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習慣用“哦”來表達意見
現實中很多人或許都有這樣深刻的體會:自己滔滔不絕地說了很多話,可對方總是用“哦”字表達自己的意見,仿佛對你所說的話漠不關心。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語言習慣的確會讓人心里不舒服。其實,這樣的語言行為背后是蘊含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信息的。大多數情況下,如果雙方之間談論的話題是一方不感興趣的或者是令他不開心的,在談話中他就會用“哦”字作為語言習慣,因為他內心對談論的話題不感興趣,希望換個話題。如果說話者沒有及時觀察到對方的這一心理特征及變化,還在滔滔不絕,依然任由自己的情緒說話,那么對方就會產生厭煩心理,并且會繼續用“哦”字作為應付交談的方法。如果實在忍無可忍,他可能會直勾勾地盯著你,一副“黑云壓境”的表情,若是你再不懂得適可而止,它可能就會直接掉頭走掉。因而,如果你在與人交談時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住口,不要一廂情愿地說下去。
索科塔·莫恩講述了這樣一件他所經歷過的有趣案例:由于難得有了一天的休息時間,他便陪著妻子到服裝店購買衣服。當他們進入到服裝店后,銷售員正在向一對中年夫婦熱情地介紹衣服的情況。雖然這對中年夫婦從銷售員口中聽到的大多是衣服款式好、顏色漂亮等話語,可有意思的是,任憑她如何介紹,中年夫婦口中始終說著“哦”字。看到這里,索科塔·莫恩意識到,中年婦女可能對衣服本身不感興趣,或者對銷售員的過度介紹感到厭煩,才會用“哦”字作為應付她的話語。可銷售員并沒有意識到中年夫婦的這種心理特征,反而繼續沒完沒了地介紹衣服的情況,以致這對中年夫婦匆忙離開了店鋪。
(3)習慣用敬語
在平時,禮貌用語或尊敬的語言大多用于與陌生人的交談中。因為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自己熟知的人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也是和自己關系最為親近的人,他們會包容自己的過失和無禮,所以,大部分人對熟人說話時就會非常隨便。由此看來,如果你想要把一個不熟識的人當成自己人,就沒有必要在講話時跟對方說敬語——其實事實并不如此,這樣不僅不能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還會讓對方感到你們的關系很生疏。FBI提醒人們,和自己不熟悉的人交談時,由于不了解對方的脾氣性格,最好使用一些敬語,以免你的語言過于隨便而引發不愉快。
在FBI特工索科塔·莫恩看來,敬語還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理特征——與你有代溝,為了照顧你的情緒,我必須要用敬語,因此,我們不會成為摯友,最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得知別人對你存在這樣的心理特征后,就要在與之交往時出語謹慎,以免惹怒對方。
(4)對方與你交談時總是夸別人
索科塔·莫恩認為,習慣用這種語言習慣與你說話的人,大多在暗示你要向他人學習。因為一些人不喜歡直來直去地說話,而是喜歡用暗示的方式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意思。雖然這看似較為普通,但這其實暗藏著一個人的心理特征。一些人認為,暗示或含蓄既不會因夸耀自己勾起對方的嫉妒,也不會因否定對方的觀點而惹惱對方,這樣做比較有利于彼此間的和睦相處。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越來越講究效率,于是一些人就想用直來直往的說話習慣與別人溝通,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能提高效率。可事實是,雖然效率提高了,可自己人際交往的效果卻往往大打折扣。由此看來,在當下,人們依舊有必要用含蓄和暗示的方式與別人進行溝通。而當別人與你談話中總是贊美別人如何如何好時,你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他在貶低你,要認識到這是他的語言習慣,而且這個語言習慣還能真實地傳遞出他的心理特征:希望你能學習別人的優點。如果你能充分理解到這個人的心理特征,那么,你不僅不會以為他在貶低你,你還會被他的這種暗示技巧所打動,最終與其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
以上這些語言習慣背后的含義就是索科塔·莫恩從多年的日常觀察與研究中得出的寶貴經驗,而他認為這是分析一個人心理特征不可或缺的方法。因而,他將這些心得和經驗傳授給了很多FBI特工,目的就是讓越來越多的特工領會到其中的含義,并付諸實戰中。畢竟,語言習慣確實能夠泄露出對手的心理秘密。
3 說話特點反映出的語言習慣與個性特征
FBI指出,人們在長期的人際交往中,會逐漸形成一些屬于自己的說話方式或習慣,這些說話習慣與他們的性格有著緊密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們的性格影響了說話習慣的形成,而說話的習慣各有不同,它們反應的正是彼此個性的差異,即說話者的心理特征。FBI認為,說話習慣的形成本身就十分復雜,難以改變,即使人們通過明顯的修飾試圖改變,也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語速是人們說話時,最容易形成特定習慣的。每個人的說話方式有所不同,而語速也不盡相同。FBI指出,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外界的刺激,人們會用習以為常的語速與人交談。從一個人的語速快慢中,可以初步了解到他的性格:思維敏捷、跳躍性強的人,語速通常很快;而心思縝密、大智若愚的人則語速較慢。此外,說話聲音的高低,也是FBI探員分析對方性格的一條線索。每個人說話的聲音都是不同的,一般有著開朗、豪爽、固執性格的人,說話音量會很高;而比較懦弱,或有陰險性格特點的人,則說話聲音較低。除了說話音量之外,人說話時的音調或節奏,也是值得特別注意的線索。有的人在交談時,抑揚頓挫,很有節奏感,這樣的人一般感情豐富;而有的人在交談時,則一直語調平平,如果不是受到了某種打擊導致情緒不振,那就是本身性格比較理性。
這些最為常見的說話習慣,是人與人之間交談的要素。FBI認為,從以上這些方面觀察嫌疑人的言辭習慣,能精確地分析出嫌疑人的性格特征。通常,FBI探員喜歡使用比較精密的儀器,對嫌疑人的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和細致整理。當然,除了這些方面的信息收集之外,說話習慣體現的方面也比較廣泛。比如口頭禪、打招呼等各種習慣性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說話者的性格以及心理狀況。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稱呼的使用習慣,代表的是彼此之間的關系和心理距離。從雙方交談的稱呼中,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雙方之間的親疏關系。比如,有的人習慣稱呼自己的同事為“××先生”或“××小姐”,這表明同事之間存有一定的心理距離,不足以掏心掏肺。
對于東方人而言,在人際交往中,雙方稱呼上的問題可以表明彼此之間的親疏程度。而在美洲一些國家,比如美國在非正式的場合直呼其名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稱呼方式,但如果你的愛人也這樣稱呼你,說明你們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那么親密。因為在東方國家,人們通常會稱呼彼此為“親愛的”或用昵稱來稱呼對方。在一些社交場合,人們通常會稱呼陌生人為“××先生”“××女士”。如果僅僅是初次見面,還沒記住對方的名字,那么使用這種稱呼方式是十分恰當的;但如果你和對方已經認識了很久,還依然稱呼對方為“××先生”“××女士”,那就等于向對方表明“我要與你保持距離”。因此,如果在人際交往中,你認識了很久的朋友如此稱呼你,那么就說明此人試圖在心理上和你保持距離,希望雙方互不干涉。
當然,在一些場合中,你也會遇到那些既不稱呼對方為“先生”或“女士”,也不稱呼對方名字,而是以“這位”“那位”來代替稱呼的情況,這些都是內向、不善拉近關系的表現。如果夫妻在說到自己的家人時,不以“我的”為開頭,比如“我的先生”或“我的妻子”等,而是用“孩子的父親”“孩子的母親”等稱呼開頭,則說明他們是以家庭為重,時刻把家庭放在第一;而總是以“我的”為稱呼開頭,從表面上來看是一種親密關系的表現,但實際上,這種親密更多的是源于說話人強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由此可見,人與人交談時,對對方最開始的稱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表達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因此,那些高明的交際者往往會采取改變稱呼的方法來拓展人脈關系。當他們想親近一個人時,就會不經意地改變自己對對方的稱呼,如此一來,便可以增加彼此之間的親近感,而且相互之間的心理距離相對來說也會逐步縮小。
FBI認為,稱呼也是一種語言上的說話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FBI探員辦理的一些案件中,當探員們要求對方供出犯罪者的合伙人時,他們通常不會和合伙人表現得太過親密,但是FBI探員總會適時地制造機會讓其發言,然后就能從稱呼上看到犯罪者們的關系深度,進而找到制勝的關鍵。此外,FBI還尤為關注嫌疑人的口頭禪,因為不同的口頭禪代表的是人的不同個性。FBI通過研究發現,習慣用語里面也藏有人的心理秘密。比如有的人總是習慣說“這是真的”“老實說”“不騙你”之類的話,這其實說明他們善于說謊,而事實也往往與他們所說的狀況相差甚遠。雖然他們所說的話語在刻意地表明自己的行為是誠實可信的,但他們的目的只是想要讓你重視他們所說的話。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想讓他人認可自己的觀點,通常會說“必須”“一定”等強調性強的詞語,這種人通常比較冷靜、自信;與之相反的是那些常說“好像”“大概”“或許吧”等模糊性話語的人,他們往往防范意識比較強烈,總是通過一些模棱兩可的話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想讓別人看透自己的內心世界。這類人往往在做事的時候比較到位,但是在人際交往中,因為與他人的距離拉得過遠,所以人際關系并不樂觀。在日常工作中,還有些人在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通常愛用“聽說”“據說”等詞語,也就是通過套用“第三者”的話來完成自己的表述,這一方面是不希望有人對自己的建議產生置疑,另一方面則是不想被自己的說話內容所連累,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想承擔發言責任的說話方式。
那些處事圓滑、老練的人,比較喜歡運用這些“推卸責任”的說話方式,這種做法很明顯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后路,但這也是他們缺乏果斷決策力的體現。因此,他們說這些的時候,內心也會出現矛盾與糾結的情緒。而當所謂的“據說”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時,他們會說“我當時也對這個說法存有置疑”;若是達到了預期的結果,他們又會說“不錯,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
在人際交往中,也會經常見到那些把“我”掛在嘴邊的人。FBI認為,這種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通常所圍繞的話題多為自己,總是會對別人說“我最近如何”之類的話語,而不會認真聽別人表述,同時也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此外,這種人還常常直接打斷別人的談話,因此極易招致對方的厭惡。這類人的表現欲比較強烈,總是希望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焦點,所以在別人眼中會顯得有些自大。
FBI的研究結果表明,每個人的說話習慣和性格有著密切的關聯。但事實上,人們在現實生活交流中,很少會對說話習慣和聊天方式進行分析,因此也就無法了解語言習慣背后所代表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當然也就無法掌握人際交往中制勝的關鍵。因此,FBI提醒人們,如果想要了解一些人的心理狀態,打破雙方之間的心理界限,掌握語言習慣背后的深意是一條不可忽視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