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北屈縣、風山、孟門山

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北屈縣:今山西省吉縣。壺口瀑布在縣西黃河中央。

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四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沖飄也,略無生草,蓋常不定,眾風之門故也。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隥。』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慎子:戰國思想家慎到。,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異源合舍,西流注河。

譯文

河水又往南流,經過河東郡北屈縣西面。

河水往南流,經過北屈縣故城,西面四十里有一座風山,山上有洞穴好像車輪,寒風和氣流強勁陰冷,終年不停止,迎著強風的地方,寸草不生,風向不定,大概是由于這是各方來風的門戶。風山西面四十里處,有黃河南側的孟門山。《山海經》說:“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說:“龍門未開辟、呂梁未鑿穿的時候,黃河從孟門之上流出,大水逆流溢涌,沒有丘陵高山消減水勢,稱之為洪水。大禹疏通洪水,稱之為孟門。”因此《穆天子傳》說:“北登孟門,九河之隥。”孟門,是龍門之上的缺口,實在是黃河上的巨大障阻,也有孟門津的名稱。這里的巖石經過大禹的開鑿,河道中央平緩廣闊,兩邊河岸又高又深,傾斜的崖壁互相依撐,巨石懸空危掛,仿佛往下墜落卻被擋擱。古時有人說“水不是鑿石工具,卻能穿入石中”,說得太對了!這里水流互相沖擊,白色的水氣像飄浮的云霧,往來在遠處遙觀的人,時常似被霧露沾濕。向深處窺望,更加驚心動魄。河水激起沖崩崖岸的波濤,化為千丈瀑布,澎湃的滾滾濁流如波神震怒,聲如巨鼓雷哮,震動山谷,翻起層層疊疊的巨浪,直奔下方谷口。然后可知昔日慎子從龍門順河而下,浮在竹筏上漂流,快得連駟馬也追不上。又有燕完水注入,源頭不同但匯合為一,向西流,注入大河。

賞析與點評

本節描述大河流經孟門的景象。孟門是今陜西省與山西省之間的山陜峽谷其中一段,在陜西宜川縣與山西吉縣之間,黃河在峽谷中流過,成為兩省的分界。黃河的滾滾洪濤之中,有兩塊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形成兩個河心島,古人稱之為孟門山。相傳這兩個小島原為一座山,阻塞了河道,引發洪水泛溢,大禹治水時,把石山一劈為二,導水暢流。兩個小島仿似河中的方舟,在波濤中屹立,一前一后,從高處俯視,又像大河中的一對門戶。傳說古時有孟氏兄弟被河水沖走,漂流到這里獲救,所以稱為大、小孟門山。

大孟門山長約三百米,寬五十米,高出水面約十米;小孟門山在大孟門山的上游十多米處,長五十多米,都是堅硬的沉積砂巖構成。據現代地理學家的研究,孟門山原是黃河河床上的一處斷層,河水從斷裂線急瀉而下,形成瀑布和激流,兇猛的水勢不斷侵蝕河床,瀑布逐年移向上游,時至今日,已上移五公里到今日的壺口瀑布。大、小孟門山是昔日瀑布位置上殘留的巨型堅硬巖石塊。

酈道元以細致的文學筆觸,描述孟門的詭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兴市| 乌兰察布市| 类乌齐县| 类乌齐县| 皮山县| 九寨沟县| 交口县| 莱西市| 砚山县| 凉山| 邵武市| 忻城县| 武义县| 扎兰屯市| 奉新县| 济阳县| 建湖县| 诸暨市| 阜新市| 克东县| 新民市| 保德县| 藁城市| 乌审旗| 深泽县| 武功县| 定日县| 开封县| 绥棱县| 洛扎县| 凤凰县| 石泉县| 眉山市| 赣州市| 乡宁县| 开封县| 天等县| 渭源县| 韶山市| 大同县| 恩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