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八:小孩為何尿蛋白
從腎臟功能看,這是因為腎小球的濾過功能下降了,體內的蛋白質從腎臟漏到了尿液中,做尿常規檢查時就會出現尿蛋白陽性。
有些兒童在做尿常規檢查時,出現尿蛋白++,其他檢查如腎功能、B超、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攝影(ECT)檢查等均正常,身體也沒有任何的癥狀表現。這樣的檢查結果讓很多家長產生疑問:孩子這是什么病,需要治療嗎?怎么才能消除尿蛋白呢?面對這種情況的發生,到底該如何應對呢?尿液的狀況能反映腎臟健康與否嗎?
事實上,尿液是腎臟功能健康與否的“反射鏡”。通過做尿常規檢查,可以直觀地反映出腎臟所處的功能狀態。健康人做尿常規檢查時,通常情況下,尿蛋白(尿潛血)指標顯示是陰性的。如果化驗檢查結果顯示尿蛋白陽性,+、++、+++不等,則說明腎臟一定有了病變。
為什么檢查尿液會出現尿蛋白?
從腎臟功能看,這是因為腎小球的濾過功能下降了,體內的蛋白質從腎臟漏到了尿液中,做尿常規檢查時就會出現尿蛋白陽性。但是,尿蛋白的出現僅僅是腎臟的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了,從整個腎臟看,腎臟的功能還沒有遭受損害,腎臟也沒有發生萎縮。這個階段被認為是腎臟病的炎癥反應期,尚未大范圍引起腎臟的器質性病變。所以在做腎功能、B超等檢查時,各項指標都是正常的,沒有出現血肌酐升高、腎萎縮等異常情況,而身體也沒有任何癥狀表現出來。
人體正常尿液中有少量蛋白質排出,用一般的定性方法很難測定。兒童24小時尿蛋白的正常排泄與年齡有關。尿中蛋白質含量超過正常范圍稱為蛋白尿。無論嬰兒或兒童若蛋白尿濃度>100毫克/升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150毫克可以初診為蛋白尿。
蛋白尿的發生主要與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有關。正常情況下腎小球基膜可阻止高分子蛋白質(指分子量>15萬,如IgM)通過。上皮細胞裂膜可阻止中分子蛋白質(分子量為5萬~15萬如白蛋白、轉鐵蛋白)通過;對低分子蛋白質兩者均無屏障作用。漏出的低分子蛋白常由腎小球管重吸收或分解。正常兒童腎小球濾除的蛋白質99%在近曲小管遠端被重吸收。當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和腎小管的再吸收功能障礙時,便可產生蛋白尿。
1.腎小球濾過增加
(1)腎小球基膜(濾過膜)的通透性增加:當腎小球發生疾病時,由于抗原體反應產生的免疫復合物沉積于基膜上,激活補體,而使腎小球基膜受損害,孔隙變大,此時不但白蛋白濾過增多,同時有大分子的球蛋白漏出。當濾出超過腎小管再吸收能力的限度時(3000毫克/升),即產生腎小球蛋白尿。僅白蛋白及小分子蛋白(分子量≤15萬)漏出者稱為選擇性蛋白尿,大分子球蛋白(分子量>15萬)也漏出者稱為非選擇性蛋白尿。
(2)腎小球濾過膜靜電屏幕作用削弱:腎小球濾過膜微孔壁正常帶有負電荷(如涎蛋白多聚陰離子),它與帶有靜電的蛋白質分子之間相斥作用構成了約束蛋白質分子濾過的作用。腎小球發生疾病時,腎小球毛細血管壁上的固定陰電荷減少,則削弱了濾過膜的靜電屏幕作用,使血液中的中等大小多價陰離子如白蛋白通過濾過膜進入球囊腔,超過腎小球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
(3)罹患某些腎臟疾病時,腎臟血液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如腎血流量減少和血液在腎小球內的重新分布,增加了腎小球毛細血管內蛋白質濃度和滲透壓,或使有效濾過面積增加等均可使血漿蛋白尿通過腎小球的濾過增加。
2.腎小管對蛋白質的重吸收減少
腎小管對腎小管濾過的蛋白質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幾乎可將濾液中的低分子量蛋白質全部重吸收。有先天性酶代謝缺陷或后天性病變時,出現腎小管功能不全,對正常有腎小球濾過的低分子蛋白質不能重吸收,而產生腎小球性蛋白尿。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一位家長最大的幸福和心愿,所以當您的孩子出現蛋白尿,一定要到醫院做正規檢查,以免延誤孩子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