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單葉、葉長條形

(1)葉互生

地膚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約50~15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淡綠色或淺紅色。葉互生,無柄;葉片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通常有3條主脈;莖上部葉較小,有一中脈。穗狀花序,花黃綠色,花被片5,近球形;花期6~9月。胞果扁球形,果期8~10月。

【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株,曬干,打下果實(中藥名地膚子)。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主治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煎服,9~15克。外用適量。

【食用】春夏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或做湯。

地膚

堿蓬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直立,有條棱,上部多分枝。葉互生,葉片線形,半圓柱狀,肉質,灰綠色。聚傘花序,生于葉腋的短柄上,花期6~8月。胞果扁球形,包于花被內,種子雙凸鏡形,黑色,表面有顆粒狀點紋,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鹽堿地上。分布于東北、西北、華北和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

【藥用】夏、秋季收割地上部分,曬干,亦可鮮用。有清熱、消積的功效。主治食積停滯、發熱。煎服,6~9克,鮮品15~30克。

【食用】夏季采集幼苗或嫩莖葉,用沸水焯熟,用清水浸洗多次,擠去汁液,可涼拌、炒食、做餡或曬成干菜。

堿蓬

豬毛菜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自基部分枝,枝互生,淡綠色,有紅紫色條紋。葉片絲狀圓柱形,先端有硬針刺。穗狀花序,生枝條上部,花期7~9月。胞果倒卵形,種子橫生或斜生,先端平,果期9~10月。

【分布】生荒地戈壁灘和含鹽堿的沙質土壤上。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藥用】夏、秋季開花時割取全草,曬干。有平肝潛陽、潤腸通便的功效。主治高血壓病、眩暈、失眠、腸燥便秘。煎服,15~30克;或開水泡后代茶飲。

【食用】夏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用清水浸洗多次,擠去汁液,可涼拌、炒食或做餡。

豬毛菜

瓦松

【識別】二年生草本。一年生蓮座葉短,線形,先端增大,為白色軟骨質,半圓形;二年生花莖一般高10~20厘米;葉互生,疏生,有刺,線形至披針形。花序總狀,花瓣5,紅色,披針狀橢圓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山坡石上或屋瓦上。分布于湖北、安徽、江蘇、浙江、青海、寧夏、甘肅、陜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

【藥用】夏、秋季花開時采收全草,除去根及雜質,曬干,切段。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主治血痢、便血、痔血、瘡口久不愈合。煎服,3~9克。外用適量,研末涂敷患處。

【毒性】全草有小毒。

瓦松

阿爾泰狗娃花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葉互生,下部葉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近匙形,全緣或有疏淺齒,上部葉漸小,條形。頭狀花生于枝端排成傘房狀;總苞半球形,舌狀花淺藍紫色,長條形。瘦果扁,倒卵狀長圓形,灰綠色或褐色,被絹毛,冠毛污白色或紅褐色。花、果期5~9月。

【分布】生于草原、荒漠地、沙地及干旱山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湖北和四川等地。

【藥用】夏、秋季開花時采收全草,陰干或鮮用。有清熱降火、排膿止咳的功效。主治熱病、肝膽火旺、肺膿瘍、咳吐膿血、膀胱炎、皰疹瘡癤。煎服,5~10克。外用適量,搗敷。

阿爾泰狗娃花

【食用】采摘嫩葉在沸水中焯熟,清水中浸洗去苦味,可涼拌。

百合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鱗莖球狀,白色,肉質。莖直立,圓柱形,常有褐紫色斑點。葉4~5列互生;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全緣或微波狀。花大,單生于莖頂,花被6片,乳白色或帶淡棕色,倒卵形。蒴果長卵圓形,室間開裂。花期6~8月。果期9月。

【分布】分布幾遍全國,大部地區有栽培。

【藥用】秋季采挖鱗莖,洗凈,剝取鱗葉,置沸水中略燙,干燥。味甘。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主治陰虛燥咳、勞嗽咳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煎服,6~12克。

【食用】秋季采挖鱗莖,可當蔬菜食用,可炒食、煮粥、做面食。

百合

細葉百合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莖細,圓柱形。葉3~5列,互生,至莖頂漸少而小;無柄;葉片窄線形。花單生于莖頂,或在莖頂葉腋間各生一花,成總狀花序狀,俯垂;花被6片,紅色,向外反卷。蒴果橢圓形。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布】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

【藥用】【食用】同百合。

細葉百合

卷丹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莖直立,淡紫色,被白色綿毛。葉互生,無柄;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部葉腋內常有紫黑色珠芽。花3~6朵或更多,生于近頂端處,下垂,橘紅色,花被片披針形向外反卷,內面密被紫黑色斑點。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藥用】【食用】同百合。

卷丹

遠志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莖直立或斜生,多數,由基部叢生,細柱形,上部多分枝。單葉互生,葉柄短或近于無柄;葉片線形,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小,稀疏;萼片5,其中2枚呈花瓣狀,綠白色;花瓣3,淡紫色,其中1枚較大,呈龍骨瓣狀,先端著生流蘇狀附屬物。蒴果扁平,圓狀倒心形,邊緣狹翅狀。花期5~7月,果期6~8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江西、江蘇等地。

【藥用】春、秋二季采挖根,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有安神益智、交通心腎、祛痰、消腫的功效。主治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煎服,3~9克。外用適量。

【食用】春季采嫩葉,焯燙后可以涼拌,春秋二季挖塊根,浸煮后去掉木質的心,可以煮食或炒食。

遠志

柴胡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莖直立,叢生,上部多分枝,并略作“之”字形彎曲。葉互生,莖生葉線狀披針形,全緣,基部收縮成葉鞘,抱莖。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花瓣鮮黃色。雙懸果廣橢圓形,棱狹翼狀。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廣西等地。

【藥用】春、秋季采挖根,干燥。味辛、苦。有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煎服,3~9克。

【食用】夏季采摘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

柴胡

亞麻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厘米。莖圓柱形,表面具縱條紋,基部稍木質化,上部多分枝。葉互生;無柄或近無柄;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葉脈通常三出。花多數,生于枝頂或上部葉腋,每葉腋生一花;花萼5,綠色,分離,卵形;花瓣5,藍色或白色,分離,廣倒卵形,邊緣稍呈波狀。蒴果近球形或稍扁。花期6~7月,果期7~9月。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株,曬干,打下種子(亞麻子),除去雜質,再曬干。有潤燥通便、養血祛風的功效。主治腸燥便秘、皮膚干燥、瘙癢、脫發。煎服,9~15克;外用適量,榨油涂。

【毒性】全草有毒,種子和嫩芽毒性較大。

亞麻

甘遂

【識別】多年生肉質草本,高25~40厘米。莖直立,淡紫紅色。單葉互生,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杯狀聚傘花序,5~9枝簇生于莖端,基部輪生葉狀苞片多枚;有時從莖上部葉腋抽生1花枝,每枝頂端再生出1~2回聚傘式3分枝;苞葉對生;萼狀總苞先端4裂,腺體4枚;雄花多數和雌花1枚生于同一總苞中。蒴果圓形。花期6~9月。

【分布】分布于陜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等地。

【藥用】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后采挖塊根,撞去外皮,曬干。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風痰癲癇、癰腫瘡毒。入丸、散服,每次0.5~1克。外用適量,生用。

【毒性】全株有毒,根毒性大。

甘遂

乳漿大戟

【識別】多年生草本。莖單生或叢生,高30~60厘米。葉線形至卵形,無葉柄;總苞葉3~5枚,與莖生葉同形;傘幅3~5,苞葉2枚,常為腎形。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的頂端,基部無柄;總苞鐘狀,邊緣5裂,裂片半圓形至三角形;腺體4,新月形,兩端具角,褐色。雄花多枚,苞片寬線形,無毛;雌花1枚,子房柄明顯伸出總苞之外。蒴果三棱狀球形,具3個縱溝。花果期4~10月。

【分布】分布于全國。

【藥用】有利尿消腫、拔毒止癢的功效。主治四肢浮腫、小便淋痛不利、瘧疾;外用于瘰疬、瘡癬瘙癢。

【毒性】全草有毒。

乳漿大戟

雀麥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葉鞘包莖,被白色柔毛;葉舌透明膜質,頂端具裂齒;葉片長5~30厘米,寬2~8毫米,兩面皆生白色柔毛。圓錐花序,下垂,長達20厘米,每節具3~7分枝;每枝近上部著生1~4個小穗。穎果線狀長圓形。5~7月抽穗。

【分布】生長于山坡、荒野、道旁。分布長江、黃河流域。

【藥用】4~6月采收莖葉,曬干。味甘。有止汗、催產的功效。主治汗出不止、難產。煎服,15~30克。

【食用】秋季種子成熟后采集,將種子碾成面,可和面蒸食。

雀麥

淡竹葉

【識別】多年生草本。稈直立,疏叢生,高40~80厘米,具5~6節。葉鞘平滑或外側邊緣具纖毛;葉舌質硬,長0.5~1毫米,褐色,背有糙毛;葉片披針形,長6~20厘米,寬1.5~2.5厘米,具橫脈。圓錐花序長12~25厘米,分枝斜升或開展,長5~10厘米;小穗線狀披針形。穎果長橢圓形。花果期6~10月。

【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

【藥用】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莖葉,曬干。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熱病煩渴、小便短赤澀痛、口舌生瘡。煎服,6~9克。

淡竹葉

薏苡

【識別】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米。稈直立。葉片線狀披針形,邊緣粗糙,中脈粗厚,于背面凸起。總狀花序腋生成束。穎果外包堅硬的總苞,卵形或卵狀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再曬干,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和雜質,收集種仁。味甘。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功效。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濕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煎服,9~30克。清利濕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食用】8月后采摘薏苡成熟穎果,曬干,破碎堅硬的總苞,取出種仁,可煮粥。

薏苡

淡竹

【識別】竿高6~18米,中部節間長30~40厘米;新竿藍綠色,密被白粉;老竿綠色或黃綠色,節下有白粉環。竿環及籜環均稍隆起,籜鞘淡紅褐色或淡綠色,有紫褐色斑點,無籜耳及遂毛。籜舌紫色。竿的節上多2分枝。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舌紫褐色。筍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

【分布】分布于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各地。

【藥用】藥用部位為葉(竹葉)或卷而未放的幼葉(竹葉卷心)。隨時可采,宜用鮮品。有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的功效。主治熱病煩渴、口瘡尿赤。煎服,6~15克;鮮品15~30克。

【食用】夏、秋季采挖竹筍,竹筍具有清熱消痰的作用,可涼拌、煎炒、熬湯等。

淡竹

青桿竹

【識別】竿高6~10米,直徑3~5厘米,尾梢略下彎;節間長30~36厘米,幼時被白蠟粉,無毛,竿壁厚;節處微隆起,基部第一至二節于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分枝常自竿基第一或第二節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較粗長。葉片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漸尖而具粗糙鉆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生于低丘陵地或溪河兩岸,也常栽培于村落附近。

【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

【藥用】【食用】同淡竹。

青桿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齐齐哈尔市| 溧阳市| 通榆县| 旬阳县| 农安县| 古丈县| 普陀区| 上高县| 惠水县| 永和县| 安吉县| 江永县| 津市市| 宜都市| 伊春市| 黄大仙区| 阜康市| 阳西县| 莱西市| 朔州市| 谢通门县| 望谟县| 浮梁县| 湘乡市| 寿光市| 监利县| 青龙| 全州县| 武义县| 阜康市| 柳林县| 许昌市| 教育| 洛隆县| 玉山县| 托克逊县| 高州市| 楚雄市| 南涧|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