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出身的天才
我們讀歷史,看到晉朝的晉惠帝,當時天下饑荒,老百姓沒有飯吃,他說為什么不吃肉末稀飯,大家都笑他笨。不是笨啊!他講的是絕頂聰明的話。為什么是絕頂聰明的話?由于他在宮廷里長大,看到宮女們吃稀飯,就問是什么稀飯啊,回答說肉末稀飯。在宮廷里,肉末稀飯是很差的,他從小長大,也沒有看過外面,人家報告老百姓沒有飯吃,他認為怎么不吃那種差勁的稀飯呢,這是他的智識范圍。所以他在華林園聽到青蛙叫,就問:青蛙是為公家叫還是為私人叫?旁邊大臣就講,皇帝啊,在官家叫就為公,在私家叫就為私。
這個馬屁拍得恰到好處,拍馬屁的人是真壞蛋,但是你說聰明不聰明?那我們學過邏輯的,學過禪宗的,你們研究研究,青蛙叫是為公的還是為私的?參參看,是空還是有?這不是一樣道理嗎?你再仔細一想,他的確是絕頂聰明,可憐的是他做了太子,出生在宮廷里頭,不知民間疾苦。
所以富貴人家出生的子弟,許多是天才,但被富貴環境所誤,誤了一個天才。人從艱苦中出來,是苦難環境才造就他成為一個人才。你再看古今中外歷史,圣人也好,英雄也好,每從艱苦中站起來,他才能夠了解一切。再看晉惠帝,歷史上都笑他笨,錯了,我們才笨呢,因為沒有過過富貴生活,所以不懂。
他問青蛙叫為公為私,絕不是笨,他的腦子非常邏輯。我的學生之中,有許多學科學的,那個腦子就是這個樣子。譬如我說你把蒼蠅給我趕出去,他說蒼蠅為什么在這里飛啊?他一邊趕一邊還在看,研究了半天。我說你趕快把它趕出去,這個時候不是研究蒼蠅的問題。是,是,是。他那個腦子就是這樣,你說他不聰明嗎?絕頂聰明。這都是我們要留意的地方。
所以《孟子》這一篇開始就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聰明靈巧不足以作為領導的修養,高明必須要中庸,道德要渾厚。至于政治的權術,《孟子》點了題,他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般人都認為孔孟之道是呆板的,只講仁;其實有個秘密,現在把它揭穿。至少在我讀書的經驗,雖然讀書不多,還沒有看到過有人具體把它揭穿的。孔子同孟子有個密宗,孔子寫了一部《春秋》,他自己感嘆,“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這兩句話有什么秘密呢?
先說為什么知我者《春秋》。《春秋》記錄了亂臣賊子、帝王一切的錯誤不良行為,一切的怪事,造成了社會亂象、歷史演變。對此應該負責的是政治領導人、知識分子讀書人,以及擔負教育責任的人。是這些人的罪過,所以他們要負歷史的責任,這是《春秋》的目的。所以說,對于《春秋》,“亂臣賊子懼”,這是正面的了解,知我者《春秋》,懂得它的精神所在。
什么是罪我者《春秋》呢?有些人懂了《春秋》,才會用權謀,才會用手段,所以《春秋》也是一本謀略之書,也是一本兵書。懂了《春秋》相反的一面,謀略就很厲害了,所以天下事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人讀了歷史而學好的,變成好人;讀了歷史學不好的,所有的壞本事都學會了。一個壞人學問越好,做壞事的本事越大,所以學足以濟其奸。
同樣的道理,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提倡仁道。仁道的密宗在什么地方呢?那些專門愛人、仁慈,連螞蟻都不敢踩的,不叫仁,因為“徒善不足以為政”,這是孟子所反對的。“徒法不能以自行”,誰懂啊?其實后世漢、唐、宋、元、明、清,每一個開創的帝王,都懂孔孟的仁政,都了解仁政并不是呆板的仁義思想。上次提到過,我們歷史上最光彩的一段,在漢代是文景之治。漢文帝是“內用黃老”,里面真正用的是道家黃老的方法;“外示儒術”,外面表示是儒家,這是漢文帝政治的原則。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帝王,走的都是這個路子。前面也曾講到過,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權,劉邦的兒子們差不多被呂后這一幫人殺光了,只有一個小兒子在北方苦寒的邊地。突然中央決定請他來當皇帝,就是后來的漢文帝。那個時候內政也亂,外面南方那個南越王趙佗已經準備要造反了。漢文帝上臺只寫了兩封信,就把整個的天下安定了下來。一次是寫信給趙佗,一次是給北方的匈奴。
他寫給南越王趙佗的信,“朕高皇帝側室之子……”這一句話就把趙佗打垮了。他的意思是說,我不過是爸爸小老婆生的小兒子,你老人家是跟我爸爸一起打天下的,你要多照應照應我啊,我是后輩嘛。然后講現在自己的政策,軍事的布署,都告訴你了;講完了以后又說,你山西家里祖宗的墳墓我都給你修好了,而且派兵保護起來。在古代,如果有叛亂,只要你一動,先把你的祖墳挖掉,但是漢文帝沒有這樣說,這叫做瞎子吃湯圓,肚里有數。他又派了一個老外交家,很厲害的陸賈前去,一下就成功了。
趙佗這個老頭子看到這一封信,哎呀!漢高祖這個兒子一定成功,趕快收兵,不打了。于是南越王回了一封信,也很妙,說自己是南方蠻子的頭子,向你報告,一切都聽你的。一封信就解決了南方的叛亂問題,還有北方匈奴,也是一封信解決,天下就太平了,這個就是漢文帝。
漢文帝的道德效法堯舜,幾十年穿一件袍子還是補過的,樸素節省,并且盡量地減刑罰,保養百姓。因為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下來,又經過他父親劉邦跟項羽多年打仗,那真是民窮財盡,完全是靠他長養生息,這就是《書經》形容堯的話,“文,思,安安”,安的基礎打穩了,社會也得到了休養。
這時出了一個很有名的晁錯,前面也說過,晁錯這個人當然是謀臣之流,就是孔子所講的,罪我者《春秋》也。他寫了一篇奏議給漢文帝,說教育太子除了道德以外,要他懂術數。古代這個術數是手段,術就是方法,數就是精于計算。術數也代表中國文化的天文地理、陰陽八卦、風水等的一門學問,專門名詞就是術數。在政治思想上,術數就是表示要懂得方法,要懂得政治的手段。
漢文帝一看這篇報告,有道理,立刻命他為太子府里的秘書長,輔助太子。所以后來景帝上臺,才引起了七國之亂等。到了景帝曾孫漢宣帝更妙了,出生在監獄里,是丙吉保住他的。所以漢宣帝是在艱苦中出來,老百姓的艱苦,社會的艱難,人心的好壞,他都清楚得很。他英明,有道德,因為他是艱苦中起來的。所以歷史上皇帝死后得了一個“宣”字謚號的,都是好的。
他的兒子漢元帝太子出身,宮廷中長大,那就比較仁慈了,他向漢宣帝建議,應該完全用儒家的思想,講仁義道德,其他的都廢掉。漢宣帝就大發脾氣罵他兒子,說漢家自有章法,雜家霸術都用的,你光曉得講仁義,仁義能夠治天下嗎?劉家的天下到你手里恐怕就完了。實際上漢宣帝這一句話,說明了千古以來中國帝王君道的道理,這才真懂了《孟子》所說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兩句話就是孟子的密宗。
所以認為孔孟是呆板的仁義思想,那是絕對的錯誤,用起來非失敗不可。孔子的密宗是在“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你把這四句學會以后,中國政治哲學的應用就懂了;再加上一個最重要的道德修養,孟子的這個密宗都傳了,告訴我們后一代的子孫,這個民族自然會有人才出來的。
因仁而得 不仁而失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這個原文的重點我們先加以說明。我們曉得,在蔣介石先生的文告里,經常引用這一段,尤其是“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這一句話。因為他喜歡讀《孟子》,而且對《孟子》很下功夫的,這是現代史上我們記錄的一個重點。
在中國政治思想史、哲學思想史方面,這里有三個要點。第一,“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所謂的國就是地區。譬如姜太公分封在齊國,就是齊那個地區,周公分封在魯國,就是魯那個地區。譬如《老子》里提到“治大國如烹小鮮”,我們往往把老子所講這個國字,解釋成現代國家的觀念,這是有問題的。其實就是《孟子》這里所講的國,代表了諸侯的分封區域,這個觀念要搞清楚。
第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所謂四海,是中國古代的觀念,指廣大的地區。《說文解字》:“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禮記》:“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謂之四海。”所以這個四海,并不是指海洋的海。又像《左傳》中《齊桓公伐楚盟屈完》上講:“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個海不作海洋解釋,而是地區的意思。
做這個研究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在戰國的時候,拿現代人來吹的話,科學早就發達了。譬如那時的鄒衍,歷史上稱為辯士,非常會講話,思想很奇怪,那當然比孟子高明多了。我開始講《孟子》的時候已經介紹過他。孟子同孔子一樣,到別的國家去,很受冷落;鄒衍就不同了,諸侯都親自出來迎接,那個威風很大,因為鄒衍是陰陽學家。像現在的陰陽學家,大概只能掛牌看相算命罷了。鄒衍曾說天下有九大州,有四海,所以四海就是現在所講國家的觀念。
第三,諸侯保社稷,這個社稷是宗廟。到了秦漢以后,歷史演變,政治的體制也變了,全國統一之后,宗廟也稱為社稷。譬如在北京有社稷壇,有天壇,社稷壇就代表一個國家的精神。像日本有神社,也是社稷的精神。中國上古文化所謂的社稷,實際上是農耕社會集體生活為基礎的一個統稱。這是本文里的三個觀念,大家先要清楚。
現在我們回過來分段討論它的內容。他說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得天下,因為創業的帝王是行仁道;三代在末代之所以失天下,因為不仁而亡。什么叫做仁?到今天沒有下過定論,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只曉得一個原則,以仁得天下,以不仁而亡。什么叫做仁政?這是最后我們要討論的。
我們看《孟子》這一段,再以這個原則看自己幾千年的歷史,幾乎每一代都是如此;不是幾乎如此,是絕對如此。豈止是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家庭,乃至個人的成功都是如此,離不開這個原則。
幾十年前曾經有些同學問,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畢業后可以在社會上站住?我說只有一個方法,笨,也就是做人誠懇、老實,除了這個以外沒有其他方法。你聽起來很古老,但我告訴你一個道理。人類歷史到了現在,今天的青年,每一個都是聰明絕頂,不但知識方面高明,玩手段、用辦法,那個刁鉆古怪的主意,比我們當年高明得太多了。但是,玩聰明玩手段,沒有一個不失敗的,最后都是失敗。真正唯一的手段只有老實、規矩、誠懇;假使你把這個當做手段,那最后成功是歸于你這個老實的人了。這是我們幾十年人生的經歷所得到的結論。歷史上看到玩聰明的人,像花開一樣,一時非常的榮耀,光明燦爛,很快的那個花凋萎了,變成灰塵。
所以我們曉得孟子這個話,不但是國家天下整個政治的原則,家庭以及做人,原則也是這樣,都是成功者以仁,失敗者以不仁。至于仁怎么樣下注解,我們再三交代過,這一篇還沒有做結論。下面是重復的話,這是他的文章。會寫文章的人小題可以大作,拿到一點東西可以寫一大篇。
曾有一個外國學生來,說研究我們明朝末年。問他哪一段?他說研究張獻忠的少年時代。那很簡單了,我說,告訴你,我少年的時候看到有一首詩,都說是張獻忠作的,結果幾十年后讀書我才發現是唐朝人作的。唐朝有一個愛作打油詩的叫張打油,下雪天作詩,他說“江山一籠統”,下雪嘛,江山全是一樣;“井上黑窟窿”,水井上都是雪,井口像個黑洞;“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是下雪的情形。我對那個外國同學說,你研究張獻忠少年時代,誰看到過啊?歷史上隨便找個證據來,你把這一首詩也插進去,你們美國那些教授一定查不到。這個是說笑話。
廢興存亡四現象
現在回過來看,孟子講仁與不仁,這些都是文章,下面都是加上去的,當然不是亂加,而是一層一層地來,由大到小。他說所以一個國家,是指戰國時期那些諸侯的國家,開創的人能夠行仁道、仁政,就興旺了;最后亡掉的都是因為不仁。這個里頭有四個字要特別注意,“廢興存亡”,我們研究歷史哲學,要特別注意這四個字,中國文化經常用四個字連貫,譬如“循環往復”,譬如佛家的“生老病死”,都是四個字。這些觀念,都是從《易經》陰陽生四象的觀念來的,是四個現象。宇宙間本有兩個現象,動靜、是非、善惡、好壞、明暗,都是相對的。這是形而下的宇宙一切相對的動態;再分化就有四個現象,所以叫四象。它的代號叫做陰陽,就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這四個現象,所以先講這四個字的來源。
歷史有“廢興存亡”,但是超過了這四個字呢?那就是文化的力量了。整個的宇宙,歷史的生命是永恒的存在,“廢興存亡”只是四個現象而已。譬如現代大家非常擔心中國文化的問題,你們放心,文化目前不是“存亡”的問題,現在只不過是“廢興”的問題,是一半倒霉的時候,不是斷絕的時候。所以“廢興存亡”四個現象,仔細研究起來,意義絕對不同。
當一個歷史的時代,或者是一個國家政權倒霉的時候,衰敗一點是“廢”;但是它會復“興”,歷史的記載也是這樣。至于談到“存亡”就非常嚴重了,我們舉例來說,《論語》中孔子提到過,他說一般落后地區,沒有文化的,但是也有文明,文明跟文化這兩個觀念不同。孔子說文化落后地區的文明,還不如亡了之后的夏朝;夏朝雖然亡了,它的文化永遠千秋存在。像我們中國人,到現在沿用的,很多都是夏朝的文化,譬如過陰歷年,這是夏朝的文化;過清明等,是夏朝跟周朝聯合起來的文化。因為夏朝以陰歷的正月為正月,周朝是以我們陰歷的十一月當正月,商朝是以我們陰歷的十二月當正月。我們現在還喜歡過陰歷年,這是幾千年文化的根,變不了的。
所以我經常說,看文化的“廢興存亡”,就可以看到文化的力量,研究起來,科學哲學的問題很大了。譬如我講到《易經》的文化,中國人過年門口貼一個“三陽開泰”,很多年前在臺灣,《易經》沒有太提倡的時候,有人寫成“三羊開太”,好像吃火鍋,要太太來開似的。
“三陽開泰”怎么來的呢?那是八卦,是一畫一畫來做代表的,也與二十四節氣有關。陰歷的十一月就是子月,子月有一個節氣叫做“冬至”,冬至一陽生,畫卦是一個陽爻,就是地球吸收了太陽的熱能,到了地心,地面上很冷,地心里開始有一個熱的陽了,所以冬至后井水是溫熱的。到了十二月是二陽生,到了正月就三陽生,所以叫做三陽開泰。為什么叫泰卦呢?上面是三個陰爻,代表是坤卦,坤是地;下面這三筆陽爻,代表天,是地天卦,這個卦名叫《地天泰》,所以正月是三陽開泰。到了二月陽能從地氣又上升,這個卦又變了,叫做《雷天大壯》。我們介紹這個是說明夏朝文化的存在,所以說,文化是超越了“廢興存亡”的范圍。
講到“廢興存亡”四個字,我們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它所有的階段,拿佛學的名詞來講,只不過是分段生死,也就是“廢興存亡”而已;而這個民族的文化是永恒不斷、綿綿不絕的。所以我們要由這個精神去了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史。尤其是青年同學們注意,這個時代正是“廢興存亡”的關鍵,只是年輕人挑不起這個“廢興存亡”的擔子,但是也不可被歷史的演變壓倒而失去信心。
剛才我來上課前,正好看到菲律賓的僑領在電視臺講,過去華僑在外面以中文為主,現在因為英文流行了,年輕的學生對中文都不重視了。這是個大問題,當時我就有一個感想,重視不重視是看我們自己民族站不站得起來,中華民族真站得起來,照樣會受重視。這也是“廢興存亡”的問題,不要因偶然一段的悲哀,自己就垮下去了,這不是我們的精神。所以關于“廢興存亡”的問題,一定要認識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