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語言習慣:FBI告訴你語言習慣中隱藏的性格特征(1)
- FBI微語言心理學
- 金圣榮
- 3541字
- 2017-09-19 15:03:26
1 為什么有人習慣說話繞彎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習慣,懂得什么時候應該說怎樣的話,而且,話語修辭、語氣等也有著很鮮明的個人特征,因而,從一個人說話的習慣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點。
比如有的人在說話時通常都比較客氣委婉,給人彬彬有禮的感覺,這樣的人大都比較溫柔和善,不愿意難為他人,考慮問題也比較周到;還有的人在與人交談時,總習慣說“我怎么樣”,這類人性格比較強勢,自我,喜歡成為焦點;而習慣說“果然、肯定、絕對”的這類人,一般都做事積極果斷,有魄力,不過這類人有時會給人自以為是的感覺;還有的人總習慣說“老實說、不騙你”之類的話,這類人的性格通常比較急躁、敏感,而且有些不夠自信,所以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還有人習慣說“我覺得、我估計、可能、大概”這一類的詞語,習慣運用這類詞語的人,大都比較隨和、謹慎。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的說話習慣能夠反映出不同的性格特點。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他的語言習慣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了他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在諸多語言的習慣運用中,說話習慣繞彎子,也是很顯著的一個語言表達特征。
生活中,很多人經(jīng)常喜歡說“別人都那么說”“也不是經(jīng)常那樣做”“雖然不起眼”之類的話,而且說話習慣模棱兩可,喜歡繞彎子。這類人大都防御意識很強,習慣在說話時看對方的臉色。有時候由于揣摩不出對方的心思,他們也不敢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要求。用一種模棱兩可的方式表態(tài)后,往往還故作從容,但實際上,他一直小心觀察著對方的反應,這充分體現(xiàn)了這類人高度的防御意識。
事實上,在人際交往中,防御意識過強,往往會使交流變得更加復雜。由于高度的警惕性和懷疑心理,當事人總是處于局促不安的狀態(tài)。這對于交流雙方來說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因為這種不愿敞開心扉的交流,費時又費力。和防御意識強的人交流,也會令自己產(chǎn)生自我防御的顧慮。
其實,人的這種說話習慣,主要是在自我保護意識作用下形成的慣性。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想向他人提出某種要求時,由于不能確定對方會給予怎樣的反應,便用一種模棱兩可的話語來表達,這樣,即便對方不接受請求,他也不至于顏面盡失。具有這種交流習慣的人,大都敏感、謹慎,有著很強的自尊心,或者比較自卑,很害怕被拒絕。
事實上,這樣的交流習慣對于溝通而言,是有一定阻礙的。因為交談一方不能明確提出問題,會使對方對其所需缺乏清楚的認識。這樣的交流,會讓彼此陷入一種僵持狀態(tài)。FBI在多年與犯罪嫌疑人的周旋中,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在交談開始后,應該適當?shù)乇┞蹲约旱娜秉c和不足,這樣會讓對方在心中增加對你的信任度,同時也有利于自己進入他人的內(nèi)心,并制造靈活運用話語的局勢,然后看準時機,講出自己的要求。而如果一個人把自己包裹得太嚴實,就會讓彼此都很難進入相互了解的情境中。
對于FBI而言,越是習慣繞彎子說話,就越是容易將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隱藏起來,這種看似保護自己的行為,其實恰恰讓自己陷于不利境地。事實也的確如此,心理學研究認為,習慣繞彎子說話的人,對自己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遲鈍,而且沒有足夠的信心來主導自己的生活。
毋庸置疑,說話習慣繞圈子,是不利于彼此交流的,人們更喜歡言行誠懇之人,而一個人的言行態(tài)度,也決定了對方與自己的交流態(tài)度。
喜歡繞彎子的人,其語言溝通具有怎樣的特征呢?
(1)“某某人說……”。有些人不管討論什么事情,都喜歡引用別人說的話,或者拿別人當例子。這類人之所以習慣這樣說話,是因為他們的判斷和行為,是以他人的看法來決定的。
這類人欠缺自信,所以在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時,總是害怕遭到對方的拒絕。有需求,但又無法表達,所以就將他人說的話拿過來,作為防御工具。
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卸下包袱,明確提出自己的需求。這樣,一方面對方能清楚其真正想法,一方面他的坦誠也會使雙方的距離拉近。
(2)“好的,但是……”。在人際交流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在雙方的意見出現(xiàn)分歧時,一方本來不同意另一方的觀點或要求,但出于多方考慮,便會采取迂回之策,先肯定對方,然后再想方設法地用含糊的話語,將自己反對的意見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方法,往往更容易引來對方的埋怨。因為最初的肯定,會讓接下來的反駁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而且當對方以為自己的要求已經(jīng)被認可時,你又給人當頭一棒,這樣的心理落差很容易招致對方的不滿。而且,如果你不能果斷拒絕對方,還會更加受困于他所提的要求。
習慣這樣說話的人需要記住,有些時候,如果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要求,就干脆利落地回絕,不要使用模棱兩可的話語,否則會大費周折,也未必會得到對方的理解。
(3)話語最后的表達含混不清。很多人在與人交談時,語言含混不清,讓人無法清楚他到底要表達的是什么。如果在向他人提出要求時,表現(xiàn)出這樣的語言狀態(tài),他人就很難了解你的確切需求。通常在談論個人時,在表達上含糊不清的人也表現(xiàn)得卑微怯懦。
無疑,這是一類如此缺乏自信的人,在交流中很難給他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這類人之所以不能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主要是擔心他人對自己的觀點不接受。這種說話習慣很不利于發(fā)展人際關系,所以必須加以改正。要樹立自信,把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做一個整理,然后條理分明地把它說出來,再看對方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訓練,慢慢地就會使自己的表達更加清晰。
(4)“就那么回事……”。一些人在回答某些問題時,總習慣說“就那么回事吧……”。這種回答往往給人留下很糟糕的印象,因為它所傳遞的是一種悲觀消極的處世態(tài)度,仿佛對任何事都毫無興趣,被問及時也是敷衍而已。
模棱兩可的語言表達習慣,對于人際交流有著非正面的影響,因此,在表達習慣上應該學習那些能夠坦率表露自身欲求的。當自己有需求要向人提出時,不要繞彎子找借口,盡管有時候我們的需求通過合理的表達也未必能實現(xiàn),但至少可以跟對方耐心地溝通。
FBI心理分析專家認為,雖然直接表達欲求在遭到拒絕時令人有些難堪,但曲折地表述往往令問題變得模糊不清,這會使溝通雙方都很疲憊。可見,在人際交流中,說話繞彎子的習慣表達法通常是不可取的。
2 從習慣用語中看出一個人的心理特征
曾多次被邀請到FBI對探員進行培訓的著名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曾說過:“語言是人與人溝通時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一個人在與另一個人溝通時表現(xiàn)出的語言習慣與這個人的心理特征密不可分。”通過對他人日常語言習慣的研究,喬姆斯基發(fā)現(xiàn),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與別人溝通時,語言習慣大多會以“我”字開頭;一個寬容大度之人與人溝通時,會充分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必定能統(tǒng)觀全局,而不會將交談的切入點局限在一些細微煩瑣的小事上;一個悲觀主義者在與別人溝通時往往也會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傳遞給其他人。由此看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溝通時顯現(xiàn)出的語言習慣,必定與其心理特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喬姆斯基從實際的研究中總結(jié)出了以下語言習慣背后反映出的心理特征:
(1)不說出具體的時間,而是用“兩三天”代替
在FBI服役十五年的資深特工索科塔·莫恩曾經(jīng)說過:“在眾多的語言習慣中,人們經(jīng)常會聽到‘兩三天’這樣表示不確定的語言,而這句話背后的含義很可能是故意拖延,甚至是漠不關心某件事。”其實,索科塔·莫恩談及到的這種語言習慣在現(xiàn)實中隨處可聽見。比如一個人有求于一個不太熟悉的朋友時,這位朋友一般不會當面拒絕這個人的要求,而是會說:“讓我考慮兩三天后再看情況定吧。”一些不懂得通過語言習慣摸清對方心理特征的人,肯定會在兩三天后再去找這位朋友,可能還會得到繼續(xù)等待的回應。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或許就會充滿疑惑地問道:“兩三天到底是多久呢?”事實上,“兩三天”或許就意味著這位不熟悉的朋友根本沒打算幫你,而他的目的很可能只是為了敷衍你。因此,當你聽到這樣的話語時,不要天真地認為別人能幫助自己,應該采取其他方法盡快解決問題,以免耽誤自己的時間。當然,如果對方是個講義氣、注重誠信的人,或許“兩三天”后就能幫助到自己,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兩三天”這種帶有拖延意思的話語也就意味著他人委婉的拒絕。
同理,當自己的朋友或上司與其他人談及到一件事情時,對方如果突然打斷說:“這件事情改天再討論吧”,而這句話就是在告訴你,他們對這件事情已經(jīng)不感興趣,也不愿意再提起這件事。此時,如果你的朋友或上司沒有讀懂對方的心理,還是繼續(xù)談論這件事的話,就會令對方感到厭煩,對方甚至會認為你的朋友或上司是不識趣的人。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求人辦事時如果聽到別人回答:“等三兩天再看情況定吧”這樣的話語時,不要真的以為兩三天后他能真的幫你解決問題,而是應該盡快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在和一個人談話時提及某件事的時候,對方的回應是“這件事改天再商量吧”,那么真的改天了,你也不要再提及此事了,因為對方的心里根本沒有要繼續(xù)提及這件事的想法,這只不過是其委婉地拒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