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種野菜野外識別速查圖鑒
- 岳桂華 王以忠 于愛華
- 4771字
- 2019-03-01 11:30:31
(4)葉緣有齒、葉對生或輪生
八寶景天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70厘米,不分枝。葉對生,矩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邊緣有疏鋸齒,無柄。傘房花序頂生;花密生,花瓣5,白色至淺紅色,寬披針形。
【分布】多栽培。分布云南、貴州、四川、湖北、陜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浙江等地。
【藥用】7~8月間采收全草。有清熱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赤游丹毒、疔瘡癰癤、火眼目翳、煩熱驚狂、風疹、漆瘡、燒燙傷、蛇蟲咬傷、吐血、咯血、月經量多、外傷出血。煎湯,15~30克,鮮品50~10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摩涂。
【食用】未開花前采摘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

八寶景天
牛膝菊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0~80厘米。莖圓形,有細條紋,節膨大。單葉對生,葉片卵圓形至披針形,邊緣有淺圓齒或近全緣,基出3脈。頭狀花序小,舌狀花白色,1層;筒狀花黃色。瘦果有棱角,先端具睫毛狀鱗片。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于田邊、路旁、庭園空地及荒坡上。分布于浙江、江西、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藥用】夏、秋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扁桃體炎、咽喉炎、黃疸型肝炎、咳喘。煎服,30~60克。
【食用】春、夏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可炒食、涼拌。

牛膝菊
金紐扣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紫紅色,直立或斜生。單葉對生,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邊緣有淺粗齒。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深黃色,雌性花,1列,舌片黃色或白色。瘦果,三棱形或背向壓扁,黑色,頂冠有芒刺2~3條或無芒刺。花期夏季。
【分布】分布于華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藥用】春、夏季采收全草(天文草),鮮用或切段曬干。有止咳平喘、解毒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咳嗽、哮喘、百日咳、肺結核、痢疾、腸炎、瘡癤腫毒、風濕性關節炎、牙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煎湯服,6~15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毒性】全草有小毒。

金紐扣
羅勒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80厘米,全株芳香,莖四棱形。葉對生,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全緣或具疏鋸齒。輪傘花序,花冠淡紫色或白色,伸出花萼,唇片外面被微柔毛,上唇4裂,裂片近圓形,下唇長圓形,下傾。小堅果長圓狀卵形,褐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分布】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藥用】開花后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陰干。味辛、甘。有疏風解表、化濕和中、行氣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感冒頭痛、發熱咳嗽、中暑、食積不化、不思飲食、脘腹脹滿疼痛、遺精、月經不調、牙痛口臭、皮膚濕瘡、癮疹瘙癢、跌打損傷、蛇蟲咬傷。煎服,5~15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含漱。
【食用】春季采摘嫩葉,用沸水焯熟,可涼拌、蒸食、油炸。也可作為燉湯、炒菜時的調味品。

羅勒
薄荷
【識別】多年生芳香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單葉對生,葉片長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細尖鋸齒,密生緣毛。輪傘花序腋生,愈向莖頂,葉及花序遞漸變小;花冠二唇形,淡紫色至白色。小堅果長卵球形。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分布】分布于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各地。
【藥用】夏、秋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分次采割地上部分,曬干或陰干。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煎服,3~6克。
【食用】采集幼苗及未開花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

薄荷
地瓜兒苗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0~100厘米。葉交互對生;狹披針形至廣披針形,邊緣有粗銳鋸齒。輪傘花序腋生,花小,花冠白色,鐘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裂片幾相等。小堅果扁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陜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
【藥用】夏、秋季莖葉茂盛時采割地上部分,曬干。有活血調經、祛瘀消癰、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血腹痛、瘡癰腫毒、水腫腹水。煎服,10~15克。
【食用】春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涼拌、炒食、做湯。秋冬季采挖地下莖,洗凈,可涼拌、腌咸菜。

地瓜兒苗
風輪菜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5~1米。莖四棱形,具細條紋,密被短柔毛。葉卵形,邊緣具大小均勻的圓齒狀鋸齒,兩面密被短硬毛。輪傘花序多花密集,半球狀,沿莖及分枝形成寬而多頭的圓錐花序;花冠紫紅色,冠筒伸出花萼,外面被微柔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先端微缺,下唇3裂。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于山坡、路邊、林下、灌叢中。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及云南。
【藥用】夏季開花前采收地上部分(斷血流),曬干。味微苦、澀。有收斂止血的功效。主治崩漏、尿血、鼻衄、牙齦出血、外傷出血。煎服,9~15克。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食用】春季采摘嫩葉,用沸水焯熟后,可涼拌、清炒。

風輪菜
藿香
【識別】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0~110厘米。莖直立,四棱形,略帶紅色。葉對生,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形,邊緣具不整齊的鈍鋸齒,齒圓形。花序聚成頂生的總狀花序;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東、西南及河北、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藥用】當花序抽出而未開花時,擇晴天齊地割取全草,曬干。味辛。有祛暑解表、化濕和胃的功效。主治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足癬。煎服,6~10克;外用適量,煎水洗。
【食用】3~6月采摘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去異味,可炒食、涼拌、做餡。

藿香
紫蘇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200厘米,具有特殊芳香。葉對生,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輪傘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冠唇形,白色或紫紅色。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布】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藥用】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紫蘇葉,曬干。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紫蘇子,曬干。紫蘇葉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紫蘇子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主治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食用】采集幼苗及未開花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涼拌、炒食。

紫蘇
草本威靈仙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80~150厘米。葉4~6枚輪生,無柄,葉片長圓形至寬條形,邊緣有三角狀鋸齒。花序頂生,長尾狀;花紅紫色、紫色或淡紫色,4裂,花冠筒內面被毛。蒴果卵形,4瓣裂;種子橢圓形。花期7~9月。
【分布】生于路邊、山坡草地及山坡灌叢內。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省北部、甘肅東部及山東半島。
【藥用】夏、秋季采收根及全草,曬干。味辛、微苦。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風熱、咽喉腫痛、腮腺炎、風濕痹痛、蟲蛇咬傷。煎服,10~15克,鮮品30~60克。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食用】夏季采集新鮮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去苦味,可涼拌、炒食。

草本威靈仙
千屈菜
【識別】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高30~100厘米。葉對生或三葉輪生,披針形或闊披針形,全緣,無柄。花組成小聚傘花序,簇生,因花梗及總梗極短,因此花枝全形似一大型穗狀花序;花瓣6,紅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針狀長橢圓形。蒴果扁圓形。
【分布】生于山谷濕潤地、水溝邊。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江西、四川等地。
【藥用】盛花期采收全草,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味苦,有毒。有鎮痛、止咳、利尿、解毒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腸炎、痢疾、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水腫、疥癬瘡腫、蛇蟲咬傷。煎服,3~6克。外用適量,搗汁涂。
【食用】文獻記載全株有毒,不建議食用,更不能大量、長期食用。

千屈菜
桔梗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莖通常不分枝或上部稍分枝。葉3~4片輪生、對生或互生,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邊緣有尖鋸齒,下面被白粉。花1朵至數朵單生莖頂或集成疏總狀花序,花冠闊鐘狀,藍色或藍紫色,裂片5,三角形。蒴果倒卵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分布于我國各地區。
【藥用】春、秋二季采挖根,洗凈,除去須根,趁鮮剝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味苦、辛。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的功效。主治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煎服,3~10克。
【食用】未開花前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炒食、做餡、制干菜。

桔梗
輪葉沙參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1.5米,莖不分枝。莖生葉3~6枚輪生,葉片卵圓形至條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狹圓錐狀花序,花序分枝(聚傘花序)大多輪生,生數朵花或單花。花冠筒狀細鐘形,口部稍縊縮,藍色、藍紫色,裂片短,三角形。蒴果球狀圓錐形或卵圓狀圓錐形。花期7~9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華東、廣東、廣西、云南、四川、貴州。
【藥用】春、秋季采挖根(南沙參),除去須根,洗后趁鮮刮去粗皮,洗凈,干燥。味甘。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的功效。主治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干咳痰黏、胃陰不足、食少嘔吐、氣陰不足、煩熱口干。煎服,9~15克。
【食用】未開花前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炒食、做湯。春、秋季挖掘根,可炒食、燉菜。

輪葉沙參
豨薟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50~100厘米。枝上部密被短柔毛。葉對生,葉片闊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淺裂或粗齒。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總花梗密被短柔毛;花黃色,邊緣為舌狀花,中央為管狀花。瘦果倒卵形,有4棱,黑色,無冠毛。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藥用】夏、秋二季花開前和花期均可采割全草,曬干。味辛、苦。有祛風濕、利關節、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煎服,9~12克。外用適量。
【食用】未開花前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用清水浸洗,可炒食。

豨薟
菊芋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3米。莖被短糙毛。基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有葉柄,葉柄上部有狹翅;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邊緣有鋸齒。頭狀花序數個,生于枝端;舌狀花淡黃色。瘦果楔形。花期8~10月。
【分布】我國大多數地區有栽培。
【藥用】秋季采挖塊莖,夏、秋季采收莖葉,鮮用或曬干。味甘、微苦。有清熱涼血、消腫的功效。主治熱病、腸熱出血、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煎湯,10~15克;或塊根1個,生嚼服。
【食用】秋冬季采挖塊莖,可炒食或腌制咸菜。

菊芋
白花敗醬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100厘米,根莖有腐敗的醬味。葉對生;葉片卵形,邊緣具粗鋸齒,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聚傘花序多分枝,呈傘房狀的圓錐花叢;花冠5裂,白色;果實倒卵形,背部有一小苞所成的圓翼。花期9月。
【分布】生長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藥用】夏、秋季采收全草(敗醬草),全株拔起,除去泥沙,洗凈,陰干或曬干。味辛、苦。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腸癰、肺癰、癰腫瘡毒、產后瘀阻腹痛。煎服,6~15克。外用適量。
【食用】未開花前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炒食、做餡或制干菜。

白花敗醬
狹葉蕁麻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莖直立,有四棱,被螫毛。單葉對生,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邊緣有粗鋸齒。雌雄異株,花序長達4厘米,多分枝;雄花花被4;雌花較雄花小,花被片4。瘦果卵形,包于宿存的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等地。
【藥用】夏、秋季采收全草(蕁麻),切段,曬干。有祛風通絡、平肝定驚、消積通便、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產后抽風、小兒驚風、小兒麻痹后遺癥、高血壓、消化不良、大便不通、蕁麻疹、跌打損傷、蟲蛇咬傷。煎服,5~10克。外用適量,搗汁擦或搗爛外敷;或煎水洗。
【毒性】蟄毛有毒,被刺可引起劇痛。

狹葉蕁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