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沒有秘密:華為如何敬畏和堅守常識(珍藏版)
- 吳春波
- 2793字
- 2019-01-04 13:29:44
華為的人、法、車、路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通信制造業(yè)有400余家,同時還有國外的“七國八制”,華為只是其中之一。到90年代四百家變成了“巨大中華”四家,華為是成立最晚、實力最弱的唯一一家民營企業(yè)。再到21世紀初,華為超越競爭對手,成功登頂,成為世界通信制造企業(yè)的老大。今天的輝煌,基于過去的苦難。在以往成長的過程中,華為到底做了什么?到底做對了什么?
有個流傳已久的段子,版本眾多,誰人首創(chuàng),已經無法考證。
段子的背景是:從華為成立起,任正非就沒有專車,更沒有專職司機。公司的所有用車統(tǒng)一調度,客戶優(yōu)先。車輛緊張時,他步行上班。
任正非是個喜歡駕駛的人,愛駕駛的人有掌控力和駕馭力。早期其開車風格生猛,駕駛技術一般。坐過幾次他的車,每次都印象深刻。
話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任正非終于把首臺私家車給換了,那是一輛花了十萬元買的廣州標致,二手的。新?lián)Q的車是當時最新款的寶馬,有事沒事他都喜歡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上兜風,天窗打開,玻璃搖開,音響開到最大。那份愜意,那份張揚,可想而知。(再次提醒,這是個段子。任正非是國內公認低調的老板,“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開車屬于做事。)
某天,任正非開車上路,超過一車,扭頭一看,認識,是IBM(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前老板郭士納,開著一輛半新不舊的車,在慢騰騰地前行。朋友相見,總得打個招呼。于是,任正非沖著郭士納高喊:
“開過寶馬嗎?”
郭士納沒有回應,還在心無旁騖地開車。又轉一圈,再遇郭士納,任正非再喊:
“開過寶馬嗎?!”(他喊的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感嘆號為筆者所加。)
郭士納依舊沉默,目不斜視。第三圈又重復著前面的問題,只不過任正非問話的音量再次提升(如此地執(zhí)著)。這次,郭士納先生繃不住了,不得不回應。
郭士納:“您想表達什么意思?”(郭士納懂中文嗎?)
任正非:“請問寶馬的剎車在哪里?”(任正非會英語嗎?)
這就是任正非與郭士納的偶遇。
這就是當年(1987——1996年)任正非和他領導下的華為的真實寫照。
華為學會了踩油門,但沒有學會踩剎車。華為與任正非開上的是他人造的車,當時還沒有能力打造華為的戰(zhàn)車。
華為與任正非的車行駛在他人修的路上,也還沒有一條屬于自己的跑道。
華為與任正非駕車去哪?目標何在?路在何方?一片混沌,上下迷茫。
學會了高速成長,但沒有學會對成長的管理。這樣突奔的結果,要么油料耗盡,半途而廢;要么不知方向,隨波逐流;要么直接撞墻,車毀人亡。
簡言之,對于任正非與華為來講,10年高速長,依舊兩茫茫。人,迷茫;法,荒涼;車,沒有;路,何方?
人——任正非
任正非經過“欲哭無淚”的10年發(fā)展,經過痛苦的思考,首先完成的是對企業(yè)經營管理本質的系統(tǒng)思考,對商業(yè)本質的深刻洞察,完成了從商人到企業(yè)家的角色轉換,實現(xiàn)了鳳凰涅槃式的自我否定與重生。他要改造華為的基因,整合華為的隊伍,打造華為的戰(zhàn)車,構筑華為的跑道。
正如彭劍鋒教授提出的,中國企業(yè)家必須完成“從企業(yè)家的企業(yè),轉變?yōu)槠髽I(yè)的企業(yè)家”,任正非選擇的就是“把任正非的華為,轉變?yōu)槿A為的任正非”。這是一條必由之路,也是一條不歸之路。
正如柯林斯提出的,企業(yè)家不應該是報時人,而應該是造鐘師。“他們主要致力于建立一個組織,一個會滴答走動的時鐘,而不只是找對時機,用一種高瞻遠矚的產品構想打進市場,或利用一次優(yōu)秀產品生命周期的成長曲線……他們努力的最大成果不是體現(xiàn)一個偉大的構想,不是表現(xiàn)人格的魅力,不是滿足個人的自尊或累積個人的財富,他們最大的創(chuàng)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任正非認識到,一群頭扎白毛巾,腳穿草鞋,出沒于青紗帳的土八路,只能干點埋個地雷、放個冷槍、挖個公路、端個炮樓的勾當。他們與正規(guī)軍較量只能是悲壯的結局,只能不斷涌現(xiàn)董存瑞、楊根思式的悲壯英雄。他們或許能取得某個戰(zhàn)役的勝利,但終不可能取得戰(zhàn)略上的勝利。依靠他們攻城略地,建立公司的一番霸業(yè),是不可能的任務。
領袖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解構與建構,結束一個時代,構建一個時代。如果他不能結束一個時代,他只能退出歷史的舞臺;如果他不能構建一個時代,他的未來就不會有舞臺。任正非解構了華為的舊時代,建構了華為的新時代。
可以說,沒有任正非的自我蛻變,就不可能有華為的今天,這就是企業(yè)家的力量。中國有太多太多的商人,中國有太多太多自詡的或他詡的偉大企業(yè)家,而心存高遠的有系統(tǒng)思想的企業(yè)家太少太少了。
法——基本法
法是規(guī)則,法是約束,正如行車走路,需要交通規(guī)則。如孔夫子言: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境界,孔夫子70歲方才達到這種境界。
歷經三年,四易其稿,一百○三條,六千余字的《華為公司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就是任正非與外部專家對華為未來系統(tǒng)思考的結晶,也是中國式的企業(yè)頂層設計。
《基本法》是在混沌狀態(tài)下對華為未來成長的探索,明確了方向、目標、路徑、戰(zhàn)略等。
《基本法》是為華為建章立法,以結束以往的混沌、混亂與無序,進而為華為戰(zhàn)車的快速前進建立交通規(guī)則。
《基本法》完成了“讓規(guī)則守望華為”,因為比起讓任正非守望華為,讓規(guī)則守望華為,更靠譜,實現(xiàn)了“以內部規(guī)則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車——機制
華為的戰(zhàn)車必須動力十足,構造簡約,操控簡單,內心狂野,外表沉靜。
華為的戰(zhàn)車是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讓更多的人出力拉車,而不是坐享其成。
田濤先生提出了一個命題:如何把學生軍變成戰(zhàn)士?把知識分子變成戰(zhàn)馬,而且還要套上籠頭?核心就是機制,關鍵在于有活力的機制!任正非所作的就是形成一支能打敢拼、有組織、有紀律的鐵軍。然而,改造華為人的工作是何等的困難,17余萬人,“80后”和“90后”為主體,不僅多為獨生子女,而且還是知識型員工。
任正非及華為的實踐在管理學的重要貢獻,就是探索出了一條在中國發(fā)展與管理高科技企業(yè)的道路,就是尋找到了一條管理知識型員工的道路。
《基本法》完成后,任正非著手打造的就是這樣一輛華為的戰(zhàn)車,這是一輛以紅菊花為車標的自我打造的寶馬或特斯拉。
路——流程
人有了,車造了,法定了,剩下的就是路的問題了。
華為通過引進以IBM為代表的世界一流企業(yè)的先進管理體系(注意,前面那個段子的主角之一就是IBM的老板郭士納),構筑了一條成長之路,華為的所有組織、部門、業(yè)務、職位、人員都納入了高速公路,沒有“羊腸小道”,也沒有“胡志明小道”。這條路的特征就三個字:“端到端”(E2E,以客戶需求為始點,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終點)。(看看很多企業(yè)的“偽流程”,到處是山寨,到處是收費站,前方打勝仗,后方打前方。是“段到段”或“斷到斷”,而不是“端到端”。)
流程是保證華為戰(zhàn)場快速前進的基礎,使之領先于競爭對手半步。任正非言:“領先三步是先烈,領先半步是先進。”
任正非曾言:“沒有《基本法》,華為會崩潰;沒有IBM,就沒有全球化。”
一個人(帶領一群人),定了法,造了車,修了路,華為實現(xiàn)了蛻變。
當任正非完成了華為戰(zhàn)車的打造,他也就由報時人,變成了造鐘師,也變成了華為的拉車人,只不過他走在前面,掌舵,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