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熟悉肝臟與肝病——認識肝病的第一步(2)
- 養(yǎng)肝就是養(yǎng)健康
- 王靜
- 2750字
- 2016-10-25 17:37:55
膽囊與肝病的關系
膽囊位于肝臟右葉下面的膽囊窩內,其上部借助結締組織附著于肝上,下部呈游離狀態(tài)。膽囊大多呈梨形,也有其他形狀。膽囊具有舒縮性,長7~10厘米,最寬處3厘米,其容積一般為30~60毫升,膽囊壁較薄,炎癥、結石等都可使膽囊壁膨脹,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嚴重者可導致壞死、穿孔。當膽囊發(fā)生炎癥時,在右上腹的對應區(qū)域有明顯的壓痛,甚至寒戰(zhàn)、高熱等全身癥狀。
膽囊具有儲存膽汁的作用。肝細胞不斷地分泌排泄膽汁,在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于膽囊。人進食后,在食物到達十二指腸時膽囊收縮,將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參與消化活動。膽囊還有濃縮膽汁的作用,正常人體肝細胞每天分泌的膽汁約500~800毫升,其中水分占97%,膽汁進入膽囊后,膽囊吸收了大量的水分,膽汁可被濃縮4~10倍。
膽囊可以調節(jié)膽管壓力,當膽管壓力增加,膽汁不能流入十二指腸腸腔時,膽囊舒張,膽汁經膽囊管流回膽囊,緩解了膽管內的壓力,使肝細胞免受損害。膽囊收縮時不能將全部的膽汁排出,還有5%左右的膽汁存留,膽囊的收縮時間為30~60分鐘,尤其是攝取大量脂肪后可使膽囊迅速排出膽汁。
膽汁是一種味苦的濃稠液體,除水分外,還有膽色素、膽鹽、膽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多種無機鹽等成分。當其中的各種成分比例長時期不當時,可發(fā)生膽囊結石、息肉,甚至發(fā)生癌變。
脾臟與肝病的關系
脾臟位于人體腹腔的左上腹部,其大小和形態(tài)與握拳相似,色澤暗紅,質軟而脆,是含血的柔軟器官。正常成年人脾臟是觸摸不到的,如果仰臥或右側臥位能在肋弓緣下觸摸到脾臟,說明脾臟腫大,當用手能夠觸及脾臟時,脾臟通常已增大到1倍以上。但嬰幼兒的脾臟在肋弓緣下是可以觸摸到的,但也只是觸及脾臟的邊緣。
脾臟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脾臟的組織中有很多稱為“血竇”的結構,平時一部分血液滯留在血竇中,當人體失血時,血竇收縮,將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血竇的壁上附著大量的單核巨噬細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紅細胞、病原體和異物。
脾臟還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的免疫中心。脾臟的腫大對白血病、血吸蟲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黃疸與肝炎的真實關系
假如病人出現(xiàn)眼睛、皮膚發(fā)黃,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肝炎。應該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認為有黃疸就一定是肝炎。很多疾病,例如:膽管結石、膽管腫瘤、膽管蛔蟲、胰頭癌、敗血癥、藥物性肝損傷等也都可能會引起黃疸。
患肝臟、膽道疾病時,由于血液中膽紅素濃度上升,眼白部位和皮膚顏色變黃,醫(yī)學上稱為“黃疸”。
黃疸的產生過程與血液中紅細胞、肝臟功能及膽道等多種因素有關。在一般情況下,血液中衰老的紅細胞自然破壞后,會釋放出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體內轉化為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隨血液進入肝臟,在肝細胞內轉化為直接膽紅素,肝細胞將直接膽紅素分泌到毛細膽管后,使其成為膽汁的主要成分。膽汁通過逐級膽管系統(tǒng)最后排入腸腔。
正常血清膽紅素是恒定的。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1毫升血清膽紅素。少量的尿膽原使小便保持正常的黃色。
引起黃疸的原因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謝酶和紅細胞遺傳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所導致的體內紅細胞破壞過多,發(fā)生貧血、溶血,使血內膽紅素原料過剩,都可造成肝前性黃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不穩(wěn)定性紅蛋白病等等。
(2)由于結石和肝、膽、胰腫瘤以及其他炎癥,導致膽道梗阻,膽汁不能排入小腸,就可形成肝后性黃疸。常見疾病包括:化膿性膽管炎、膽總管結石、胰頭癌、胰腺炎、膽管或膽囊癌。膽管結石多見于中年婦女,常有反復發(fā)作急性腹絞痛史,并放散至肩背部,黃疸與腹痛發(fā)作有關,呈間歇性。堿性磷酸酶、膽固醇、γ-谷氨酰轉肽酶等升高,膽道造影可有結石顯影。胰、膽腫,在老年人中多見,胰頭癌起病緩慢,膽總管癌隱匿發(fā)病,患者很快消瘦,上、中腹區(qū)疼痛持續(xù)加重,黃疸呈進行性加深,堿性磷酸酶、膽固醇及γ-谷氨酰轉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檢查可探及腫物、膽囊腫大或膽管擴大等可明確診斷。
(3)新生兒降生不久可因紅細胞大量破壞,肝細胞對膽紅素攝取障礙而出現(xiàn)生理性黃疸。還有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吉爾伯特(Gilbert)病及Dubin-Johnson二氏綜合癥引起的黃疸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黃疸,都是肝細胞內膽紅素結合障礙、膽紅素代謝功能缺陷所導致。
(4)嚴重心臟病患者心力衰竭時,肝臟長期淤血腫大,可以產生黃疸。
黃疸越深,肝炎病情越重嗎?
當肝細胞發(fā)炎時,因膽紅素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排入腸道,大量反流入血,只要血液中膽紅素增高到每100毫升2毫克,眼睛的鞏膜和皮膚就可以染成黃色。膽紅素越高者皮膚黃染越重。黃疸型病人起病急,癥狀突出,絕大多數(shù)病人必須停止日常工作。通常來講,急性黃疸型肝炎恢復較快。雖然初期ALT很高,黃疸也較重,但是,病程較短。如果膽紅素上升很快,每100毫升血液中膽紅素超過10毫克,加之臨床又出現(xiàn)明顯的消化道癥狀,并且感到極度乏力、高度腹脹,就要特別引起注意,需要及時采取各種措施,防止演變?yōu)橹匦透窝住?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突然由無黃疸轉變成黃疸,加之其他肝功能惡化時,應引起高度重視。肝臟在原來病變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壞死癥狀時,可能已轉成慢性重型肝炎。此時的黃疸指標與愈后有直接關系。
妊娠后期(7~9個月),突然出現(xiàn)黃疸的情況并不少見。應防止發(fā)生急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起病時,常有腹痛、嚴重低蛋白血癥,病死率極高。
上述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病變或故障時,膽紅素都會大量反流或存留在血液中,血清膽紅素量就會增高。當每升血液中血清膽紅素量大于34.2微摩爾,即2毫克/100毫升時,鞏膜、皮膚黏膜就會發(fā)黃,即“顯性黃疸”。
應該提醒的是,千萬不要認為有黃疸就一定是肝炎。很多疾病,例如:膽管結石、膽管腫瘤、膽管蛔蟲、胰頭癌、敗血癥、藥物性肝損傷等也都可以引起黃疸。但這種黃疸稱為“梗阻性黃疸”。所以,出現(xiàn)皮膚和尿液黃染時,一定要去正規(guī)醫(yī)院,找有經驗的醫(yī)生做好鑒別診斷。
肝區(qū)痛、肋下不適,肝病特征性表現(xiàn)
肝炎患者常伴有肝區(qū)痛。肝臟位于右上腹內(肝區(qū)),肋骨下觸摸不到。當肝臟有病時,肝臟腫脹,甚至會超過右肋骨下緣。患者可感到肝區(qū)針刺一樣痛或沉甸甸像有個東西掛在那兒,時有時無,平常能忍受,生氣、勞累、活動時較為明顯,臥床休息即可緩解,但右側臥位時卻會加劇。肝炎時,肝區(qū)疼痛一般不必服用止痛藥,通過休息、合理營養(yǎng)和適當治療,隨著肝炎好轉而逐漸消失。肝區(qū)痛在部分肝炎恢復期或其后,仍可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間歇性或陣發(fā)性,這就是我們以前稱之為“肝炎后綜合癥”的一個表現(xiàn),這可以在醫(yī)生的疏導后,逐步得以緩解。疼痛還和每個人個體敏感性有關。有肝區(qū)痛不要只想到肝炎,應根據具體情況請教醫(y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排除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