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肝臟見見面
我們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被賦予了太多的愛和關懷,它來自社會、來自家庭、來自親人、來自友人,在這愛的海洋中,我們又常常忽略了那些給予我們愛的人。而人體的器官,更是賦予了我們最無私的愛,我們是否在意過它們呢?尤其是忠心耿耿、默默付出的“勞模”——肝臟,你有關注過它嗎?對它你又了解多少呢?
肝臟主要位于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大部分肝臟被肋弓所覆蓋,僅在腹上區、右肋弓間露出并直接接觸腹前壁,肝上面則與膈及腹前壁相接。從體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鎖骨中線平第5肋骨,右腋中線平第6肋骨處;肝下界與肝前緣一致,起自肋弓最低點,沿右肋弓下緣左上行,至第8、第9軟肋骨結合處離開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線,到左側至肋弓與第7、第8軟肋骨之結合處。一般認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況下,如在肋弓下觸及肝臟,則多為病理性肝大。幼兒的肝下緣位置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都屬于正常情況。
成人的肝臟重量相當于體重的2%。據統計,我國成人正常的肝臟重量為1200~1600克,占體重的1/40~1/50,小孩約占體重的1/20。但由于胎兒期肝內造血,新生兒期肝臟可在肋下2~4厘米,6~8歲仍可在肋下觸及。肝臟最重可達2000克左右,肝的長、寬、厚約為25.8厘米、15.2厘米、5.8厘米。肝右葉上方與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鄰;肝左葉上方和心臟相連,小部分與腹前壁相鄰;肝右葉前面部分和結腸相鄰,后葉與右腎上腺和右腎相鄰;肝左下方和胃相鄰。
肝的位置常隨呼吸的變化而改變,通常平靜呼吸時升降可達2~3厘米,站立及吸氣時稍有下降,仰臥和吸氣時則稍升。醫生在給患者肝臟觸診檢查時,要患者做呼吸配合就是這個道理。正常肝臟呈紅褐色,質地柔軟。
熟悉肝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及形態結構,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認識肝病,以便加強各種肝病的自我康復治療。特別是慢性肝病,需要患者長期調養,因此保護肝臟尤為重要。
關于肝臟的結構組成
關注健康的你,僅僅和肝臟見見面一定不能滿足你強烈的好奇心,你一定還想知道肝臟更多的特征,那就讓我們來看一看肝臟的結構組成吧。
肝臟被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右葉大而厚,左葉小而薄。按照新的分葉方法將肝臟分為:左內葉、左外葉、右前葉、右后葉及尾狀葉。肝臟下面有連成“H”形的兩條縱行溝和一條橫行溝。橫行溝為肝門,是門靜脈、肝動脈和肝管以及神經、淋巴管的出入處;右縱行溝前方為膽囊,后方為下腔靜脈:左縱行溝前方為圓韌帶,后方為靜脈韌帶及靜脈導管的遺跡。肝臟的表面有一薄層致密的結締組織構成的被膜。被膜深入肝內形成網狀支架,將肝實質分隔成許多具有相似形態和相同功能的基本單位,稱為肝小葉。人類肝臟約有50萬個肝小葉。肝小葉呈多角棱柱體,約1毫米×2毫米大小,小葉的中軸貫穿一條靜脈,稱為中央靜脈。肝細胞以中央靜脈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形成肝細胞索。肝細胞索相互吻合成網,網眼間有竇狀隙和血竇。肝細胞間的管狀間隙形成毛細膽管。因此,我們可以說肝小葉是由肝細胞、毛細膽管、血竇和相當于毛細淋巴管的竇間隙(狄氏間隙)所組成。肝細胞為多角形,直徑為20~30微米。肝細胞核呈圓形,位于細胞的中央,其內有一個或多個核仁。電子顯微鏡下細胞質可顯示各種細胞器和包含物,如線粒體、高爾基體、溶酶體、內質網、糖原、脂滴和色素等。細胞核內有染色質,由螺旋結構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組成。
記得為肝臟“減負”
肝臟是人體內臟中最大的器官,它在人體新陳代謝、膽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熱量產生及水與電解質的調節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肝臟的功能如此強大,同時也是特別脆弱的。就像是漩渦中的島嶼容易受到水流沖擊和破壞一樣,肝臟也是人體的多事之處。
由于肝臟質地脆弱,受到外力打擊時容易破裂;而且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器官,每當人體從外界攝入毒性物質,或由體內產生的毒素都會經過它來承擔解毒功能;消化系統中大部分器官的血液要由它匯集回流,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急性大失血,循環血量不足時,就需要它把平時儲存的血液大量地輸出用來維持提供熱量、蛋白質、維生素、膽汁等物質,真可謂“重任在肩”。
因此,只有擁有健康的肝臟,未來才會更美好。保護肝臟,時刻為它減負減壓,讓肝臟一身輕松地為你作貢獻,只有這樣,健康才會伴你一生。
認識一下肝臟的左鄰右舍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而肝臟也有自己的“鄰居”,并且和這些“鄰居”關系非常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究竟肝臟有哪些“鄰居”呢?讓我們去“拜訪”一下吧!
肝的鄰近臟器有:右葉上面與膈相連,與右胸膜腔和右肺相鄰,所以,肝右葉膿腫有時會侵蝕膈面而波及右胸膜腔和右肺;右葉后緣內側鄰近食管;左葉上面也與膈相連,與心包和心臟相鄰;左臟面與食管、胃、胰相鄰;尾狀葉左后方為腹主動脈,左葉下與幽門接鄰;右葉下面前邊鄰接結腸右曲;中部近肝門處鄰接十二指腸;后邊接觸腎和腎上腺。肝臟有病時會影響這些器官的功能,同樣,這些器官的病變也會侵犯肝臟。
引發肝病的“元兇”
(1)病毒感染
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發病率高等特點。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近年又發現了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具有自限性,通常不會轉為慢性,少數可發展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關系較為密切。
(2)藥物或化學毒物
許多藥物和化學毒物都可導致肝臟損傷,發生藥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如雙醋酚丁、甲基多巴、四環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對肝臟的損害程度取決于藥物或化學毒物的服用或接觸劑量的時間,以及個體素質的差異。長期服用或反復接觸藥物和化學毒物,可導致慢性肝炎,嚴重者可導致肝硬化。
(3)酗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90%左右的乙醇在肝臟內代謝,經過肝細胞內的胞漿乙醇脫氫酶催化成為乙醛。乙醇和乙醛會刺激肝細胞,使細胞壞死。所以,過量飲酒會造成肝臟損害。
(4)肝炎相關病毒誘發的肝病
肝炎相關病毒特別多,比如EB病毒、巨細胞病毒等。
(5)自身免疫性肝病
除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外,干燥性綜合癥、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性疾病,也可誘發肝功能損害。
(6)代謝性疾病
如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而導致的肝損害,鐵代謝引起的血色病以及單純性肥胖或脂代謝紊亂導致的脂肪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