一種無形的霹靂,可能會讓你身敗名裂,萬萬不可小視。對待居心不良的暗算之“飛鏢”的上策便是接鏢有術,還以顏色。維護自己的名聲和面子,是自我保護、立足于世的必備功夫。
(3)駁人面子,點到為止。
在人際關系中,出于各種原因有時我們會駁別人的面子,這種事情如處理不當,便容易得罪人、結仇家;別人有愧于你,也應該“得饒人處且饒人”,但“饒人”的方式又不能生硬。利用話里藏話暗示他人,是應時刻記住的奧妙技巧。
①拒絕有方。
有些求人的人,由于種種原因,不好意思直接開口,喜歡用暗示來投石問路。這時你最好用暗示來拒絕。
兩個一起打工的老鄉,找到城里工作的李某,訴說打工之艱難,一再說住旅店住不起,租房又沒有合適的。言外之意是要借宿。
李某聽后馬上說:“是啊,城里比不了咱們鄉下,住房可緊了。就拿我來說吧,這么兩間耳朵眼大的房子,住著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兒子,沒辦法晚上只得睡沙發。你們大老遠地來看我,不該留你們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幾天嗎?可是做不到??!”
兩位老鄉聽后,就非常知趣地走開了。
②指責有術。
一般說來,爭辯中占有明顯優勢的一方,千萬別把話說得過死過硬,即使對方全錯,也最好以含沙射影之言暗示他,迫使對方認錯道歉,從而體面地結束無謂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