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華為的“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

“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是兩個偉大的戰略思考方法論,而且是被成功實踐證明了的。對于企業成長發展來講,通過“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兩個角度來思考企業的未來發展,有助于構建企業的未來成長邏輯和發展路徑。縱觀華為的成長與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作為重要的戰略思考方法論,一直存在于華為的成長動力、機制與平臺的構建過程之中。

頂層設計

關于“頂層設計”,用最簡單的話語來講,就是從屋頂開始設計,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學的概念,強調的是一項工程“整體理念”的具體化。

要完成一項偉大的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協調、結構統一、資源共享、部件標準化等系統論方法,從全局視角出發,對項目的各個層次、要素進行統籌考慮。這個工程對于組織來講,不管是國家、企業,還是事業單位,都要有一個系統的理念、系統的結構、系統的資源共享、系統的思考。

在國外,頂層設計是組織系統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一工程學概念被西方國家廣泛應用于軍事與社會管理領域,是政府統籌內外政策和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思維方法。

這是頂層設計,頂層設計這個概念沒有錯。但是反過來看,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并不是頂層設計的結果,不管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系統、社會系統,還是政治系統,都不是頂層設計的結果。那么在這里,我們如果對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結果進行回顧,我們發現,不是“頂論”,而是“摸論”,即摸著石頭過河。

摸著石頭過河

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要堅決地試、大膽地闖”“殺出一條血路來”,這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很重要的理論,所以鄧小平實際上是很實事求是的。鄧小平理論中有幾個很重要的理論:“貓論”“摸論”“不爭論”。而中國經濟的奇跡,正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這個思想指導下實現的,而不是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實現的。

所以,如果從哲學的角度講,鄧小平理論是實驗哲學和實用主義。那么,改革是沒有路徑的。

組織的一切發展和成長都是逼出來的,不管是企業組織還是國家組織。所以,所謂的成功,都是事后的總結。我們看《基業長青》里面,講到組織成功,講到組織領袖成功的一條重要定理,就是稀里糊涂成功。如果哪個企業家說我是從頂層設計實現成功的,那肯定是謊話。

饑餓產生偉大。姓吳的和姓陳的,是因為饑餓產生的偉大。李自成,也是因為饑餓產生偉大。也就是說,逼到那個份上,他才會邁出自己的腳,而不是在一個偉大的思想指引下進行的。所以,摸著石頭過河,是先邁步,后造路。

“以理想主義為旗幟,以拿來主義為原則,以實用主義為綱領。”這是對華為的概括。回顧華為這20多年來的發展,講華為是通過頂層設計走出來的,鬼都不信,任正非也不相信。那么應該講,華為這20多年來,主旋律還是秉承了鄧小平理論,秉承了鄧小平的智慧,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突出自發的創新機制、底層活力和創造力。

統一之意志,自由之靈魂。意志統一,夢的共識和愿景統一,我們往哪走,我們走向什么,這個是清楚的。但是具體的路徑,具體的戰略,到底怎么走,可能還要通過試的方式來解決。

中國企業的成長路徑

中國企業成長路徑有兩個選擇:一是頂層設計,二是摸著石頭過河。對中國企業的成長路徑來講,我們不能否定摸著石頭過河,也不能否定對于未來成長路徑的頂層設計。每個企業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所以,這里兩個都要兼顧。

要有對未來成長路徑的“頂層設計”,又要釋放個體尤其是底層的創新能量。“頂論”和“摸論”應該是企業成長過程中兩種主要方法論,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較好契合是組織發展的長期保證。

“頂”與“摸”的選擇應該以企業的時間和空間為依據,什么時候需要頂層設計,什么時候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對這個的把握,實際上是公司最重要的戰略,也是考驗企業家能力和水平的標準。

從企業發展階段來講,在創業階段,以“摸”為主,但是必須堅守核心價值觀。如果沒有核心價值觀,這種“摸”就會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當今中國企業盛行的機會主義,就是炒一把就走,然后在低層次上,以短周期的生死作為企業的結局。

企業高速成長階段,企業應該把更多精力用在頂層設計上,這是一般的理論和觀點。具體到某一個企業,兩種方法論實際上是折磨我們智慧的兩種選擇。“摸”和“頂”,必須把握方向,必須掌握節奏,必須基于商業常識,必須利于商業成功,這是我們的基線,離開這個基線,所謂的頂層設計、摸著石頭過河,就是非理性的。

兩種傾向

過度的“摸論”

1. 過度創新。創新是我們這30多年來的主旋律,不管是國家、企業,還是學校,大家都在喊創新。其實,對創新進行正確地把握和界定更重要。企業需要創新,企業更需要對創新進行管理。

2. 陷入機會主義。這3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為我們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種機會是千載難逢的,也為每個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所以,對企業來講,對個人來講,要抓住這種機會,否則就有愧于這個時代。但是,有機會和機會主義是兩種不同的選擇,所以任正非說過一句話:像諾基亞、北電這些企業,如果它們不上市,華為永遠戰勝不了它們。因為它們上市了,可能給華為帶來了機會。因為上市公司,它的規劃是以年度、財年為周期的,而華為的規劃是以10年為周期的,它不需要看股東的臉色,不需要擔心CEO被炒。所以,在這里面,我們的選擇,有機會和機會主義,實際上在很多企業合二為一了。

3. 無序。很多公司很無序,這個無序狀態在一個階段是合理的,但是一個組織如果永遠處于無序狀態,耗散結構,那“熵死”就是它的結局。

4. 匪氣和山寨。長期的無序會變成顆粒,最后我們看到,外表是一個組織,其實內部到處都是山寨,企業的匪氣常年包圍著整個組織。

過度的“頂論”

1. 扼殺底層創新。

2. 僵化與教條。企業失去了活力。

3. 精英主義橫行。

4. 損失機會。對中國高度成長中,那么多機會,如果沒有抓住,對企業來講也是致命的。

5. 形而上。我們搞咨詢的時候,在現實中,進行頂層設計的時候,是否要警惕這種傾向。

人類歷史,都是野蠻戰勝文明的歷史。野蠻來自于摸著石頭過河,來自于無序,來自于機遇。文明往往是頂層設計的結果,是頂層設計演化的結果。

“摸論”與“頂論”的基礎

不管是摸著石頭過河,還是頂層設計,都要有個基礎,以及基本的出發點。

1. 對人性本質的把握。因為任何組織都是由人組成的,我們不管是摸著石頭過河還是頂層設計,都要洞察人性。搞人力資源的人,要具備三個能力:第一個能力,理解企業的能力,理解組織的能力;第二,理解老板的能力,因為你是為老板服務的;第三,理解人性。

2. 對商業本質的把握。還是要回到原點,回到對商業本質的思考上。

3. 對組織狀態的把握。

4. 對外部環境的把握。

5. 對商業成功的追求。

6. 對自身欲望的管理。即組織領袖對自身欲望的管理。

“冷暖有度:滿腔熱血 頭腦冷靜”。不管是摸著石頭過河還是頂層設計,都要冷暖有度。

“高低兼顧: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在我們組織成長中,無論以“頂層設計”為主體,還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為主體,我們必須把握住不變的、基礎的東西,這些東西把握不住,會導致我們路徑設計的失敗。

企業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的范圍

1. 企業夢設計。

2. 企業內部動力機制與利益機制設計。

3. 企業經營管理體系設計。

4. 企業平臺設計。

5. 內部組織結構。

6. 內部流程體系的設計。

7. 內部管控體系的設計。

任正非說,還是要記住毛澤東的三句話:“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方向不能錯,方向錯了,一切皆錯。堅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一個混沌的世界,戰略可能真的不重要,方向可能更重要,內部機制可能更重要。但是,不管怎么講,一個企業到一定階段,頂層設計是一個必須經過的階段。

頂層設計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幾個基本的原則

1. 堅守企業夢。頂層設計是以企業夢為導向。

2. 堅守開放。

3. 堅守妥協。

4. 堅守灰度。

5. 堅守保守。

6. 堅守拿來主義。

7. 堅守實用主義。

8. 堅守實踐檢驗。

案例:頂層設計的成功案例

1. 英國光榮革命:為英國進行頂層設計,建立君主立憲制度,虛君共和,臨朝不理政,為英國帶來一個日不落帝國。

2. 日本的頂層設計,明治維新,脫亞入歐。

3. 阿拉伯世界,脫阿拉伯長袍換西裝。最近我們發現,在阿拉伯世界中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6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都沒出事,而總統制的國家問題很大。

4. 封侯制與封建制。封建制給中國帶來幾千年的頂層設計,解決了封侯制和分封制的問題。

這些都是一些成功的頂層設計的案例。成熟的組織,是以“頂層設計”為驅動力的。當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要做大做強,頂層設計是無法避免的一個階段。如果一個組織長期摸著石頭過河,是很危險的。因為早期河水比較淺、比較清,到了后期,河水比較深、比較混。而且,早期七八百人一起摸著石頭過河還可以,如果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再摸著石頭過河可能就會出問題。

華為的“頂層設計”

第一次頂層設計:《基本法》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東方式的頂層設計——華為夢。在華為成長歷史上,最重要、最關鍵的頂層設計,就是華為《基本法》。實際上,它體現出了華為夢,而且為華為未來的頂層設計指明了方向。

第二次頂層設計:在華為夢的基礎上,以IBM為代表的制度設計,既有IBM的流程,也有HAY(合益集團)的職位和薪酬,也有英國的NVQ(英國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員工持股計劃,華為的治理結構等。這次頂層設計是基于10年的“摸著石頭過河”,如果沒有前期的“摸著石頭過河”,我想這次的頂層設計可能就是空中樓閣。

第三次頂層設計:華為正在實施。以提高組織能力、提升個人效率、進一步優化流程、治理結構、運作模式(如戰略思維、業務涉及、團隊與績效管理)為主要內容。這次頂層設計,華為是以自主的方式來完成的。雖然也有顧問,但顧問處于輔助地位。

第一次和第二次頂層設計都是拿來主義,第三次頂層設計是自力更生。沒有《基本法》,華為會崩潰。因為10年摸著石頭過河,累積了很多問題。如果沒有后面的IBM,就沒有全球的華為。

組織設計,是永遠的辯證法,永遠的形而上學。這是從華為頂層設計角度而言,我總結的三個階段。我引用一段話,這是任正非公開文章中,對華為頂層設計的一個肯定:

到1997年后,公司內部的思想混亂,主義林立,各路諸侯都顯示出他們的實力,公司往何處去,不得要領。

我請人民大學的教授們,一起討論一個“基本法”,用于集合一下大家發散的思維,幾上幾下的討論,不知不覺中“春秋戰國”就無聲無息了,人大的教授厲害,怎么就統一了大家的認識了呢?從此,開始形成了所謂的華為企業文化,說這個文化有多好,多厲害,不是我創造的,而是全體員工悟出來的。

我那時最多是從一個甩手掌柜,變成了一個文化教員。業界老說我神秘、偉大,其實我知道自己,名實不副。真正聰明的是13萬員工,以及客戶的寬容與牽引,我只不過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將他們的才智黏合起來。

華為的“摸著石頭過河”

從組織成長來講,變化是永恒的。“摸著石頭過河”也永遠不會過時。

不斷地培養英雄,不斷地消除英雄。從華為人的角度來講,一講華為,就會回憶摸著石頭過河的那10年,從創建到華為《基本法》之前的10年。那時候是遍地英雄下夕煙,到處都是董存瑞,扛著炸藥包炸市場。那一階段是公司高速增長期,也是一個極度混亂期。

高揚海盜的旗幟。摸著石頭過河,還要有魂。

打造銀飯碗,但飯碗里沒有飯。從華為的薪酬體系來講,它不是金飯碗,金飯碗帶動的翅膀是難以飛起來的。華為打造的是銀飯碗,但是銀飯碗里沒有飯。

15萬大軍,現在還能像創業當年那樣,保持那股勁兒。是誰讓這15萬人還能夠高速旋轉下去?這個是我們研究企業成長過程很重要的問題。保持這個隊伍的隊形,保持它的活力,提升它的能力。

把秀才改造成戰士。現在對于我們知識型企業來講,怎樣把秀才改造成戰士,實際上就是德魯克講的知識員工的管理。怎樣管理知識員工,而且是一個知識員工的群體。

把個體戶變成鐵騎雄兵,把干部變成蒙古將軍。前幾年華為的發展,就如同蒙古將軍,成吉思汗,10萬鐵騎雄兵,踏遍歐洲的感覺。

給戰馬套上韁繩。我們不僅要把他們變成戰馬,戰馬還要控制。如果戰馬得不到控制,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亂中求治,治中求亂。

任正非寫了一篇文章《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以解決一個組織的動力機制問題。力出一孔,就是聚焦,盡管15萬的個體都很柔弱,弱不禁風,但把15萬人的力量凝結起來,使柔弱的水能夠穿石,變成一個強大的動力。那么,這個強大的動力背后,就是一個公司的利益機制——利出一孔。

“分錢容易,奮斗不易”。這次華為“分錢分到手軟”,但是奮斗不易,讓這幫人奮斗起來很難。而分錢和奮斗是相互連接的,這些都沒有成熟的理論,教科書上找不到,現有理論也沒有提到。對一個組織來講,要研究怎樣通過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找到一個機制性的東西,給這個組織產生巨大的動力。

華為的“摸著石頭過河”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8——1997年)基于生存,遍地英雄下夕煙。野蠻生長。

第二階段(1998——2010年)全球化,頂層設計背后的管控。IBM流程。

第三階段(2010年至今)三大BG(業務單元)的業務運作,底層創新。在明晰了自己的戰略——云管端——的基礎上,怎么做,沒有現成的答案。華為強調底層創新,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強調一線經驗。華為很多東西,都是底層創新的結果。比如說,云管端,讓一線呼喚炮火這個理念,也是一線提出來的;比如說,華為為了適應三大BG的運作,在杭州代表處試點,在一個統一的營銷平臺上怎樣實施三大BG的業務運轉和業務監控,這些問題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任正非說“允許異見,就是戰略儲備”,允許底層能量的發揮。華為的“藍軍參謀部”,是專門攻擊紅軍方案的,這也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理念。

華為對“摸著石頭過河”的界定

既然允許試驗,可以講對錯,但不能論輸贏。

對人不能愛憎分明,對事不能是非分明。

“一部華為發展史,就是一部危機管理史。”實際上,也是一部摸著石頭過河的歷史。

自我批判是根本。

假定是人類最偉大的思維方式。

以客戶為導向。

這里引用一段話,我覺得可以概括華為“摸著石頭過河”的理念:

他是個講話極富煽動性和感染力的“忽悠大師”,但他實在真誠地“忽悠”追隨者,也真誠地“忽悠”自己,從而燃燒起上上下下的奮斗的火焰,最終將一個個的“假定”變成了真實。

——引自《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古田县| 冷水江市| 达州市| 潞城市| 新余市| 庆城县| 祁门县| 荆门市| 宕昌县| 焉耆| 河东区| 上思县| 弥勒县| 桦甸市| 成武县| 汝州市| 宿州市| 涿州市| 武威市| 图们市| 济南市| 尤溪县| 永修县| 乌海市| 循化| 西吉县| 横峰县| 安吉县| 建阳市| 五峰| 潮安县| 襄垣县| 泸水县| 桐城市| 安徽省| 嘉兴市| 刚察县| 光泽县| 梅州市|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