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神經癥禪療的理論基礎(5)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國外有一首歌曲唱道:“生活的秘密就是享受時光流逝。”布萊克寫道:“耽于逸樂而難以自拔者,必痛失其人生之翱翔;任由流散而欣然吻別者,方能永澤恒世之霞光。”都是要求我們學會享受“無常”,不可“住相”。

(三)癡、貪、嗔三毒

禪學致力于清凈無礙的覺悟狀態,覺者對世界的感知是如實的,沒有先入之見的,沒有扭曲的。但是處于無明的狀態時,我們的反應是不現實的,會執著于“自我”和“永恒”,進而導致癡、貪、嗔三毒。可以說,從禪學角度看,所有神經癥的心理痛苦都跟癡、貪、嗔有關。

1.癡

癡又稱愚癡,是指真如本性被迷,不明事理實相,從而抓住某種僵化的觀點、偏見或是迷惑,一廂情愿地認為事物會往自己所設想的方向發展,與不合理的信念有關。就根本層面來看,愚癡者將覺性基本的開放體驗曲解為一種固有的二元對立的“自”與“他”。

一旦我們認定自己是單一且獨立存在的“自我”,我們就會將“非自我”的一切視為“他”。“他”可以是任何事物,如桌子、蘋果、他人,甚至是這個“自我”正在想或正在感受的事物,因而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變成了陌生人。當我們習慣了分別“自”與“他”之后,我們就會把自己囚禁在二元對立的感知方式中,在“自我”與“外在世界”之間畫出概念性的分界線。這個“外界”看起來非常廣闊,讓我們不禁覺得自己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脆弱,我們也因此把他人和物質視為快樂或不快樂的可能來源。

下面以“失眠”為例說明神經癥患者的“愚癡”。有時候,由于我們過于關注第二天將要發生的事情,于是整夜輾轉反側,睡不著覺。我們擔心,如果夜里睡不著覺,明天將會很疲倦,不能做到最好。結果是,我們越擔心,就越睡不著。但如果我們停止了考慮明天,而只是躺在床上,隨順呼吸,真正享受休息的時光,那么,我們不僅能夠體會到溫暖的毛毯之下的安寧與快樂,而且將會輕松自然地進入夢鄉,這種睡眠對第二天取得成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2.貪

貪又稱為貪著,是由于過于依附于事物,內心害怕與之分離,從而表現出不知足,沒有節制,沒有界限,自認為好的東西都想占為己有,與內心缺乏安全感有關。

從某種角度看,貪著與上癮是一樣的,是對外物或經驗的一種強迫性依賴,以便制造出一種“完滿”的假象。不幸的是,就如同所有的上癮癥狀一樣,貪著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愈演愈烈,縱使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人、事、物,但我們所經歷的“滿足感”是不會長久的。無論今天、這個月或今年,讓我們快樂的任何“人、事、物”也都注定會改變。從神學角度看,“改變”是相對實相中唯一不變的事實。

佛陀曾將貪著比喻為飲用海洋中的咸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佛陀也時常將貪著比喻成一個充滿許多顏色的池塘,人們對欲望的貪愛就像存在于心湖中不同程度的色彩,會遮蔽住心靈的光明。導致我們只看見欲望,只知道如何滿足我們的貪愛,卻失去了了解自我的能力。結果,我們不僅越來越依賴外境,也強化了“依賴外境給予我們快樂”的這種模式的制約。

許多人都以為,如果能夠獲得意外的好運,比如說買彩票中了500萬就會快樂無比。真的如此嗎?由菲力普·布林曼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新近中獎的人并沒有比“未經歷暴發戶興奮感的對照組”更快樂。中獎的人說,在最初的興奮激動消退之后,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樂趣,如跟朋友聊天、得到贊美或只是看看雜志的樂趣,跟不曾經歷這樣重大變化的人比起來,反而相對減少了。下面我們用一則故事來說明貪著的危害:

有一個老人買了獎金高達1億元的彩票,但買了彩票之后不久,他就因為心臟病發作而被送到醫院。醫生囑咐他一定要多休息,并且嚴禁接觸任何會讓他興奮的事物。就在老人住院期間,他所買的彩票竟然中了大獎。由于正在住院,所以他對幸運中獎一事毫無所知。不過,他的孩子和妻子知道后便前往醫院,想要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到病房探視他之前,他們先去見了醫生,告知有關老人幸運中獎一事。一說完,醫生便要求他們先不要跟老人提這件事。“他會太過興奮,”醫生解釋說,“這會讓他心臟病發死亡。”老人的妻子和孩子跟醫生爭辯了起來,他們相信這個好消息會讓他病情好轉。不過,到最后他們還是同意讓醫生用和緩的方式去宣布這個好消息,讓老人不至于過度興奮。

于是,老人的妻子和孩子便坐在大廳等候,而讓醫生進入病房。一開始,醫生先是詢問老人的癥狀、感受等。問了很多問題之后,才隨意地說:“你有買過彩票嗎?”老人回答說,其實就在住院前,他才買了一張彩票。

“如果你中了獎,”醫生問道,“你會覺得怎么樣?”

“嗯,如果真的中了獎,那很好。沒中獎的話,也沒關系。我已經是個半只腳踏進棺材的人了,中不中獎都無所謂。”

“你不會真的這樣想吧?”醫生若無其事地說道,“如果真的中了獎,你一定會興奮得要死,對不對?”

但老人卻答道:“不會!事實上,如果你有辦法讓我病情好轉,我會很樂意分給你一半的獎金。”

醫生笑了:“別想這檔子事了,”他說,“我只是隨意說說而已。”

但是老人很堅持:“不,我是說真的。如果你可以讓我病情好轉,我又真的中了獎的話,一定會分給你一半的獎金。”

醫生又笑了:“要不然你把剛剛說的話寫在紙上,”他開玩笑地說,“說你會分給我一半獎金,可以嗎?”

“好啊,就這么辦。”老人同意了,伸手從床邊桌上拿起便條紙,緩慢無力地寫了一張分給醫生一半獎金的同意書,并在上頭簽了名,然后交給了醫生。醫生盯著這張同意書和老人的簽名,知道他就要得到這么多錢了,一陣興奮,竟然當場倒地身亡。

當醫生倒地時,老人大叫了起來。聽到老人的叫聲,他的妻子和孩子恐懼極了,以為醫生一語成讖,老人因為這個消息興奮過度而心臟病發身亡。他們沖進病房,只見老人坐在床上,醫生卻倒臥在地上。當護士和其他醫生沖進來試圖搶救醫生時,家人悄悄告訴老人有關中獎一事。出乎大家的意料,老人對于贏得1億元獎金似乎并不怎么興奮,這個消息也沒有對他造成任何傷害。事實上,幾個星期之后,他的病情逐漸好轉,終于可以出院回家了。當然,他很高興可以享受從天而降的財富,但他并不貪著這些財富。相反地,這位醫生卻因為太執著于獲得巨額財富,過度興奮而讓心臟承受不了,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神經癥患者由于內心缺乏安全感而表現出的強迫行為即是一種貪著。其他如各種成癮癥、依賴型人格、完美主義人格也是一種貪著。

3.嗔

嗔,又稱嗔恚,是指對違背自己心意的人或事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與自卑、恐懼等心理有關。

人們在某種情況之下受到傷害就會產生憤怒,一旦憤怒生起,就會伴隨著痛苦和不理智的反應,這不僅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受苦的根源。除非我們能夠了解,否則我們就沒有能力去改變。不是每個憤怒的人都能夠令他人痛苦,有些人只能夠使自己更為痛苦。他們忍氣吞聲,壓抑住惱恨,只能夠在心里生悶氣。結果所有的怨恨、煩惱和憤怒都轉化成身體疾病。因此,佛陀將憤怒比喻成徒手拿取火紅的煤炭,想要丟向令他動怒的人。那誰會先受傷呢?當然是生氣的這位了。

從現代病理生理學角度看,我們生氣時,腎上腺素在你體內會洶涌澎湃,讓你心跳加速、肌肉緊繃,肺葉像鼓風機一樣瘋狂起伏。這會導致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憂郁、焦慮、強迫、失眠、消化不良、甲狀腺與腎上腺機能失常、高血壓,甚至高膽固醇等。

遺憾的是,我們往往沒有認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基于心理建構的意象,反而“理所當然地”責怪他人、外在事物或情境造成了自己的痛苦。當有人表現得像是要妨礙你得到你想要的事物時,你就開始認為他們很不可信賴或不安好心,然后就會想盡辦法避開他們,或對他們進行反擊。在憤怒的操控下,你會把所有的人、事、物都視為敵人,結果導致你的內在和外在世界愈來愈狹小;你對自己失去信心,進一步強化內在的恐懼感和自卑感。

需要注意的是,貪、嗔、癡三毒之害又以“貪”為首,正如摩萊里所說:“宇宙中的唯一惡習就是貪欲。所有其他惡習,不管怎么稱呼它們,都只不過是這種惡習的變種或不同表現而已。”

此外,貪、嗔、癡三毒產生后,它們又以或顯或隱的形式加重“無明”和“住相”,產生無盡的煩惱,形成惡性循環。例如,恐懼、焦慮和強迫等神經癥患者由于不明白所擔心的念頭來源于自己的大腦,只是一種虛假的“警報”,并相信自己所擔心的事會真的發生,這是“無明”的表現;不知念頭有如潮水,有升起、停留和消退的自然過程,整天迷失在虛假念頭之中,這是“住相”的表現;由于害怕而不敢一個人待著,要求家人陪在身邊,反復檢查門窗安全,這是“貪”的表現;如果周圍的人認為自己是想多了,沒病裝病,不能按自己的心意做事,就會產生負性情緒,這是“嗔”的表現;不明白念頭、睡眠等并非是我們的主觀意志所能控制,而拼命地去控制自己的念頭,努力地讓自己睡覺,這是“癡”的表現。反過來,患者積極控制念頭,努力睡覺達不到預期效果,會導致患者更加關注自己的癥狀,并把自己痛苦的原因歸為“癥狀”,甚至“周圍人的不理解”,從而進一步加重“無明”和“住相”。

綜上所述,如果從禪學角度看,神經癥患者是由于無明、住相和貪、嗔、癡三毒等導致對“人生”和“人性”問題產生了錯誤的看法,并進一步產生“煩惱”和“妄念”所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玛曲县| 咸阳市| 崇礼县| 沁阳市| 东光县| 盖州市| 宿州市| 甘洛县| 黄平县| 遵义县| 洪湖市| 泾阳县| 景泰县| 盘山县| 桃园市| 恩平市| 延津县| 通化市| 玛沁县| 新余市| 岚皋县| 远安县| 广宗县| 百色市| 新巴尔虎右旗| 庆云县| 朝阳县| 汕头市| 黄平县| 航空| 桂阳县| 北川| 故城县| 枝江市| 夹江县| 隆昌县| 洱源县| 廊坊市| 安泽县|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