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沒有秘密:華為如何敬畏和堅守常識(珍藏版)
- 吳春波
- 4497字
- 2019-01-04 13:29:44
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與華為的成長邏輯
企業的假設來自企業創始者的假設。任正非的管理思想背后的基本假設是什么?他是怎樣管理華為的?他管理華為的動機和假設是什么?
任正非說過:“看哲學使人快樂,看歷史使人痛苦。”通過哲學思考,人會沉浸在一種自由思考的快樂中;看中國的歷史、現在及未來,人卻會很悲觀。任正非是否有自己的管理哲學體系?其基本管理哲學體系是什么?企業離不開哲學,管理一家企業,需要管理思想,而思想的形成要有基本的管理假設。企業的哲學根源在哪兒?企業思考的土壤和哲學根源在于對商業本質的把握,“在商言商”就是回歸常識、回歸樸素、回歸真理、回歸簡單、回歸商業理性、回歸商業的本質。如果一家企業不能把握商業的本質,那么它就會推崇機會主義,而機會主義是沒有未來的。它可以賺錢,卻不能讓一家公司成為偉大的商業機構。商業的本質其實并不神秘,它就是一些樸素的嘗試,一些基本的底線、規則和范式。“真理都是赤裸裸的”,探尋常識、遵循常識、堅守常識、以商業常識來經營管理企業,就成為任正非20多年來所堅守的最基本的底線。做哲學思考的人都很孤獨。任正非是孤獨的,他在孤獨中悟道,在孤獨中布道,在孤獨中建道,在孤獨中述道。
是什么驅動了華為的成功?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中描述的利益驅動力,驅動了全體員工奮斗。這是一場從精神到物質的轉移,而物質又鞏固了精神力量。拿破侖曾經說過,“精神和物質的比例是3∶1”,精神是3,物質是1,精神的力量是很重要的。讓華為13萬員工釋放能量的背景是什么?是20多年來華為不斷推行的管理哲學對全體員工的洗禮,員工身上那些小小的原子核在價值觀的驅使下,發揮了巨大的原子能。可以說,華為的成功靠的就是哲學和制度的力量。華為的管理哲學提煉出來大致有這么幾點:開放、妥協、灰度、自我批判、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均衡。
“開放、妥協、灰度是華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個領導者的風范。”一種不開放的文化,就不會努力地吸取別人的優點,會被逐漸邊緣化,是沒有出路的;一個不開放的組織,遲早會成為一攤江水。任何組織的強大,其前提都是,該組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任何自我封閉的組織,都不會有成長力和驅動力。在前進的路上,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必要的妥協很重要,沒有寬容就沒有妥協,沒有妥協就沒有灰度。如果我們不能依據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來掌握一定的灰度,就很難對企業有合理、深思、篤實的詮釋。開放妥協的關鍵,是如何掌握好灰度。每一個將來有可能擔當重任的領導者,一定對開放、妥協和灰度有深層次的理解,這是將來成為領袖最重要的心態和工作方法。
開放
過去,華為就是一個“黑寡婦”的形象,它與外界的合作并不順暢。任正非意識到,這樣只會帶來越來越多的敵人,而不會帶來同盟者。對于開放問題,任正非受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啟發,得出“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即強化管理、挖掘潛力。一家企業不能靠規模、靠物質投入來實現高增長,而要靠人均效率的持續增長。人均效率是個對標,華為人均效率的持續提高,其衡量方法就是對標。通過“深淘灘”,找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并盡力將其縮小,挖掘自己的潛力。“低作堰”,即不到處建攔水壩,與利益相關者分享利潤,形成同盟。未來的競爭是產業鏈的競爭,而不是一家個體企業的競爭,允許意見存在的做法就是戰略儲備。任正非做的諾亞方舟實驗室就是從文化制度、產品層面和組織層面來培養意見的,有些意見在目前看來可能是歪理邪說,但在未來卻可能是正確的,這就是一種開放;華為實行“鮮花一定要插在牛糞上”的戰略,這個“牛糞”,可以是華為的“牛糞”,也可以是別的“牛糞”,不封閉起來自娛自樂搞創新,這就是一種開放心態;創新的導向是市場成功,市場成功的評價標準是客戶需求,華為用了很多年的時間消滅了工程師文化,這也是一種開放。
開放是公司生存下來的基礎,如果公司不開放,它最終會走向死亡。開放要以自己的核心成長為基礎,加強對外合作。華為堅持開放的道路不動搖,開放是它的出路。華為提出,公司的運作是耗散結構,應該讓公司的發展在穩定與不穩定、平衡與不平衡間交替進行,這樣的公司才能保持活力。公司長期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我們一定要消耗掉能量,使自己獲得新生。如果不能開放,這個組織就沒有能量交換,就會缺乏活力。
妥協
任正非最欣賞的領袖是拉賓,他覺得沙龍是一個政客,拉賓則是一個偉大的政治領袖。拉賓以土地換和平,必要時妥協,保持清靜理性的頭腦,保持弱者的姿態。任正非一直講低調,華為的成功意味著成千上萬的企業倒閉,砸了別人飯碗,不得不低調,他要猛勁地按住那幫年輕人躁動的心,這就是一種妥協。華為的決策體系中充滿了爭吵和妥協,通過爭吵和妥協,華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這種氛圍中形成正確的角色,達成共識。寬容是領導者的成功之道,只有寬容才會團結大多數人,明晰認知方向,只有妥協才能減少前進路上的對抗因子,使企業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唯有如此,企業才能達到正確目的。
灰度
做人力資源要理解企業、理解老板、理解人性,而理解人性其實很難。任正非對人性的管理,有一個很大尺度的把握,他認為人性就是灰度。任何黑的或白的觀點,都是容易蠱惑人心的,因此,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介于黑和白之間的灰度,是十分難掌握的,這就是領導與導師的水平。堅定不移地走向正確的方向,來自灰度,來自妥協,來自寬容。我們常常說,一個領導人最重要的素質,是方向和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現實中的中國人是很極端的,不管是公共組織的運作,還是企業組織的運作,都在走極端。一個組織如果走向了極端,再回歸灰度是很難的,其實黑和白是最容易走的,兩條路非此即彼,沖向一端去即可。既有黑又有白,融合黑和白兩種思想,形成合力可能是最難的。“我們各級干部要真正領悟妥協的藝術,學會寬容,保持開放的心態,就會達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扎實。”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統一的兩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們的生命之術。在華為的管理實踐中,到處都充滿了灰度。我們尊重員工,但也強調集體奮斗。華為的很多做法都是先將事物拉到一個端,然后再拉回來,最后形成閉合,絕對不走極端。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中國人本身的灰度決定了我們不能拿著一個簡單的黑的或白的管理工具來管理中國人。
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也是華為的傳統。正是這種傳統,使得華為在只有七八個人時的那股勁,在發展到13萬人時依舊保持著。華為的那股玩兒命精神,并沒有衰落,這個隊伍戰斗力如初。我們在講管理、講變革、講管理公司時,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鄧小平的偉大就是用走向市場經濟的決心與11億中國人民的惰性和人性在做斗爭,而任正非是在和13萬員工的人性和惰性做斗爭。20多年的奮斗使我們領悟到,自我批判對于一家公司的發展有多么重要,但是很多企業都沒有領悟到,如果沒有堅持這個原則,華為絕對不會有今天。沒有自我批判,我們就不會認真關注客戶的需求,就不會密切關注并學習同行的優點,就會以自我為中心,被快速多變的經濟環境所淘汰。只有那些善于進行自我批判的公司才能存活下來,我們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批判,不斷地進步,世界是在永恒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的,自我批判不是為了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為了優化和建設而批判,使公司整體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只有具備犧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將軍;只有長期堅持自我批判的人,才會有廣闊的胸懷。任正非一直通過自我批判的哲學工具來鍛煉隊伍,選擇優秀的人才。華為的自我批判不是口號,不是一種提倡,而是一種制度規定。
“開放”“妥協”“灰度”“自我批判”是任正非的管理哲學,“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是華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三個根本保證,是華為的成長邏輯。這也是一種哲學思維,它植根于廣大骨干的心中。華為人一直相信真理,并為之努力奮斗。當“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的價值評價體系不斷循環運轉,并在運轉中優化它的結構時,它就逐漸脫離了具體的人,形成一種形勢,一種機制,并作為一種文化一直傳承下去。
以客戶為中心
產品的發展目標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企業管理的目標是流程化組織建設,最后由悟道到建道,變成制度,變成現實的企業實踐。
以奮斗者為本
華為強調“海盜文化”,即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中國人從上一代人那里繼承下來的只有貧困與傳統美德,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要改變組織的命運,只有一個選擇——艱苦奮斗。當然,以奮斗者為本,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要關愛奮斗者。鐵軍是打出來的,兵是愛出來的。古往今來,凡是能打仗的部隊,無一例外都是長官愛惜士兵,不然就不會有士為知己者死。中國人的優良傳統還包括杜絕腐敗,怠惰就是一種最常見、最有害的腐敗,人人皆有可能為之。狹義的腐敗,即貪污、化公為私,只有少數人有這種機會和資源;但是怠惰,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所以華為把怠惰也定義為腐敗。《中國企業家》雜志中曾有一篇文章指出,一家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打造一個中產階層,其中就提到了華為的力量。它說,華為的主要貢獻就是打造了一個中產階層,一方面讓員工享受到自己奮斗的成果,是真正的以奮斗者為本;另一方面也讓奮斗者享受到奮斗的成果,就是共享。
均衡
在管理哲學、管理思想形成的背后,是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的構建,也就是一種均衡。任何強者都是在均衡中產生的,均衡是一種美、一種力量,所以你說華為好在哪里?哪兒都好,但是哪兒又都不好,你說不出這家公司哪一方面很厲害,它擅長做什么,但不管是研發、營銷還是人力資源,它都是均衡的。其實,管理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使企業在哪一方面非常優秀,值得炫耀,而是形成一種均衡。這種均衡狀態是最好的,它就是生產力最有效的形態。持續堅持均衡地發展,將使各種工作得到改革和改良。均衡是一種境界,是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在開放、妥協和灰度中走向均衡,是華為這些年的演變過程。這種均衡有和外部的均衡,也有自身經營管理體系的均衡,它實際上形成的是一個平臺,就是華為的管理體系。這個平臺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虛擬化平臺,它同時還嵌入了文化、戰略、組織結構、流程、體系、模板、工具、衡量方法、求助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并使這些要素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平衡。
哲學是很玄妙的,有時我們會覺得它離我們很遠,有時又會覺得它離我們很近。世界上最偉大的商業模式的締造者不是喬布斯,而是佛祖釋迦牟尼。寺廟是成功的連鎖行業,不賣產品卻擁有大批的忠實客戶,這背后就是被廣泛認可的價值觀。佛教寺院在全球是最大的旅游地產,擁有統一的視覺標識、管理模式、文化模式,不用廣告、不用交稅,消費者就會自動上門,其商業模式才是最偉大的。寺廟是超蘋果式的商業模式,具有樸實的價值和權威性。而且它信徒眾多,從乞丐到富豪到政府官員,全部發自內心地尊崇它。其盈利模式獨特,沒有硬性的消費門檻,卻利潤豐厚;資源占用量小,遠離城市,信徒卻趨之若鶩,全國連鎖,政府組織。宗教是一種信仰,信仰是哲學層面的,偉大企業背后總有偉大的管理思想,把這些偉大的管理思想提煉或者深化一下就叫管理哲學。
(本文依據2013年2月2日在華夏基石年會上的演講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