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然的世紀
地球及其組成
自然的分類
倘若將一個忘掉所有東西或只對周圍的事物殘留很少意識的人安放到自然里面,他肯定會對自然界里的所有東西都感到新奇。他剛開始或許什么都搞不清楚,不過倘若我們將他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一次又一次地加深,他將迅速對那些有生命的物質產生相對總體的感受,也可以很容易區分出這些有生命物質與其他無生命物質之間的不同之處,從而越來越輕易區分出不同物質,動物、植物和礦物這三個類別也會在其腦海里形成。他對土地、空氣和水這三樣毫不相同的事物也會產生一種明晰的概念,還會在腦海中產生對生活在地上、水里、天空中的動物相對獨特的概念,四足獸、鳥類和魚類的劃分從而很容易被做出。他也會在植物領域將樹木和別的植物區分開來,這種區分方式越來越清楚、明白,主要是按照高度、材料、外形劃分這三種方式。當我們對自然中的事物進行劃分時,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他以對事物進行簡單的考察作為劃分的基礎。
我們可以想象,假如他所掌握的知識更豐富一些,那么看待整個自然的視角也就與原來不一樣。舉個例子來說,當他研究自然界中的獸類時,首先被他排在第一位的會是他覺得重要的、好奇的、熟悉的物種,倘若在獸類中他偏愛馬、狗、牛等,觀察這些家畜將會耗費他所有精力;他會不管不問那些他不太熟悉的物種;對于像大象、羊駝等這樣一些在特殊氣候條件下生活的獸類,只有擁有相關的知識,并且受到好奇心的驅使,他才會作進一步研究。他對自然界的其他物種(像魚類、鳥類、蟲類、貝類、植物類、礦物類等)也會同樣選擇最熟悉的、對自己作用最大和最有必要的事物進行研究,并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將它們劃分類型。
在所有的分類方法中,上面所說的那種方法是最規范的,也是被我們認可的應該遵循的劃分原則。剛開始,我們采用與之前所列舉的例子相同的方式來對事物進行分類,我們與這些事物的關系,我們對它們的熟悉程度,這兩點都被我們拿來作為依據,一步步選擇不同的研究對象。相比其他精細、繁復的觀察方法,這種最簡單、最自然的方法更有用。因為在所有可以采用的方法中,沒有哪個方法比這個更使我們能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去做,所以在考察與我們相關的物種時,這種方法更適合我們。
地球
地球幅員遼闊,它將高地、幽谷、平原、大海、沼澤、江河、洞穴、火山等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些事物的形成好像沒什么規律可循,也沒有一定的規則。金屬、礦物、沙石、瀝青、泥土、水等這些偶然的、沒有規律可循的物質,也存在于地球上。
然而,倘若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噴發后的火山,就能夠看到一些我們原先看不到的現象:巖石上到處都是裂縫和斷裂,一個島嶼新生出來,平地被火山掩蓋,巖洞被火山灰填充,我們看到了這些景象就會明白,在地球上,任何一個現象的產生與其他現象都有一定關聯。在早些時候,地球上輕的物質會被重的物質所壓,柔柔的、軟軟的物質會把硬邦邦的物質包圍起來,干的、濕的、熱的、冷的、容易碎裂的物質全都以一種融合的狀態混合在一起。
這樣的現象類似一堆垃圾,也像一片廢墟的世界,只是我們在這片“廢墟”上生活沒有危機。人類、獸類、植物在這個地方一代代地繁衍,周而復始。那些在地球上的事物也遵照一定的次序循環往復,大地穩固地將豐富的生活資料提供給人類;大海也在一定的范圍內遵循一定規則活動;大氣按照常規流動;一年的四個季節也在一定周期內循環往復,這里的一切都生機勃勃,它的大趨勢是安定、寧靜與和諧。造物主以其實力和聰慧深深地震撼了我們。
大海和沙漠
大海
假如我們從一個很高的位置遠望地球,所看到的首先是水,它覆蓋了地球大部分的面積。這些水充斥在地球最低洼的地方,一直水平的它們好像始終都保持著穩定和停滯的狀態。但是,我們現在認識到它們在流動,而且這種力量很強烈,它的存在打破了平靜,使得大海的水面起起落落,波濤滾滾,在一定時期內反復而均衡地運動。
我們接下來把視線投向海洋底部。海洋底部也像不平的地表一樣高低起伏,也有山峰、低谷、深谷和各種各樣的巖石。假如海面突出來的島嶼被我們當作高高的山峰的話,海水便占據著這座大山的山腳,在高度上,有些山峰和海平面差不多處在同一平面。我們還能夠看到,海中好像有一種流得很急的水流(它們不同于普通運動),它們不時流向相同的方向,不時又往相反的方向而去,但好像被一股力量束縛在它的界限之內,與束縛大地江河的力量一樣,永遠沒有變化,在一定的范圍內流淌。風暴地帶往往最容易出現流得很急的水流,襲擾的暴風雨在狂風下速度被加快,大海和天空都變得動蕩、混沌;沸騰的海底活動在風暴的引發下,使得火山蘇醒,將炙熱的氣體浪潮從海洋底部噴發出來,摻雜著水、硫黃和瀝青向天空流去。
我們接著從大山中走開,來到浩瀚無垠的海底平原,這是一個一直保持寧靜但也到處充滿危險的地方,在這里行駛,就算是具有很高的駕駛水平也無可奈何,因為風暴在那里會顯現出它的威武,如果不迅速把小船停下來,就會被大海所吞沒。
我們最后將視線投向地球的極地,巨大的冰塊從冰山上掉落下來,如同在海上漂浮著的山峰一樣,在漂移的過程中慢慢融化、消失,這樣一直漂到了氣候溫暖的地方,漸漸地就會完全轉變成水。
龐大的海洋將上面這樣的景象呈現在我們面前。無數各不相同的種族共同生活在這個地方,有裹著用貝殼做的衣服的,輕巧地穿梭于各個地方;有背負著厚厚的、重重的甲殼的,在沙土上以非常慢的速度走著;有憑借像翅膀一樣的鰭行走的,那是大自然恩賜給它們的;還有一些不同于所有運動形式的,它們僅僅在海上到處游動,將各種巖石作為依賴而生活,在這片水中,這些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各類生物都可以尋覓到自己的食物。各類繁茂的植物和一些特殊的草木都生長在海邊;沙子、礫石與許多泥土組成了海底世界,也有一些海底部分由硬土、貝殼或巖石組成,這里的所有東西都與我們所生活的陸地特別相像。
沙漠
有一個地方沒有郁郁蔥蔥的樹木,也沒有清澈見底的溪流,這是哪里呢?讓我來介紹一下吧!在這個地方,懸掛在高空中的太陽火辣辣地照射著大地,空氣中幾乎沒有一點兒水分,眼前是由許多沙子構成的荒漠和光溜溜的山脈。在這個地方,我們所能看到的處處都是令人眩暈的黃沙,沒有一點兒生命的跡象。這片沉寂的土地展現給我們的只是骨架、石頭,還有或豎或橫的巖石,旅行者從這片光禿禿的沙漠里穿過的時候,根本呼吸不到清涼的空氣,這里沒有可以陪伴他們的東西,也沒有什么東西能夠使他們想象到勃勃生機的景象,這里所存在的只是完完全全的荒涼與沉寂。這里有比森林里面的孤寂還要令人畏懼的孤獨與沉寂,因為森林里的樹木在沒有人陪、形影相吊的人眼里也是有生命的,而在這個什么也沒有、無邊無際的沙漠,人們所感受到的只是更孤單、更疲倦、更茫然,因為這里隨便哪個地方也許就會變成他的藏身之地。
相比夜間的黑暗,這里白天的光線更令人覺得悲涼,它們的存在好像只是為了給光禿禿與毫無生機的沙漠帶來光芒,或者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出荒漠的空空如也,或者為了向旅行者警示他們正處在可怕的境地,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與家鄉隔著很遙遠的距離。總之,任何旅行者但凡從這里經過,都不愿意在這里待著,因為這里充滿了可以隨時索取人類生命的因素,比如缺乏食物、沒有水源和炎熱的天氣。
自然的各個時代
宇宙的發展
我們回憶已經遠離的歷史,在黯淡無光的荒漠時代,假如沒有編年紀事將“路燈”或“火炬”點亮,我們就會看不到邊際,就像身處一望無際的海洋里面。雖然有編年紀事給我們引導方向,但探尋幾世紀以前的歷史的時候,我們依然會在無邊無際的荒漠中遭遇許多困難,判斷事物變化的原因的時候也會出現數不清的錯誤。假如我們探尋更遙遠一些的歷史,所發現的內容更是一片烏黑了。
況且,人類歷史記錄在案的,不過只容納了極個別民族的活動情況而已,說得更準確一些,只容納了極少數的人類的所作所為,我們對那些沒被記錄的人幾乎沒有什么認識。在我們看來,他們就像突然出現的海市蜃樓,又像一場很容易就消逝的什么也沒有的夢幻泡影。希望那些只是憑借罪大惡極,或者因為血腥的光榮而被人們大為稱贊的所謂的英雄,也能永遠消失在時間的洪荒中,就像那些一去不返的人們一樣。
出現以上所說的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我們對人文歷史的分界上有兩方面束縛:其一表現在時間方面,因為就算離我們生活很近的年代,也是一片虛無;另一方面表現在空間上,因為它所擴散的地域只能是非常小的部分。但是給自然史劃定界限卻不一樣,盡管它也包含了所有空間和時間,但是卻只有宇宙的極限這一個束縛。
大自然的歷史是關于所有存在、所有時期、所有地點的歷史,因為大自然與物體、時間和空間同時存在。我們猛然看的話,會覺得大自然非常卓越,它好像沒有本質上的變化,也沒有形狀上的變化,就算那些不堪一擊、非常容易滅絕的物種,由于它時刻都是剛開始出現時候的樣子,就像在我們眼前再次上演一樣,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好像也是它們永恒地、一次又一次地維持著原來的狀況。但是大自然的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我們仔細去辨別,就會發現這一點。它已經變化得非常大,那些始終處于變化之中的物質也會被它接納,它甚至還會以一種新的化合物的形式發生變化,或者以一些實際形態的變化為模板發生變化。綜上所述,從整體上來說,大自然表面是固定的,但是大自然從它的一方面來說,卻的確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所以現在的大自然不同于原始狀態下的大自然,與后來在時間的變化中不斷變化的大自然也有很大的不同之處,這些我們非常肯定。
我們將大自然的這種不同變化叫作“自然的時代”。大自然歷盡各種不同的狀況,各不相同的形態曾經在大地的表面陸續表現出來,就算是天空也曾經發生了變化。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斷變化、不停運動之中,我們人類精神世界的所有事物也被包含在內。大自然能夠成為如今這種情況,源于它自己與人類兩方面的功勞。我們已經懂得如何對它進行束縛、變換、控制,而后使我們的需要得以滿足,使我們的欲求得以實現。在各種技藝發明之前,大地的樣子與現在大地的樣子差別很大,因為我們曾經對大地進行過勘探、耕作、拓墾。寓言的鼎盛時期只是科學與真理的低谷時期,這是比較理想的說法,或者說是相對恰當的說法。在那個時代生活的人們還沒有完全開化,人數很少的他們四分五裂,自身的潛力未能得到全部發揮,自身真正的能力也沒被發現,所以他們的智慧還沒被充分運用,他們的力量還不能被聚集在一塊,更想不到要將每個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利用,互相幫著共同勞動,讓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為我所用。
所以那些出現不久的地區,那些還沒有人生活過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去,從那里尋覓和查看自然,如此才能夠得到關于自然以往狀況的一些認識。但是,如果比著五大洲還被水淹沒的時期,比著魚類還生活在平原上的時期,比著高高的山峰只算得上是大海中的一塊石頭的時期,那個時代說到底也不過是離我們的時代非常近的東西。從還沒有出現文字的遠古時期到有史時期,有太多變幻和太多情況相繼出現,這段時期里有多少事情被掩蓋,我們遺忘掉多少變幻,這些都無從知曉,更不知道在人類還沒有擁有記憶的時候已經發生了多少變化。通過長時間不間斷的認識和將近三十個世紀的培育,人類對大自然的狀況才僅僅達到認識的程度,又怎么可能完完整整地認識整個地球呢?我們最近剛能把地理形貌確定下來,將對地球之內的認識上升到理論階段,現在也不過是將構成地球的元素的順序與分布分清而已。人們在當代才開始將起初的大自然與如今的大自然作出對比,根據它已經存在的情況,得知在過去的幾個時代它是什么樣的情況。
所有可以讓我們了解大自然起源的事實,所有開始存在于大自然原始時期的運動和所有能把關于大自然的后續各期概念提供給我們的傳統——我們要將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利用這三大依據,然后再用類推方法努力將它們連接成一個系統,這樣才能將時間的黑暗穿透;才能根據觀察現存事物來推斷以往事物的狀態;才能只憑現存事實的力量,來推論演繹被隱藏的事實真相。我們只有這樣才能確切、全方位地認識自然。
洪荒時代
一定要從相對早的世紀開始說,才不會使我們在談論洪荒時代的時候找不到方向。
水在那個世紀里原先因為太熱而變成空中蒸騰的水蒸氣,然后水蒸氣凝聚在一起,開始向那個被烤得火熱的、枯萎的、干涸的、干裂的大地落去。在大地開始凝固并初步冷卻的過程中,所有容易揮發的物質都發生分解作用,然后再經過升華,最后非常迅速地隕落下來,那是怎樣奇特,怎樣令人害怕的一種隕落,我們可以盡情想象一下。空氣與水二者的元素彼此分離開來,風暴和波濤相互激烈地蕩漾著,打著漩渦沖在冒著一絲絲青煙的大地上;空中那些原本阻擋太陽照射的大氣層,現在被一步步慢慢地清潔,但是現在滾滾煙塵一樣的云朵和霧氣重新遮蔽起這些被清潔的大氣層,使其變得失去光澤;洪水起起伏伏,持續而又反復地汽化、凝結著;空氣里那些能夠揮發的物質被升華后,現在又重新從空氣中分裂出來,快慢不一地降落著,所以空氣被侵襲得一會兒熱,一會兒又冷。
當時整個地表幾乎被洪水吞沒,洪水因突然降落不斷滾動著,它受到月球對空中氣層與地上洪流的吸引而翻騰著,猛烈的狂風襲擾著它,它紛紛逃竄一定是因為這所有的外力使它順從了。它在逃竄的過程中順帶著把地上的溝谷沖襲得更深了。那些不牢靠的高地被沖塌,不夠堅實的山峰被鏟低,綿延山脈的最脆弱部分被沖斷。接下來穩定的洪水沉淀到地下,又從地底下將伏流的道路沖出來,地下洞穴的穹隆在它的侵蝕下崩塌,大地表面的洪水由于涌入了剛形成的深淵中而一步步慢慢降低。地火的燃燒才產生了這些洞穴,而如今它們被繼續沖擊的水沖塌、毀滅,這種毀滅還在繼續著。根據這個結果,我們一定會覺得,洪水低落的直接原因(事實表明也是唯一原因)就是地下洞穴的坍塌。
最古老的物類
那些在高海拔地段所見到的貝類和其他海產品,已經被我們確定為屬于大自然最古老的物類。考察自然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將較高地區和較低地區出現的海產品大量收集起來,然后把二者進行比較。有一部分構成丘陵的貝殼屬于未知的種類,這一點我們可以肯定,也就是說,這樣的活貝殼不存在于任何人類可以到達的海洋里面。我們假如在某一天收集起那些海拔最高處的貝殼化石,并將它們編排成同一個系列,也許能夠將古老貝殼與現代貝殼區分出來。無數化石向我們表明,歷史悠久的古代的確存在某些陸生和海生的物種,但是在地球上我們卻再也找不到類似物種的足跡。這些化石還向我們表明,如今發現的任何一種同屬的化石都沒有它們大,每一個尖尖的、又粗又鈍的大臼牙化石重量都在6千克上下。那些牙齒巨大的生物,還有將印痕留在了巖石上的鸚鵡螺,都有著七八英尺(1英尺=0.3048米,后文同)長、一英尺高的身軀。在獸類或貝類中,這些物種可算是巨大無比,大自然在它們生活的那個時代正是年富力強,能在更熱的氣溫中用更飽滿的精力生成有機物質。這些有機物質由于不夠集中而不能與其他物質融合在一起,不過它們可以自發地匯聚到一塊,相互組合成很大的體積,使得軀體很大。正是這個原因,地球在剛出現宇宙的那段時期只有許多非常巨大的物種出現。
大自然在演化出海洋的同時,又將生命零散地分布在那些沒有被水浸到或水沒有很快消退的陸地上。相比現在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當時的地表溫度更高一些,所以正如海洋一樣,這些陸地也只能把可以抵抗炎熱的生物培育出來。我們從地下,更是從煤礦和青石礦的礦坑里將一些古生物遺跡挖掘出來,這些向我們證明,某些古代的魚類和植物并不是現在所具有的種類。我們因此確信,海中出現動物的時間不會比陸地存在植物的時間更早。有很多非常明顯的遺留證據和輔佐證物存在于海洋生物方面,盡管如此,也有同樣值得信賴的輔助證物存在于陸地方面,這些好像在向我們表明,屬于遠古種類的海生動物和陸生植物都已經絕跡,因為它們賴以存活和繁衍的溫度,海洋和陸地已經無法再滿足,從而導致它們絕跡。
海流與火山對地形的影響
有3.5萬年,我們的地球所處的狀態都是一團熱騰騰的氣體和一團火,所有有知覺的物種都無法在這個時期生存下去,這一點我曾經論述過。地球還有一段時期處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就是后來的1.5萬年到2萬年時期。地球必須要經過如此長時間的演化才能冷卻下來,洪水也才能消退,各個陸地板塊的雛形進而出現。
但是,還有幾個更常見的作用,在海洋作用于地球之前就已經影響到整個地表的許多地域。我曾經說過,大部分洪水從南極過來,曾經把各個大洲的南面一端沖得尖尖的;只是地表被洪水全部吞沒之后,海洋將全部地面吞沒并保持平衡狀態的時候,由南而北的海洋運動就停下來了。海洋那個時候的運動只是因為受到月球恒久的引力作用,潮汐的產生以及由東向西的海流運動,正是因為這種引力和太陽的引力相互會聚的結果。
洪水首先降落在兩級,然后再將赤道地區淹沒,這是因為相比其他地區,兩極地區冷得更早一些,早期的洪水泛濫先從地球的兩極出發,向赤道流去。當洪水淹沒了赤道地區以及其他地區,由東往西的運動就恒久不變地確定下來,無論是在洪水沒有消退的那段漫長時期,還是在現在這一時期,由東往西的這種運動都始終持續著。海流由東往西的這種運動同它帶來的結果一樣普遍,它的結果就是各大洲的西海岸都被堆積得很高,東海岸卻形成了平坦的斜坡。
各大洲隨著海水的逐漸下降而把最高的地方顯露出來,它們就像很多被拔去了塞子的通風眼,開始將很多新的火苗噴射出來,一些元質在地心里沸騰產生了這些火焰,火山噴發的燃料就是這些元質。在那延續了2萬年的第二階段末期發生了這種蛻變,火和水在這個時期充滿了地表,來自水和火的狂怒撼動吞沒著大地,沒有哪個區域能夠在地球上安定下來。所幸沒有旁觀者在那個時期看到大自然這一極其恐怖的狀況,因為在第二階段完全結束的時候,洪水已經退去,此時陸地上的動物才出現。歐洲和美洲這兩個大陸當時連成了一片,這證明洪水已經減退了。火山的爆發需要水與火融匯到一塊,當洪水退去,便因離火山太遠而阻止了火山的爆發,所以火山在這個時期的數量也減少了很多。在第二階段剛剛停止的時候,也就是在地球形成4.5萬年或6萬年之后,我們可以想象它所顯現的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深水灘、急流以及漩渦遍布了低海拔低區域;海底和地表火山一次次地爆發,與坍塌的地下洞巖一起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地震;摧殘著高山的有不受控制的洪水,有沖破堤岸的江河,有因為動蕩而產生的洪流,還有處于熔化狀態的玻璃質、瀝青和硫磺,它們還向平原的方向流動,并將平原上的水污染;水氣匯聚成云朵,火山把灰燼沖起來,碎裂的小石塊形成了濃烈的霧氣,這些將天空中的太陽遮掩起來。在聰明又敏銳的動物出生之前發生了這種狂烈而又恐怖的現象,我們一定要感謝造物主,感謝他沒讓我們目睹這些,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正預示了聰明而又敏銳的動物即將出世。
初民生活
剛開始出現的人類,他們會看到地表無數次痙攣般抖動,只有爬到高山之巔才能躲避洪水的襲擾,但是他們又被頻繁爆發的火山從高山上驅逐下來,除了絕望地站在大地上,他們別無選擇,因為腳下的大地也在顫抖著。
他們身上空無一物,甚至不具備思考的能力,因此,他們只得忍受各種天災、猛獸的狂暴襲擾,很多人非常倒霉地成為猛獸的食物。悲傷與膽怯占據了初民的心,惡劣的生存環境對他們形成了威脅,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才明白團結有多么重要。他們想要團結在一起主要是為了凝聚眾多力量、保證自身生存,然后才是協同造房子、共同生產武器。剛開始的時候,把那些硬石塊、玉石和雷石(雷石,在以前的人們看來,是由雷火構成,來自云端的物質,可事實上它不過是人類最初在純自然狀態下的藝術成果罷了)磨成斧形就是他們的武器。初民接下來發現兩個石塊相互敲打能迅速擦出火花。如何利用火山熾烈的火焰與熔巖他們肯定也學會了,然后把火苗傳了下去,創造出一個森林和荒野上的世界。在武器和火這兩個強大而有力量的因素的幫助下,他們就能夠把以后要居住的地面都清除殆盡,有毒有害的情況也就不復存在了。他們用石斧將樹枝和樹干削掉并將其劈成木塊,把其他的一些必需的武器和工具制造出來。初民們制造出來了大錘以及別的具有防御功能的又笨又重的武器,那些相對輕巧的武器就更有辦法制造了,這些令他們在遠處就能把目標擊中。他們拿來一根獸筋作為繩子,再用它連接起一根有彈性的樹枝,這樣弓就被制造出來了,他們將一些小木塊削尖,從而制造了箭;用不了多久,他們一定也能夠把網、木筏和小舟制造出來了。
假如初民的社會始終都只是通過幾個家庭組成,或者說得更準確一些,一直是一個家庭里的親屬組合成他們的社會的話,他們一定會停留在原本階段。有許多野蠻人如今依然保持著這樣的生活方式,因為在他們生活的地方,有足夠的空間能夠居住,有足夠的獵物、魚類、果實來維持他們的生活,所以他們都樂于過這種生活并盡力保持這種生活狀態。但是有些人所生活的地區由于受到洪水和高山的限制,他們必須要在人口過多的情況下將土地瓜分,土地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私有產業。人們通過自身的勞動來占有他的產業,隨著這種占有的最初活動,戀鄉之情也萌發出來了。在民族利益里,個人利益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隨之必然產生了秩序、規則和法律,也必然產生出穩定的社會,體現出各種社會力量。
原先生活環境中的各種災害還在深深震撼著這些初民,這種苦難的經歷給他們留下了持續的、永遠的記憶,他們覺得或許有一天會出現洪水泛濫的現象,并且把人類都淹死,或者總會有一次來勢兇猛的大火將人類燒死。他們因為曾經在某座山躲避過水災而對它產生一種尊敬之情,但是當他們發現有些山竟然把比雷火還可怕的火焰噴出來的時候,又在心底產生了恐懼。當他們發現大地拿水和火來與天斗的時候,關于提坦(曾想爬到天上進攻天神的一些巨人,出自希臘神話)等神話的根源也就形成了,他們認為一定有一個兇惡的神祇存在,畏懼和迷信的根源就此形成。初民在恐懼中產生的所有情感,自此開始在人的心靈和記憶里深深地扎根,即便經過了漫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暴風雨后的寧靜,即便人們在認識了大自然的活動和產生的后果之后,還是不能完全保持內心的安定。在安定的地區建立出某個龐大的社會之后,人類才能認識到大自然的活動與產生的后果。
科學與和平
人類將自身力量與大自然的力量融合到一塊,然后將這種融匯絕大多數延伸到地球上,從那個時候開始,到現在為止才有3000年左右罷了。很多寶藏在此之前一直都被大地掩蓋著,直到被人們開采出來,還有很多財富因為被掩埋得更深而沒被發掘出來。盡管如此,人們最后還是會尋找到它們,把它們變成人類的勞動果實。綜上所述,只要是明白道理、安分守己的人,就能獲得大自然的饋贈,就能將對自己有用的且滿足自身需求的所有物品從大自然無窮的寶藏中“篩選”出來。
人類運用聰明才智馴養、掌控和束縛許多動物。通過勞動,人類將沼澤變得干燥、使江河得到制約、使充滿危險的淺灘與湍急的水流得以改善。他們開發森林,開墾荒地,還通過自身的思考,測量出空間、測繪出天體的運行,將天體與地球作出對比,將宇宙拓展開來,并在科學的基礎上運用高科技產物來橫跨海洋、翻越高山,將世界各地之間的距離變小,將一個個新大陸尋找出來,占有了成千上萬孤零零的陸地。總而言之,人們的足跡已經遍布大自然的各個角落。
盡管人力是自然力創造出來的,但是它卻以奇特的方式使大自然得以改變,其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往往比大自然還要巨大。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人力的作用,大自然才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才能轉變得這樣完美和燦爛。
確確實實,就像我們拿最初狀態下的自然去比較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或者拿數量較少的野蠻種族去比較數量很多的開化民族,他們兩者的區別能夠通過他們各自生活過的土地情況顯現出來。由于他們的愚蠢和惰性,給這片土地留下了很少的可供學習的印痕。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曾經被他們糟蹋,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剛剛萌發的幸福被他們摧毀,科學的成果也遭到破壞。我們看一下各國的歷史就會發現,只有很少篇章記載了僅僅幾年間的和平生活,大多的篇章所記載的都是兩千年間的戰亂與災難。
大自然足足用了6萬年的時間才繪制出一幅宏偉之作,將地球表面的溫度從熾烈變成溫暖,使地球表面維持在安定的狀態。但是不知道還要耗費大自然多少時間,才能使人類停止彼此間的壓榨與殺戮,達到生活安定的狀態。安安靜靜、老老實實地生活在自己的領土上就是幸福,人類什么時候才能認識到這一點?在距離他們國家遙遠的地方建立殖民地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至少是壞處大于好處的,人類什么時候才能安分守己,節制欲望,將它們放棄呢?西班牙和同屬于歐洲的法國相比,有著同樣大小的國土面積,但是西班牙在美國的殖民地卻比法國大十倍,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他們就比法國強大十倍。我們還可以這樣說,相比于竭盡全力開發本國資源,這個豪邁而偉大的民族從事遠征的結果并不會使自己更富強。原本英國有著紳士風度且目光長遠,但是這樣一個國家卻在海外大肆開辟殖民地,他們也正在犯著同樣嚴重的錯誤。可能現代人對殖民地的看法還不及古人正確、科學,古人只有在土地不足以負擔人口,土地和商業的供應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才會開展殖民活動。如今的人們說到蠻族南侵就有一種后怕的感覺,但事實上,蠻族在當時所生活的土地是貧瘠的,寒冷的,而在他們生活區域的附近,那片富饒的土地有著他們所需的所有資源,所以他們多次南侵也是因為生存需要,但是血腥和殺戮都是他們南侵帶來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
正是在愚蠢的基礎上,才產生了這些充滿死亡和鮮血的巨大變化,我們沒必要再說這段慘烈的歷史。希望各個文明民族之間能夠平衡現有的勢力,這有助于我們保持安寧的狀態,雖然它并不是最理想的。當人們對自己的真正利益有了更正確的認識,而且因此變得穩定的時候,我希望和平與安寧的真正價值能被人們所認識,并將其看成自己的一個目標,因此希望君主們可以把那種征服者的虛榮心丟棄,而去批判謀士們追名逐利的錯誤觀念,因為這些謀士們的目的只是在鼓動君主攻打城池和搶掠土地,以便從中獲取自身的利益。
如果這個世界始終都沒有戰爭,讓我們認真觀察一下人力對自然力到底會有多大的改變。要想阻止地球溫度不斷下降的趨勢,使地球上的氣溫變得暖和起來,只有人力可以并且能夠做到。法國巴黎和加拿大魁北克差不多處在同一緯度,魁北克因為加拿大的人口稀少,到處都是森林而氣候寒冷,如果法國也如此,那么巴黎也會如此寒冷。要想將一個地方的溫度數千年內都維持在穩定狀態,將生態環境做出改善、將草地開發、將人口遷徙就足以做到,這一點剛好合理地解釋了人們對我的“地球冷卻說”(說得準確一些,地球的溫度降低已經無可爭議)所提出的唯一疑問。
有人也許會產生疑問:“如果你的觀點正確,那么相比2000年以前的溫度,地球現在的溫度應該更冷一些,但是事實表明恰恰相反。古代的高盧(法國古稱)和日耳曼(德國古稱)都有麋、大山貓、熊等動物出產,不過最后這些動物都遷徙到了北方,這種勢頭是向北的,而你的觀點卻是從北面到南面,這兩個恰恰相反。除此之外,過去的塞納河每到冬季往往會有一段時間被冰封,而現在卻沒有這樣的現象了。以上這些事實還不足以證明你‘地球冷卻說’的錯誤嗎?”這些事實確實和我的“地球冷卻說”相反,這一點我不得不承認,但是假設現在的法國和德國還像古代的高盧和日耳曼一樣——森林還沒有遭到砍伐,沼澤還沒被“疏干”,急流還在被控制,江河還在被疏導,荒蕪的土地被開發出來,就不會出現這些情況。除此之外,人們應該想一下,地心熱減退的速度已經緩慢到令人感覺不到的地步。更應該想一下,經過7.6萬年,地表的溫度才下降到現在的溫度。還應該想一下,地球即便再過7.6萬年也不會冷到令生物滅絕的程度。另外,我們應該拿這種緩慢的冷卻比較一下從空中而來的迅速而又猛烈的寒冷。夏天的最高溫度與冬天的最低溫度之間不過相差1/33,我們不能把這一點忘了。如此我們才能明白,相比內因,各種外因對溫度的影響要大得多,潮濕把高空寒氣吸引下來或風把高空寒氣壓到地面等特殊原因,使得氣溫受其影響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來自地球的冷卻速度。
任何一個來自生物的運動都會有熱能產生,而且生物只要具有新陳代謝,它本身就會成為一個小型放熱點:人和動物會散發熱量,植物會產生冷氣,所以,當所有情況都一樣時,他們數量的比例就決定了某一領域內氣溫的高低,人口稠密地區的氣溫因人們經常用火而大幅度提高。圣馬索郊區的人口比較稠密,煙囪散發的熱量被經過這個地區的北風吸收而變得溫暖,所以在巴黎的寒冷季節里,相比于圣馬索郊區,圣豪諾勒郊區的氣溫要低2℃-3℃。活著的樹都能吸收太陽的熱力,促使產生的濕氣形成云朵,最后變成雨降落,雨隨著云層的升高而越發冰冷,所以在同一地區內,多一片或少一片森林就能夠令溫度發生變化。自然生長著的樹木死后會在地上漸漸腐蝕,落在人類手里的樹木則會變成燒火的材料,使這一地區的溫度升高。
溫度的不同決定了大自然能量的大小,特殊效果包含了所有有機體的生長、發育以及整個生命的成長過程。人類將操控起來使溫度改變,這樣做不僅使有害于自己的物質被消滅,又能將有利于自己的東西培育出來。在某些地域,所有構成溫度的要素都保持穩定,而且配合得非常好,有良好的效果,這太美妙了。不過,世界上有哪個地方剛開始就擁有這樣好的條件呢?又有什么地方,在沒有人力的幫助下,就能夠引導水流、將害草鏟除、馴養并繁殖有用的動物?為了供自己利用,人類特意從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300種獸類和1500種禽類中,選出象、駱駝、馬、驢、黃牛、綿羊、山羊、豬、狗、貓、騾馬、南美羊、水牛、雞、鵝、火雞、鴨、孔雀、雉和鴿這20種禽畜,在自然界中,相比于其他物種的數量,這些生物所占的分量更大,帶給人類的利益也更多。它們或耕田,或運送貨物和用于做生意,或增加人類的衣食資源,按照人類期望的方式,它們將自己的能量奉獻出來。它們提供一切需要,甚至為人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樂趣使主人得到滿足。
雞和豬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動物,它們在人類所選出的幾種禽畜中具有非常強大的繁衍能力,這一點說明,所有困難重重的環境始終都威脅不到它們強大的繁衍能力。雞和豬是隨著人類的遷徙而轉換位置的,人們在地球上極其偏僻、極其荒蕪的地方也發現了它們的蹤跡,像塔希提(大溪地)以及其他離大陸很遠、人煙稀少的島嶼。當找不到任意一種家禽能被移植進與世隔絕的南美洲時,貝卡利豬和野生的雞類就已經被人們發現在這里生活了,盡管在體型上它們沒有歐洲的品種大,在外觀上也有所不同,但也是相近的種類,像歐洲的雞和豬一樣可以被人類馴養。群居的觀念在南美洲的野蠻人中還沒有形成,所有禽畜都不會被他們飼養起來,雖然有一種繁殖力特別強的動物生活在他們那里,像合科鳥(屬于鵪鶉類),養這種鳥不用費太多力氣就能夠滿足它們的食住需求,辛辛苦苦打獵所得到的東西可遠沒這么多,他們毫無區別地把禽畜中的良種和劣種都消滅了。
因此,怎樣對禽畜進行束縛成為初民的首要特征。這個特征是人類聰明才智的象征,也逐漸演化為人類掌控自然的最卓著的力量。要想改變大地的容顏,使得肥沃的土地取代蠻荒之地,使得某些野生植物演化為優秀的農作物,就首先要把禽畜馴服,然后利用它們的力量。在大地上,他們通過培育用途廣泛的禽畜而使活動量和生命量增加,為了更好地飼養動物,他們培育了植物,植物和動物的培養又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能夠生存和維持的同時,人們又傳播了動植物,以此提升了自身的生存技能。大自然在他們的大肆改造下變得豐富起來,這就使得陸地上的人口更加密集,以往能夠居住的空間只能容納二三百個人,如今卻可以供幾百萬人居住,現在有成千上萬的禽畜在往日幾乎沒有禽畜出沒的區域里存活、繁殖。
如今被我們當作糧食的谷類,是人類自己得到的卓越而有益的成果,是人類運用自己的技藝,在農業上努力研究、運用智慧所創造的,與大自然的恩賜無關。大自然所有的地方都沒有野麥,這說明它最初只是一種草,經過人類的改良才成為野麥,這種寶貴的草首先要從千萬種草中被人類辨別、選擇出來,然后再進行播種與收獲,通過多次試驗,再準確掌握施肥量和耕種期,最后才能獲得它。正如其他一年生植物一樣,一旦結出果實,緊接著就會枯萎至死,只是它的幼苗有一個絕無僅有的特性——抗拒嚴寒,這差不多使它在任何氣候下都能適應,而且即便儲藏很長時間,它也不會壞,也不會喪失繁殖力。人類自古以來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就是發現小麥,以上所說的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同時也向我們表明,人類掌握耕種技術的時間是在發現小麥之前,人們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嘗試,才掌握了這種技術。
假如有誰想讓我舉出一些近代或者現代的例子來展現人類改造植物性能的力量,我只需要把如今的蔬菜、花卉和果品拿出來,與150年前具有相同品種的蔬菜、花卉和果品相比就能做到。從加斯東·德·奧爾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孩子,路易十三的哥哥)那個時候開始,人們就開始編排一部色彩豐富的大花譜,這個大花譜到今天還在花園里編排著。我們有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在如今許多城市的花商和鄉村園丁們看來,在加斯東·德·奧爾良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像馬蘭、熊耳等最美麗的花朵都沒有任何價值。盡管當時已經培植了這些花卉,但是它們還保留著自然特性:花瓣僅有一層,有長長的雌蕊,不協調的顏色,沒有茸毛,不能變幻和色澤單一,只有處在野生情況下,才會出現這些特點。當時只有一個種類的菊苣和兩個種類的萵苣這些質量非常差的蔬菜,而司空見慣的并且可以拿來吃的菊苣和萵苣現在已經多達五十幾種。那些極好的有籽有核的水果,也同樣都在離我們很近的時期出現,并且與古代的水果相差很大。相比古代的物品,現代的物品往往只是名字相同,質量卻不同了。我們只需要把現在的花、果和古希臘、拉丁作家所描述的花、果做個比較,就能證明我的結論。那個時代生長的都是一些單層的花,果樹也不過是沒有精選的野樹,酸酸的、干燥的、枯萎的小果實長在上面,沒有現在水果的絕佳味道和漂亮的外表。
不過這并不能說明這些新品種因為品種特別好就不可能從野樹演化過來。對自然進行許多次考察發現,只有在土地中栽種上數以萬計的幼苗,人們才能從野樹里面篩選出質量上乘的品種,最終栽培出這些新品種。許多同樣的幼苗在人們的播種和培育下結出果實,最終通過試吃的方法,那些果實最甜美的樹才被人們找出來。擁有同樣品種的小樹,無法通過繁衍的方式從這些珍貴的樹木中得到,這些寶貴的樹的“子孫”也無法在繁衍中承襲這種好品種,這頗令人遺憾。這一點充分說明了好品種不是整個種類都具有的一個特征,而是單個的個體才擁有的特征。因為正如其他果實的籽或核一樣,那些好品質的果實的籽或核也只能繁殖出野樹,而不能繁殖出與野樹完全不同的品種。盡管人們的精力已經因最初的探索耗費殆盡,但是只有接著進行探索,首次的探索才會有意義,而就像要有耐心才能進行首次的探索一樣,也要有天才的力量才能進行再次探索。掌握接樹的方法并將那些寶貴的樹嫁接起來,就是我們所說的再次探索,再次得到的品種可以通過接種樹的方法篩選出來,人們根據此法可以隨意播種這類品種,把一些苞芽或小枝從那些好品質的樹上裁剪下來,接在臺木——被接的植物體上,使它們在悉心的培育下結出的果實與母體一樣。這些不那么優良的臺木的任意一個不好的特征都不會傳到這些樹苗身上,因為它只給這些樹苗提供了養料,而不是生長出它們。
在動物領域,大多數動物的特點從外表看上去好像只有個體才具備,而事實上卻和種群的特點沒什么不同,它們用同樣的方法一代代不間斷地傳下去。人類對動物的特性影響很大,比對植物的特性影響更大。動物領域的物種僅僅是一些原有種類的變化,這些變形的傳遞都是通過繁衍的方式,但對于植物來說,就不太可能通過繁衍的方式來產生新的物種。舉個雞類和鴿類的例子吧!雞類和鴿類的新品種最近被人們大量培育出來——這是一些自身就具備繁衍能力的新種類。雜交的方法被人們廣泛應用于別的禽類,從而得到新的品種或者把物種的品質提升。把外地物種遷移到本地物種之上,或者馴化、飼養那些野生品種都是人們常常做的。通過如今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知道,在比較晚的時期人類才意識到自身蘊含的非凡的力量,只是還沒有將這種力量完全發掘出來,人類采用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出這種力量,所以人們越是考察、探究自然,也就越能讓自然為人們效勞,將新型的寶藏從自然中開采出來。
綜上所述,假如人類的智慧常常指引意志,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夠做到。如果能夠使自己的本性變得更完美,那么人類無論是在精神方面還是在肉體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膽量說自己做到了完美的地步,以安寧的環境、豐足的物質,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人民的辛苦,雖然不能使人民享有完全平等的幸福,但也不會將完全不平等的不幸帶給人民,我覺得這應該是政治的終極目的。哪個國家可以做到這一點呢?那些維護人類身體健康的關于醫藥的知識,還有各種以保障人類的存活為目標的種種技藝所取得的進步,是否趕上了以戰爭為目的而“研制”出來的技藝呢?人類從過去到現在好像總是很少想過做好事,畏懼在所有群眾的感情中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可能是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所以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丑陋的藝術中所體現出來的撼動,然后才輪到那些令人類大笑的人。不過,當對生產虛無頭銜和無趣歡笑的手段習以為常后,人們才意識到,原來科學才是實實在在的光榮,和平才算真真正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