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說話方圓舌有鉤,互不得罪籠人心(1)
- 做人要有心機 做事要有心計(全集)
- 呂叔春
- 4986字
- 2017-07-11 09:53:11
說話人人都會,但怎樣把話說好卻并非易事,古諺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很多人僅僅是一句話的原因,便得罪了朋友,得罪了客戶,或者是惹怒了上司,搞得自己的人生和事業一團糟,這些都是不會說話的原因。說話有許多“心機”,其中說話“帶鉤”,不得罪人為重要一條,做好了這一點,其它的說話技巧才能展開。
1.妙筆能生花,巧嘴能出彩
曲解一句話的意思能讓彼此心領神會,付之一笑。這種找臺階下并且自圓其說的說話方式不但是一種智慧的體現,運用得好時能讓對方傾倒和贊嘆,在尷尬和危機的時刻你不妨一試。
何謂“心機”?遇事沉著冷靜,能夠隨機應變,便是其一,只是這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極佳的口才,有時來點曲解歪解效果便會更佳。大家都知道“事實勝于雄辯”,但在某些時刻,“曲解卻更勝于雄辯”。清代的一代才子紀曉嵐,便利用了其高超的口才技巧,為我們留下了一段經典的“歪理正說”的故事。
清代大才子紀曉嵐才華橫溢,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經常有令人贊嘆的機智口才表演,在“危急”時刻經常能化險為夷。
有一次,乾隆皇帝帶著幾個隨從突然來到軍機處。此時的紀曉嵐正光著膀子和軍機處的幾個辦事人員閑聊。其他人老遠就看見皇上來了,連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駕。可紀曉嵐是高度近視,剛開始沒看見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時候,乾隆就快到了。紀曉嵐心中暗想:如果就這樣光著膀子接駕,豈不是冒犯龍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紀曉嵐趁著別人不注意鉆到桌子底下躲了起來。
這一切,早被乾隆皇帝看了個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陣好笑,有心想“整整”紀曉嵐。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許出聲,很長時間過去了,紀曉嵐在桌子底下再也呆不住了,此時正好是大熱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給熱得大汗漓淋。紀曉嵐心中納悶:怎么進來之后就沒動靜了?這么長時間了,也該走了吧!想到這里紀曉嵐壓低了嗓門,喊道:
“喂,老頭子走了嗎?”
滿屋子的人都聽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樂,一聽紀曉嵐喊“老頭子”,心想這下可有好戲看了。
乾隆也聽得真真切切,板起臉,厲聲喝道:
“紀曉嵐,你出來吧。”
紀曉嵐一聽是乾隆的聲音,心想:完了,完了,這回可真完了,只好無可奈何地從桌子下鉆出來見駕。
乾隆一看紀曉嵐光著膀子,滿身大汗,驚慌失措的樣子,心里一陣好笑:紀曉嵐人稱大清第一才子,居然這般模樣。乾隆故意裝作生氣的樣子,大聲喝道:
“大膽的紀曉嵐,你不見駕也就罷了,居然還敢說朕是‘老頭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講不出個道理,朕要了你的腦袋!”
到了這種境地,紀曉嵐反倒鎮靜了許多,一邊擦汗,一邊苦思對策。忽然他靈機一動,有了主意,不緊不慢地說道:
“萬歲爺請息怒,剛才臣稱您為‘老頭子’,只是出于對您老人家的尊敬,別無他意。”乾隆一聽更來氣了:“尊敬?好,你給朕說說怎么個尊敬法。”
“先說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您說這萬歲、萬萬歲算不算‘老’啊?”
乾隆沒作聲,只是點點頭。
“再說這‘頭’字,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國的主事之人,是天下萬民之首,‘首’者,‘頭’也。故此稱您為‘頭’。”
乾隆邊聽邊瞇著眼睛笑,很是滿意。
“至于這‘子’嘛,意義更為明顯。皇上您貴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稱您為‘子’。這便是我稱您老人家為‘老頭子’的原因了。”
乾隆聽完撫掌大笑:“好一個‘老頭子’,紀曉嵐你果然是個才子。”
在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不接駕是極大的失“禮”行為,而“老頭子”一詞明顯帶有“不敬”之意。好在紀曉嵐才思敏捷,運用曲解的辦法巧妙應對,最終讓乾隆龍顏大悅,逢兇化吉,一番巧妙曲解把紀曉嵐的急智口才和無人能比的“心機”表現得淋湛漓盡致。
2.語為心聲,不要口不擇言
沒有誰會挖空心思去得罪人,很多時候我們得罪別人不是出于主觀的原因,而是自己在語言表達上出了偏差,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語言表達的一點偏差會導致意義的離題萬里。若想克服這種不必要的麻煩,把握好自己的語言表達關是十分必要的,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一條便是“不要讓自己的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
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出口成章,機智幽默信口而出,往往讓人拍案叫絕;另一種說話不經過大腦但又天資有限,往往是出口傷人。
前一種人是天才,這種人百里無一,后一種人卻是隨處可見,一抓一把。談話不經過大腦,便及有可能得罪別人自己卻不知道,等到明白過來后急著彌補時,往往是越急越壞事,到頭來好話說了一堆,人卻得罪完了。
有一個人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特別邀請了四個朋友在家中吃飯慶祝,三個人準時到達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遲遲沒有來。
這人有些著急,不禁脫口而出:“急死人啦!該來的怎么還沒來呢?”
其中有一人聽了之后很不高興,對主人說:“你說該來的還沒來,意思就是我們是不該來的,那我告辭了,再見。”說完,就氣沖沖地走了。
一人沒來,另一人又氣走了,這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該走的卻走了。”
剩下的兩人,其中有一個生氣地說:“照你這么講,該走的是我們啦!好,我走。”說完,掉頭就走了。
又把一個人氣走了,主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
最后剩下的這一個朋友交情較深,就勸這人說:“朋友都被你氣走了,你說話應該留意一下。”
這人很無奈地說:“他們全都誤會我了,我根本不是說他們。”
最后這朋友聽了,再也按捺不住,臉色大變道:“什么!你不是說他們,那就是說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說完,鐵青著臉走了。
言者無心,可聽者有意。幾句不經大腦的話語,便產生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誤會,將幾個多年好友得罪得一干二凈。
這位可憐的老兄本來想和朋友一起快快樂樂過個生日,豈料幾句不合時宜的話便將朋友全部氣走,這便是說話不經過大腦所付出的代價。說話要嚴謹,措辭須準確,這些最基本又最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如果不能做好,那么做人成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永遠無法得到了。
其實想說好話并不難,你必須讓話語在出口之前在頭腦里多打幾個轉轉,覺得恰當合適的時候再說出來便可以了,如果你能在表達方式上能夠巧運用,則效果只會更佳。
古時候,吳國有個滑稽才子,名叫孫山。他與鄉里某人的兒子一同參加科舉考試。考完后,孫山先回到了家,那個同鄉的父親就向孫山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笑著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這便是“名落孫山”這個典故的來歷。
孫山的回答既要委婉又含蓄,非但沒有說到別人的痛處,更會讓別人對他的詼諧調侃佩服不已。這便是語言的魅力所在。做人要有“心機”,讓自己的腦子比嘴巴轉得快點便是其一,如果做好了這點,得罪別人的話語便不會再從你的嘴里嘣出來。
3.開玩笑宜笑不宜損
別以為玩笑開起來不需要深思熟慮,不需要“心機”,其實,玩笑的智慧深著呢?
一家出版社里的一位男性新婚不久,大概是心情愉快,生活穩定吧,人漸漸胖起來,和婚前差了很多。
有一天,一位女同事的先生來,他和那位日漸發胖的同事是舊識,大家聊了一會兒,女同事的丈夫突然對新婚的同事說:“你怎么搞的,胖得這個樣子,滿臉橫肉,像肥豬一樣。”大家聽了笑了起來。
那位同事一時變了臉色,一句不吭。等笑他胖的那人走了,他才爆發開來,大罵他說話惡毒。女同事送走她先生回來,立即賠不是,把場面弄得很尷尬。
好朋友彼此間開玩笑,有點過但無傷大雅就可以了,但那女同事的先生的用詞的確太損了些,難怪人受不了。后來呢?被笑胖的那位同事和笑人胖的那位先生再也沒有來往過。
生活中,由一個玩笑造成的悲劇實在是太多了,皆因玩笑傷害了自尊。
所以,開玩笑、損人應有分寸,否則傷害人、得罪人而不自知,那才得不償失。
當然,玩笑的過火是避免不了的,但也不能因為如此就拒絕玩笑,整天一本正經。這非常沒有必要,因為這樣反而會拉遠你和別人之間的距離,但要開玩笑之前,應有些認識:
再豁達隨和的人也有自尊心,他也許可以不在乎一百次一千次的玩笑和嘲弄,但不能忍受他在乎的人或事被開玩笑、嘲弄,你若搞不清楚他的好惡,開了不得體的玩笑,他就算不發作,也會記在心里。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這點你必須承認,更何況有人天生敏感,容易受傷,你認為好玩的,他才不認為好玩,也就是說,開玩笑要看人。
喜歡開玩笑或嘲弄別人的人常不知不覺就過了頭,因此要開玩笑之前應先三思,以免出口成刀,傷害他人。總之,涉及人身的、有批評味道的,和敏感問題及隱私問題有關的玩笑要少開,寧可不開玩笑,也不要讓人不愉快,如果硬要開玩笑,不如開自己的玩笑。
4.管好舌頭,不該說的不亂說
舌頭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禍害。無論你是吃硬飯還是吃軟飯,舌頭能幫你也能害你。所以,管不好自己的舌頭,就要面臨禍從口出的災難!
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話,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就愛四處傳播,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中國有句俗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許多是非往往是我們多嘴多舌造成的。
當然,人長了嘴巴就是要說話的,但說話一定得看場合,看時機。如果說話不看場合,不講究方式方法,不分責任,不考慮結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煩來。特別是青年人,社會閱歷少,經驗不足,愛說敢說,如果不注意控制,就更容易因話惹禍。這時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心,長期下去,最終害了你自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舌頭惹出的風波太多了。不負責任的背后瞎說,毫無根據的懷疑猜測,不經調查的輕信亂傳,東拉西扯的閑言雜語,都會給許多人造成痛苦和煩惱,給人世間增添許多是非和不幸。當然給別人帶來不幸的同時,往往最終自己也受到惡報。
“害人的舌頭比魔鬼還厲害……上帝仁慈為懷,特地在舌頭外面筑起一排牙齒,兩片嘴唇,好讓人們在開口講話之前多加考慮。”這是文學家的語言,意思是說我們在說話之前要多加考慮,要負責任,不能出口傷人,損害別人。
其實,言為心聲,語言受思想支配,反映一個人的品德。不負責任,胡說八道,造謠中傷,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想要避免“禍從口出”并不難,關鍵還在于讓語言保持一定的彈性。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百獸之王的獅子想吃其他獸類,但得找借口。于是張開大口讓百獸聞自己的口是香還是臭。首先輪到狗熊,它聞后如實地說:“有股肉的腥臭味。”
獅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將它吃掉了。
第二天,輪到猴子來聞。鑒于頭天狗熊的教訓,它乖巧地說:“喲,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獅子又怒曰:“你溜須拍馬,留你何用。”又將它吃掉了。
第三天,輪到兔子來聞。它知道,說臭要被吃掉,說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湊到獅子嘴邊,故意聞得十分認真,但卻老不開口。
獅子急了,催它快說。
它便說道:“報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風寒,感冒鼻塞,聞了這么久,實在聞不出是臭還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來聞吧。”獅子無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在這里巧妙地回避了獅子所提出的問題,而用“無可奉告”的理由來表明自己的態度,這種走“第三條”道路的方法,實在是它求得生存機會的惟一出路。
若想保持語言的彈性,不但要求你能夠自圓其說,還要做到意有所指,這既是考驗你的口才和智慧,更要你用點“心機”巧妙應對。
過去,有一個縣官很喜歡附庸風雅,盡管畫藝不佳,但興致很大。他畫的虎不但不像老虎,反而有幾分像貓。并且,他還每畫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廳堂內展出示眾,讓眾人評說。大家只能說好話,不能說不好聽的話,否則,就要遭受懲罰,輕則挨打,重則貶職。
有一天,縣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畫,懸掛在廳堂,又召集一些人來欣賞。
“各位瞧瞧,本官畫的虎如何?”
眾人低頭不語。縣官見無人附和,就點了一個人說:
“你來說說看。”
那人戰戰兢兢地說:
“老爺,我有點怕。”
縣官:“怕,怕什么?別怕,有老爺我在,怕什么?”
來人:“老爺,你也怕。”
縣官:“什么?老爺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說。”
來人:“怕天子。老爺,你是天子之臣,當然怕天子呀!”
縣官:“對,老爺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來人:“不,天子怕天!”
縣官:“天子是老天爺的兒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爺又怕什么?”
來人:“怕云。云會遮天。”
縣官:“云又怕什么?”
來人:“怕風。”
縣官:“風又怕什么?”
來人:“風又怕墻。”
縣官:“墻怕什么?”
來人:“墻怕老鼠。老鼠會打洞。”
縣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來人:“老鼠最怕它!”來人指了指墻上的畫。
這位聰明的下屬巧妙地回避了縣老爺問題的實質,而采取迂回的手段,繞著彎子批評了縣太爺的畫作,這既不會讓這位自以為是的縣太爺大丟面子,又讓其明白了自己真正的畫畫水平,可謂是一箭雙雕,一石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