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經注(中信國學大典)
- 張偉國 饒宗頤
- 651字
- 2019-01-04 06:40:29
河出海外、大禹導河積石
經 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
注 《山海經》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中。余考群書,咸言河出昆侖,重源潛發,淪于蒲昌,出于海水
。故《洛書》曰:『河自昆侖,出于重野。』謂此矣。徑積石而為中國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釋氏《西域記》曰
:『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而《經》文在此,似如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譯文
又流出海外,往南流至積石山下,有石門。
《山海經》說:“河水注入渤海,又流出海外。河水往西北方流入大禹所疏導過的積石山。”這座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方的羌人地域。我考核各種書籍,都說大河發源于昆侖,潛流入地底然后再次發源,就在蒲昌海陷沒入地,再在海水中冒出。所以《洛書》說:“河源自昆侖山,經過重野流出。”就是這意思。(河水)流經積石山之后成為中原的大河,因此成公子安《大河賦》說:“覽觀百川之宏偉壯闊的雄姿,沒有比黃河更美啊;它潛流于昆侖極高之處,從積石的高山峻嶺中流出。”僧人《西域記》說:“大河從蒲昌海開始,潛入地底而行,往南從積石山流出。”但此處的《經》文似乎次序倒錯,積石應該列于蒲昌海的后面。
賞析與點評
本節征引古籍,申述“河出昆侖,重源潛發,淪于蒲昌,出于海水”的說法,但不能解釋不同說法之間的矛盾。這是因為在酈道元的時代,中原人沒有遠赴青藏高原考察河源的條件,只能以訛傳訛。本節之后,引述佛教經典,細述須彌山及四大部洲的印度神話傳說,此處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