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
下面是《孟子》分段地講,由小講到大,講到整個國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因為中國過去是宗法社會,所以任何一個政權,都有他的宗廟,我們老百姓的家廟叫祠堂,有了政權的君主的宗廟叫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卿大夫是古代做官的,卿的地位比較高,大夫是一般官名的稱呼,不是現在的醫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中國的古禮,士是知識分子,庶人是一般老百姓,庶人兩個字是古代的稱呼,現代稱平民。一般人不仁,他就不能保四體。四體就是四肢,兩手兩腳,就是說這一條命都不能保。這是孟子的申論,由上到下,一個人必須要做到宗旨里的仁,不是西方人所講的那個人道。
實際上這個仁從哪里來?大家解釋的很多,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來解釋這個仁字,起碼有幾百萬字,但也講不清楚究竟什么叫仁。唐朝的韓愈寫一篇《原道》,他下的定義是“博愛之謂仁”,所以后世儒家的讀書人,都用韓愈這個話來解釋仁。實際上韓愈的觀念是不是孔子孟子的觀念呢?不是,韓愈這個觀念在中國文化里,是墨子的觀念。墨子講兼愛,兼愛就是博愛,我愛我的兄弟,我也愛天下人的兄弟;我愛我的父母,我也必須要愛天下人的父母;我愛我的子女,我也要愛天下人的子女,這就是墨子的思想。
韓愈是研究墨子的專家,他的學問最深刻的是在墨子,他悄悄地把墨子的觀念套在儒家的思想中;后世儒家不懂,也許是懂,故意那么做,偷用了墨家的觀念來解釋儒家的觀念。當然這不是說兩個觀念不能溝通,不是這個意思。嚴格來講,全部是中國文化思想的根,這個道理我們要把它分清楚。所以仁道這個仁字,從唐朝以后,都拿博愛這個觀念來注解,也就是用韓愈的觀念。這個要給青年同學們講清楚,現在說出來很簡單,一分鐘就告訴你了,可是我能知道的經過,那是很痛苦的。幾十年摸了多少書,東一兜西一看,原來如此,才把它找出來,所以對于博愛這個觀念,大家需要有個了解。
這個原始的仁的解釋,我認為還是要從文字觀念本身來看,當然我這樣認為也不一定對,所以要先聲明。這個仁字,從人,從二,換句話說就是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就叫做仁,這個觀念至少比一般的觀念好多了。人與人之間有生理的作用,有心理的作用,有禮的作用,有社會的作用,有政治的作用,所有的作用,在人類的社會,都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系。
宋朝的理學家們解釋這個仁,“仁者仁也”,你們年輕人讀國學一定說狗屁,“仁者仁也”還要你來注解!大家都曉得。這是古文的寫法,這是什么道理呢?因為中國的醫書,桃子的核叫桃仁,杏子的核叫杏仁,所以他說仁者仁也,后一個仁是講果實中這個仁。你們諸位年輕人搞不通,因為不通古文,實際上理學家很通。宋儒這個解釋啊,參合了佛學禪宗的精神,因為萬物中心就有仁,像植物的果子,中心都有仁,所以仁是一切的中心。
再進一步說,你們把果子里面的仁敲開來看看,兩半,陰陽,中間空心的。心者空也,理學家不敢講,一講空,那不得了,走入佛學去了,他偷了佛學的東西不敢講。明朝的考試,有一個時期政府下命令,文章里不準出來空、定、慧這三個字,不準寫出來;如果寫了這三個字,文章再好也考不取。有一個青年不考功名了,作一篇文章批評,他說連孔子都考不取,因為《論語》里頭說“空空如也”;曾子的《大學》就應該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很多啊,都講過的啊。他說為什么孔孟的書上可以有,我們的文章就不該寫?寫了就說我們跑到佛學禪宗里了,我不要這個功名,我不考了。這些都是宋儒理學家的毛病,也是他們可憐的地方,更是他們對于仁解釋的問題,所以這個仁變得這么復雜。這個問題在這一篇的最后還要再討論的。
《孟子》由大而講到小,仁道是有這樣的重要,我們講了半天,講良心話,什么叫仁?下不了一個定義吧?博愛之謂仁,這是韓愈的答案,我如果做考試官,一定把韓愈的卷子批掉,因為你偷墨子的思想,又不講老實話,罪加一等,本來八十分,扣掉剩下五十七分,不及格。韓愈的文章不一定好呀,杜甫的詩也不一定好呀,李白的詩也不一定好呀,沒有一個人的文章是絕對好的,都可以改,都可以醫得好的。
再給你們講一個笑話,從前有一個人掛一個招牌“詩醫”,他說古人的詩很多都有毛病,都要醫的,譬如有名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首詩太肥了,要減肥,改成“清明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當然在路上嘛,把路上二字取消。“借問酒家何處有”,又太胖了,借問二字不要。“牧童遙指杏花村”,何必一定要問牧童啊,問司機也可以啊,取消牧童二字。他說這是減肥,有些太瘦的詩就要加肥,所以韓愈的文章不一定就是權威,有問題的就是有問題。
又怕醉 又要喝
下面的結論特別重要,諸位年輕同學要時時記得,一輩子做人做事有用處。“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現在一般人,當然是指當時政治舞臺上各國的諸侯,“惡死亡而樂不仁”,大家都怕死,怕失敗,但是行為上亂七八糟,不仁不義地亂做,又怕死,又亂做。他說這就等于怕醉酒,而卻拼命喝酒,這就沒有辦法救了。這兩句話要注意,孟子大概會喝酒,孔子會不會喝是個疑案;孟子說“惡醉而強酒”,根據這句話可見他會喝酒。我們看到喝酒的人,醉了還要喝,這句話是形容社會上的人,都曉得做好事是對的,等于曉得不喝酒比較健康,喝醉了并不好,可是到時候忍不住,非喝酒不可。甚至喝醉了更要喝,雖然不想喝醉,但還是喝醉了。這兩句話意義深長,而且有多方面的應用,對自己修養、事業、做人都有用處的,千萬要記得。
我們再仔細研究這兩句話,“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照普通一般念經書的辦法,念起來是枯燥無味的,如果大家配合經史來念,就是把孟子時代的《戰國策》拿出來看,那味道就好得很,那就鬧熱了,才曉得孟子這個話,在當時那個分量,真有雷霆萬鈞之勢。因為當時的資料都保留在《戰國策》里,那個時代很亂很亂,好玩的事太多了,莫名其妙的事也太多了。
我們再看下一段,然后再來討論歷史上戰國時候的情況。但是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希望青年同學們將來有能力研究,就是這里包括了一個人性問題。人性之壞啊,無法形容,幾百年的戰爭變亂下來,到孟子這個時候,那樣大聲疾呼也挽救不了那個時代。誰也沒有能力挽救那個時代,到最后出了一個秦始皇,再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漢高祖才統一天下。
為什么歷史的演變會這樣?由于人性太壞,個個都太壞了,又都想變好。為什么五六百年當中變不了?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我希望大家讀經書要配合歷史看,讀歷史要配合經書看,不然找不出原因。我們中國文化的許多著作,不論是哲學史啦,文化史啦,對這個關鍵都沒有發覺,而且根本不知道有這個關鍵,也不把問題注意在這個點上,所以沒有鑰匙打開。我希望你們這些青年要把握這個關鍵所在,不曉得諸位了解了沒有?我要跟青年同學們嚴正地講,這里頭有個大學問值得研究,對于人類社會國家民族極關重要。
好心沒好報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一段也是他的小結論,他對于政治的哲學理論,做了指導性的講話。孟子提到仁的重要,他說一般人心中想做好人做好事,但是行為上都非常不仁不義;等于怕喝醉而戒不了酒一樣。他接著說,“愛人不親”,我們愛人家,結果人家反而罵你怨你。這并不是講戀愛,我寫信追她,她不愛我,就是“愛人不親”。所謂愛人就是愛護人家,對人家好,“反其仁”,如果人家反感,你就要反省自己,可能是仁的行為你沒有做對,總有一個原因。這是講普通做人,長官帶部下,領袖帶下屬,父母對兒女,結果有不好的反應時,仔細研究下來,可能是自己出了問題,也許是愛的方法不對。
這個仁啊,并不是一個呆板的事,所以仁是要有方法的。我們看到醫生的招牌“仁心仁術”,術就是方法。佛家講慈悲,慈悲要配合方便,我們經常聽到佛家兩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要有方法,你不懂得方法,那個仁是沒有用的。換句話說,這個是好人,好人下面有一個注解,不可以用;壞人下面一個注解,也許還有用。這是一個哲學的問題,不是一個事實。道理在哪里?你看用鈔票就知道了,街面上都是臟的爛的在流通,好鈔票、新鈔票看不見,對不對?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啊,這個社會上流通的都是壞的;好的都很珍重,把它包起來,所以好的都出不來。這個道理很深刻,我自己越想越糊涂,歷史、人生都是如此。所以仁要有方法,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效果不好,自己先要反省。
“治人不治,反其智”,政治上你有很好的政策,結果執行起來達不到好的效果,毛病出在哪里?回去問問你自己的頭腦吧,自己關鍵沒有弄清楚。所以我常對許多年輕的同學說你的計劃很好;年輕人不懂我的話,還說:老師,真的嗎?其實我這個話是鞭子啊,你是紙上談兵,計劃好有什么用呢?做起來不一定好;如果計劃和理想都好,做起來成果也好,那是要智慧的運用才行,不簡單的。所以“治人不治,反其智”,不要再怪人家,問問自己吧。
我們講現成的例子,昨天我們法師回來,帶一塊很長的布,要收起來,他們幾個同學整理了半天,越弄越亂。我說我來,我開過布店的,指頭東一轉西一轉就疊好了。因此可以說,辦事、政治,都是這個道理。法師就恭維我說:老師樣樣都會。我說那也不一定,這個高帽戴不得的。我說以前有一個當師長的朋友,他看到一個馬夫,拼命拉那個馬,一身都是汗,就是拉不動。他就過去甩馬夫兩個耳光,你走開!他自己把馬繩拿到手里一轉,轉到馬鼻子旁邊,兩個指頭帶著就走了。所以孟子講的仁道值得研究了,譬如我這個朋友,樣樣都能干,連馬夫的工作他做得都比馬夫高明,就是孟子說的,雖然有智慧要善于運用。這個要特別注意啊,不要聽到智慧,以為就是聰明,那就沒有真智慧,所以不要把聰明當智慧用。
“禮人不答,反其敬”,我們對待人家很有禮貌,結果他不理你。不理你,當然要“反其敬”,你要反過來問自己,是我對他不夠恭敬嗎?是其他的原因嗎?有時候我們覺得對人家很有禮貌,那個禮貌有時候真要命啊,我也經常冷眼旁觀你們同學之間相處,一個同學很愛護另一個,拿茶給他也不喝,不受你可憐,為什么這個態度啊?其實有可能是不曉得自己臉上那個表情太難看了,還怪人家反應不好,所以要注意。
孟子為什么提這三樣事呢?注意哦,一個是愛人,一個是治人,一個是禮。上面本來討論的是政治大原則,現在怎么提這三樣事呢?這就是關鍵,為政之道這三個是重點。尤其是當領導的人,第一是愛人,第二是治人,就是管理人的方法。第三呢?愛人需要禮,管理人的方法也需要禮,禮是中心,非常簡單,這是領導人的一個大原則。孟子沒有給你點出題目來,這個穴道在哪里,沒有告訴你。現在我告訴你,這個穴道在這三點,這是重點。所以他在這里吩咐這三樣,為政之道,乃至當父母也是一樣,“愛、治、禮”,這三樣最重要。他的方法呢?“仁、智、敬”,這是三個結論的方法。這六個字合起來又是一篇大文章,要寫論文的話,找資料就很多了。
所以孟子的結論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他說你要曉得一個人,雖然做了很多的好事,結果不得好報,什么理由呢?你不要責怪人家,只問自己。當然最難的是自己的面孔,雖然做了好事,可是那個臉色,那個態度,太難看,令人受不了,這個地方要反求諸貌,所以外貌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