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公冶長第五(4)

沒有機會在當世施展才華,就為后世投身教育

原文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華杉詳解

《史記》記載:“魯使使召冉求,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有‘歸與’之嘆。”孔子周游四方,主張得不到施展,在陳國停留了很久,這時,魯國國君派使臣來召冉求回國。冉求將要啟程的時候,孔子說:“冉求要得到大用了。歸與!歸與!我也回家鄉(xiāng)去吧!”“吾黨之小子狂簡”,“狂”,志向很大;“簡”,略于事,經(jīng)驗不足,粗率簡單。

我的弟子們志大才疏,但斐然成章,文采可觀。“不知所以裁之”,就像一段布匹,已經(jīng)織好了,就看怎么裁剪啊!這是孔子感受到自己的時代過去了,沒有機會施展,決心投身教育事業(yè),為自己道學之傳,為后世計,繼往圣而開來學,教萬世而無窮。

伯夷叔齊的態(tài)度,就是真正的對事不對人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華杉詳解

伯夷、叔齊兄弟倆,是中國文化、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型人物”,是清高的原型。他們是孤竹國(在今天秦皇島一帶)國君的兒子,兄弟三人,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父親喜歡小兒子,立叔齊為君。叔齊不接受,說應(yīng)該是長子繼位,我怎么能接受呢?逃了。伯夷說,我怎么能違背父親的意志呢?也逃了。國人沒辦法,立了老二為君。

伯夷叔齊兄弟倆逃到一處,聽說周文王很仁義,就一起去投奔周。到了周,正碰上文王逝世,武王興師伐紂。兩人上前叩馬而諫,說以臣弒君,以暴易暴,大不義云云。武王的衛(wèi)士要殺他們。姜子牙說,這是義士,把他倆拉開了。周朝建立,二人不食周粟,在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一起餓死了。相互讓國,不食周粟,這就是伯夷叔齊兄弟倆的故事。伯夷叔齊這么清高,他們是不是憤世嫉俗,心中充滿怨憤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怨乎?求仁得仁,又何怨?”他們追求仁,實踐了仁,得到了仁,有什么怨呢?

這里,又討論伯夷叔齊怨不怨的問題:“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通常清介之人,疾惡太甚,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但伯夷叔齊并不是那樣的人,孟子說,伯夷叔齊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跟惡人講話,和別人站在一起,如果對方帽子不正,他還拿眼睛瞪著,好像要用眼光給人正衣冠一樣。其清介如此,一點點“惡”都容不下。但是,他們不容的是那人身上的惡,而不是不容那人。他們所惡之人,如果對方的惡改正了,他們就完全接納他,一點也不念舊惡。

我們常說對事不對人,伯夷叔齊就是完完全全的對事不對人。他們好惡公平,度量寬廣,所以人人都尊敬而悅服。就像姜子牙,伯夷叔齊那么不依不饒地攔著周武王,他也明白這是義人,不計較。那些被他們批評的人,之后再看他們完全不念舊惡的態(tài)度,也對他們沒有怨恨之心。“怨是用希。”“希”,大音希聲的希,很少的意思。伯夷叔齊不念舊惡,別人也很少怨恨他們。

程頤評論說:“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只有圣人才能理解圣人,伯夷叔齊之心,只有孔子才能體會到。

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是就是,非就非,那才叫直

原文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華杉詳解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呢?人家找他要醋,他沒有,拿鄰居的來給別人。”“醯”(xī),就是醋。

微生高,著名的直腸子。他的著名故事,是和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來,大雨來了,河水暴漲,他卻信守承諾不離開,抱著橋柱被淹死了。大家都說他這個人太直。孔子則認為他是沽名釣譽,曲意取寵,要名不要命。這種似是而非、虛名無實之事,孔子頗為深惡痛絕。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是就是,非就非,那才叫直。曲意逢迎,那不叫直。

君子一舉一動,都是真心實意,光明正大來,坦坦蕩蕩去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華杉詳解

這里的左丘明,是不是寫《左傳》那個左丘明,有人說是,有人說應(yīng)該不是。孔子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左丘明的生卒年代是約公元前502年至約公元前422年。孔子去世的時候,左丘明才23歲。是不是同一個左丘明,也不曉得了。

“巧言,令色,足恭。”“巧言”,是花言巧語,以言語悅?cè)耍弧傲钌保菨M臉堆笑,以謙卑討好的臉色取悅于人;“足恭”,“足”,是過,過于恭敬。也有人說足恭是與巧言、令色并列,指肢體語言,一副手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擺的樣子,見了領(lǐng)導太激動、太愛戴,手足無措。如此夸張地巴結(jié),孔子說:“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明以之為恥,我孔丘也以之為恥。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人與人相交,恩怨親疏自有個真心,好就相親近,不好咱就疏遠。如果明明心里對對方有怨,卻深藏不露,假裝和對方交好,那必是奸險之人,左丘明以之為恥,我也以之為恥。君子一舉一動,都是真心實意,光明正大來,坦坦蕩蕩去,最恥于做那巧言令色、口蜜腹劍之人。

人生的三個志向,三個層次:義士、君子、圣人

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華杉詳解

顏淵、子路侍立在老師旁邊。“季路”,就是子路。孔子說:你們何不談?wù)勛约旱闹鞠颍俊邦痢保褪呛巍W勇废日f:“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我愿意把我的車馬和皮衣,都和我的朋友共享,用壞了,我也沒有遺憾。子路輕財好義,和朋友能有通財之義,我的錢就是你的錢,大家一起花。你的錢還是你的錢,不用擔心我占了你便宜。子路就是這樣的義士。顏淵說:“愿無伐善,無施勞。”“伐”,是矜夸;“施”,是夸大。我希望不要張揚我做了什么好事,也不要夸大我有多少功勞和辛苦。

顏淵這個很了不起,我們?nèi)糇隽艘稽c好事,有了一點功勞,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利用一切機會表現(xiàn)自己,提醒別人。顏淵是達到了無我的境界,求仁得仁,不在意別人的了不了解、知不知道。《論語》前面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顏淵就是這樣的君子。如果你想跟你老公或老婆說:“我還不是為了這個家!”或者在公司一起話頭:“我容易嗎?”你就可以給自己念這一句:“愿無伐善,無施勞。”

顏淵說完了。子路問老師:請問老師的志向呢?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我的志向啊,希望天下老人都得到安養(yǎng),朋友之間都能相互信任,孩子都得到關(guān)懷!孔子的志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他的思想教化,為天下開太平,讓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依,朋友有信,創(chuàng)造理想社會。

三個志向,三個層次——義士、君子、圣人。

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聰明才智呢:“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華杉詳解

“已矣乎!”算了吧!完了吧!

“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我沒見過能發(fā)現(xiàn)自己過失而在內(nèi)心自責的人。”

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錯,即使被人指出來,也不愿意承認,馬上要跳起來反駁,聰明機變都用在掩蓋自己的過失上,所謂“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聞過則喜,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人都會背,但不會做。所以孔老師絕望了。

張居正解這一句,認為沒那么糟糕,還是有好多人能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所以他說:“孔子之言,蓋為中人以下者發(fā)也。”孔老師這話是為中下等的人而發(fā)的感慨吧!

那我們都是中下等的人了。

好學的四條標準: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斷之功,溫故而知新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華杉詳解

“十室之邑”,只有十戶人家的小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也必定有像我孔丘這么資質(zhì)忠信、淳樸篤實的人,只是沒有我這么好學罷了。這是孔子的感嘆,天資易得,好學難得。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這一句,說一遍就過去了,淺易明白,似乎人人都懂,而且都覺得自己也差不多算好學。所以得拿出個好學的標準來,看看你到底算不算好學。如果都夠得上好學,孔子怎么會有這感嘆呢?總結(jié)先賢大德列的標準,孔子、孟子、子思、王陽明、曾國藩,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是這四條:

一是志有定向。為學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無旁騖,必欲學成。就是《大學》里說的“止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知道自己是干嗎的,行事就有邊界,止于那個邊界,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不會浮躁,不會被機會所誘惑,才能潛心做自己的學問。若是沒有志向,只想成為“成功人士”,便會為機會驅(qū)使,覺得這也可能成功,那也可能成功,沒有邊界,不能專注于一個方向。孔子就志有定向,前面說的“老者安之,朋友行之,少者懷之”,他的志向,就是要用他的思想教化天下。他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希望得到一國之君的任用,施展他的抱負。

但是,他的志向在于救中國,不在于升官發(fā)財,他為了能在衛(wèi)國得到任用,連南子他也去見,但并不是為了求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實現(xiàn)。子路覺得他居然去見那個女人,很不高興。孔子自己也沒面子,賭咒發(fā)誓說:“我如果做了什么不該做的,讓上天懲罰我吧!”孔子為了能做官任事,放棄過好多原則,就渴望有一個機會,但他決不放棄自己的志向,不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他最后沒有得到功名利祿的機會,但得到了學問,傳諸后世。

二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分解為事上琢磨,切己體察。事上琢磨,是在具體事情上學,在日用常行中學。甚至你不用讀書,如孔子言,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先讀事,后讀書。讀了書,也放具體事上演練,這叫學而時習之,要經(jīng)常演習,練習,否則你學不會。我們很少有東西是能在書本上學會的,都是在實踐中自己總結(jié)體會到了,再看那書,有共鳴,有印證,再仔細研讀,順藤摸瓜找更多相關(guān)的書來讀,總結(jié)提高,系統(tǒng)提升。

我們讀書,只能讀懂自己本來就懂的東西。如果本來不懂,是不能通過讀書讀懂的。這也是為什么同一本書、同一句話,每個人讀出來的意思不一樣,大家都是在投射自己。如果是講人的本事,我有沒有這本事;如果是講人的毛病,我有沒有這毛病。這就叫切己體察。

三是日日不斷之功,專注堅持,一天都不間斷。曾國藩特別強調(diào)這一點——做學問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絕不可間斷一天。你不可說今天忙,今天的功課明天補;也不可說今天不忙,把明天的功課提前完成;也不可說我這幾天出門,回來再搞,要把功課隨身帶著,晚上到酒店完成。沒有日日不斷的堅持,就沒有學習。

四是溫故而知新。不溫故則無以知新。不要老想學“新東西”,老想追新逐異,貪巧求速,一聽老師講,便說:“哎呀!我聽他講的也沒什么新東西嘛!”過去的“老”東西,我們并沒學會到知行合一。猴子掰苞米,掰新的干啥?有人說:“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來了,傳統(tǒng)的思維不管用了,怎么辦?”其實“傳統(tǒng)的”他也從來就沒會過,就開始擔心新的不會怎么辦,實在是犯不上。

以上就是好學的四條標準: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斷之功,溫故而知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尾市| 桐乡市| 夏河县| 汉寿县| 沛县| 井陉县| 中西区| 如皋市| 平安县| 米林县| 嵩明县| 万年县| 尼勒克县| 冕宁县| 阜平县| 普洱| 都匀市| 汽车| 章丘市| 乐山市| 潞城市| 灌云县| 郸城县| 理塘县| 全州县| 玛曲县| 合江县| 云南省| 方城县| 京山县| 寿阳县| 富源县| 灌阳县| 乌兰县| 资兴市| 广昌县| 榆中县| 原阳县| 前郭尔| 长沙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