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脊梁也許會被木棍或石頭打斷,但是我永遠不會因他人的言語而迷亂。”在加拿大杰斯帕公園,有一座十分漂亮的山,我時常在那里仰望這座山峰。這座山的名字叫伊迪絲·卡維爾,為的是紀念一位名叫伊迪絲·卡維爾的護士,她在1915年10月12日被德軍槍決,她在死前表現得慷慨凜然。她所犯的罪名,是在比利時的家中收容照料法軍和英軍的受傷士兵,并幫他們逃到荷蘭。臨刑那天的清晨,一位神父走進她的牢房,為她做臨終祈禱。她說出了那句永垂不朽的話,后來這些話被刻在了紀念碑上:“我知道愛國還不夠,我還應不對任何人懷有怨恨。”四年后,她的遺體被送到英國,人們在西敏寺大教堂為她舉行了安葬典禮。在旅居倫敦的那一年里,我時常到國家肖像畫廊的對面去,站在伊迪絲·卡維爾的雕像前,默誦這句名言。
要想忘記或原諒敵人,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去做一些自己理想中無法辦到的事,然后你會發現,那些屈辱和仇恨根本就無足輕重。對于與理想無關的事情,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理會。
1918年,密西西比州的一處松樹林里發生了一件很有戲劇性的事情,這件事差點讓某人被處以火刑。這個人名叫勞倫斯·瓊斯,是位黑人講師,他創辦了一所學校,我還去他的學校做過演講。
這件事發生在很早以前,那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的情緒比較敏感,很容易做出沖動的事情來。當時在密西西比州的中部有這么一種說法:德國人正挑唆黑人叛亂。有人就告發說勞倫斯·瓊斯正發動叛亂。原來當時勞倫斯·瓊斯正在教堂里對人們大聲演講:“生命不息,戰斗不止。我們黑人應該武裝起來,用戰斗爭得自己的立足之地。”當時有很多白人在教堂外聽到了他的演講,他話里的“戰斗”“武裝”等詞語足以作為他企圖發動叛亂的證據。于是有些年輕人在晚上跑出去,拉來一群人,沖進教堂,把勞倫斯·瓊斯綁了起來。他們把他拖到一英里遠的野外吊了起來,然后在下面堆滿干柴,想要把他燒死。
這時,有人說了一句話:“讓他說一說臨終遺言吧。”于是勞倫斯·瓊斯活動一下被繩子套上的脖子,站在干柴上,發表了一段關于自己人生和理想的演說。
他曾就讀于愛荷華大學,由于成績優秀,性格善良,而且在音樂方面有特殊天賦,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1907年大學畢業,他拒絕了一家酒店提供給他的職位,也拒絕了一位富人資助他音樂事業的提議。他有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比這些事業都要遠大。他曾讀過布克爾·華盛頓的傳記,從那時起就確立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讓那些貧困的孩子接受教育。所以,他毅然回到了密西西比州以南25英里的一處貧窮的地方。他用手表換來一些錢,用這筆錢建立了他的露天學校。學校的桌椅就是樹林中的樹墩。
有很多白人曾對他建立學校給予幫助,送給他金錢、土地、木頭和牲畜。他用這些作為資本,讓那些沒上過學的孩子接受教育,讓他們將來成為合格的農民、工人或者廚師。他把自己這些年來所做的事情,一一講述給那些滿腔怒火、想要燒死他的人。
后來,有人問勞倫斯·瓊斯,是否還記恨那些曾經想燒死他的人。他說,自己還有那么多的理想要實現,哪還有時間記恨別人。他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實現他的理想中了。他說:“我沒有時間爭論,也沒有時間悔恨,任何人都不能引起我的仇恨。”
在整個事件中,勞倫斯·瓊斯都表現出了令人驚嘆的坦然。他不開口祈求,只是向人們講述自己的理想。終于那些人被他打動,其中一個參加過南北戰爭的老兵說:“我相信他。他說的那些白人我都認識,我想我們誤會他了。我們不應該燒死他,他是在做好事,我們要幫助他。”然后他摘下自己的帽子,在人群中傳遞,當帽子傳回他手里的時候,里面放著52.4美元,這是那些剛剛還想燒死他的人為勞倫斯·瓊斯捐贈的。
1900年,伊匹克忒修斯曾說:我們種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我們所犯下的錯誤,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一個人明白了錯誤與代價的關系,那他就不會再對別人發火,不會再遷怒他人、苛責他人、記恨他人。”
在整個美國歷史上,林肯所受到的非難、怨恨和攻擊,可以說比任何人都多。然而我們從那些描述他的書籍中,看不到任何他記恨別人的記錄。對于某項工作的人選,他從不會把自己的對手排除在外,即使那些人曾經侮辱或攻擊過他,只要對方適合某個職位,他同樣會像任命自己的朋友一樣任命那個對手。他也從來沒有因為某個人是自己的對手,就把對方從職位上排擠下去。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例子,麥克里蘭、愛德華·史丹頓、蔡斯等人,他們都曾經攻擊或侮辱過林肯,然而他們都被林肯委派到了重要職位上。
林肯認為:“人們并不會因為做了什么而被頌揚,同樣也不會因為做了或沒做什么而被撤職。每個人都受限于自己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會受來自家庭的影響,所以他們才是現在這樣,而且會一直這樣。”
在我的童年時期,我的家人每天晚上都會從《圣經》里挑選出一句話來朗讀,然后一起跪下誦讀“家庭祈禱文”。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父親在密蘇里州的莊園里誦讀的那些話:“愛你的仇人,溫柔對待怨恨你的人。咒罵你的,你應為他祈禱,羞辱你的,你應為他祝福。”我相信,只要人類還有希望,這句話就會永遠流傳。我的父親嚴格遵循著這些話,所以他的內心擁有王侯將相都難以比擬的安寧。
【不奢求他人的感激】
人們很容易忘記感恩,假如我們總是施恩圖報,那得到的必然是無盡的煩惱和痛苦。
不久前,我在得克薩斯州遇到了一個怒火填胸的商人。旁邊的人跟我說,他會把自己的事情一點不漏地告訴剛剛認識十五分鐘的人。事實果然如此,很快,我就了解了令他發怒的事情的經過。事實上,是他的怒火讓他忍不住傾訴這件事。
11個月前,他給自己的員工發了年終獎,34位員工,總共得到了1萬美元的獎金。然而讓他氣憤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對他表示感謝。他說:“早知如此,我就一分錢都不給他們。我真是后悔死了。”
曾有人說:“那些心中填滿怒火的人,必然也充滿怨恨。”我不得不說,此人心里就已經滿是怨恨。這個人差不多有60歲,按照人壽保險公司的說法,人的壽命在60-80歲之間。照這么算的話,這個人還有十四五年可活,當然是在他幸運的情況下。然而他卻愚蠢到用一年的時間來記恨一件過去如此之久的事情。說真的,我的心里滿是嘆息。
記恨和后悔對他根本毫無益處,他應該好好想想,為什么那些員工都不感謝他。是不是他平時對員工太苛刻,報酬低而工作重?是不是在員工的心里,年終獎是他們應得的,屬于工資的一部分?是不是他平時太過嚴肅了,以致員工不愿親近他?又或者,是否員工認為他是為了逃稅才發年終獎的?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也許那些員工真的是自私、不懂感恩的,我們都不知道真相到底是怎樣的,他要求別人對他感恩,正是錯在他不了解人性。
假如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你會不會期望他對你表示感謝?想必會的,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法官山姆·里博維茲曾做過刑事律師,在他手下逃脫電椅刑罰的人有七十八個。可是,其中有多少人對他表示了感謝呢,即使僅僅寄一張圣誕賀卡也行?事實是,一個都沒有。
這一點在金錢方面體現得更為突出。我的朋友查爾斯·施瓦伯跟我講述了他的一件事:有一名銀行的出納員,為了炒股票而挪用了銀行的公款。為了不讓他坐牢,施瓦伯用自己的錢幫他堵上了窟窿。在一段很短的時間里,那個人對施瓦伯感激萬分。然而過了不久,他便換了一副嘴臉,甚至開始謾罵和攻擊施瓦伯。
如果你把你的一百萬美元給了你的一位親戚,你覺得他會感激你嗎?有人曾做過這樣的事,他就是安德魯·卡內基。當時假如他能活過來的話,就會看到他的那位親戚正在罵他呢,因為他只給了親戚100萬,而把365000000美元捐給了慈善機構。
人性是很難改變的,所以我們對此也只能徒呼奈何。羅馬帝國皇帝奧勒留對這一點有很明智的見解,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我又要去見那些自私刻薄、不知感恩的人了,不過并不為此難過,因為世界本就是這個樣子的,總會有這樣一群人存在。”當你為人們不知感激而難過時,到底錯在誰?是錯在人們不該如此,還是錯在不了解人性?假如我們不再苛求別人感激我們,那當人們真的如此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難過,如果偶然有人表達了感激,那豈不是一種驚喜。
我在這個篇目中要談的第一點,就是人們很容易忘記感恩,假如我們總是施恩圖報,那得到的必然是無盡的煩惱和痛苦。
有一個住在紐約的女人,過著形單影只的生活,并因此不斷抱怨,責怪自己的親朋都遠離自己。如果你了解了真相,便會知道為何如此了。
每當有人來看望她,她就不斷講述自己如何照顧侄女們,如何在她們得麻疹、腮腺炎或者咳嗽的時候,對她們精心照料,甚至養育她們,供她們中的一個讀商學院,照顧其中的另一個直到結婚才離開。但是她的侄女們很怕來看望她,偶爾來也只是為了盡自己的責任。原因就是,只要她們一來,這個女人就會好幾個小時連續不斷地抱怨、責罵和嘆息。
后來,她逼迫侄女們看望自己的手段基本不再管用,于是她又創造了一種方法:心臟病發作。給她做治療的醫生說,她確實有心悸亢進癥狀,但是她的發病比較“神經”,完全是由感情問題引起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
她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別人的感恩,那是她理所應得的,而她真正需要的,卻是別人的關心和愛。可是她越是這樣,越得不到真正的愛。像她這樣的女人有很多,別人的忘記感恩、遠離和拋棄會讓她們出現各種疾病。她們需要愛,但是要想得到愛,唯一能做的就是施恩不圖報,不去奢求他人的感恩。
可能有人覺得這太理想主義,然而我認為,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最簡單的常識,它能讓我們變得快樂。
說一個我自己身邊的例子。小時候,我家非常貧窮,總是欠著債,可是每年我的父母都會找機會捐些錢或東西給孤兒院。那所孤兒院位于愛荷華州,不過我的父母根本沒有去過那里,他們也不期待得到那些孤兒的感激。很有可能他們并沒有得到除感謝信之外的感激,但是他們得到了最大的回報,那就是幫助孤兒的快樂。
離開家后,我每年圣誕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改善生活,但是他們很少用這筆錢給自己買東西。每次圣誕前夕回家,父親都會告訴我,他買了一些煤和其他東西送給鎮上一些貧窮的女人,她們有很多孩子,但是沒錢過冬。我的父母付出卻不求回報,他們幫助別人,將得到多么大的快樂!
亞里士多德曾說:“理想中的人,應該以助人為樂,以受惠為恥。幫助別人的人高貴,受人幫助的往往低賤。”我想,我的父母應該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種理想的人,那種得到極致快樂的人。
然后是我在本篇要講的第二點: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那就不要奢求別人的感激,施予本身就會帶來快樂。
莎士比亞塑造的經典角色李爾王曾經說過:“一個沒有感恩之心的孩子甚至毒過毒蛇的牙。”在幾千年的人類歷程中,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因為孩子的不懂感激而悲傷難過。但是孩子們的感恩之心從何而來呢,那只能是從我們的教育中來。人類的天性就是忘記感恩,就好像自然叢生的雜草一樣,而感恩則像一株玫瑰,需要有人施肥、灌溉,有足夠多的呵護才行。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懂感恩,那責任應該在我們自己,我們都沒有教他們感恩,又為什么苛求他們?
我認識的一位家住芝加哥的人,有兩個繼子,不過他總是跟人抱怨這兩個繼子不知道感激自己。當然,他的抱怨是有原因的。他娶了一個帶著兩個兒子的寡婦,為了讓兩個兒子上大學,這位太太讓他到處去借錢。當時他在一個紙盒廠工作,每星期的工資只有40美元,這些錢要用來買食物、衣服等生活用品,要付房租,還要用來還債,壓力可想而知。可是他毫無怨言,埋頭苦干,一干就是四年。然而,并沒有人感激他,太太覺得這是他應做的,兩個繼子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兩人連個謝字都沒有,從不覺得自己欠繼父什么。
這件事錯在誰呢?繼子有錯,這位太太更有錯。她覺得不應該讓孩子年紀輕輕就負疚在身,不想讓他們背上心理包袱,所以從來不說“你們繼父對你們太好了,供你們讀完大學”這種話,而總是教導他們:“這是你們繼父的責任。”她覺得這樣是對兒子好,但其實她這是在讓孩子往斜路上走,讓他們覺得全世界都欠自己的。這種觀點帶來了惡果,兩個兒子中的一個因為想跟老板“借”點兒錢,被送進了監獄。
為人父母的一定要謹記,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巨大影響。再說一件事吧。這件事的主角是我的姨媽,她就從來沒有想過讓孩子感激自己。在我小的時候,姨媽跟她的婆婆住在一起,后來又接來自己的母親同住。直到現在我仍能記起兩位老人圍坐在壁爐前的情景。當然,兩位老人也會給姨媽帶來麻煩,可是從姨媽臉上看不到絲毫不快。她悉心照料兩位老人,讓她們頤養天年。另外,她還有六個孩子要照顧,不過她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從不因照顧兩位老人而期待他人的贊揚。她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而且自己樂于承擔這份責任,覺得這是種快樂。
現在的她,已經守寡20多年,6個孩子已經成家立業,每個人都希望能跟她住在一起。這些孩子都尊敬她、愛她,想要陪在她身旁。這并不是感恩,而是真正的愛。她在孩子們小的時候用愛灌溉他們,現在他們也懂得付出愛了。
所以,要想讓孩子懂得感恩,一定要以身作則。我們應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在孩子面前貶低別人對自己的好,不要說“表妹送的這些桌布,其實都是她自己做的,根本沒花錢”這樣的話。你的順口一說,可能就會被孩子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