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孟子與滕文公(2)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滕世子曉得孟子是個大儒,很恭敬,很誠懇,請孟子告訴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治國之道。他是世子,將來一定是諸侯,一定是國家的領導,以后應該讀什么書?學些什么?孟子沒跟他講別的,就告訴他,人性是善的,現(xiàn)在這個戰(zhàn)國的時代,搞得那么壞、那么亂,是文化教育的錯誤,政治習慣的錯誤。孟子告訴他,人性是本來善的,要做到上古道德的政治。而且,孟子還說,你是世子,將來父親過世,你即位成功,那時候,你一定要效法中國傳統(tǒng),行堯舜之道,天下為公,不是家天下。堯舜禹三代,天下為公,是讓位的。孟子對他的開導,特別強調“性善”的道理。換言之,孟子對他強調“人性本善”的學說,和他對梁惠王、齊宣王所說,動輒稱揚湯武事業(yè)的用意不同。他對滕世子當時說的話,隨時在稱頌贊揚堯舜的大道,這點要特別注意。

講到這里,且讓我們穿插一個很微妙的感想。

這節(jié)古文的寫作方法,當然是言簡意賅,但是包含的內容實在很多。在這節(jié)的簡潔文字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對滕文公當時的教導,完全是處在長者教誨子弟的立場,以師道的誠摯,來教導一個后進有為的青年。所以看來非常親切,而且是富于啟發(fā)性的教授方式,絕不像前面四章對齊宣王、梁惠王的態(tài)度,是處在師道、臣道、友道之間的風格。這點也應當注意。而且由此可以了解,古人在行文、寫作之間的技巧和風范。

至于我們要討論的,便是孟子啟發(fā)式的教授方法。由這短短的一小節(jié),首先接觸到的,便是孟子學說思想中主張“性善”的問題。當然,這個大問題在后面《告子》篇中,有專題的討論,姑且不在這里詳細申論。

可是孟子在這里,為什么對當時還是世子的滕文公,當頭一棒,便來個“性善”的問題呢?這點,在本章本節(jié)的下文中,便有答案和啟示,暫且也擺在一邊再說。

最有趣也最微妙的,便是滕世子從楚國回來的途中,再來看孟子。孟子一見面,劈頭一句便說:世子!你還在懷疑我上次告訴你的話嗎?孟子是怎樣看出來滕世子心中還存有疑問的?“誠于中者,形于外”,孟子一見他的態(tài)度神色,早已明白了他心中還是存疑不定的。

但存疑不定的是什么問題呢?當然是人性是否真是本善的問題。滕世子不但懷疑人類的天性是否本善,而且他更懷疑他自己的本性是否本善。何以見得呢?很簡單,由滕文公就位前的行徑記載就知道了。他年輕時,上受父兄遺蔭,下有群小擁護,青春時期是貪圖玩樂的,正如后面他自己所說的,“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真是一個標準世家公子哥兒。現(xiàn)在他父親滕定公把國家大事的重擔,漸漸加到他身上來了,他自己也感覺到嚴重性了。可是積習實在一時也改不過來,所以他也懷疑自己的稟性問題,是否真如孟子所說的“本善”呢?

我們可以想象,他在這個時候,覺得良師難得,明師難遇,他正要反求諸己,同時向學問的大道上邁進。但是積習難改,心中的天理人欲之爭,實在很煩惱。所以他必須要回頭再來看孟子,再深入地請教這個問題。其實,這種所謂的人欲,也就是后天環(huán)境所養(yǎng)成習性之一種。所謂天理,也就是人人本自具有的一種先天的功能,自然的稟性。

所以滕世子這個時候的問題,也便是古今中外,所有青少年心里共有的煩惱。

孟子的機鋒棒喝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guī)熞病V芄M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世子在宋國見過孟子后,去楚國了,等于出國訪問,待了多久?是半年啊,或者一年啊?不知道。出國訪問回來,問題就來了,這一段談話是兩人又見面了。孟子一看,滕世子出國訪問以后,他的顏色、表情、行為不大對啊。唉,看你這個樣子,大概出國走了一趟回來,看到外面都是富國強兵嘛,楚國也逞強得很,你對我所講人性本善,應由道德領導政治的話,好像有所懷疑。

由這里,我們看到一個面帶惶惑之色的英俊小伙子——滕世子,他懷疑,他彷徨,他求上進而又畏懼,自覺不堪勝任,但又不能安于現(xiàn)實,更不肯自甘墮落。

孟老師眼光犀利得像電光,他直截了當?shù)乇汜橅镜诫雷拥膬刃纳钐帯?

世子并沒有講話,但孟子一眼就看出來,就像后世禪宗祖師的教育法。所以孟子直截了當?shù)卣f“夫道,一而已矣”。世子,你還懷疑什么呢?道,就是這個,更沒有其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道德的政治,這一個真理,就是一個、一貫的,其他各種各樣的看法、講法、學說,都是偏見。其實,天下的大道,是不二法門。孟子講出一番理由,叫滕世子堅定信念,相信傳統(tǒng)文化道德政治精神,不要變。

換言之,堯舜之所以為堯舜,其內圣——內在修養(yǎng)達于圣境的成就,也全在于這個心啊!你心里已經感覺到“今是而昨非”,那么,自己此心已轉化了,只要你能拿出大勇氣、大智慧,肯直接承當下來,立即可以轉凡成圣了。

這一節(jié)書,使我們想起了孔子曾對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此時此景,也正是孟子對滕世子說的“夫道,一而已矣”,是同一模式,同樣的情景,只是不知滕文公當時的體會程度而已。不過,看他后來毅然決然地尊奉孟子之教,實行“三年之喪”的孝行,似乎他領受得很深。至于說他還沒有做到如孟子所期望的,成就周文王一樣之業(yè),那也是限于時勢,姑且歸之于天命可也。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這個觀點來看,那么,孟子一生得意的弟子中,滕文公應該算是其中的第一人了。

同時在這里,也使我們想起晚唐時代,禪宗的一段故事。當時有一位夾山大師,去向船子和尚參學問道。船子傳了心地法門給他,叫他立即回去好好修持求證。夾山在辭別臨行之時,還再三回頭,似乎還有不敢自肯安心之處。這時船子和尚站在他自己的船上,便高聲叫著夾山說:喂,你以為我另外還有特別的秘密沒告訴你嗎?他說了這句話,自己便將小船弄翻,連人帶船,翻到河水中去了。他只有以這樣一記最后的殺手锏,來堅定夾山信得自心即佛的道理。當然,這是出世法,是禪宗的教授法。孟子對滕文公的教授法,是入世法,是現(xiàn)身現(xiàn)世圣賢的教授法。可是,他們的用意,都是為了再三說明別無二法的真理,這兩種方式確有異曲同工的妙趣。

接著,孟子為了成就滕世子,也因為他行將擔當國家的重任,孟子用了雷霆萬鈞的力量,加強他入世負荷重任的信念。孟子同時引證三位古人的名言和事實,引用過去歷史的經驗和三個要點,來告訴滕世子。

“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首先引用過去齊國的名人成覸,對齊景公說的話。齊景公是滕文公的長輩,他的宰相是晏子,有這么一個好宰相,齊景公在歷史上還比較有名,是一個還可以的領袖。成覸的意思是說,要做就做好的領袖,做文王、武王一樣,不錯!他們是大丈夫男子漢,可是我們也是男子漢大丈夫,何必怕呢?不要懷疑自己,拿出精神來做。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孔子的學生顏淵也曾經說過,一個立志做學問道德的人,假使出來做事的話,怕什么?舜也是種田,出身很落魄,最后做了一代的圣王,難道舜他是什么天生特別的人嗎?舜是一個人,我顏淵也是一個人,彼此同樣是人,他能做到難道我不能做到嗎?應該也能像舜一樣。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要有這個氣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新余市| 黎平县| 江西省| 林口县| 星座| 金沙县| 巴楚县| 石门县| 土默特右旗| 云安县| 古蔺县| 祁东县| 体育| 赤水市| 太和县| 宁夏| 平武县| 阳西县| 临潭县| 西华县| 炉霍县| 屏边| 汝南县| 兴国县| 廉江市| 宁都县| 威远县| 都兰县| 彰化市| 彰武县| 开平市| 潍坊市| 廉江市| 确山县| 宿迁市| 法库县| 云安县| 务川| 白城市|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