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導言(3)

  • 孔子的智慧
  • 林語堂
  • 4120字
  • 2017-06-07 12:01:29

又有一次,孔子對弟子的行為開了一次玩笑,聽了孔子的話,弟子大惑不解。孔子告訴弟子說:“前言戲之耳。”言外之意是孔子并不反對那件事,而是贊成。這因為孔子的確是個樂天派的老先生。不管誰想向他求教,他都以高雅的態度表示歡迎。由下面一件事就可見出,這件事也正像基督教《新約》上的記載,耶穌一次向門徒說:“讓小孩子們到我跟前來。”那件事是這樣:一個村子的居民因不老實而討人厭,村里有幾個年輕人去見孔子,孔子的弟子知道孔子居然接見了他們,對此事頗不以為然。

孔子說:“干什么對他們那么兇?我認為,重要的是他們肯來向我請教,而不是他們走后的行為如何。人家既然誠心誠意地來見我,我就很重視他們那份誠意,當然我不能擔保他們以后的行為如何呀。”

這段原文如此: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但是孔子可不是永遠溫和高雅,因為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真人”。他能歌唱,也能十分謙恭有禮,但是他也能像普通一個真人那樣恨人,那樣鄙視人,正和耶穌之恨那些猶太法學家法利賽人一樣。我們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偉人不是疾惡如仇的。孔子有時也能十分粗野,《論語》就記載他老人家有四五次當著人面說出很刻薄的話。他那種粗野,今日的儒家都不敢表現,都辦不到了。孔子恨之入骨的就是那些善惡不分的好好先生,那些偽善的“鄉愿”,他說那是“德之賊”。有一次,一個鄉愿式的人物叫孺悲的,要見孔子。《論語》上這樣記載: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這明明是要孺悲聽見孔子在家。這段文字使所有的孔學家茫然不解。因為他們以為孔子是圣人,不是肉體凡胎的人,一向是彬彬如也恭而有禮的。這種正統的見解自然全然剝奪了孔子的人性。《論語》里另一段文字也使儒家學者感到困惑,在《孟子》一書中也有記載。那故事是這樣:一個貪官名叫陽貨,送給孔子一只豬蹄髈。因為陽貨與孔子二人彼此毫無好感,陽貨單找孔子不在家時,把一只豬蹄髈送到孔家,用以表示對孔子的敬意。孔子也特別用心,趁陽貨不在家時前往道謝,留下了自己的名片。

《論語》上有這樣一段文字: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弟子有一次向夫子問當代的王公大人為何等人物,孔子回答說:“那些都是酒囊飯桶啊!”

又有一次,孔子評論一個以在母喪中歌唱出名的人。孔子斥責他說:“你年輕時,狂妄不聽教訓。長大時,你一事無成。現在你老了,又老而不死。你簡直是個禍害!”于是孔子用手中的杖打原壤的腿。在《論語》里有下列這段文字:

原壤夷俟(原壤蹲在地下等候孔子),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事實上,在孔子的所言所行上有好多趣事呢。孔子過的日子里那充實的歡樂,完全是合乎人性,合乎人的感情,完全充滿藝術的高雅。因為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銳的感性,高度的優美。孔子的得意高足顏回不幸早逝,孔子哭得極為傷心。

有人問他為什么那么哭,為什么哭得渾身抽搐顫動,他回答說:“我哭得太傷心了嗎?我若不這么哭他,我還為誰這么痛哭呢?”

原文是: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有一次,孔子偶然經過一個老相識的喪禮,就進門去吊祭,看見別人哭,受了那哀哭的感動,自己也哭起來。他出來之后,讓弟子把他的鞍韉上拿下一個零件來,給喪家送進去,作為祭禮,并且說:“拿進去當做祭禮吧。平白無故去哭祭,不帶什么禮品最討厭了。”由此可見孔子很容易受感動,也很容易流眼淚,可見孔子的感情是多么豐富。

孔子這個人,能歌唱,能演奏樂器,如琴瑟等,并且把《詩經》重編,再配上音樂,他當然是個藝術家。我曾指出,孔子是個愛好禮樂的人。由下面一事,亦可以證明孔子是具有基督教圣公會那樣宗教家的氣質,雅愛禮儀音樂;但和耶穌對于律法、先知及宗教中的儀禮之不甚措意、不那么喜愛,則正好是個鮮明的對比。在安息日,耶穌曾命人到一個地洞里去救一頭牛。對這種事,孔子也許贊成,也許不贊成。孔子的弟子子貢有一次提議把祭祀典禮上的羊省去,孔子說:“賜啊,你愛那只羊,我愛的是那典禮啊。”《論語》上那段原文是這樣: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不管怎么樣,我們可以說,孔子是對動物不太關心的人。因為,還有一次,孔子聽說他家的馬棚著了火,他只問有沒有人受傷,他不問馬如何。《論語》上此一段原文是: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由于孔子有深厚的藝術氣質,他才說人的教育應當以學詩開其端,繼之以敦品勵行,最后“成于樂”。又據記載,孔子如果聽人唱歌而自己也喜歡時,他總是請人再唱一次,而且自己也在重疊唱詞之處參加歌唱。由于孔子具有此等藝術氣質,他對飲食衣著也很挑剔。我曾在別處指出來,他對飲食如此挑剔,可能就是他妻子棄他而去的原因(見林語堂著作《生活的藝術》)。比如說,菜的季節不對,那種菜孔子不吃;烹調的方法不對,孔子不吃;用的作料不對,孔子也不吃。而且席位不正他還不肯坐。穿的衣裳怎樣配顏色,他也很有眼光。現代的女裁縫很容易了解為什么孔子要用黑羔羊皮袍子配黑面子,白羊皮袍子配白面子,而狐皮則配黃面子。孔子在衣裳上也小有發明之才。他蓋的被子超過他本人的身長一半,這樣好免得腳冷。為了做事方便,他要右袖子比左袖子短,他難得想到這樣妙主意,但是這個妙主意可能惹他夫人生氣,且氣跑了(以上見《論語·鄉黨》,及本書第五章第二節)。孔子的貴族氣質甚至使孔子趨向于休妻。孔子本人及其后的兩代,他兒子及孫子不是休妻便是與妻子分居。在孔門儒家傳統上,孔子本人,他的大弟子曾子,曾子的門人子思,這三代期間都不斷有休妻的記載。據記載,儒學第四代大師孟子(受業于子思之門),也幾乎把妻子休掉。這幾位儒學大師雖非特別富有,但都是貴族,當無疑問。

孔子的最重要的若干特點之一,就是孔子的學問淵博而畢生好學。這足以真正說明為何他的聲望如此之隆。孔子本人也屢次說過這種話。孔子自己承認并非那種“生而知之者”,他只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而已。他承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認為可憂愁的若干事之中有一件,那就是荒廢學業。他說的話里我發現有一句,其中所顯示出的遺憾,正和現代考古學家所感到的遺憾完全相同。他想重建古代的宗教禮儀,于是到杞國去求訪夏代的古俗遺物,到宋國以求訪商代宗教習俗禮儀,但是并無所獲。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吾能征之矣。”換句話說,孔子根本上是個歷史學家,他力圖從當時尚存的風俗古物以及文獻之中,去研究并保存已然淹沒的古代禮儀制度。他竭盡精力之所得,就是他整理編著的“五經”。嚴格說,正如清朝學人章學誠所說“六經皆史”,所以“五經”就是史書,自與“四書”不同。我想孔子之如此受人仰望,并不見得怎么由于他是當年最偉大的智者,而倒是由于他是當年最淵博的學人,他能將古代的經典學問授予徒眾。當時有很豐厚的古代政治制度的學問,也有更為豐富的有關古代宗教典禮的知識,那些古代神權政治有些部分已然沒落,有的已日趨衰微,尤其商朝那套古禮,這些情形,由孔子手訂的“五經”里即可看出。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七十二人精通《詩經》《尚書》《禮記》、音樂。孔子堅信歷史的價值,因為他相信人類文化必然會繼續。在本書第三章“《中庸》”內,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在治國平天下的大業上,有三個必要條件:個人的道德、政治地位、歷史的傳統,缺一而為政,不足以成功,不足以立信。政治制度不論如何好,單此一個條件,也無成功之望。孔門的學術研究,結果發展成為歷史豐厚的遺產,而當時其他學派,在此方面則全付闕如。因此我個人相信,儒家之能戰勝其他學派如道家、墨家,一半是由于儒家本身的哲學價值,一半也由于儒家的學術地位。

儒家為師者確實可以拿出東西來教學生,而學生也確實可以學而有所收獲。那套真實的學問就是歷史,而其他學派只能夸示一下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兼愛”也罷,“為己”也罷,沒有具體的內容。

關于孔子和藹可親的風趣,必須在此一提。因為這可以說明我在前面所說孔子所過的生活是充實而快活的日子,這和宋朝理學家那種窒息生機、大煞風景的教條是大異其趣的,并且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單純和偉大。孔子不是一個愛“耍嘴皮子”的人,但有時候他也不由得說幾句俏皮話,像下面幾句便是:“凡是自己不說‘怎么辦呢?怎么辦呢?’的人,我對這種人也沒法怎么辦。”《論語》的原文是: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他又說:知道自己犯了過錯而不肯改,那是又犯了過錯。

有時孔子也用《詩經》上的句子小發風趣詼諧之詞。《詩經》上有一首詩,在詩里情人說“不是不想念,而是你家離得太遠了”,才沒法與他相會。孔子論到這首詩時說:“我看那女的心里根本就不想那個男的,否則怎么會嫌路途遙遠呢。”《論語》里原文為: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但是我們覺得孔子獨具的風趣,也就是最好的風趣,那種風趣是孔子在挖苦自己時自然流露出來的。孔子有好多時候可以嘲笑自己表面的缺點,或是承認別人對他的批評正中要害。他的風趣有時只是他們師生之間偶爾輕微的玩笑而已,并無深意可言。有一次,一個村民說:“孔子真夠偉大的!什么都通,件件稀松。”孔子聽見這樣的批評,就對學生說:“那么我要專攻什么呢?是射箭呢?還是駕車呢?”《論語》上的原文是: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和這里相關聯的還有一件事。孔子一次向學生開玩笑說:“若是能發財,讓我去給人趕馬車我都干。若是辦不到,那還是從我之所好吧。”《論語》原文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又孔子周游列國,政治的謀求終不得意,有一次,子貢說:“這兒有一塊寶玉,在盒子里裝著出賣,是不是待高價賣出呢?”

孔子說:“賣!當然賣!我就是正等著高價賣出呢!”《論語》原文是: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價而沽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峪关市| 吉首市| 壶关县| 原阳县| 镇原县| 玉林市| 全椒县| 永康市| 民乐县| 比如县| 五指山市| 洛宁县| 芷江| 华宁县| 宿松县| 海原县| 望江县| 新丰县| 房产| 临湘市| 剑川县| 万源市| 南投市| 射阳县| 临武县| 时尚| 项城市| 丁青县| 乌恰县| 本溪市| 柘城县| 永定县| 崇信县| 鸡泽县| 汉川市| 平安县| 绥芬河市| 玉山县| 华容县| 安国市|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