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深入觀察,厚積薄發(2)

①觀察人物的外在特征,體驗人物的性格心理

人是生活的中心,也是我們觀察的重點。茅盾在《風景談》中,寫了六個美麗動人的畫面,畫面的中心都是由人和人的活動構成的。沒有人,沒有“極其充實的人作為風景的主宰”,那“還有什么可以稱道”,“那又有什么值得懷念”?“人創造了第二自然”。特別是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只能是人,而不是別的。因此,我們觀察與體驗的重點,也應是生活中的人,應是對于人物外部形象的觀察,對于人物心理、情感、思想的體驗。

觀察人物,重點在觀察人的個性特征的差異性。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不同的身世、地位、職業、文化、生活環境與遭遇,都能影響、制約、造就獨特的情態、語言、行為、感情和心理,使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中,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人們的外貌(包括面容、眼神、身姿、服飾等)、行為(包括舉止、風度、做法等)、語言(包括音調、詞語、習慣的語言結構等)和心理情態,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和明顯的差異,絕不會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態的。老舍先生住在北京時,就曾常常拿一條板凳,坐在門口、認真地觀察并研究街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工人、學生、士兵、干部、家庭婦女;年輕的、中年的、老年的;步行的、乘車的;獨行的、結伴的、三五成群的;他們的相貌、服飾、舉止、神情,盡收眼底,并從他們的千姿百態中,揣測、分析他們的心理,以此來積累人物形象的素材。

中外許多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中,許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給讀者以“好像見過面”的感覺。尤其是一些帶有自傳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因為作者在這樣的作品中寫到的人物,皆是自己最熟悉、觀察最多、印象最深的人物。像魯迅的《故鄉》,高爾基的《童年三部曲》,屠格涅夫的《初戀》等等,就是這種情況。屠格涅夫深有體會地說:“《初戀》也許是我最愛的作品……根據真事寫成,不加一點修飾,每當我反復閱讀時,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鮮明地表現出來了。”“我現在所有的相當不壞的東西,是生活賜給我的,而完全不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

②觀察事物特征,把握主觀反應

觀察人物、觀察事物(包括景物)要注意觀察個性、差異性、無論什么時候,走到什么地方,觀察什么事物,都應著眼于該事物的特征。抓住特征,才能辨別該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區別,把事物寫得具體、鮮明、傳神。

觀察中,要注意抓取事物哪些特征呢?

觀察事物的時令特征和地方特征。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和時令、地方(環境)聯系在一起的。因為任何事物的存在總是帶時間性的,總是有存在環境、存在空間的。時令特征和地方特征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特征。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許多事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夏雨狂暴,秋雨連綿;春風和煦,冬風凜冽;弦月不同于滿月,晨光有異于暮色;梧桐蕭蕭,楊柳依依……什么季節長什么莊稼,什么時令開什么花,都要留心觀察。

不同地方,事物的表現也是不同的。同樣是山,天山巍峨,白雪皚皚,不同于黃山秀麗、云海茫茫;同樣是石,桂林的石灰巖,有異于廬山的漂礫;同樣是水,黃河水黃而洶涌,長江水白而浩瀚,漓江水綠而秀麗,而朱自清筆下的溫州梅雨潭水,又別有一番奇異鮮潤的特色。

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其特征往往既和時令相關,又和地方相聯。因而我們在觀察描寫時,就要同時注意這兩方面的特征。南朝梁代的丘遲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與陳伯之書》,其中幾句寫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句中以“長”“雜”“群”“亂”,分別描寫草、花、鶯的態勢,點染烘托出一派熱烈明媚的春天景象。這樣迷人的景色,只有江南其地、暮春其時才有。作者正是通過細心觀察,把握了事物的時令特征和地方特征,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觀察事物的靜態、動態和色彩特征。靜態,指事物處于相對靜止時的形態和神態;動態,指事物處于運動中的形神和音響;色彩是事物呈現出的固有的或變化的顏色。靜態、動態、色彩,包括了事物存在的全部態勢和全部特征,我們總稱其為物態或物態特征。

學習觀察物態,要逐步深化,一般要依照三個層次來進行。

其一,觀其形。形似就是對事物進行全態觀察描寫,達到形態相似。這是對觀察者最基本的要求。就像初學繪畫者先要練習描摹,學習寫生。靜者直寫其靜,動者直寫其動,有色直敷其色。所謂“萬籟俱寂”、“靜如處女”;“流水潺潺”、“動若脫兔”;“碧海藍天”、“綠竹紅梅”等,就是對事物外在形態的描摹反映。形似要求觀察力求準確,描寫力求逼真。做到形似,是觀察描寫物態的基本功,是第一步。

其二,觀其神。神似就是寫意。即觀察描寫物態,不必拘于全貌全形,筆筆如實,拘于形似,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加以集中,抓住事物最富特點的局部,加以藝術的夸張,能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唐代張彥遠在《論畫六法》里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這里所說的“骨氣”,即指事物的氣質,本質特征,即指“精神”。

其三,寓意。觀察描寫的形似,大體上屬于客觀性的;神似,已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寓意,則要求有目的、有選擇、有意向,即張彥遠所說的“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寓意”,這種依據情趣意向,有目的、有選擇的觀察描寫,才更有價值,才屬上乘。

4.觀察是獲知的窗口

(1)觀察的精妙方法

觀察的方法是指在觀察活動中,人們經常運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觀察思路是正確認識事物的步驟,雖然它本身也包含著方法,但畢竟只是一般的、共性的、單靠它并不能解決觀察中所有的問題。有時,由于客觀事物的特殊和復雜性,我們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正確觀察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觀察效果。觀察方法主要包括:點面結合法、角度變換法、差異比較法、動態跟蹤法等。

①點面結合法

所謂點面結合法,就是在觀察時,將個別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片斷與全局結合起來,既有點又有面。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事物各部分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因此,我們在觀察時,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看到同一事物的各部分,看到各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又要注意事物的局部。注意同一事物的各個方面和個別事物的特點,看到事物的細微區別和本質特征。比如觀察一個商場,既要看到整個商場的位置規模,商品的琳瑯滿目,顧客的穿梭往來,生意的興隆;又要看到這個商場和其它商場的不同,尤其是個別營業員的神情、話語、動作、服務態度,還有顧客買到一件稱心如意的商品而表現出喜悅神情的等等。這就像拍電影,既要有大場面的全景和不同距離的遠景、中景,又要有近景、特寫鏡頭。只有這樣,將點和面結合起來,對事物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能防止模糊籠統和以偏概全的現象發生。

②角度變換法

所謂角度,是指觀察者所處的位置,以及由此構成的目光同事物之間的角度。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由單方面構成的,它們既有不同的屬性,又有不同的側面。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立體的。而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其視野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角度的觀察只能得到它的一個側面。因而,我們要想全面地認識一個事物,立體地再現它,就要不斷地變換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它。

運用角度變換法,從多種角度去觀察事物,不僅是全面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而且,從寫作方面看,也是能否寫出新意的關鍵。因為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往往都從同一個角度去認識它。這樣就難免出現人云亦云的情況。如果我們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觀察,也許就能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寫出使人耳目一新的文章來。法國雕塑家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③差異比較法

差異比較法乃是一種有意識地樹立明確參照物的觀察方法。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聯系而存在著的。有聯系就可以作比較,有比較就容易把事物間的差異鮮明地區別出來,得到關于這一個特定事物的清楚準確的認識。因此,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

從大的方面分,差異比較可分為“自比”與“他比”兩類。

自比。自比,是對某個事物自身的不同屬性、不同方面以及它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比較,以期發現代表該事物本質特征的屬性和方面,以及該事物發展變化所具有的內在意義。

他比。他比,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較,從而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或將它們的不同特征區別開來。他比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相異比較觀察,也叫對比觀察,即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完全對立的事物拿來作比較觀察,使事物各自的特點在反襯中,顯得更加鮮明。二是相似比較觀察,也叫類似觀察,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似的事物作比較觀察,找出其細微差別。三是相同比較觀察,又叫同類觀察,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的事物作比較觀察,以期發現它們的特殊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务川| 霸州市| 柳林县| 天全县| 韩城市| 佳木斯市| 渝中区| 安康市| 新竹县| 宽甸| 武强县| 定襄县| 宝山区| 清水河县| 新干县| 安阳市| 龙泉市| 克什克腾旗| 安乡县| 溧阳市| 景宁| 云浮市| 福安市| 攀枝花市| 阿坝县| 正阳县| 临沭县| 新沂市| 谢通门县| 修武县| 交口县| 菏泽市| 视频| 天门市| 区。| 固阳县| 定远县| 平南县| 巴彦淖尔市| 武邑县|