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導言(1)

實際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義者的態度,對全無實用虛無縹緲的玄學與神秘主義完全棄之不顧,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際關系,靈異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這種獨具特色的人道主義中最有力的教義,是“人的標準就是人”。

一、孔子思想的特性

時至今日,還能有人熱衷儒家思想嗎?若說是有,豈非怪事。其實這全系于人對善念是否還肯執著,而一般人對善念是不會有一股狂熱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之人是否對儒家思想還存有信心。這對現代的中國人特別重要。這個問題是直接指向現代的中國人,揮之不去,也無從拒絕。因為現代有些中國人,甚至曾經留學外國,思想已趨成熟,他們對儒家所持的態度與觀點,都顯得心悅誠服。由此我認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說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與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孔子去世后數百年間政治混亂、思想分歧的時期,儒家思想戰勝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及共產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學派。在兩千五百年內中國人始終奉之為天經地義,雖然有時際遇稍衰,但終必衰而復振,而且聲勢益隆。與儒家思想抗衡者,除道家在公元后第三至第六世紀盛行之外,其強敵莫過于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雖無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識論的闡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后即將重點移至儒家經典所已有之某些觀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視,但也并不能將儒家思想根本推翻。這也許是純粹由于孔子個人多年來的聲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負,對本門學說精當之信而不移,因而鄙棄佛教理論而側目視之,或者給予寬容,當時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家也以平實的看法否定了莊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實的思想鄙棄了佛教的神秘思想。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敵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與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會思潮,這種西方文明全是工業時代所引起的。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復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制度,在現代政治經濟的發展之前,被人認為陳舊無用,自是;若視之為人道主義文化,若視之為社會生活上基本的觀點,我認為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生活中,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們會了解中國的國情民俗,會受益匪淺的。

在西方讀者看來,孔子只是一位智者,開口不是格言,便是警語,這種看法,自然不足以闡釋孔子思想其影響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為深奧的統一的信念或系統,純靠一套格言警語而支配一個國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國一樣,是辦不到的。孔夫子的威望與影響如此之大,對此一疑難問題之解答,必須另自他處尋求才是。若沒有一套使人信而不疑的大道理,縱有格言警語,也會久而陳腐令人生厭的。《論語》這部書是孔學上的圣經,是一套道德的教訓,使西方人對孔子之有所知,主要就是靠這部書。但是《論語》畢竟只是夫子自道的一套精粹語錄,而且文句零散,多失其位次,因此若想獲得更為充分之闡釋,反須要依賴《孟子》《禮記》等書。孔子總不會天天只說些零星斷片的話吧。所以,對孔子的思想之整體系統若沒有全盤的了解,欲求充分了解何以孔子有如此的威望及影響,那真是緣木求魚了。

簡捷說,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由此看來,最為耐人深思之特點是在取消政治與倫理之間的差異。其方法為一倫理性之方法,與法家以講嚴刑峻法為富國強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學說也是斷然肯定的,要求人對人類與社會負起當負的責任,所謂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此點與道家的適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實際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義者的態度,對全無實用虛無縹緲的玄學與神秘主義完全棄之不顧,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際關系,靈異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這種獨具特色的人道主義中最有力的教義,是“人的標準就是人”。就憑這條教義,一個常人只要順著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神祇上去尋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更精確點說,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因為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于崩潰。儒家思想當然主張階級分明。要了解這種情形,我們必須回溯到孔子當時封建制度崩潰以及此后數百年內的狀況。當時中國領土內有數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級的國家,各自獨立,其強者則國土與國力日增,時常與他國兵連禍結。周朝皇帝名為華夏君王,統治全國,實則徒擁虛名,衰微已極。甚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雖周游列國,干謁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這頗與其所主張之建立理性社會,尊崇周王之學說相矛盾。因當時國內情勢紛亂已極,周室衰微,帝國荏弱,縱然前往朝見,終無大用。各國間雖訂有條約,轉眼粉碎,結盟和好,終難持久。養兵日眾,捐稅日增,強凌弱,眾暴寡。國與國間隨時會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見成功。學人智者開始定攻守之計,和戰之策,別利害,辨得失。說來也怪,當時學者智士之間,國界之分漸漸混滅,周游列國,朝秦暮楚,親疏無常。而古禮失,尊卑亂,貧富懸殊,政教乖誤,此等混亂失常遂使思想銳敏之士,勞神苦思以求撥亂反正之道。在此種氣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極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見,如百花齊放,競妍爭香,乃形成中國哲學之黃金時代。或蔑棄禮教如老莊;或主張人人當親手工作以謀生,如萌芽期之共產主義,如許行及其門人;墨子則倡單一神祇,崇愛上帝,教人重人道,勿自私,甚至窒欲苦行,竟趨于極端而排斥音樂;此外尚有詭辯家、苦行家、快樂主義者、自然主義者,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不少人,如今日之歐洲人一樣,開始對文化表示懷疑,而想返回太古之原始生活,正如今日若干思想家要返回非洲叢林中或到爪哇以東之巴厘島一樣。而孔子則如現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相信人與人之間高度的道德標準,這都是孔子部分的信念。

在《禮記·儒行》篇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與其他各派的差異。“儒”這個字,在孔子時便已流行。而稱為儒的一派學者,大概是特別的一批人,他們在觀點上持保守態度,精研經史,其儒冠儒服正表示他們對古代文化的信而不疑。下面的幾段摘錄文字足以表示儒家的高度道德理想。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歟?”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

其剛毅有如此者。

……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在此等列國紛爭、王室陵夷、封建制度日趨崩潰之際,孔子的教義自然不難了解,尤其是孔子以禮樂恢復封建社會的用心之所在。孔子的教義我認為含有五項特點,對了解儒家教義至為重要。

政治與倫理的合一

孔子特別重視禮樂,關心道德這些方面,西方人往往不甚了解。可是把孔子心目中的社會秩序表現得更好,再沒有別的字眼比“禮樂”一詞更恰當了。孔子回答弟子問為政之道時說(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汝乎?君子明于禮樂,舉而錯之而已。”(謂舉禮樂之道而施之于政事。見《禮記》第二十八篇《仲尼燕居》)聽孔子說這種話,似乎過于幼稚天真。其實從孔子的觀點看,這也容易了解。我們若記得孔子對“政”的定義是“政者正也”,自然不難了。換言之,孔子所致力者是將社會之治安置于道德基礎之上,政治上之軌道自然也由此而來。《論語》上有這樣的對話: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換言之,孔子差不多可算做一位無政府主義者,因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在于社會上大家和睦相處,因此管理社會的政府已然沒有必要。這個意思在這幾句話里,也暗示出來,他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但是如何才可以達到此等無訟的地步呢?他在后文里另有說明。但是切莫誤解的是,孔子為政最后的目的,與刑罰禮樂的目的是相同的。在《禮記·樂記》中說:“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孔子從不滿足于由嚴刑峻法所獲致的政治上的秩序,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政治上孔子認為有兩種等級,他曾說,齊國再往前進步,就達到魯國的文化程度,也就是達到了第一階段的治世;魯國若再往前進一步,就達到了真正文明的地步,也就是達到了第二階段的治世。

禮——理性化的社會

儒家思想,在中國被稱為“孔教”“儒教”或是“禮教”。西洋的讀者會立刻覺得禮字的含義比純粹的禮儀要復雜得多,或者覺得孔子的思想是一套假道理。我們對這個問題必須嚴正從事,因為“禮樂”一詞在孔門著作里屢見不鮮,似乎包括孔子對社會的整套制度,正如“仁”字似乎包括了孔子對個人行為的教訓精髓一樣。“禮樂”一詞的精義及其重要性,在本書第六、七、八三章將有詳細的討論。現在只需要指出孔子自己對“政”與“禮”的定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政是“正”,而禮則是“事之治也”(見《禮記》第二十八篇)。中國這個“禮”字是無法用英文中的單詞表示的。在狹義上看,這個字的意思是“典禮”(ritual),也是“禮節”(propriety),但從廣義上看,其含義只是“禮貌”(Good Manners);在最高的哲學意義上看,則是理想的社會秩序,萬事萬物各得其宜,所指尤其是合理中節的封建社會。如前所述,當時的封建社會正在崩潰當中。

孔子力求實現自己的理想,乃致力于恢復一種社會秩序,此種社會必須人人相愛,尊敬當權者,在社會上公眾的拜祭喜慶,必須表現在禮樂上。當然,這種拜祭的典禮一定是原始的宗教典禮,不過我們所謂的“禮教”,其特點為半宗教性質。因為皇帝祭天,這是宗教性質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則是教導百姓在家庭生活上要仁愛守法敬長輩。在祭天、祭當權者的祖先、祭地、祭河川、祭山岳,這等宗教性的祭祀則各有不同。在《論語》與《禮記》上有若干次記載,記孔子并不知道這些祭拜與皇室祖先的意義,如果知道,則治天下便易如反掌了。在這方面,儒家的思想類似摩西大部分的戒律,若在儒家的教義上把孔子與摩西相比,則較與其他哲學家相比容易多了。儒家所倡的禮也和摩西的戒律一樣,包括宗教的法規,也包括生活的規范,而且認為這二者是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孔子畢竟是他那個時代的人,他是生活在正如法國哲學家孔德(comte)所說的“宗教的時代”。

再者,設若孔子是個基督徒,毫無疑問,他在氣質上,一定是個“高教會派”的教士(High Churchman——英國國教中,重視教會權威及儀式之一派),不然便是圣公會教士(Episcopalian),或是個天主教徒。孔子喜愛祭祀崇拜的儀式,所謂“我愛其禮”,當然不只是把儀式看做缺乏意義的形式,而是他清楚了解人類的心理,正式的禮儀會使人心中產生虔敬之意。而且,正像圣公會教士和天主教教士一樣,孔子也是個保守派的哲人,相信權威有其價值,相信傳統與今昔相承的道統。他的藝術的美感十分強烈,必然是會受禮樂的感動,《論語》上此種證明很多(參看本書第五章第二節“孔子的感情與藝術生活”)。祭天與皇室的祭祖會引起一種孝敬之感,同樣,宴飲騎射在鄉村舉行時,伴以歌舞跪拜,會使鄉人在慶祝之時遵禮儀守秩序,在群眾之中這也是禮儀的訓練。

品牌:博集天卷
譯者:黃嘉德
上架時間:2017-05-26 17:46:48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博集天卷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超| 九江市| 扶绥县| 嘉定区| 龙井市| 瓦房店市| 民权县| 莆田市| 耒阳市| 辰溪县| 文水县| 静宁县| 勃利县| 永登县| 北川| 无锡市| 富阳市| 凉城县| 嘉荫县| 张家口市| 乌拉特后旗| 鄂温| 夏河县| 垫江县| 环江| 印江| 黑水县| 天峨县| 扬中市| 井陉县| 宁晋县| 柳州市| 宁远县| 高碑店市| 武城县| 巴彦淖尔市| 射洪县| 南陵县| 静乐县| 双牌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