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言(2)

所以,從心理上說,禮樂的功用正復相同。儒家思想更賦予禮樂歌舞以詩歌的優美。我們試想孔子本人就愛好音樂,二十九歲就從音樂名家學彈奏樂器,并且雖在憂患之中,也時常彈琴自娛,因此他將禮樂并重,也就不足為奇了。孔子時代的六藝,在孔門經典中清清楚楚指出為禮、樂、射、御、書、數。孔子在六十四歲時,刪訂《詩經》,據說經過孔子編輯之后,其中的詩歌才算分類,各得其所,而且各自配上適當的音樂。事實上,據記載,孔子自己講學的學校,似乎不斷有弦歌之聲。子游為武城宰時,開始教百姓歌唱,孔子聞之欣然而笑,并且向子游開玩笑。見《論語·陽貨》: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釉唬骸?,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禮樂的哲學要義由《禮記·樂記》可見:

“觀其舞,知其德?!保ㄒ娨粐?,知其國民之品德。)

“樂自中出,禮自外作。”(音樂發自內心,禮儀生自社會。)

“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保ㄒ魳繁硐矘分?,此種情緒既不能抑而止之,又不能以他物代替之。)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保ㄒ魳反硖?,是抽象的;禮儀代表地,是具象的。)

國不同,其樂不同,正足以見民風之不同。

先王制禮樂,不只以饜百姓耳目口腹之欲,亦所以教民正當之嗜好,明辨邪惡,民生和順。

禮教的整個系統是包括一個社會組織計劃,其結論是一門龐大的學問,其中有宗教祭祀的典禮規則,宴飲騎射的規則,男女兒童的行為標準,對老年人的照顧,等等。將孔子的這門真實學問發揚得最好的莫若荀子。荀子與孟子同時,在學術上為孟子的敵人,其哲學思想在《禮記》一書有充分之闡述,足以反映荀子之見解(見本書第六、七、八章)。

對禮之重要有所了解,也有助于對孔子另一教義的結論之了解,即“正名”一說??鬃影阉臅r代及他以前兩百年的政治歷史寫成《春秋》,其用意即在以“正名”為手段,而求恢復社會之正常秩序。比如帝王處死一叛將曰“殺”之,王公或將相殺死其元首曰“弒”之。再如春秋諸國里,非王而自稱王者,孔子仍以其原有合法之頭銜稱之,即所以示貶也。

孔子的哲學精義,我覺得是在他認定“人的標準是人”這一點上。設非如此,則整個一套儒家的倫理學說就完全破產,亦毫無實行的價值了。儒家整套的禮樂哲學只是“正心”而已,而神的國度正是在人心之中。所以個人若打算“修身”,最好的辦法就是順乎其本性的善而固執力行。這就是孔子倫理哲學之精義。

其結果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見本書第五章“《論語》”)。

關于仁,孔子有極精極高的含義,除去他的兩個弟子及三個歷史人物之外,他是絕不肯以仁這個字輕予許可的。有時有人問他某人可否算得上“仁”,十之八九他不肯以此字稱呼當世的人。在本書“《中庸》”一章里,孔子指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他有一次說,孝悌即為仁之本。

“仁”一字之不易譯為英文,正如“禮”字。中文的“仁”字分開為二人,即表示其意義為人際關系。今日此字之讀法同“人”,但在古代其讀音雖亦與“人”相同,但只限于一些特殊詞中,漢代經學家曾有引證,今日已無從辨別。在孔門經典中,“仁”這個字與今日之“人”字,在用法上已可交換,在《論語》一書還有明顯的例證。在《雍也》篇,宰予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足見“仁”與“人”在這里通用。

由此可見“仁”與“人”之間的聯想是顯然可見的,在英文里,human,humane,humanitarian,humanity這些詞,其中最后一詞就含有mankind和kindness兩詞的意思。孔子與孟子二人都曾把“仁”字解釋為“愛人”。但是此事并不如此簡單。第一,如我所說,孔子不肯把仁字用來具體指某個真人,同時,他也未曾拒絕舉個“仁人”的實例。第二,他常把這個“仁”字描寫為一種心境,描寫為人所“追尋”、所“獲得”的狀態,心情寧靜時的感受,心情中失去“仁”以后的情況,心中依于“仁”的感受。而孟子則曾說“居于仁”,好像“居于室”一樣。

所以仁的本義應當是純乎本然的狀態。準乎此,孟子開始其整套的人性哲學的精義,而達到人性善的學說。而荀子相信人性惡,關于教育、音樂、社會秩序,更進而到制度與德行上,則走了孔子學說的另一端,發展了“禮”字的觀念,而置其重心在“約束”上。在普通英文的用語里,我們說我們的相識之中誰是一個real man或real person,此詞的含義則極為接近“仁”字。

一方面,我們現在漸漸了解何以孔子不肯把“仁”這個徽章給予他當代那些好人而稱之為仁者,而我們今天則愿意把real man,real person一詞最高的含義指我們的同代人(林肯自然是當之無愧的)。另一方面,依我們看來,一個人做人接近到“仁人”的地步并不那么困難,而且只要人自己心放得正,看不起那些偽善言行;只要想做個“真人”,做個“仁人”,他都可以辦得到??鬃佣颊f人若打算做個“仁人”,只要先做好兒女、好子弟、好國民,就可以了。我們的說法不是和孔孟的說法完全相符嗎?我以為,我把中國的“仁”字譯成英文的true manhood是十分精確而適宜的。有時只要譯成kindness就可以,正如“禮”字在有些地方可以譯作ritual(典禮),ceremony(儀式),manners(禮貌)。

實際上,孟子的理論已然發展到人性本善,已是人人生而相同的了,他還說“人人可以為堯舜”,也正是此義之引申。儒家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將此種近乎人情的方法用在德行方面,從平易平凡的程度開始。這一點足以說明其對中國人所具有的可愛之處,正好不同于墨子的嚴峻的“父道”(fatherhood)與“兼愛”(兼愛之說與基督的道理那么相近)。

儒家有合乎人情的思想,才演變出以人作為人的標準這條道理。

這樣,不僅使人發現了真正的自己,使人能夠自知,也自然推論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鬃硬粌H以此作為“真人”“仁人”的定義,并且說他的學說是以恕道為中心的?!八 弊质怯伞叭纭迸c“心”二字構成的。在現代中文里,“恕”字常作“饒恕”講,所以有如此的引申是不難看出的。因為你若認為在同一境況下,人的反應是相同的,你若與別人易地而處,你自然會持饒恕的態度??鬃泳统3W约和萍杭叭?。最好的比喻是:一個木匠想做一個斧子的把柄。他只要看看自己手中那把斧子的把柄就夠了,他無須另求標準。人就是人的標準,所謂推己及人是也。

修身為治國平天下之本

儒家對政治問題所采取的倫理方法已然講解清楚。最簡明的說法是:孔子相信由孝順的子孫、仁愛的弟兄所構成的國家,一定是個井井有條、安寧治安的社會。儒家把治國平天下追溯到齊家,由齊家追溯到個人的修身。這種說法頗類似現代教育家所說,現在天下大亂在于教育失敗一樣。把世界秩序作為最終目的,把個人修身作為基本的開始,這二者之間的邏輯關聯,在本書“《大學》”一章中有詳明的敘述??稍賲㈤喌谌?、四、六、七、八各章。中國人對格言諺語的重視,由此看來,自然不難明白,因為那些格言諺語并非彼此獨立、毫無關聯,而是一套內容豐富、面面俱到的哲學。

從現代心理學上看,這條道理可以一分為二,就是習慣說與模仿說。對孝道的重視(我不妨譯作“當好兒女”)是以習慣說為其基礎的??鬃?、孟子都分明說在家養成了敬愛的習慣,將來對別人的父母與兄長也一定會恭敬,對國家的元首也會敬愛。本書第四章中有:家家習于仁愛,則全國必習于仁愛;家家習于禮讓,則全國必習于禮讓;使弟子敬愛父母兄長及尊敬長輩,必能為良善國民奠定正確的心態與道德的基礎。

模仿學說,或可稱之為楷模的力量,產生了知識階級與“賢人政治”。知識分子這個上層階級,必須同時是道德的上層階級,否則便失去其為上層階級的資格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的含義,是盡人皆知的??鬃铀f的君子,絕不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的“超人”。君子是在道德上仁愛而斯文的人,他同時好學深思,泰然從容,無時無刻不謹言慎行,深信自己以身作則,為民楷模,必能影響社會。不論個人處境如何,無時不怡然自得,對奢侈豪華,恒存幾分鄙視之心??鬃拥牡赖陆逃柸憩F在紳士身上。中文里的君子一詞,在孔子時已然流行,只是孔子另賦予新義而已。在有些地方,其過去的含義與“君王”相同,絕不可譯成英文中之gentleman;在其他地方,其含義顯然是指有教養的紳士。由于有士大夫這種上層階級,君子一詞的兩種含義便互相混合了,其所形成的意思,頗類似希臘哲人柏拉圖所說的“哲人王”。關于以身作則或者說是身教,其力量如何,這種學說在《論語·述而》有充分的討論。對于道德行為之影響力量,孔子是過于自信的。有一次,一個貪官季康子告訴孔子,他國內盜匪橫行,竊賊猖獗,他深以為憂,孔子很直率地告訴他:“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你本人若不貪,你賞竊賊讓他去偷竊,他也不會去的。)

二、孔子的品格述略

在孔子去世后數百年,以及再往后的中國歷史上,孔子本人的聲望之高及其遺教地位之隆,要歸之三個因素。第一,孔子思想對中國人特具吸引力;第二,中國古典學術與歷史知識為孔門學人所專有,而當時其他學派對中國古典及歷史則不屑一顧,同時,中國此等古代學問本身即極為寶貴;第三,孔子本人的人品聲望使人傾慕。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些偉大師表人物,他們影響之大多半由于其人品可愛,反倒不是由于他們的學問淵深。我們想到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意大利圣人圣方濟各,他們本人并沒有寫過什么重要的著作,但是給當代留下那么深厚的印象其影響乃不可磨滅,竟至歷久而彌新??鬃拥目蓯壑幷c蘇格拉底可愛之處一樣。蘇格拉底之深獲柏拉圖的敬愛,就足以證明是由于他的人品與思想使然。誠然,孔子刪《詩經》、著《春秋》,但是孔子諄諄教人的傳統只是由弟子及日后的信徒記錄下來的。

在儒家著述中,對孔子的人品有許多不同的描寫。我們在本書第三章論《中庸》時,曾先提到一些。孔子的弟子顏回曾贊美孔子,把他高捧到云天之上,將他比做神秘不可知之物,顏回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毕旅嬗袔锥挝淖?,可算做描寫孔子最好的文字。一段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笨鬃幼约旱拿枋鲇绕浜?。一次,一位國君向孔子的一個弟子問孔子是何等人,弟子并未回答。他回來之后將此事告訴孔子。在《論語》中有這樣文字:“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在這段夫子自道的文字里,我們不難看出孔子生活的快樂、熱情及其力行的精神。孔子有好幾次說他自己不是圣人,只是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已。下面有一段文字,可以說明孔子的奮勉力行。(原書此處漏排——編者注。)

這表示孔子是有其道德的理想,自己知道自身負有的使命,因此深具自信。

孔子的品格的動人處,就在他的和藹溫遜,由他對弟子說話的語氣腔調就可清清楚楚看得出。《論語》里記載的孔子對弟子的談話,只可以看做一個風趣的教師與弟子之間的漫談,其中偶爾點綴著幾處雋永的警語。以這樣的態度去讀《論語》,孔子在最為漫不經心時說出只言片語,那才是妙不可言呢。比如說,我就好喜歡下面這一段:一天,孔子和兩三個知己的門人閑談時,他說:“你們以為我有什么話不好意思告訴你們兩三個人嗎?說實在話,我真是沒有什么瞞你們的。我孔丘生性就是這種人。”

原文是: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還有一次,因為子貢愛批評人,孔子不是用客氣話稱他的號,而是叫他的名字說:“喂,賜啊,你是夠聰明的,是不是?我可沒有那么多閑工夫!”原文是:

子貢方人(批評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還有一次,孔子說:“天天吃得飽飽的,什么也不做,只知道鬼混。這太不像話了。不是有人賭博下棋嗎?那也比閑著無所事事好呀?!痹氖牵?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泉市| 珲春市| 丰宁| 浙江省| 天气| 正宁县| 邹平县| 长泰县| 北流市| 灌云县| 曲周县| 双柏县| 广水市| 丹阳市| 台中县| 三河市| 南木林县| 新津县| 永康市| 临洮县| 什邡市| 黎城县| 红原县| 德惠市| 达州市| 广南县| 昌图县| 陇川县| 大洼县| 上饶市| 秀山| 科尔| 吉隆县| 安塞县| 安宁市| 陵川县| 砚山县| 青神县| 汝南县| 贡嘎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