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根莖子實類(4)
- 名老中醫李乾構親授食療秘方:藥物卷
- 李乾構
- 4842字
- 2017-07-26 11:16:24
【藥用驗方】
山藥健脾湯:淮山藥3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煨葛根15克,茯苓15克,銀花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可健脾止瀉。主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腸鳴腹脹等癥。
山藥補肺飲:淮山藥15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百合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本方具有健脾補肺的功效。主治食欲不振、咳嗽氣短等癥。
山藥消渴飲:生黃芪20克,太子參15克,天花粉15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玉竹15克,水煎服。本方具有健脾生津的功效。適用于糖尿病體乏無力、口干舌燥等癥。
【傳說趣事】
山藥粥長壽:用山藥煮粥,自古就是食養佳品。南宋大詩人陸游享年86歲,他的長壽就得益于經常服食山藥粥。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用山藥煮粥,能補腎精、固腸胃、益身心。我國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記載山藥有“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的功效。山藥既是滋補食品又是補氣健脾的中藥,為藥食兩用之品,在我國衛生部公布的藥食兩用的品種名單中榜上有名。山藥藥性平和,不寒不熱,既能補氣,又可滋陰。本方具有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的特點,特別適合于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
山藥名稱的由來:山藥原名叫薯蕷,《神農本草經》就稱薯蕷。為何又改名山藥呢?這是因為,唐代有個皇帝名李豫,“蕷”與“豫”同音,在封建時代就侵犯了至高無上的帝王名諱,只好改“蕷”為“藥”,改稱“薯藥”。到了宋朝,有位皇帝名趙曙,這“薯”字又犯御諱,為了避諱,只得又把“薯”字改成山字。從此以后,“薯蕷”就改名“山藥”。
山藥代糧的故事:據《湘中記》記載:永和初年,有一采藥人來到衡山,因迷路繞遠道而糧盡,只好坐在一山崖下休息。忽然遇見一位白發老翁,看上去好像只有四五十歲那么年輕,對著石壁作書。采藥人向老翁說明因糧斷饑餓無力無法趕路的情況,老翁便把隨身帶的食物給采藥人吃,并給采藥人指點出山的道路。采藥人經六天才到家,還不知饑,這種食物便是薯蕷。由此可知薯蕷不僅可健脾養胃,還可代糧的神奇功效。
專家提醒
山藥養陰,濕盛中滿有食積者不宜吃。
茯苓
——健脾滲濕
附:茯苓皮
主要成分:茯苓多糖、茯苓酸、乙酰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膽堿、麥角甾醇、組氨酸、腺嘌呤、三萜類、多種酶及微量元素等。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腎經。
功效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主治腎炎水腫、腎炎尿毒癥、心臟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慢性支氣管炎、結核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宮頸炎及附件炎等癥。
用法用量:10~15克,水煎服,或入湯、丸、散劑,亦可制成茯苓食品。
【成分功效】
茯苓的有效成分主要為茯苓多糖,約占菌核干重的93%。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茯苓多糖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夠增強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加酸性非特異性酯酶陽性淋巴細胞的數量和脾臟抗體分泌細胞的數量,增強T淋巴細胞的功能,并能促進白細胞介素2的產生。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既有直接的抑瘤作用,又可通過增強免疫功能來間接地抑制腫瘤。肺癌患者服用茯苓多糖后可以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并能提高多項免疫指標,特別是對細胞免疫功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羧甲基茯苓多糖還有免疫調節、保護肝降酶、間接抗病毒、誘生和促誘生干擾素、減輕放射副反應、誘生和促誘生白細胞調節素等多種生理活性,無不良毒副作用。茯苓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和變形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醇提取物對鉤端螺旋體有殺滅作用。
【美味食單】
牛奶茯苓糊:茯苓粉5克,牛奶100毫升。先將牛奶煮沸后用牛奶沖服茯苓粉,調勻即可。本方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適用于老年、兒童及身體虛弱者。
茯苓蓮子粥:茯苓粉50克,蓮子10克,大棗10枚,大米100克。以上四味洗凈入鍋加水,同煮成粥食用。本方具有健脾滲濕的作用。適用于老年體弱而大便稀溏者。
茯苓饅頭:茯苓粉100克,山藥粉50克,面粉350克,白糖適量。將三種粉及白糖混合均勻,發酵后蒸饅頭食用。本品可健脾益胃。適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
茯苓山藥餅:茯苓粉100克,山藥粉100克,蓮子粉50克,芡實粉50克,面粉500克,白糖適量,蜂蜜適量。將諸粉混合均勻,加入白糖和蜂蜜,加適量水做面餅放入烤箱中烘熟食用。本品可益氣健脾、補虛強壯。適用于病后體虛者。
清宮八仙糕:茯苓50克,百合25克,扁豆50克,蓮子25克,薏米50克,山藥50克,芡實50克,大米粉700克,糯米粉200克,蜂蜜100克,白糖120克。將前六味藥研成細粉,與大米粉及糯米粉混合均勻,加入白糖、蜂蜜,加水適量攪拌均勻后蒸熟,切成條狀或塊狀在烤箱中烘烤至熟食用。本品可健脾益氣、養顏美容。適用于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大便稀溏、體乏無力等癥。
【藥用驗方】
健脾安神湯:茯苓10克,茯神10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3克(打碎),大棗10枚。將諸藥用水煎煮2次,每次半小時,取藥液300毫升,早晚服用。本方健脾養血、補心安神。適用于食欲不振、眠少夢多等癥。
益氣養胃湯:茯苓15克,太子參10克,生曬參5克,雞內金10克,大棗5枚。將諸藥用水煎煮1小時后濾取藥液300毫升,分早晚溫服。本方可益氣健脾、養胃補虛。主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體乏無力等癥。
金菊茯苓膏:茯苓30克,枸杞30克,生地30克,北茵陳20克,金銀花20克,甘菊花20克,阿膠30克,蜂蜜500克。制法:將藥材置鍋內,加水3000毫升,燒開后以小火熬至500毫升,過濾取出藥汁,再倒入阿膠烊化,加蜂蜜拌勻即可。早晚用開水調服30毫升。本方具有益氣養陰、養顏美容、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疲乏無力、面色萎黃、口舌生瘡等癥。適合熬夜或因工作忙碌容易上火、火氣大者食用。
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5000克。制法:將白茯苓去黑皮,研為細末,用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濾去水,曬干,復研為細末,再漂再曬,反復3次,再研為細末,拌白蜜,和勻,熬膏收貯。每次服10克,每日2次,以白開水送下。茯苓膏具有健脾滲濕的功效。主治老年性浮腫、肥胖癥,以及癌癥輔助治療。
【傳說趣事】
柳宗元受騙話茯苓:《柳宗元集》記載: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有一天突然患病,脘腹部脹悶不舒、心慌。醫生診完后開了茯苓。柳宗元買了藥,回家煎煮好服下。藥后病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了。柳宗元派人把醫生叫來告訴他服藥無效并加重的情況,并質問其原因。醫生聽后要求看一下藥渣,看完藥渣后說:“您煮的是芋頭,不是中藥茯苓,一定是賣藥的人為了賺錢用假的來欺騙您。”于是柳宗元專門撰文《辨茯苓文并序》,辨別茯苓真偽,申明茯苓的功效,警告世人,避免上當。
茯苓為仙家食品:茯苓有強身祛病、延年耐老、潤澤肌膚的作用。傳說康熙皇帝幼年體弱多病,老中醫巧制糕點茯苓餅,既好吃又健體,深得康熙的喜愛,天天食用。日久康熙面色紅潤,身體強壯,享年69歲。茯苓藥性平和,既能健脾滲濕,又可扶正祛邪,有補而不峻、利而不猛的特點,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適宜長期服用。老年人多有脾虛,適量地服用茯苓有利于中老年人健康長壽。
藥食兩用,滋補珍品:明清時代對茯苓的抗衰老作用十分推崇,云、貴、川等地方官員進貢皇室必定有茯苓若干擔。慈禧太后喜用茯苓做成糕點食品和飲料服用,以求保持皮膚潔白細膩。現在食品工業亦將茯苓制成茯苓酥、茯苓糕、茯苓餅、茯苓酒等茯苓食品,是深受大眾歡迎的保健食品。著名特產如北京的茯苓夾餅、云南的高級飲料去渣茶精(茯苓、薏米、山楂、赤小豆、燈芯等)等均頗負盛名。在濕度較大的地區和場所,茯苓可作為重要的食療品種。有的國家把茯苓作為海軍常用藥物及滋補品的原料。
專家提醒
1.虛寒滑精或氣虛下陷者慎服。
2.利水滲濕藥應用不當,容易耗傷陰液,陰虛津傷者應慎用。
3.應放置陰涼干燥處,以防潮防蛀。
茯苓皮
茯苓皮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功能利水消腫,多用于水腫,常與生姜皮、桑白皮、陳皮、大腹皮同用,即五皮散。茯苓皮以外皮黑褐色、內面灰白色、體軟質松、略具彈性者為佳。用量10~15克。
當歸
——補血活血
主要成分:揮發油(油中含29種成分,其中主要為藁本內酯和正丁烯呋內酯)、脂肪油、葉酸、生物素、維生素A類物質、維生素B12、維生素E、阿魏酸、丁二酸、腺嘌呤等成分,并含有23種金屬元素。
性味歸經: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
功效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主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虛寒腹痛、瘀血作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及血虛腸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水煎服,5~10克。生用或酒炒用。
【成分功效】
當歸不僅能夠增強機體的造血功能,刺激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增加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還能夠增加心臟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保護心肌細胞和糾正心律失常。
【藥用驗方】
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匱要略》):當歸90克,羊肉500克,生姜150克。制法:先將羊肉入沸水鍋氽去血水,撈出切條,置于砂鍋內加清水,放入當歸、生姜,燉至爛熟,食肉飲湯。本方具有溫經補血的作用。適用于產后虛脫、腹中寒疝等癥。
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黃芪一兩(30克),當歸二錢(6克)酒洗,水煎服(早、午、晚空腹時服)。具有補氣生血的功效。主治產后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
【傳說趣事】
當歸藥名的由來:相傳,甘肅秦州有個誠實勇敢的青年叫李緣,他與老母親及愛妻相依為命,務農度日。一天,李緣聽人說:高山峻嶺里,遍地是藥材,但進山危險,無人敢去。李緣決定單身進山采藥。行前與母親、妻子相約:“若三年不歸,定死山中,愛妻可另嫁他人。”李緣一去三年,杳無音信。妻子整天憂傷,不思飲食,血虛氣虧,面色蒼白,身體消瘦,衣帶漸寬。老母親見三年已過,兒子未歸,生活無著,只好勸兒媳改嫁。誰知李妻剛改嫁,李緣卻采藥歸來。李緣聞妻已改嫁,痛苦萬分。兩人相見,抱頭痛哭。李緣將一筐歷經千辛萬苦采集的草藥贈給前妻,掩面而去。李緣前妻每每思念李緣時,就取筐中草藥生啖,不料病體逐漸康復,面色漸見紅潤。后人根據唐詩“正當歸時而未歸”,將此藥材取名為“當歸”。
關于當歸的命名還有多種說法,歸納總結有三:一是與功能有關,因為“能使氣血各有所歸,當歸之名必因此出也”;二是與產地有關,因為產在當州的“蘄”為道地藥材(《本草綱目》有“蘄即古芹字。郭璞注云:當歸也,似芹而粗大”。),“蘄”和“歸”音韻相通,因此名當歸,這與現今稱當歸為“秦歸”、“西歸”、“岷歸”之意相同;三是與以藥寄情相關,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說:“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正如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之旨相同。”
專家提醒
1.大便溏瀉者不宜食用當歸。
2.孕婦禁食用當歸。
何首烏
——烏須黑發
主要成分:大黃素、大黃酚、大黃酸、大黃酚蒽酮、大黃素甲醚等。含磷脂類、氨基酸、微量元素、脂肪、鞣質、水溶性硅、二苯乙烯類化合物等成分。
性味歸經:味甘苦澀、性溫,入肝、心、腎經。
功效主治:補益肝腎、填精益髓、祛風解毒。生首烏功能解毒、消癰、潤腸通便,用于瘰疬瘡癰、風疹瘙癢、腸燥便秘、高脂血癥;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用于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須發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久瘧體虛、高脂血癥。
用法用量:6~15克煎服,亦可入丸散或熬膏浸酒用。亦可用生者外洗,外用適量
【成分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何首烏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發展,降低血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降低主動脈中膽固醇含量及肝中甘油三酯含量。何首烏可延長老年鵪鶉及果蠅壽命,提高年老鼠SOD活性,抑制大、小鼠離體腦內單胺氧化酶B的活性。以何首烏為主藥的復方水提醇沉液可顯著抑制老年小鼠血、腦、心臟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具有抗衰老作用。何首烏可延緩小鼠胸腺退化與萎縮,對抗免疫抑制劑對其造成的減重,促進小鼠T、B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實驗證明:何首烏可降低血清膽固醇、減緩動脈硬化并促進腸蠕動的功效,有緩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