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學會愛別人
愛要大聲說出來——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現在,常常聽到有的家長報怨自己的孩子自私,不會與別人分享,不懂得感恩,不會照顧別人。抱怨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什么讓孩子變成這樣?是的,是我們的教育方式。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愛,是用什么方式來表達的呢?愛,是需要表達的。
一個寒風凜冽的下午,一位父親匆匆來幼兒園接孩子。由于下午天氣突變,孩子沒有穿大衣。于是,父親毅然脫下自己的大衣,披在了孩子的身上。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孩子抬起小臉,認真地問爸爸:“爸爸,你冷不冷?”可爸爸卻“堅強”地對孩子說:“我不冷!”
媽媽買來了寶寶最愛吃的杧果。寶寶揮著杧果說:“媽媽,你也吃!”媽媽卻擺擺手,對孩子說:“寶寶,媽媽不愛吃杧果,你吃吧!”“奶奶,吃杧果!”奶奶慈愛地笑笑:“奶奶也不吃,奶奶不愛吃!寶寶吃!”
家長背著書包,拿著衣服,氣喘吁吁地走在前面,孩子則抄著手,嚼著口香糖悠閑地走在后面。老師對家長說:“讓他們自己拿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長卻堅強地對我們說:“沒事兒,我不累!”
我不知道在此時,孩子能否了解家長心中那份深沉的愛,但我想,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我會以為,爸爸真的不怕冷,所以再冷也沒關系,媽媽和奶奶真的不愛吃杧果,所以以后也不用再給她吃了,爸爸個頭高,所以背再多的東西也不累。
中華民族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常常是含蓄的。然而,孩子的理解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我們的含蓄,孩子一定會明白嗎?讓我們學會表達我們的愛。
當爸爸脫下大衣,穿給孩子,孩子問爸爸冷不冷的時候,爸爸不妨告訴孩子:爸爸冷,可是爸爸愛你,希望讓你暖和,爸爸冷一點也沒關系;當孩子舉著杧果走到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不妨大大方方地說聲謝謝,接過來從容地品嘗;孩子早上上學,不妨讓他自己背上小書包,在適當的時候幫助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因為愛他,所以才會幫他。
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我們深深的愛,并對我們的愛作出回應。
對于一個心中沒有愛的人,優秀,只是天方夜譚。
善待孩子的愛意
做了十年的幼兒園老師,總是覺得其實孩子天生有愛的能力,他們的心是純凈透明的,他們樂于付出自己的愛。只是有時,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辜負了他們的愛。
那天是三八婦女節。
為了讓孩子感受到付出愛的喜悅,我教小朋友做小紅花送給自己的媽媽,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愛意。
孩子們表現的都很認真,特別是樂樂,這節課的表現與平時簡直是判若兩人。
樂樂平時上課最多也不過能坐上十分鐘,以前一直不喜歡手工課。一次我問他為什么不做手工,他吐吐舌頭,不屑一顧地說:“哼,那是小女孩才喜歡的事兒。”他說他就喜歡搭高樓,喜歡扮警察,喜歡當船長,喜歡去探險。可是這節手工課,他卻做得很認真。他一層層小心地把皺紋紙卷起來,再用剪刀把邊緣不整齊的地方剪掉。再用黃色的彩紙細細地卷成花蕊。最后再用膠棒把它們粘起來。他的認真程度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
做完了,他美滋滋地看著自己親手做得小花,得意地沖我大叫:“老師,我做好了!”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避免他影響別的小朋友,然后快步走過去,笑著拍拍他的肩膀,小聲地說:“樂樂這節手工課表現得很棒!一直都在很認真做,你一定想把最漂亮的花送給媽媽,對吧!”這話說到了樂樂的心坎里,他笑瞇瞇地點點頭:“老師,你給我寫上句話行嗎?”每次節日孩子們做完禮物,我都會幫他們寫上一兩句祝福的話。這次,樂樂主動要求我幫他寫了。“行啊,寫什么呢?”“我想給媽媽說:媽媽,節日快樂!”我欣然在小花的花瓣上寫上:“媽媽,節日快樂!”
下課了,小朋友都來找我寫祝福的話,然后把自己的小花裝進口袋。可是樂樂不肯。他兩手捧著花,小心地來到我跟前。“老師,把花放到鋼琴上行嗎?”“為什么不放到口袋里呢?”“我怕它皺了。”呵呵,這機靈鬼,還挺細心的呢!我欣然把花放到鋼琴上,笑嘻嘻地刮了他一下鼻子說:“喲,比小姑娘還仔細!”
下午天很冷,小朋友的家長早早來接了。事實上,從一起床,樂樂的眼睛就不住地往教室門口瞄,這讓我都心里癢癢起來,盼著樂樂媽媽早點來。當我叫到樂樂時,樂樂幾乎是沖到鋼琴前,他小心地拿起花,又飛快地沖向媽媽。“媽媽,你看!”樂樂的眼中放著異樣的光彩。
媽媽一只手接過花,輕輕地“哦”了一聲,接過花,“外面好冷呀,快點,別磨蹭了。”又忙不迭地上柜子里拿羽絨服。花在她的手里揉皺了,皺成了一團。媽媽開始給樂樂穿衣服,隨手把花放在柜子上。“媽媽,那是送給你的!”樂樂認真地說。他用心呵護了一下午的花在小柜子上像團衛生紙。
“哦,謝謝。”媽媽似乎極不情愿地拿起那朵花,連同鑰匙一起塞進了衣袋,“走吧,樂樂。天冷!”
不知道后來樂樂有沒有對媽媽說那句節日快樂,總之在我觀察的過程中,樂樂沒能說出來,不是不肯說,而是沒有機會。是媽媽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索然無味了。當孩子滿心歡喜地想去表達愛的時候,我們冰冷的態度卻剝奪了他們愛的權利。
事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樂樂媽媽交流了這個問題,她不無內疚地說:“當時真的沒往那兒想,凈想著天冷,別凍著孩子了。”
在幼兒園,每當有節日的時候,老師會組織孩子們為家長畫畫或是做手工,這些手工作品到了家長手里,不知道還是不是完好呢?希望我的每一位讀者,當孩子有禮物帶給你的時候,哪怕是一張小破紙,一片小葉子,請珍惜它。因為,那是孩子的愛。因為,你的態度將影響著孩子是否繼續愛別人。
學會向孩子“要”愛
周二,平平的家長給我講了這樣一則趣事:平平想喝水,于是對媽媽說:“我想喝水!”媽媽忙不迭地去給平平倒水。平平喝完水,媽媽對他說:“媽媽想喝水,你去給媽媽倒杯水好不好?”平平理直氣壯地對媽媽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喝,自己倒去!”平平媽媽說完,一臉的無奈。“唉,享受到孩子的愛是很幸福的,可是媽媽要跟孩子去要‘愛’,孩子還不給,覺得臉都沒處擱了!再說了,就算他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像受了委屈似的。唉,在家也沒少感化他啊,他怎么就跟塊石頭似的,怎么焐都焐不熱,真讓人心寒!”
聽到這里,我先對平平媽媽的育兒觀點表示了認同。畢竟,現在我們的父母對孩子情商的培養太忽視了,大部分家長只求付出,不求回報,使孩子坦然地接受,不會愛別人。而平平家長能夠認識到讓孩子學會付出愛,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然而,許多家長面對平平媽媽這樣的矛盾。有時覺得孩子應當為家長付出點什么。可是這種要的方式如果遭到孩子的拒絕又會感到很尷尬,即使孩子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了,可是他們并不是主動去幫家長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也像完成任務,沒有絲毫的愉快感,這樣讓孩子付出愛,孩子能體會到愛別人的快樂嗎?怎么跟孩子要愛呢?怎樣讓孩子主動地愛別人?
其實,伸手向孩子“要”愛,也是有講究的。不要覺得向孩子伸手要愛是件難為情的事,只要我們要的方式正確,我們既能享受到被愛的幸福,也能讓孩子體會到愛別人的快樂。
比如,在媽媽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可以帶著孩子去給媽媽挑選禮物,可以建議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媽媽買件小小的生日禮物,當然,媽媽收到禮物一定不能表現出冷漠。給媽媽挑選禮物的過程和媽媽收到禮物時驚喜的表情會讓寶寶產生滿足感,寶寶會很樂意給爸爸或給媽媽一個驚喜。爸爸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可以帶孩子去給爸爸買禮物,或給爸爸做生日賀卡。家人生病了,探望的時候別忘帶上孩子,讓孩子知道應當學會關心別人。晚上,早回家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為晚回家的家長準備晚餐,準備一杯開水……這樣的愛,不是家長要求的,不是頤指氣使的命令,而是一種“玩”的過程……給父母準備一個小小的驚喜。這種活動,是符合孩子天性的,是孩子們喜歡的,是孩子們主動進行的活動。有了家長的引導,有了這樣‘有趣’的活動作鋪墊,孩子才能學會愛別人,享受到付出愛帶來的樂趣。
是的,我們是要孩子學會付出,學會分享,可是不是單單靠命令的。要讓孩子學會愛我們,我們先要學會如何向孩子‘要’愛。
把愛的種子種進孩子心底
早上,我上樓,剛巧碰到小朋友去做操。“哼!”一個小小的身影擋在我的面前。“站住!不許動!”聰明鳥班的王景欣。一個聰明伶俐又有些淘氣的男孩子。
“哦,”我驚訝,“我要上樓啊。”
“我就不讓你上!”稚嫩的小臉上露出狡黠的笑。
“王景欣,真不懂禮貌!”孩子們打抱不平了。
“就是,不讓老師上樓,我不跟你玩!”
“王景欣,快讓老師過去!”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
景欣大概沒料到這樣的局面,臉上的表情顯得很尷尬。
“我猜,你是不是有什么秘密要告訴我?”我彎下腰,半開玩笑地問他,還把耳朵湊過去。景欣搖搖頭,明澈的眼眸中沒有了剛才的玩世不恭,反而不好意思地對我笑。
看慣了活潑又有些霸氣的他,文靜的他還真的讓我適應不了。
“我有悄悄話對你說!”我笑著湊過去,趴在他的耳邊說:“下樓的時候慢一點啊!”景欣使勁點頭。
“你上樓的時候也慢一點!”景欣像個害羞的小姑娘,他捂著嘴對我說了一句,就和小朋友們下樓去了。小小的身影里滿是愛意。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想叛逆的時候,每個孩子也都有犯錯的時候。批評、教育、鼓勵、講道理,這些方法都是我們常用的。可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包容和引導,用心來包容孩子,用愛來引導孩子。
把愛的種子種進孩子的心底,用愛呵護它,讓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