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聰明媽媽智慧愛(4)

他沒有離開,眼睛繼續盯著柜子看。我仔細一看,柜子里居然還有幾塊糖果。“現在吃嗎?”我問他。

“不吃。”他搖搖頭,竟自己跑回了教室。

這事兒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下午小宇媽媽來,我終于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昨天小宇姑姑結婚,拿來的喜糖和喜蛋,小宇說要帶給老師吃,就帶來了。

聽完小宇媽媽的話,我在感動的同時又有些納悶,為什么小宇別的方面都挺好,唯獨語言發展這么滯后呢?他現在的詞匯量和表達水平基本相當于小班水平。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與小宇媽媽的交流中,我得知了這樣一個細節:小宇在家是個人見人愛的孩子,父母非常喜愛他,并且都非常了解他。小宇也非常善解人意,對于父母的一舉一動,他太熟悉了,以至于他們在家時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就能夠相互理解。比如,小宇想喝水時,只要朝水瓶看一下,媽媽會馬上問:“寶寶,想喝水是吧!”小宇笑一笑,點點頭,媽媽就去給他倒水。有時,小宇想要什么東西,剛說:“媽媽,我想——”媽媽便搶著說:“媽媽知道,你是不是想買這個玩具呀?”“嗯!”小宇滿意地笑了。

這種感覺我們常常稱之為“默契”。有時,親人之間有默契會讓人感覺很溫暖,很幸福。可是與孩子之間的過分默契卻會成為一個無形的殺手,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小宇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他已經習慣和父母的心心相通,而無法正確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見,從而影響了孩子與同伴的交往能力。

我和小宇媽媽溝通,為了孩子的語言發展,有時我們需要學會拒絕默契。比如,當小宇要吃雞蛋時,他僅僅告訴我們“蛋蛋”,我們是不應當拿給他的,我們需要對他說:“你這樣說我聽不明白,請你完整地告訴我你的想法。”“你可以說,媽媽,我要吃雞蛋。”只有這樣,孩子的語言能力才會越來越強。

我打趣地對小宇媽媽說:“孩子的語言水平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的,不運用就會退化了。”

小宇媽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她馬上表示以后會注意這方面,學會拒絕默契。

大約過了兩個星期,小宇媽媽欣喜地告訴我,孩子現在的語言水平提高挺快的,說話也比以前完整了。

她感觸很深地說,就是一些小細節,本來還感覺挺溫馨的,誰知道反而差點害了孩子。

無處不在的“偽民主”

也許這三個字說得有些嚴重了,但是這樣的情況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而每每在這個時候,我們還自認為特別的“民主”,特別的“尊重”孩子。

情景一(家里):

小傲飛家要裝修畫手繪墻了,他興奮地在屋里跑來跑去。

“傲飛,快來看看,看你的小屋畫什么漂亮呀?”媽媽坐在電腦邊,一邊看圖片一邊問傲飛。

“媽媽,我想在我的屋里畫飛機!”傲飛指著電腦上的一張圖片說。

“飛機呀?嗯……飛機不大好看呢?你看這個花怎么樣?”

“就畫飛機,那個花丑死了,女孩子屋里才畫那個呢!”

“這傻孩子,男孩子屋里也可以畫花的。畫花多漂亮呀?”媽媽笑了,她指著電腦上的一幅手繪圖片說“看,這個畫在那個墻角,多好看呀!”

“不嘛,我要畫飛機!”

“好,好……”媽媽順口敷衍著。

一周后,傲飛的墻上畫上了抽象的線條花。面對自己的新屋,傲飛一臉的不高興。

情景二(小區游樂場):

幼兒園放學后,鑫鑫在小區游樂場玩滑梯。媽媽覺得應當回家吃飯了,于是招呼鑫鑫:“鑫鑫,我們回家吧,好嗎?”

“不,我還想再玩會兒!”鑫鑫把頭搖得像撥浪鼓。

“聽話,好孩子。”

“不嘛!”鑫鑫撅起小嘴,表示抗議。

“不行,必須回家了!”媽媽不由分說,便把鑫鑫抱下了滑梯,又拖又拽地回家了。

情景三(幼兒園活動室):

“今天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你們想不想聽?”

“想……”孩子們拖長了音。

……

類似的場景,您是否覺得熟悉呢?

其實我們能夠想象的到,對于屋里畫什么,我們心里已經是有底的,征求孩子意見不過是做做表面。我們很難接受在我們的房子里畫滿飛機,換做是我,我也不愿意。孩子的小屋,也許可以,可是客廳里如果畫上飛機,實在是一件不靠譜的事兒;我們也知道,“我們回家吧,好嗎?”是有潛臺詞的,那就是“該回家了”接下來,不管孩子回答“回家”還是“不回家”,都不會改變結果;我們還知道,老師只不過是“象征性”地問一下,接下來老師希望孩子們回答:想。然后開始講故事。

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沒有那么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們認為,你問他們了,那就是要征求他們的意見,既然是讓他們自己來決定怎么做,那就怎么想的怎么說。然而當家長這樣去問了,卻沒有按照孩子的意見去做,孩子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我們既然不想把這件事情的決定權交給孩子,卻為什么又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呢?

這一點我相信職場上的父母都會有體會。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領導天天都來征求我們的意見,卻從來都不采納,我們會怎么想呢?我們會覺得領導重視我們,尊重我們?恐怕不會的。

然而,我們卻常常“擔任”著這樣的領導,自己卻渾然不覺。還自以為自己很“民主”。

說得嚴重些,我們去拿這些我們有定論,并且一定要堅持的問題去交給孩子“決定”,無疑是涮了孩子一把。那么此時,我們把對孩子的尊重,放到哪里去了?

不想交給孩子決定的東西,就干脆不要給孩子選擇權,反過來,如果給了孩子選擇權,就請尊重它!

“讓老師幫你找個椅子”——事事包辦,愛變成害

清晨,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陸續來到幼兒園。丁丁媽媽領著丁丁來到教室:“丁丁,問老師好,快讓老師幫你找個椅子。”說完,丁丁媽媽就匆匆忙忙上班去了。

“丁丁,去找椅子。”我正給孩子們分早餐,就招呼丁丁自己去找椅子。可是丁丁卻小心地站在門口,很為難的樣子。過了一會兒,他小心地問我:“老師,我的椅子在哪里?”我笑著說:“你自己找個小椅子坐吧!”

我分完菜,發現丁丁仍然站著沒動地方。“丁丁,你坐呀!”我說。“老師,我沒有椅子坐。你給我找個椅子。”“自己隨便找一個就可以了!”“自己找不到,你幫我找!”

我放下盛飯的桶,走到他身邊蹲下來說:“你看,這么多椅子上都沒有小朋友,你隨便找,哪個小椅子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那個,行不行?”他用手指著一個椅子,用試探的目光看著我,好像是在等待我的命令。

“只要你想好了,坐下就行了唄。”我故意用特別輕松的語調說。半天,終于聽到了他嗓子眼里的一句話:“老師,我想坐在這兒!”“嗯,坐吧男子漢。”

“我想——”對于別的孩子而言,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話,可是從丁丁的口中說出來,在我看來卻是那么的珍貴。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在什么時候都能有人“幫助”。可是這種幫助不是代替。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的,可是幫助他們干什么?我們要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長。

我在少兒圖書館辦了個借閱證,在圖書館里,常常會看到,本來該由孩子自己選擇圖書的借閱室充斥著家長的身影,圖書館的管理員不斷地建議家長:家長可以出來,讓孩子自己選吧。而家長們總是很不屑地說:“他們那么小,自己會選什么呀!”

“借《十萬個為什么》吧!多看點這樣的書。”“別看什么《老夫子》,看那個沒有用,借本作文書看吧!”最終,孩子們借來的都是家長喜歡的書,自己只能望著自己喜歡的漫畫書嘆氣,他們被剝奪了本該屬于他們的選擇書的權利。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我都會覺得特別心疼。

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很顯然的,在這樣的包辦下,孩子慢慢失去了選擇的能力。他們在父母面前,只是一個傀儡,是父母的玩偶,完全沒有生命的張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是孩子穿什么衣服,梳什么頭,上什么學校,買什么樣的輔導書都是家長一個人說了算,理由嘛,當然很簡單,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嘛,不會挑。

在幼兒園里,這種現象就更為普遍了。

“媽媽,我穿哪件衣服呀?”

“媽媽,我背哪個包上幼兒園?”

孩子做什么事情往往都很難自己做主,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大人的包辦代替。更為可笑的是,很多家長不僅包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甚至連孩子的感受也包辦了。

那天交班,偶然聽到了兩個孩子的對話。

菁菁:“放學了,我讓媽媽給我買雪糕吃。”

樂樂:“哼,我媽媽說了,雪糕不好吃。”

“雪糕可好吃了。”菁菁反駁著,漲得小臉通紅。

“就是不好吃,我媽媽說的!”

聽到這話,我不禁啞然失笑。冰糕不好吃,而不好吃的原因竟然是媽媽說的。這就是孩子的邏輯呢。可是反過來一想,又覺得哪里不對,這種剝奪孩子感受的話常常從家長的嘴里冒出來:“冰糕不好吃!”“方便面不好吃!”“外面的零食不好吃!”“這個藥可甜了,一點兒也不苦!”

我們用腳指頭想想,也知道這些話就是用來“哄孩子”的,冰糕,方便面好不好吃,孩子有權利評判它。明明是苦的藥,告訴孩子:甜著呢,一點兒不苦,明擺著是欺騙孩子。可是為什么它還是常常出現在我們的語言中呢?那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尊重,還真的不夠。

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主見,可是細想想,我們的家長一方面對孩子事事包辦,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主見,是不是一件很矛盾的事兒呢?

孩子不需要我們的包辦,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成長。這里,我很想把陶行知的一段話一起與您分享:“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笑話小孩子,你比小孩子還要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措勤县| 临夏县| 息烽县| 油尖旺区| 辽宁省| 湟中县| 平舆县| 黑水县| 滕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梓潼县| 开原市| 波密县| 南昌市| 西安市| 翼城县| 信宜市| 海安县| 彝良县| 丽水市| 广元市| 通江县| 乌恰县| 涟水县| 乌海市| 竹溪县| 大姚县| 福海县| 江都市| 洛隆县| 呼图壁县| 杭锦旗| 建昌县| 宣武区| 隆回县| 远安县| 乌鲁木齐市| 济源市| 慈利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